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姜维北伐大部分总是胜利,为何未能扭转蜀国灭亡的命运?

张路Vacant


姜维一生共进行过十一次北伐,从公元238年开始,到公元262年,前后持续共25年。

公元263年,贯彻姜维一生的北伐事业彻底结束,同年,魏将钟会和邓艾领大军征蜀,蜀汉政权覆亡。



细数一下姜维北伐的各次战役胜负情况就会发现,战绩还算不错的,大胜两次,小胜三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打平手四次,而且军队的损耗也是魏重蜀轻。

从账面上的数据来看,蜀国既然赢得这么多次战役胜利,就算不能灭亡魏国,至少也能继续与魏国分庭抗礼很多年才对。但是结果却并非如此,蜀国是三国里最早被灭的一方政权。



那么,为何姜维北伐没能阻止蜀国灭亡的命运呢?

纵观整个历史发展趋势,蜀国灭亡是既定的事实,区别只在于时间早晚。姜维北伐是利用以战止战的方法,延缓蜀亡的时间。

三国鼎立中,魏国国力最强,吴国次之,最差的就是蜀国。

魏国拥有当时中国的整个北方,包括冀州、幽州、青州、徐州、兖州、凉州、豫州、并州以及洛阳的中央直辖区等核心区,而蜀汉只能偏居西南一角,势力范围仅限益州和汉中。按地多人广的理论来说,蜀魏两国力量对比实在是太过悬殊。



蜀魏两国的人口也相差太多,当时的蜀国最多不过94万,而魏国保守估计有400多万(后期司马氏篡位后,人数发展多达千万),兵源征用方面,魏国原地踏步,蜀国都得穷追很多年才能赶上。

在古代农业社会,耕地和粮食产量对战争的胜利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魏国占有的地区,都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粮食高产区,如冀州豫州兖州及洛阳,还有西部的河套地区,农业都是高度发达的。反观蜀国,农业只集中在成都平原,汉中地区农业落后,而南蛮部落地形复杂,人口素质低下,农业发展基本属于原始社会。

所以,从以上蜀魏两大军事集团的综合实力对比就可以看出,魏国必胜蜀国必亡的趋势。



另外蜀国灭亡还有其它原因,例如孙刘联盟解体,致使共同抵抗曹魏的势力大大减弱,使得曹魏(晋)可以逐个击破;

蜀国后期人才严重匮乏,“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就是最佳证明。和诸葛亮一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姜维,在北伐后期也是又当元帅又当参谋又当先锋的,不是不舍得放权,而实在是手下无人可用。

所以,综合以上几点,蜀国在三国征战中,被灭亡是情理之中的,和姜维北伐胜不胜利并没有根本原因。


青史留文


义无反顾的姜维北伐

在费祎主政时期,由于费祎认为大家都才华远远不如诸葛丞相,而诸葛丞相尚且不能恢复中原,我们就更加不能了,所以一直反对姜维北伐。可是姜维毕竟是继承武侯遗志,费祎也不能完全阻止姜维北伐只好采用压制策略,每次姜维想要北伐时,费祎拔给他的兵力不超过1万人,不到1万人的北伐只能算是蜻蜓点水式的小打小闹。所以姜维只能进行骚扰式做作战,相当于土匪一样,在魏国的边境转一圈抢夺一些人口物资,等魏国主力一来就撤退。249年,司马氏篡夺魏国政权,发动高平陵事变。251年,王陵起兵勤王,讨伐司马懿。姜维本可乘机北伐,响应王陵。可是由于兵力不足,只得作罢,蜀汉就这样,坐失良机。

等姜维终于摆脱费祎压制,在陈诋的支持下,终于可以率领数万大军北伐中原。姜维不愧是深得武侯真传,几年间,姜维的军事才能展现的淋漓尽致,从253年到255年两年间,姜维连战连捷。以区区数万兵力北伐中原,降李简,斩徐质,取河关,破王经。打出了比诸葛亮还好的战绩,北伐以来的最大胜利——洮西大捷,让天下为之震惊。

【后十八年,复与车骑将军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于洮西,经众死者数万人。——三国志】

这场战争使魏国雍凉守军几乎全军覆没,蜀汉一度取得陇右的控制权。邓艾甚至说“蝮蛇螫手,壮士解其腕”,主张放弃陇右,以避姜维锋芒。这场战争,对蜀汉和魏国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洮西之败,非小失也;破军杀将,仓廪空虚,百姓流离,几于危亡。——三国志】

这也是蜀汉最有希望恢复中原的一次。

然而魏国的国力实在是太强大了,即使经历了损失惨重的洮西之败,魏国依然在东线阻挡住了东吴的进攻,并且迅速组织起了新的部队,守卫西线。姜维因为洮西大捷的功绩,升为大将军,终于彻底掌握蜀汉兵权。

姜维深知,即使取得洮西大捷这样的胜利,依然未能动摇魏国国本,他需要一场更大的胜利,趁着北伐军胜利,军心强大的势头,彻底摧毁魏国西线。从而真正动摇魏国国本,恢复中原。否则如果等时间一长,魏国会马上恢复在西线的力量。

