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美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你耐住性子等着他,就不白等

『每日美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你耐住性子等着他,就不白等

一个家庭当中,只要有了孩子,对孩子的教育便提上日程,似乎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教育问题自然是个大问题,不仅如此,它还是一门精深的学问。

也正是因为这样,关于教育话题,不知被大家反反复复讨论了多少遍,各种好的观点与方法也是层出不穷。但,仍然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被孩子的问题困扰着。

当我们面对主观意识越来越强烈的孩子,面对他的倔强和叛逆,除了愤怒和无所适从,你有没有安静地思考过——

为什么他从原来的乖巧柔顺发展到现在这个样子?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做父母的哪里做得不好吗?还是在哪一个教育环节出现了问题?等等。

这里,只是提到了一个范例,其实,我所指的就是在事情发生后,作为家长所必须进行的诸如此类的反思过程。

再回到教育这个大的层面,每一个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长大后能成才,出人头地。所以,自打孩子一落地,我们就开始了对他的智力开发,之后是高档的早教幼儿园,再之后肯定也希望能读重点的学校,考名牌大学。然后,再往后,父母的期望值似乎多少降低了些。

原因很简单,大学是个分水岭。大学前,每个做父母的,都花费很大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当然不可避免的还要花费很多很多的钱。但,这里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指学习文化知识以考取名牌大学的狭义上的教育。

而在大学后,特别是等孩子参加工作了,结婚生子了,父母的任务也就转移到对下一代单一的抚养问题上去了。这个时候,父母多半不会为着之前的教育问题再劳心伤神,因为他们觉得,社会上的拼搏得靠孩子自己了。父母的教育任务似乎到此终结。同时,也有父母坦然地接受了一个事实:我们的孩子其实就是一个普通人。

一句话概括,我们所谓的教育在学习知识方面占有太大的比重,并且期望值过高。一心想速成。

『每日美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你耐住性子等着他,就不白等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人好的品质和性情,单单凭借学校书本上的知识和各种校外辅导是学不全面的。

学习固然是必须的,但不是最重要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意志,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处世态度等等,这些才是孩子成长过程当中该接受的最主要的教育,而一张张优异的成绩单并没有包罗万象的本领。

我们是否一直混淆了一个概念?教育的概念。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仅仅是指大教育的一个主要分支,其他的也同样是主要的部分,需要老师、最关键的是家长带领着孩子去接近、去感知、去体悟。

也就是说,学校的教育交给老师,家长从中仅需要起一个积极地监督配合的辅助作用,而校外的言传身教才是家长教育的重中之重。如果我们双方都把精力用在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注上,那么,我们将会教育出一批怎样的后代,高分低能?这结果或许还算好点,低分低能也不是完全没有出现的可能。

这是我们所希望的吗?肯定不是吧。


事与愿违,往往就是如此,这就需要作为家长的我们好好的反思了。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反思的是我们的教育方式。

在倪萍的《姥姥语录》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麦子收完了,没用的闲人就开始上山捡剩在田里的麦穗了,我自然是这个行列中的一员。可那时候麦子那么金贵,收麦子的人已经把地皮都翻了一遍了,哪还有几棵剩麦穗啊?我常常是挎着个空篓子去,提溜着篓子空着回来。

姥姥依然鼓励我:“明天还去捡,捡一个姥姥也不嫌少,捡多了,姥姥就用你捡的麦子给你做个大馒头吃。”

第二天我真的捡着了,一大篓子,是从生产队场院的麦子垛上“捡”回来的。我邻家的一个舅舅在场院看场,我挎个空篓子从那路过,人家说:“小外甥,从那麦垛上抽一把吧,上哪儿捡去?地里连个麦子毛都没有了。”

我懵懵懂懂地知道这生产队的东西不能拿,可又懵懵懂懂地觉得拿了也没人知道,这一篓子麦穗能蒸好几个大馒头呀。

回到家姥姥把我捡的麦子晒上了,过了好几天,我问姥姥我捡的麦子怎么还没蒸上馒头。

姥姥从碗柜里拿出一小团生面:“这麦子也不知道咋了,怎么也发不起来,怎么也蒸不熟。你这是哪儿捡的?”

