我國自然保護地將建開放教育區 面向大眾特別是青少年群體

我国自然保护地将建开放教育区 面向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

4月11日,在浙江杭州召開的中國林學會自然教育工作會議上,305家單位和社會團體的倡議成立了自然教育委員會(自然教育總校)。該委員會依託中國林學會,統籌、協調、服務各地的自然教育工作,以培育更多關注、參與自然保護事業的社會力量。

我国自然保护地将建开放教育区 面向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

自然教育是利用自然元素和自然環境進行自然體驗活動的總稱。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廣大民眾對自然生態、休閒遊憩、森林康養等方面的需求越來越迫切,自然教育事業已成為社會關注的新熱點。在森林、草原、溼地、荒漠等各類保護地開展自然教育,具有公益性強、綜合效益好的優勢,對推動全社會形成敬畏自然、順應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良好風尚,具有基礎性、戰略性作用。

我国自然保护地将建开放教育区 面向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我国自然保护地将建开放教育区 面向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
我国自然保护地将建开放教育区 面向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

305家倡議單位包括中國林學會、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亞太森林網絡管理中心等直屬單位、大中小學校、科研院所、各類保護地、自然教育機構、非政府組織、基金會、企業等。這次成立的自然教育委員會是我國首個以自然教育為內容、範圍最廣泛的跨界聯盟,將激活各類自然保護地的社會公益和教育功能,為自然教育事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實踐平臺。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近日發出的《關於充分發揮各類保護地社會功能大力開展自然教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各自然保護地在不影響自身資源保護、科研任務的前提下,按照功能劃分,建立面向青少年、自然保護地訪客、教育工作者、特需群體和社會團體工作者開放的自然教育區域。自然保護地管理部門要有專人負責管理、協調、組織社會公眾有序開展各類自然教育活動,鼓勵著名專家學者親自為公眾講授自然知識,打造富有特色的自然教育品牌,著力推動自然教育專家團隊、優質教材、志願者隊伍建設,逐步形成有中國特色的自然教育體系。會議還向首批20個自然教育學校(基地)授牌。

我国自然保护地将建开放教育区 面向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

向首批自然教育學校(基地)代表授牌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彭有冬在會上指出,在森林、草原、溼地、荒漠等各類保護地開展自然教育,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工程,是建設美麗中國的迫切要求,對推動全社會形成敬畏自然、順應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良好風尚,具有基礎性、戰略性作用。他要求,各級林業和草原部門、各級林學會要深化對自然教育的認識,將自然教育工作作為林業和草原事業發展的新領域、新亮點、新舉措。要著力培育自然教育事業共同體,廣泛凝聚各類自然保護地、自然教育機構、專家團隊、社會組織、志願者團隊等力量,發揮行業特有優勢,積極與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基金會等機構聯合開展自然教育工作。要加快提升自然教育服務能力,加強對現有森林植被、古樹名木、野生動物、溼地、地質遺蹟的保護,豐富各類自然教育資源,創建各類自然教育活動中心,因地制宜制定具有自身特點的自然教育計劃,加強資源環境保護設施、科普教育、解說系統、道路、電信等基礎建設,創造設施配套、自然環境優美、管理規範的自然教育環境,提升“硬件、軟件”兩個方面的服務能力,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的自然教育關係。

中國林學會理事長趙樹叢表示,自然教育以自然體驗為主要途徑,不是公共課,不是補習班,更不是課堂搬家。中國林學會將成立一個專門工作委員會推動自然教育,倡導在自然中學習,堅持以體驗自然、感知自然、學習自然為主要形式,推動新時代自然教育事業更好更快發展。中國林學會將發揮、運用好郊野公園、森林公園、溼地公園、植物園、自然保護區及各類自然保護地的宣教科普作用,通過開展活動、推介經驗、設計課程、制訂標準、選取基地、招募人才等各項工作,開展好自然教育工作。

關於成立自然教育總校的倡議

自然教育是人們認識自然、瞭解自然的有效方法,是推動全社會形成順應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風尚的有效途徑,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順應了當今社會大眾的客觀需求。