所以姜维这次动用了比上一次更多的兵力,甚至要求镇守汉中的胡济出兵协同北伐,力求毕其功于一役。姜维这样并没有错,因为由于洮西之败,魏国精锐损失惨重,魏国的西线的战力一度低于蜀汉军。这一场战争,只要不出太大的问题。凭借姜维的军事才能,是有希望一鼓作气攻破长安的。

然而可惜的是由于胡济失约,姜维面临了人生最大的滑铁卢——段谷之战。姜维的部队差点全军覆没,在无当飞军的掩护下才得以撤退,但是无当飞军,全部殉国。

【十九年春,就迁维为大将军。更整勒戎马,与镇西大将军胡济期会上邽。济失誓不至,故维为魏大将邓艾所破于段谷,星散流离,死者甚众。众庶由是怨讟,而陇已西亦骚动不宁。——三国志】

魏国官方对段谷战绩的描述是“斩将十数,馘首千计”,也就是说北伐军损失不会超过1万,无当飞军成功的掩护了姜维主力的撤退。

然而蜀汉损失的是最精锐的无当飞军,而且蜀汉能够调动的兵力远远不如魏国,即使以1:2的战损比成功掩护姜维撤退,对于弱小的蜀汉来说这损失也是难以承受的。

蜀汉灭亡时人口兵力数据如下:领户28万,男女人数94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

东吴灭亡时人口兵力数据如下:领户四十余万,男女人数230万,带甲将士二十余万。

魏国灭亡时人口兵力数据如下:领六十六万,男女人数443万,带甲将士四十余万。

很多人根据这个数据说蜀汉每9人就要供养一个兵,对于蜀汉的百姓来说是巨大的负担,诸葛亮姜维北伐是给百姓增加压力的穷兵黩武的结论。然而,且不讨论三国时期黑户人口众多,世家大族,官吏兵丁等不计入人口数,计算显示,根据这个数据,魏国和吴国人口兵力比例也差不多达到了9:1。

如果蜀汉这个比例给百姓带来了压力,那么魏国和东吴也一样,又怎么能够以双重标准要求蜀汉呢?

以蜀汉的国力去北伐中原,简直说是以卵击石。同样的大败,魏国可以支撑起2到3次。蜀汉只要败一次就动摇国本。所以北伐成功几率实际上几乎为0%。但是正如诸葛亮后出师表说的,“然不伐贼,王业亦亡”,不北伐,那就只能等死。而且正是由于姜维的积极北伐,毕竟损失魏国远大于蜀汉,迫使魏国战略防守数十年。缩小了魏国和蜀汉的国力差距,延缓了蜀汉的灭亡速度。我们又怎么能苛责为了诸葛亮的知遇之恩,为了心中的信念,而义无反顾的姜维呢?

参考文献:

陈寿《三国志》


亭殿阁


姜维在三国后期确实算得上是个军事强人,类似于吴国的诸葛恪和魏国的钟会,但是强中自有强中手,魏国除了有钟会,还有更为老辣持重的邓艾,因此,姜维北伐其实效果并不是很好,说他总是胜利有些勉强。那么姜维为什么没有能够扭转蜀国灭亡的命运呢?姜维对于蜀国灭亡是否有错?我来为大家分析一下。

首先应该搞清楚一个问题,为什么诸葛亮会选择姜维作为自己在军事上的接班人呢?答案是两人战略目标一致。在诸葛亮心中,姜维就是当年的马超。为什么呢?

姜维世据天水郡,其父姜炯为天水郡功曹。姜维从小便与陇右地区的羌、戎接触,对于当地的风俗和地形很熟悉。姜炯死后,姜维做了天水郡参军,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天水郡叛乱,姜维被天水郡郡守所怀疑,因此投降了诸葛亮。

诸葛亮北伐策略为蚕食魏国国土,首要目标就是占领陇右地区,继而占领凉州地区,以凉州地区补充兵马,以陇右地区补充军粮,然后挥军东进,直取长安。而自己死后,最熟悉陇右地区军事详情的非姜维莫属。所以,姜维成为诸葛亮独一无二的人选。

诸葛亮死后,不管是蒋琬还是费祎主持丞相府事宜,姜维都是在外主管军事,而刘禅也一如既往的支持北伐。因此,诸葛亮死后,蜀汉的军事基调很明显,那就是继续北伐。那么姜维北伐战绩如何呢?是总是胜利吗?非也。

蒋琬执政时期,还是比较偏爱于姜维的。蒋琬表姜维为凉州刺史,率领一支偏军,联合陇右地区的羌、戎势力,试图打开一些局面。可惜,姜维多次出兵,效果不大。

蒋琬死后,费祎和姜维共录尚书事,虽然两人平级,但实际上费祎比姜维更有资格。而费祎对北伐有自己的看法,费祎认为:像诸葛亮这样文韬武略的人都不能占据关中一寸领土,何况我们这些人呢?

