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搞錯執行人,“查封”記錄背終身?|新京報快評

法院搞錯執行人,“查封”記錄背終身?|新京報快評

司法部門犯的錯,不能由無辜民眾來背鍋,也不宜讓民眾在幾個部門之間轉圈圈,無端耗費過多精力。

法院搞错执行人,“查封”记录背终身?|新京报快评

文 | 吳元中

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

據媒體報道,劉女士準備把泰州的一套房子賣掉,去房管局登記時,意外發現房子處於法院查封狀態。原來,被執行人與劉女士同名同姓,生日也類似(分別是6月18日和8月16日),泰興人民法院失誤把劉女士當做了被執行人,2014年查封了房產。

如今,雖然已經解封,但原本談好了118萬元的房價,買主得知被查封后只願出價100萬元。並且,泰興人民法院相關負責人介紹,曾被“查封”的歷史會一直留在不動產查詢信息單上,無法消除。

客觀地說,由於重名重姓的很多,早先也不要求當事人提供身份證,弄錯被執行人的現象,從概率上的確有可能發生。

但即便如此,法院對某公民房產做出錯誤的查封決定,不僅意味著其房產權益受損,房主還被莫名扣上“老賴”的帽子。當中造成的名譽損失和財產損失,不能因為“失誤”而被輕輕放過。

涉事法院應做的,就是發現錯誤後迅速解封,及時止損,並賠償相關損失。如果是依職權查封的,就應當給予國家賠償;如果是依申請執行人申請查封的,就應由申請人賠償。

特別是,涉事法院有責任為劉女士消除查封記錄。很顯然,這一記錄原本就是“莫須有”,涉事法院也知道是“誤封”,消除記錄首先是尊重事實。另外,買主手起刀落壓價18萬,即便有“趁人之危”之嫌,也不可忽視“查封記錄”對房產價值的影響。

買房賣房,涉及高額交易,雙方的慎重和博弈不難理解。“查封記錄”就刻在那裡消不掉,換誰都不可能愉快接受。無論是自主還是轉賣,都會是一個不小的負擔。

退一萬步說,即便房管局的信息登記系統基於某種剛性原則無法更改,能否在解封理由一欄中註明“誤封”,將劉女士與“老賴”、正常查封行為區別開?

隨著法治進程的日漸深入,執法與司法部門的一切活動都嚴格依法而行、執法記錄也無法隨意更改,一些看似好辦的“小事”往往要經過複雜的程序。

涉事法院方面目前只能依法出具解封裁定,而沒有出具“誤封”裁定的先例;房管部門或許也只是習慣辦理查封、解封手續而沒有標註過“誤封”,這使得誰都不敢越雷池一步。

但一個基本原則是,司法部門犯的錯,不能由無辜民眾來背鍋,也不能讓民眾在幾個部門之間轉圈圈,無端耗費過多精力。要解決劉女士的煩惱,或許可以法院、個人、房管部門三方協商、論證,以尋求滿意的解決方案;也可以由更高級別的部門介入指導。總之,不能讓無辜的人和房一輩子背上“查封”的汙點。

□吳元中(法律工作者)

“你很有女人味”,司法所長騷擾“緩刑犯”豈止“油膩” |新京報快評

女童打吊瓶參觀衡中:要求孩子“帶病努力”是種病|新京報快評

中學通告現“低層次家庭”:“有教無類”瞭解一下?|新京報快評

1歐元1套房,意大利“教父”家鄉為經濟出招了 |京釀館

AI已控制猴腦,控制人腦首先得過倫理這關|新京報專欄

法院搞错执行人,“查封”记录背终身?|新京报快评
法院搞错执行人,“查封”记录背终身?|新京报快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