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康高铁看陕南:“虹吸时代”下,安康何去何从?


从西康高铁看陕南:“虹吸时代”下,安康何去何从?



发现身边这座城



从西康高铁看陕南:“虹吸时代”下,安康何去何从?


前言 | Preface

2019年4月26日,西康高铁可行性研究获批。未来,两个小时打通西渝两城又近了一步。

就在不久前的4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中,第一次对中小城市提出了“收缩型城市”,对大城市提出了“大幅增加落户规模”的要求。或许,这些巧合并不偶然。

西康高铁所将连接起的,不仅是两座城市的扩张与收缩,也是陕西城市发展的命题,更是中国城市发展格局巨变的缩影。


从西康高铁看陕南:“虹吸时代”下,安康何去何从?


西渝高铁解读系列第①篇

西渝高铁解读:两个小时到重庆,一个“西安之南”时代

交通如何带动西安和安康两城

西安与安康的变迁



铁路的到来,不仅改变了西安,也改变了安康!

依靠着铁路大动脉,西安在1930年之后,迅速取代位于传统商道但却远离现代交通动脉的泾阳和三原,重夺西北经济中心地位,成为西北五省最重要的商埠和物资集散中转地,以及东南沿海、中原地区进入西南、西北的重要门户和必经之地。

从此以后,西安依赖铁路取得的经济地位,就再也没有被撼动。


从西康高铁看陕南:“虹吸时代”下,安康何去何从?

陇海铁路上的蒸汽机◎来源/网络


随着铁路带来的商业繁荣,西安城市规模极速扩张。统计数据显示,从1929年到1948年,西安人口翻了6倍,达63万。随后,西安人口进一步扩张:从1949年的227.3万人上升到到2000年的741.14万。一百年间,西安城市规模扩张了70倍。

安康,陕西最南端的地级市,它的命运,同样和铁路有关。说起安康,因为深居内陆,地处秦巴之间,所以名气很小。但在铁路系统内部,安康铁路局却曾经大名鼎鼎,几度与管理陕西全境铁路的西安铁路局分庭抗礼,又几度分分合合。

这一切,源自上世纪六十七十年代的铁路建设。

1964年,出于建设大西南的考虑,中央确定修建从湖北襄樊十堰起,经过安康到四川重庆的襄渝铁路。四年后的1968年,襄渝铁路正式开工建设。与此同时,西起宝成铁路的阳平关车站,东抵安康,横贯陕南地区的阳安铁路,也在第二年一月开工。

从西康高铁看陕南:“虹吸时代”下,安康何去何从?

襄渝铁路◎来源/网络


经过六年建设,1972年10月,安康迎来陕西西部阳平关驶来的第一列火车;一年之后,贯通陕西、湖北、重庆三地的襄渝铁路亦全线通车。

这两条铁路开通运营后,安康火车站一跃成为仅次于西安火车站的陕西第二大客运火车站。因此成立的安康铁路局,也由于地位的重要,成为仅此于西安铁路局的陕西交通重镇。随后的四十年间,安康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为从湖北到甘肃、西安到重庆的必经之路。

西安和安康两座城市的距离,更是被一再缩短。过去安康人去趟省城西安,得10个多小时,2001年,西康铁路开通,安康到省会西安的时间由十个多小时缩短到五小时;2009年,西康高速开通,时间进一步缩短到两个多小时。


从西康高铁看陕南:“虹吸时代”下,安康何去何从?

西康高速通车◎来源/网络


路通了,信息畅了,游客来了,客商到了,农产品卖出去了,经济活起来了。伴随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安康市连续三年在规模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和非公经济占比等主要经济指标上领跑全省,交通运输的大发展,为安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不过,地理位置的优越和交通的便利,虽然使得安康经济增长,保持了高速度,但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山区众多,工业基础薄弱,其经济总量和人均GDP却依旧常年排在陕西10个地级市的后位。

城市的“收缩”和“虹吸”

城市格局变迁



“收缩城市”(shrinking cities)概念,最早由德国学者Hauermann H.and W.Siebel于1988年提出,用来指代受去工业化、郊区化、老龄化以及政治体制转轨等因素影响而出现的城市人口流失乃至局部地区空心化的现象。

综合各种收缩城市名单,安康、汉中名列其中。 经济滞后而交通便利,于是安康人口开始大量外流,年轻人纷纷走出大山,头也不回地奔向大城市。

据安康市政府官方统计,安康全市有60万外出劳务大军,占总人口的1/5。而2011至2015年五年间,安康全市有近322万人次外出务工;2018年,全市劳动力转移就业64.2万人,其中转移省外就业44.7万人,省内外县转移就业13.1万人。


从西康高铁看陕南:“虹吸时代”下,安康何去何从?