當前,自然教育事業在全國蓬勃發展。各地湧現了專注自然教育的機構,開展了類型豐富的面向社會大眾特別是青少年等多種形式的自然教育,併產生了積極、深遠的社會影響。

為此,我們倡議以中國林學會為依託,建立自然教育總校。旨在為自然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廣闊的實踐平臺,激活各類自然保護地社會公益和教育功能,推動跨界合作。並期待通過自然教育培育更多關注和參與自然保護事業的社會力量。自然教育總校倡導在自然中學習,秉承“開放、自願、合作、共享、包容、服務”的工作理念,廣集智慧,凝聚共識,統籌、協調、服務各地的自然教育,堅持以體驗自然、感知自然、學習自然為主要形式,推動新時代自然教育事業更好更快發展。

我們呼籲,全社會關注自然、研究自然、保護自然的各界力量攜起手來,共同建設生態文明,為紮實推動有中國特色的自然教育事業的蓬勃健康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貢獻。

倡議單位

(排名不分先後)

中國林學會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亞太森林網絡管理中心

中國綠化基金會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

中國溼地保護協會

中國綠色時報社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調查規劃設計院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林業工業規劃設計院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管理幹部學院

中國林業出版社有限公司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科學普及出版社)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華東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院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中南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院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西北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院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昆明勘察設計院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森林旅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中國林業集團有限公司

北京林業大學

南京林業大學

東北林業大學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西南林業大學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浙江農林大學

福建農林大學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中國農學會

中國地質學會

中國氣象學會

中國生態文化協會

中國林業教育學會

世界自然基金會(瑞士)北京代表處

溼地國際-中國辦事處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全國自然教育網絡

北京植物園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園

上海動物園

杭州植物園

福州植物園

湖南省森林植物園

黑龍江省森林植物園

贛南樹木園

鳥獸蟲木自然保育中心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

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

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中國林業教育學會自然教育分會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華北林業實驗中心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木遺傳育種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木材工業研究所

北京市第八中學

少年科學畫報

北京八達嶺森林公園

北京延慶野鴨湖溼地自然保護區管理處

北京市黃垡苗圃

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北京大唐和風國際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北京普眾聯科技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北京東方君和管理有限公司

北京一見文創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印心自然教育科技中心

北京中廣群星至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北京中林佳誠科技有限公司

一方合一(北京)生態環境科技有限公司

天津綠茵景觀生態建設股份有限公司

河北北戴河國家溼地公園管理處

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陰河林場

唐山市曹妃甸區唐山灣生態城實驗學校

(北京景山學校曹妃甸分校)

山西碧秀農林開發有限公司

山西省林業生態實驗基地

赤峰市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

內蒙古黑裡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內蒙古蒙草生態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內蒙古賽罕烏拉森林生態系統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

內蒙古天合林業碳匯研究院

遼寧朝陽綠色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協會

遼寧省葫蘆島市野生鳥類保護協會

遼寧省盤錦市遼河油田興隆臺第一小學

遼寧省沙地治理與利用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

(湖南會同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吉林省林業科學研究院

吉林市林業科學研究院

長春市林業科學研究院

拜泉縣生態文化博物館

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公司森林經營部技術推廣站

黑河市中俄林業科技合作園區

黑龍江日月峽國家森林公園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扎龍中心學校

哈爾濱阿什河溼地學校

中國(哈爾濱)森林博物館

上海大學附屬小學

上海申行健壓縮機有限公司

江蘇省大豐高級中學

江蘇省無錫師範附屬太湖新城小學

江省鹽城市大豐區飛達路初級中學

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幸福路小學

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蘇州市吳中區森林防火指揮部辦公室

無錫東珠生態環保股份有限公司

無錫旅遊商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無錫市春城實驗小學

無錫市鳳翔實驗學校

安吉竹子博覽園有限責任公司

杭州市留下小學

杭州天景水生植物園有限公司

杭州西溪國家溼地公園

杭州西溪溼地公園管理委員會辦公室

雁蕩山國家森林公園

浙江森宇有限公司

安徽省安慶市雙蓮寺小學

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茅坦小學

安徽省東至縣第二中學

安徽省林業高科技開發中心

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蕪湖市雨田潤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福建省惠安第五中學

福建省林業科技試驗中心

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衡南縣林業科學研究所

江西官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江西井岡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江西九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江西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江西馬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江西桃紅嶺梅花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江西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亞熱帶林業實驗中心

