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祖炎帝 尋根高平】 高平:崇拜神農炎帝 體現於民眾生活習俗

【问祖炎帝 寻根高平】 高平:崇拜神农炎帝 体现于民众生活习俗

炎帝陵所在的莊裡村,為炎帝去世後裝殮安葬之地,傳說取名“裝殮”,後改為“莊裡”。

據此不遠的“換馬村”,是因炎帝中毒後在此換馬,故此得名。另一說則是,為表示對安息莊裡的炎帝尊崇,朝廷在村的路邊設立“下馬碑”,於是起名“換馬”。

【问祖炎帝 寻根高平】 高平:崇拜神农炎帝 体现于民众生活习俗

2019年5月10日《山西晚報》5版

而北營村起名也很神奇,傳說炎帝嘗百草中毒到達此處時病痛嚴重,面對人們的呼喊已無法答應,於是稱之為“叫不應”,後演變為“北營”。

如今,在高平延續下來許多祭祀炎帝的方式,並隨世代生生不息的傳承已滲透到了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單從羊頭山周圍現存的與炎帝有千絲萬縷的地名、村名及民俗來看,均浸透著民眾對神農炎帝的無限崇拜。

【问祖炎帝 寻根高平】 高平:崇拜神农炎帝 体现于民众生活习俗

2018年第三屆海峽兩岸同胞神農炎帝故里民間拜祖典禮

春節祭祀炎帝

過去每年過大年時,高平有祭炎帝的習俗,有的地方除夕夜用小米做成撈飯和菜,燜起來後襬上桌敬供炎帝,初一蒸年糕再供;神頭嶺釜山、高良、賈村等村家家戶戶都要到炎帝廟叩拜,把炎帝接回家來和自家一塊過年;故關一帶則是抬上炎帝像,專門要回到其住過的故關、換馬等地遊行慶賀。

四月初八炎帝陵祭祀

每年的四月初八,是炎帝陵的祭祖節,故關、北營、換馬、莊裡、口則等炎帝陵周圍村聯合舉行盛大的五穀廟廟會,祭祀炎帝,會期將近一個月。

【问祖炎帝 寻根高平】 高平:崇拜神农炎帝 体现于民众生活习俗

坐落在莊裡村的炎帝陵祭祀神農炎帝盛況

相傳四月初八是炎帝誕辰日,在當地流傳著一首民謠:“四月八,神農活,炎黃子孫都記得,祖先種地都靠他。”這天,這裡都要舉行隆重的祭拜儀式祭奠炎帝。

舊時,主辦廟會的首領都要從周圍七村八社中推舉,社首原是古代社會基層組織的首領,相當於如今的村行政領導。但五穀廟的社首卻不是一地方行政首長,而是“宗教事務長官”,專管五穀廟的春秋祭祖活動。有句民謠道:“走揚州,下漢口,不如五穀廟裡當社首”,就是形容當時廟會的盛況。

【问祖炎帝 寻根高平】 高平:崇拜神农炎帝 体现于民众生活习俗

高平民間祭祀活動—“炎帝嫁女”

每逢春秋祭祀之日,五穀廟的社首沐浴盛裝,在莊嚴肅穆的祭祀古樂中,由前來參祭的府官州官們簇擁著登上祭臺,進貢贊禮,主持祭奠。人們還要敲鑼打鼓,由社首端著炎帝塑像到周圍村莊出巡。

據說,凡是炎帝巡到的地方,必會風調雨順,糧食滿倉。巡視後,返回廟中,將炎帝歸位,由社首率眾焚香叩頭,頂禮膜拜。祭畢,社首還要下地道中,給炎帝墓前的萬年燈添燈油,每次要添一桶之多,以期長燈不滅,精神永存。

故關村的炎帝行宮供奉的是炎帝的三太子,每年四月初八的祭祀活動,故關村都要送太子去給炎帝拜壽,太子不到場,戲不能開演,十分隆重。

明朱載堉《羊頭山新記》中記載:“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年)亦嘗遣祭,禁樵採”。說明四月初八炎帝陵的祭祀活動由來已久,至少在元朝,莊裡炎帝陵就被政府認可,並遣官致祭,之後的歷朝歷代官府也都會在這一天派官員前來祭祀。

“谷祀”習俗

每年七月十五中元節,高平的老百姓家中會蒸“谷祭”、豬、羊、麵塑小人到自家田地中祭祀五穀神老爺。

祭祀儀式是用籃子提上蒸好的饅頭,到地裡把饅頭擺好,燒香、磕頭、放鞭,心中祈禱糧食豐收。“谷祭”在所有饅頭中,個頭最大,其呈圓錐形形狀,周圍由穀穗、叉子、木鍬環繞,頂尖是鴿子。

【问祖炎帝 寻根高平】 高平:崇拜神农炎帝 体现于民众生活习俗

炎帝陵祭祀神農炎帝時情形

家中有幾個男人就蒸幾個谷祭,象徵家裡的男人吃了這些谷祭能有力氣種莊稼、打糧食;而叉子和木鍬表示百姓可以用它們揚土把鴿子趕跑,不讓鴿子飛來吃糧食;有鼻子有眼的麵塑小人在百姓中俗稱“看谷姥”。在地裡燒完香後,人們往往還要扯幾根不成熟的穀子,放到家中供桌上。

秋收完後,有村民在家中“谷祀”的習俗,一般是陰曆十月初十,家家戶戶要特意用軟米、用黍蒸成糕,捏成元寶、羊、燈盞等狀,敬謝五穀老爺。另外“谷”的神力還用於喪葬,在人死後入棺前,要往棺裡鋪上一層穀物,鋪的越多對死人後人越好,然後再把死者入殮。埋棺時,也要先往墳裡撒上些谷,待封土後再往整個墳地裡撒上帶皮五穀。他們認為這種儀式代表死去的人落地歸根,有利於子孫後代的繁衍不息。

蒸“羊”的習俗

在高平一帶,小孩過滿月時,前來恭賀的親戚鄰里皆要做“面羊羊”或“羊羔饃”,姥姥、舅舅家要送五隻大小不同的面羊,據說是取“伍”的諧音表示與羊為伍,五羊分大羊、二羊、三羊、四羊、五羊。

【问祖炎帝 寻根高平】 高平:崇拜神农炎帝 体现于民众生活习俗

高平民間祭祀神農炎帝廟會

大羊頭下戴一把鎖,用紅線把三枚古銅錢套在羊脖子上。另捏拴羊石一塊,意思是把羊拴住。羊在這裡已經完全變成了孩子的替代物,把羊拴住就等於把孩子拴住了,這樣就不至於被惡魔拉走。

15歲開鎖時,姥姥家也必須蒸15只面羊象徵15歲。與以往不同,面羊頭下取消了鎖,也沒有了拴羊石。開鎖儀式完畢後,孩子拿著一隻面羊跑走,表示成人了,自由了。孩子用面羊找鄰居家換一把鹽,表示從此可以闖蕩江湖,體味人生鹹酸。

高平一帶婚嫁時,親戚們每家都要蒸一斤面20個的八條腿小羊饅頭作贈禮,炸菊花形散。有的如姥爺、姥姥等長輩會蒸12個壓羊,前面是大羊,後面是小羊,拿紅繩子串起。這些羊會放在籃子裡,用紅布蓋著,送給出嫁的女兒,姑娘遠嫁後每年都給她及後代蒸牛、羊、豬狀饅頭送去。過年時當地百姓也會蒸羊祭祀神農炎帝。

採寫: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吉毅

攝影:李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