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迪再逢“双降”阵痛

本报记者 尹丽梅 童海华 北京报道

豪华车巨头奥迪正在遭遇业绩下滑的阵痛。德国当地时间5月5日,奥迪集团披露了2019年第一季度财报,报告期内,其营收和利润遭遇“双降”。具体来看,其分别实现营收138.12亿欧元(约合1042.88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9.84%;实现营业利润11亿欧元(约合83.06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挫15.38%。

对于2019年一季度双下滑的业绩表现,奥迪集团官方披露认为,主要原因集中于受全球轻型车辆测试规则(WLTP)实施、众多车型更新换代、经济环境不容乐观、整体市场疲软等不利因素影响。此外,奥迪集团自2019年1月起对财务报告结构进行调整也是一大影响因素。

“今年初至目前的业绩表明,我们距离制定的目标仍有一定差距。我们必须在成本结构方面迅速取得实质性进展,这样奥迪才能在2019年实现关键性转折。在奥迪的转型计划中,我们将加快步伐。”奥迪汽车股份公司财务、中国业务董事宋寅哲(Alexander Seitz)表示。

一季度业绩开门不利,奥迪集团随后将进行怎样的战略调整引发关注。《中国经营报》记者针对这一相关问题多次致电致函奥迪公关及一汽-大众奥迪销售事业部相关负责人,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营收利润“双降”

在2018财年营收、利润遭遇双下滑后,奥迪集团在2019年一季度并未成功扭转业绩颓势。

5月5日,奥迪集团发布的财报数据显示,2019年第一季度奥迪集团实现销售收入为138.12亿欧元,同比下滑9.84%;经营销售利润为11亿欧元,同比下滑15.38%;营业销售回报率为8.0%,虽在2019年预测的7%到8.5%之间,但低于9%到11%的长期目标区间。

对于这份财报,奥迪集团方面将之定性为:“正如所预期的那样,奥迪集团迎来了充满挑战的2019财年。”

奥迪集团方面对于2019年第一季度业绩指标下滑的解释为,主要受全球轻型车辆测试规则(WLTP)实施、众多车型更新换代、整体市场疲软以及经济环境不容乐观等不利因素影响。此外,奥迪集团方面表示,从2019年1月起,奥迪集团实施了财务报告结构调整,多品牌销售公司统一计入母公司大众集团的财务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销售收入。

汽车分析师、行业研究员张翔对本报记者表示,奥迪集团全球营收、净利润的下滑或是受到新能源汽车的冲击。“目前,奥迪车的价位与特斯拉新能源车的价位是重叠的,现阶段特斯拉的销量也处于上升阶段,它抢占了奥迪部分市场。”

对于并不理想的成绩单,宋寅哲坦言: “今年初至目前的业绩表明,我们距离制定的目标仍有一定差距。我们必须在成本结构方面迅速取得实质性进展,这样奥迪才能在2019年实现关键性转折。特别是在颠覆性技术变革时期,我们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急需开发优质产品,我们需要更高的溢价能力。因此,在奥迪的转型计划中,我们将加快步伐。”

值得注意的是,5月9日晚间,本报记者从奥迪集团官网获取的最新数据显示,奥迪集团的经营业绩并未呈现“复苏”迹象。官方数据显示,4月份奥迪向全球客户交付了约14.03万辆汽车,同比下降12.8%;1~4月,奥迪全球销量为58.76万辆,同比下滑5.9%。奥迪方面分析,4月公司客户交付量受到车型更新换代及市场环境的双重挑战。

“奥迪的主销车型在进行新旧切换,包括新A6和老A6车型,之前奥迪Q3在上海车展上就做清库了。当一个车企有新旧车型切换的时候,销量增幅都不会高。具体来说,奥迪Q3销量多的时候一个月能达到7000辆,这一车型要是进行新旧切换,一个月可能就只有2000~3000辆或者更少的销量,这样的话将损失4000~5000辆,别的车型都补不回来了。”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李颜伟对本报记者分析称。

据悉,奥迪产品阵容的新旧切换将加码。奥迪汽车股份公司全球市场销售及副总裁Martin Sander表示:“产品阵容的更新换代仍需继续努力,奥迪正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今年将会把奥迪Q3车型和众多其他车型持续推向市场,其中包括全新奥迪Q3 Sportback或全面升级的奥迪A4。”

目前来看,2019财年,奥迪集团的发展仍然受制于全球轻型车辆测试规则(WLTP)实施、整体市场疲软等不利因素影响。奥迪集团方面预测,2019年奥迪品牌的交付量将保持温和增长,并预计增长动力将在2019年下半年尤其明显;奥迪方面还预计,2019财年的销售收入将略有增长,营业销售回报率将介于7.0%至8.5%之间。