昆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青島森林野生動物世界公園有限公司

青島市城陽第十中學

青島市城陽區第二實驗小學

青島書院路小學

青島銅川路小學

山東博華高效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山東谷裡高效農業科技示範園有限公司

山東黃河口溼地學校

泰安市徂徠山林場

新泰太平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

沂源縣國有魯山林場

鄭州綠博園管理中心

湖北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湖北省洪湖市第一小學

湖北省黃岡市龍感湖管理區沙湖小學

湖北省京山市新市鎮第一小學

湖北省荊門市漳河新區漳河鎮中心小學

武漢市第二十三初級中學

武漢市東湖生態旅遊風景區華僑城小學

武漢市動物園

武漢市公園協會

武漢市龜山公園

武漢市漢陽區琴臺綠化廣場

武漢市洪山廣場管理處

武漢市洪山區關山荷蘭風情園

武漢市洪山區南湖幸福灣公園

武漢市洪山區楊春湖公園

武漢市黃鶴樓公園

武漢市江岸區寶島公園

武漢市江岸區堤角公園

武漢市江漢區大興路小學

武漢市江漢區後襄河公園

武漢市江漢區華中裡小學

武漢市江漢區清芬路小學

武漢市解放公園

武漢市科普公園

武漢市礄口公園

武漢市青山公園

武漢市青山區和平公園

武漢市青山區南乾渠遊園

武漢市沙湖公園

武漢市四美塘公園

武漢市武昌區楚望臺公園

武漢市武昌區洪山公園

武漢市武昌區首義廣場

武漢市武昌區武昌公園

武漢市武昌區紫陽公園

武漢市月湖公園

武漢市中山公園

襄陽漢江國家溼地公園管理處

宜昌三峽大老嶺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湖南省南嶽樹木園

湖南省野生動物救護繁殖中心

湖南永順不二門國家森林公園管理處

永州市林業科學研究所

廣東車八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廣東省湛江第一中學

廣東省湛江市第五中學

(湛江市田家炳實驗中學)

廣東長隆集團有限公司

廣州海珠國家溼地公園管理局

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

湛江第一中學金沙灣學校

湛江市第二十中學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熱帶林業研究所試驗站

紅樹林基金會

深圳明德實驗學校

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

深圳市福田區下沙小學

深圳市華基金生態環保基金會

深圳市華僑城溼地自然學校

深圳市綠色基金會

深圳市一個地球自然基金會

廣西桂林花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廣西雅長蘭科植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柳州市三門江國家森林公園管理處

海口市溼地保護管理中心

海南省海口市第七中學

海南省海口市瓊山區第十二小學

海南省海口市五源河學校

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區長德學校

海南省海口市英才小學

海南省海口市長流中學

西昌市邛海國家溼地公園保護中心

貴州省國有龍里林場

雲南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山管護局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哀牢山生態站

陝西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陝西千渭之會國家溼地公園管理處

陝西長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覽園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火地塘試驗林場

