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亦何欢,死亦何惧”之“为有牺牲多壮士,敢教日月换新天”

为有牺牲多壮士,敢教日月换新天

路过夏明翰老家,想起了他就义前写的那首诗,突然感触很多,从小最佩服的就是那些不怕死的人,特别是为了大义勇于献身,无惧生死的,觉得这些人是真的勇士。今天就跟大家一起分享五首比较特别的诗,作者都是近现代从事变法革命之人,这几首诗是作者在危难之际、生死关头所写,让我们看看真勇士的决心和信心,看看他们的大义。

一、《就义诗》

夏明翰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这首诗因为上了课本的原因,几乎人人都会背, 1928年被捕后,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夏明翰毫不动摇,相信革命最终一定会取得胜利,革命者一定会前仆后继,最后英勇就义。

夏明翰,字桂根,祖籍湖南衡阳县,1928年初,夏明翰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由于叛徒的出卖,同年3月18日他不幸在武汉被敌人逮捕。就义前,夏明翰写下了上述那首大义凛然的就义诗,时年仅28岁。

“生亦何欢,死亦何惧”之“为有牺牲多壮士,敢教日月换新天”

二、《就义诗》

吉鸿昌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全诗简单直白,吉鸿昌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天津进行抗日活动,同年11月被国民党特务抓捕。在狱中他感到在国家如此时候,没有死在与日本人战斗中,反而死在国民党手里,不仅是他个人的耻辱,更是国家、民族的耻辱,体现出了一个革命者博大宽广的胸怀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吉鸿昌(1895~1934),河南扶沟人,早年参加西北军,以英勇善战升为旅、师长。1929年起任宁夏省政府主席、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军长、第二十二路军总指挥兼第三十军军长,1933年5月联合冯玉祥等组织抗日同盟军,任第二军军长兼北路前敌总指挥出师抗日,收复多伦等地,使全国抗日士气大振。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天津进行抗日活动,同年11月9日被国民党复兴社特务逮捕。24日在北平陆军监狱英勇就义。

“生亦何欢,死亦何惧”之“为有牺牲多壮士,敢教日月换新天”

三、《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这首诗也很出名,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避往海外。许多人劝谭尽快离开,但他决心留下来营救光绪帝。几位日本友人力请他东渡日本,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乏,请自嗣同始。”后被捕,这首诗是他在狱中所作。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汉族,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各项变法维新的主张。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生亦何欢,死亦何惧”之“为有牺牲多壮士,敢教日月换新天”

四、《被逮口占》

汪精卫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1910年3月31日,汪精卫和同盟会同志刺杀摄政王载沣事败被捕,清法庭判汪精卫“大逆不道,立即处斩”。汪精卫在狱中写下此诗,表明他革命的决心。就事论事,当时写诗之时的汪精卫应该是一个彻底的革命者,那时的他是有决心、有信仰的。

汪兆铭(1883年5月4日-1944年11月10日),祖籍浙江山阴(原绍兴县),出生于广东三水,笔名精卫。

早年投身革命,曾谋刺清摄政王载沣未遂,袁世凯统治时期到法国留学。回国后于1921年任广东省教育会长、广东政府顾问。

后期思想明显退变,于抗日战争期间投靠日本,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沦为汉奸。1944年在日本名古屋因“骨髓肿”病死。

“生亦何欢,死亦何惧”之“为有牺牲多壮士,敢教日月换新天”

五、《梅岭三章》

陈毅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困。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

旌旗十万斩阎罗。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这首诗是1936年陈毅元帅在梅岭被国民党四十六师围困时创作的。当时陈毅虽在危难之际,生死之间,但献身革命的决心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心却矢志不移。

陈毅 (1901年8月26日-1972年1月6日),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党员。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新四军老战士,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至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副主席。中共第七、九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文革期间,与四人帮斗争,被诬陷为“二月逆流”。1968年,下放石家庄,1972年去世。

“生亦何欢,死亦何惧”之“为有牺牲多壮士,敢教日月换新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