安康城市航拍◎摄影/安康政府网


2014年至2017年统计年鉴更进一步显示,安康在陕西10个地级市中,是唯一一个连续三年人口净流出的地区。在城市学者研究那里,安康被列入了收缩城市的名单。发展,会导致人口向大城市集中。而它的另一面,就是中小城市和乡镇人口的流失。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城市实验室龙瀛及其团队研究表明,2000年之后全国形成了两大明显的人口流出连绵:一个是西部的川渝黔连绵区,另一个是东部的浙西南-闽西连绵区,大部分乡镇单元均呈现常住人口的显著流出态势。

从收缩城市分布来看,人口收缩地区,总伴随着大型中心城市的扩张。比如,四川巴中、内江和广元三个城市在收缩同时,是成都作为中心城市的扩张。同样,在浙西南-闽西连绵区人口流出的同时,相邻的长三角城市群已经崛起成世界级城市群。

从西康高铁看陕南:“虹吸时代”下,安康何去何从?

2018年西安常住人口突破千万◎城记智库


西安和安康,也是这一历史过程的鲜明例证。

就在安康这座山城如前文所述,进入收缩型城市周期的同时,西安经历了2000年以来最具爆发力的一次扩张。2017年以来,西安接连出台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送房、送钱、送户口,政策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全市新增人口超过105万,户籍人口已经突破1000万,西安也因此成为了二线城市“抢人大战”的最大赢家。

研究表明,安康劳务输出和流出人口有三个区域:东部大城市、成渝和西安。其中,省外占69.0%,省内占31.0%。省内流出人口中,市内流出人口又多于省内跨市。安康流出人口以青壮年为主,平均文化程度较高高,流出人口多为初中以上受教育程度者,占全部流出人口的74.6%,而比重比常住人口高。

可以预见,连接西安和重庆的西渝高铁,将加速重庆和西安对安康人口的虹吸效应。

一条高铁带来城市格局的改变

“紧缩”与“虹吸”



西康高铁将对安康形成“虹吸效应”的另一个原因,是西康两地在产业人口上极强的互补性。

西安城市人口的扩张,主要来自第三产业就业人口。自2000年以来,西安就业人口产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劳动力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间分布特点,

从2000年“一三二”,到2010年转变为“三二一”,再到2016年更加优化的“三二一”分布。

其中,西安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基本稳定在30%左右,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却从2000年的34.65%上升到2016年56.79%,上升了22.14个百分点。


从西康高铁看陕南:“虹吸时代”下,安康何去何从?

西安是第九个国家中心城市◎摄影/棠颂摄影


制造业和服务业,正是安康劳务输出的主要行业。研究数据表明,安康市外出民工中从事制造业的比重最大,其次是建筑业,采矿业和居民服务业。

其中,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的比重逐年上升,制造业民工由2003 年的24 .29 %,上升到 2009 年的 34 .46 %;从事建筑业的民工比重从2003年的10.34 %提高到了2009年的20.48%。

要致富,先修路,这是中国经济繁荣发展四十年的一大“法宝”。西康高铁的建设,还将进一步提升西安对省内三四线城市的通达性和辐射性,促进陕西整体经济的网络的提升。

曾经,与全国其他二线城市相比,对省内三四线城市的通达性和辐射性,是西安城市发展的一大短板。截至目前,西安与省内其余10个地级市内的5个(榆林、安康、商洛、铜川、杨凌)尚无高铁连通,而与延安只有动车相连。

从西康高铁看陕南:“虹吸时代”下,安康何去何从?

作为直辖市的重庆,拥有相当强的工业产业◎摄影/城记图库


上海世界观察研究院的于向东对中国八十年代经济增长的研究表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经济增长,除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合法化等重大政治决策的作用之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八十年代中国县乡级公路网络的建设和完善。

他指出,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正是这一条条乡村土路的开辟与互联,像毛细血管一样,使得当时乡镇的剩余劳动力与剩余农产品能够以初级农产品和初级工业品的方式连接到更大的经济网络之中。

“西渝高铁”打通之后,安康将面临“虹吸效应”的巨大挑战。如何把“成渝”两城的资本和产业引进来?这个对标,可以是“两山理论”重要探索地——浙江省丽水市!

《西渝高铁解读:两个小时到重庆,“西安之南”时代》

西渝高铁东西线投票:

从西康高铁看陕南:“虹吸时代”下,安康何去何从?


文=野史君

©版权声明:作者为『城记智库』特约撰稿人

部分图片来自公开网络

从西康高铁看陕南:“虹吸时代”下,安康何去何从?


与西安城记一起,见证西安新未来

▶专题❶:政策解读

这几十年来,西城安为何一直“城运不济”?

王永康“经济遗产”:这两年,西安发生什么

西安常住人口突破1000万,一个新历史纪录

▶专题❷:发展建言

西安地铁站首次更名:独家,背后更有深意

写给西安“一把手谈规划”:我们有这些建议

再谈“秦岭保卫战”:如何拯救“伤疤”乡村

▶专题❸:区域解读

一把手力争为大西安新设之区,已正式获批

高新南拓战略:城市重心,至少南移六公里

西咸新区最新规划出炉:我们为你划出重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