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甘肅省小隴山林業實驗局

甘肅省天水小隴山自然資源與環境保護協會

蘭州市城關區水車園小學

新疆艾比湖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新疆愛森電影製片有限公司

新疆福海縣第二小學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勒泰市第三中學

北京林學會

天津市林學會

山西省林學會

河北省林學會

內蒙古自治區林學會

遼寧省林學會

吉林省林學會

黑龍江省林學會

上海市林學會

江蘇省林學會

浙江省林學會

安徽省林學會

福建省林學會

江西省林學會

山東省林學會

河南省林學會

湖北省林學會

湖南省林學會

廣東省林學會

海南省林學會

廣西壯族自治區林學會

四川省林學會

重慶市林學會

貴州省林學會

雲南省林學會

西藏自治區林學會

陝西省林學會

甘肅省林學會

青海省林學會

寧夏回族自治區林學會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林學會

中國林學會森林土壤專業委員會

中國林學會森林經理分會

中國林學會森林病理分會

中國林學會林木遺傳育種分會

中國林學會森林工程分會

中國林學會林產化學化工分會

中國林學會森林生態分會

中國林學會楊樹專業委員會

中國林學會樹木引種馴化專業委員會

中國林學會木材工業分會

中國林學會林業機械分會

中國林學會樹木生理生化專業委員會

中國林學會森林培育分會

中國林學會森林昆蟲分會

中國林學會樹木學分會

中國林學會林業氣象專業委員會

中國林學會經濟林分會

中國林學會林業計算機應用分會

中國林學會水土保持專業委員會

中國林學會林業史分會

中國林學會森林水文及流域治理分會

中國林學會林業科技管理專業委員會

中國林學會森林防火分會

中國林學會木材科學分會

中國林學會桉樹分會

中國林學會竹子分會

中國林學會城市森林分會

中國林學會森林公園與森林旅遊分會

中國林學會灌木分會

中國林學會銀杏分會

中國林學會林業科技期刊分會

中國林學會生物質材料科學分會

中國林學會森林食品科學技術專業委員會

中國林學會竹藤資源利用分會

中國林學會古樹名木分會

中國林學會林下經濟分會

中國林學會珍貴樹種分會

中國林學會杉木專業委員會

中國林學會松樹分會

中國林學會鹽鹼地分會

中國林學會園林分會

中國林學會森林療養分會

中國林學會櫟類分會

我国自然保护地将建开放教育区 面向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
我国自然保护地将建开放教育区 面向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

樹木傳奇向您約稿深度影響中國的樹木

從3月12日植樹節開始,中國綠色時報社、中國林學會、亞太森林組織聯合啟動“樹木傳奇·深度影響中國的樹木”公益傳播活動,向樹致敬,感恩那些賜福中國的樹木。

每一種樹木,都是一本活的史書、一部美的傳奇。古往今來,在中國人的生存繁衍、民俗風情、社會經濟、民族性格乃至文明演進、國家發展中,樹木的影響總是無處不在。

“樹木傳奇·深度影響中國的樹木”公益傳播活動,通過專家、媒體與公眾互動,從生態、經濟、社會、歷史、審美、人文等方面,揭示一種或一類樹木的獨特價值,及其對中國和中國人產生的深遠影響,向公眾傳播樹木知識,弘揚森林文化,推進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

《中國綠色時報》特開闢《樹木傳奇·深度影響中國的樹木》大型專題欄目,全年面向社會各界專家學者、科普作者和熱心公眾特約徵稿,並將適時推出“深度影響中國的樹木”公眾排行榜網絡投票活動,結集出版面向公眾的樹木科學與森林文化讀本。

同時,為用影像記錄樹木之美,傳播樹木科學與森林文化,揭示樹木在生態文明與美麗中國建設中的重要價值,中國綠色時報社、中國林學會、亞太森林組織從3月21日國際森林日起,推出“樹木傳奇·美麗中國”全國攝影大賽,作為“樹木傳奇·深度影響中國的樹木”公益傳播系列活動之一,現面向全國廣大攝影師和攝影愛好者有獎徵集優秀攝影作品。

現邀請攝影愛好者和樹木愛好者們用鏡頭髮現四季樹木的自然形態之美,用影像記錄大自然的神奇魅力與傳奇傑作。無論專業攝影師,還是攝影愛好者,人人都可報名參賽,只要你所聚焦的樹木有顏值擔當,深受國民喜愛,所拍攝的圖片角度特別,精美搶眼。相機、手機、航拍器攝影作品均可。

瞭解“樹木傳奇·深度影響中國的樹木”公益傳播系列活動,可關注“生態話題”微信公眾號,查看歷史消息,也可致電編輯部諮詢,電話:010-84238477、84238571。

樹木傳奇專題欄目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樹木傳奇攝影大賽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我国自然保护地将建开放教育区 面向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

樹木傳奇·深度影響中國的樹木

我国自然保护地将建开放教育区 面向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

↓點擊標題 別有洞天↓

銀杏,穿越時間的永恆

黃帝手植柏:民族根華夏魂

國之瑰寶 降香黃檀

白樺,穿越冰川期的白衣少年

金葉榆,中國的“金枝玉葉”

中國鴿子樹,綠色的和平使者

毛白楊,質樸偉岸的生命

香樟樹,東方佳木寄鄉愁

竹子,民族文化的代表元素

南國桉樹:洋為中用 國之棟樑

梧桐:會表情達意的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