中国市场业绩“惹眼”

根据奥迪集团披露的2019年第一季度财报,报告期内,奥迪集团在全球市场共交付44.7万辆奥迪品牌汽车,同比下降3.6%;受轻型车测试规程实施的影响导致销量下滑,奥迪在欧洲市场的交付量下降了5.5%;不过,尽管整体市场疲软,但奥迪第一季度在中国市场的销量逆势上升,同比增长3.3%至15.9万辆。

奥迪并未在一季度财报中披露其在中国市场销量增长缘由。在采访中,张翔对本报记者分析称:“在国内市场,奥迪是‘ABB’里面的老大,它最先进入中国,它在中国市场的车也比较多,这使它在中国市场保有自己的优势。”

实际上,中国市场在奥迪集团全球战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此前,宋寅哲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曾称,奥迪将把大量的资源放在中国本土,将在人事、生产、财务、销售、研发等各个层面加强本土化。“我们将强化在中国的组织机构,接下来会考虑将哪些职能放在中国、哪些放在总部。”据悉,销售职能以及与合资公司进行协调的职能也会更多地放到奥迪中国。

今年3月,奥迪另一高管——董事会主席伯蓝·绍特(Bram Schot)也曾表态称: “奥迪十分看重中国市场,目前董事会的焦点已经聚焦中国。”

据了解,未来奥迪新能源电动车在中国市场的研发、生产也都将实现本土化,到2022年,奥迪要在中国生产12种电动车型。与此同时,宋寅哲曾对记者表示,奥迪还将在中国继续推动一汽奥迪和上汽奥迪的“双伙伴战略实施”。

以上迹象表明,奥迪集团对中国市场抱有较高期望。

一汽集团是奥迪在中国市场的重要合作伙伴。一汽-大众奥迪官网信息显示,2019年一汽-大众奥迪将继续砥砺前行,战略投放包括全新奥迪A6L、全新奥迪Q3、奥迪Q8及奥迪e-tron等在内的18款重点车型。同时,一汽-大众奥迪销售事业部执行副总经理荆青春此前曾透露,一汽-大众奥迪2019年奥迪的销量目标是68.2万辆,较2018年实际销售量增2.87%。

阴霾笼罩

余“震”未消,又添新“霾”,是当前奥迪所面临的形势。

余“震”为大众汽车“柴油门”事件之“震”。本报记者注意到,2019年3月,大众集团在其2018年财报中披露,奥迪品牌由“柴油排放门”造成的特殊类项目支出12亿欧元,同比2017年大幅上升200%。

大众汽车“柴油门”事件曾引起巨大轰动。2015年9月,美国监管部门指认,大众汽车在1100万辆柴油机车型上安装了作弊软件,以通过欧洲和美国的氮氧化物尾气排放测试。作为大众汽车集团控股子公司,奥迪也身涉其中。2015年11月,奥迪方面承认在一款柴油发动机排放测试中造假。2018年5月,奥迪方面承认A6和A7共计6万辆柴油发动机车型涉及排放造假。

今年3月,伯蓝·绍特在奥迪股份公司2019新闻年会上提到,未来的方向主要聚焦四个方面,其中一个方面是可持续性,包括挽回“柴油门”造成的影响。伯蓝·绍特称:“奥迪不会重演‘柴油门’事件。”

除了要竭力驱散“柴油门”事件影响外,“成本”是摆在奥迪面前的另一道要跨过的门槛,也是当前奥迪战略调整的关键词。

“2019年,我们将制定重要的战略方针,努力完善我们的成本结构。”宋寅哲表示。

今年3月,伯蓝·绍特在一封致奥迪员工的信中也称,奥迪面临的挑战重重,“奥迪必须为了未来而大规模投资”。高达400亿欧元的投资费用“必须由我们自己承担”。

据悉,2018年奥迪曾发布为期五年的“进取和转型计划”,计划在2018~2022年间节约成本超过100亿欧元。而为了加速公司的电动化战略,奥迪将这一目标提升至约150亿欧元。

奥迪开展的一系列削减成本的举措中,包括裁减约10%的管理职位人员。伯蓝·绍特此前在接受德国《商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的人力资源架构,同时必须简化管理和机构结构。”

节约成本的背后,是奥迪计划2019年至2023年间在电动化、数字化和高度自动化领域投资140亿欧元。这包括对财务、厂房和设备的投资,以及研究、开发支出。未来五年规划期间的总投入金额将达到400亿欧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