“我……”我到了也没说。

又过了几天,我依然没有吃上馒头,开开碗柜,那团白面发黑了,上面布满了一层灰蒙蒙的毛绒线。

“姥姥,这是我从生产队的麦垛上拿的……”我还挺委屈的哭着。

姥姥说:“怪不得蒸不熟啊,小外甥,公家的东西拿回来那就叫偷,以后可不敢了,偷的东西蒸不熟。”

倪萍说,那么少粮寡食的年月,姥姥肯浪费那么大的一团面来教育一个五岁的孩子。我永生记住了公家的东西不能偷。

一个孩子所表现出来的好的品质有父母的遗传,更重要的是父母的言传身教,以及周围人施与的影响。怎样利用这些影响,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是一门精深的学问。

虽说小孩子犯点错,是可以原谅的。但,作为父母的我们并不愿意放弃由此而来的一个教育他的好机会。

然而,机会一样,父母们的教育方式可谓千差万别。

一位农村老太太没读过书,不认识字,她就能不打不骂、不动声色的把孩子教育了,并且教育的效果持续一生,足以引起我们的反思。

反思的结果便是,说教和斥责的效果是很差的,有时甚至适得其反。多好的大道理讲多了也等于白讲。只有知道孩子心里真正想的是什么,才好对症下药。

『每日美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你耐住性子等着他,就不白等

一个人好的品质和好的性情是不分家的。人之初,性本善。孩子那些不好的性情与习惯,其实都是在平时不经意的琐碎间积累起来的。要么是因为父母或者老一辈的祖父母一味地娇惯、犯了错误不但不及时正确地引导,反而夸张地大肆赞扬;要么就是父母没有耐心去体悟孩子心里想的和需要的是什么,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心灵的沟通。

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偏重于让他吃好了吃饱了,各种营养餐、营养食品可着劲地往孩子肚里塞,稍微大点,我们的关注点又侧重到学习成绩上来。和孩子之间的话题也多以学习为主。渐渐地,隔阂出现了,孩子和我们似乎无话可说了,他们更喜欢和同学、朋友待在一起,而不喜欢和爸爸妈妈共处一室了,你刚想给他讲点道理,他早已不耐烦起来……

其实,我想说,学习成绩好坏真得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重要的。相比较而言,好的学习习惯则很重要,它可以使孩子保持学习成绩的稳定性。而再做比较,好的生活习惯、好的性情,则更重要,或者说是最重要,因为它能够让孩子受益终生。

难道除了学习,我们就没有其他的话题可聊吗?天南海北的大世界,林林总总、形形色色的小物事,哪一个不可以拿出来放在餐桌上、放在林荫道上,和孩子痛痛快快地侃一侃?

我们都知道要做孩子的朋友,也知道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他独立的思想和认知,他拥有他自主完成一件事的权力和能力。可是呢?知道,并不代表能够做到。

我们可不可以暂且放下学习成绩不谈,撤消一个又一个辅导课程,腾出孩子青少年时期内有限的、美好的时光,领着他去户外到处走走、陪他打打球、看一场电影;有时间让他接触各种书籍,翻阅些报纸、杂志,和他探讨时下新闻、探讨下人生……

当孩子还在我们视线可及的地方时,我们是否应该把感悟生活美好的技能慢慢地、潜移默化地传授给他?这样等他步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份子时,或许就可以轻巧地将其转化为基本的生存技能。

成长是缓慢的,不光是孩子,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拔苗助长的道理在我们脑海当中早已根深蒂固,小禾苗得慢慢地自己长,你需要做的仅是施施肥料、控制好水分,之余,在一旁耐心等待。

『每日美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你耐住性子等着他,就不白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