我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何况是我等呢!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以其功业等待有能者去继承,不要以为希冀侥幸而决成败于一举。若果不如其志,悔之无及。

因此,费祎常对姜维出兵进行制裁,使姜维领兵每次都不超过一万人。姜维受兵力所限,在费祎执政期间没有大的作为。

后费祎遇刺身亡,姜维开始全面主持伐蜀大计。这时姜维率领的北伐大军已经有数万人了,因此姜维开始有了一些成绩。最明显的是公元254年,姜维出陇西,受降狄道长李简,杀死魏将徐质,攻破河间、河关、临洮等地等地。

姜维因为军功而被提拔为大将军,督内外军事。这时姜维开始策划更大的行动。他约当时镇守汉中的胡济一起会兵于上邽,可是胡济失约,没有赶来。致使姜维在段谷被邓艾击败。这次的损失是非常惨重的,蜀军死伤数万,姜维上表自贬为后将军(跟当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自贬一样)。

自此之后,姜维开始遇上自己最大的敌人,邓艾。姜维后来又分别出骆谷、汉、侯和,皆被邓艾所败。姜维很郁闷,在陇西总是被陈泰阻击,到陇右又被邓艾所败。致使多年几乎毫无军功。慢慢的,蜀中抵制北伐的声音越来越多。

反对北伐最强烈的人就是宦官黄皓,黄皓对刘禅说:姜维连年征战,毫无所获。应该剥夺他的兵权,把他调回来任益州刺史。而姜维则直接进言刘禅:黄皓误国,应斩首示众。刘禅从中调和,让黄皓向姜维道歉,而姜维怕自己真的回到成都会遭到黄皓陷害,于是领着蜀军主力滞留沓中,屯田养兵,借以自保。

这时,司马昭看到蜀军主力竟然远离汉中,在偏远的西北沓中地区,有机可乘,于是派钟会到关中治兵,准备伐蜀。姜维了解到情况,建议刘禅派兵加紧防御汉中地区,但是黄皓却告诉刘禅,魏军根本不会进攻。刘禅相信了黄皓,错误就此犯下。

公元263年,司马昭派钟会、邓艾、诸葛续三路伐蜀,其中邓艾、诸葛续负责牵制姜维,不让姜维回到汉中。钟会则率领魏军主力十万人直扑汉中。姜维看出魏军的企图,没有和邓艾纠缠,率军千里急行军回援汉中,在阴平桥头被诸葛续所阻击。

姜维为了摆脱诸葛续,佯装攻击诸葛续军后部,随后利用时间差快速回军渡过阴平桥头,直抵剑门关,算是及时挡住了南下的钟会大军。钟会率领十几万魏军在剑门关攻击了数月,没有攻破姜维的防守。由于军粮不继,开始考虑撤军。

如果事情照此发展,那么姜维肯定会变成一个功盖千秋的大功臣。试想一下,以少量的兵力成功据守数倍于己的敌军,逼的敌军撤退,拯救蜀汉于危急之中,这样的功劳恐怕连诸葛亮也比不上。可惜,这只是如果而已,姜维无论如何也想不到,那个令人憎恶的邓艾又一次做出超乎自己想象的事情。怎么回事呢?

邓艾觉得就此撤军太可惜,于是率领自己的三万人偷渡阴平,在杳无人烟也无路可走的阴平山区披荆斩棘,生生闯出了一条路。之后邓艾迫降江油,戮战绵竹,成功击败前来抵御的诸葛瞻,至此成都危矣。

刘禅看到大势已去,率领文武百官投降。而此时,姜维还在剑门关坚守,姜维没有败,而国家已亡,这就是姜维郁闷的地方。

因此,纵观姜维一生,他在北伐时期的战绩并不算好,跟当年的诸葛亮成绩差不多。如同诸葛亮一样,诸葛亮碰到一个死敌司马懿,而姜维则碰到了死敌邓艾。所以,题目中说姜维北伐总是胜利是偏颇的。那么姜维应该为蜀国灭亡负责任吗?

我觉得不应该,姜维虽然多年远征曹魏,几乎毫无战果。但是在蜀汉面临危机时,他已经尽他最大的能力去防守了。而且防守的很成功,而之所以成都会败,完全是因为邓艾用兵太诡异,而成都又无可应变之人,再加上一个懦弱的后主刘禅,致使后院起火,而姜维再有能力,也无能为力了。


每日趣评


打仗不是以一城一地的得失来论英雄,就像二战后期的德国,在大溃败背景下的一次次小小胜利,对于整个大局来说已经毫无作用了。

蜀汉的败局,在三国鼎立之时就已经确定了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对蜀汉有过这样的描述,益州疲敝!其实说是三国鼎立,但是东汉十三州中,蜀汉只有益州,东吴占据扬州荆州交州,剩下了青州幽州冀州并州凉州徐州包括西域长史府等中原九州都是曹魏的地盘。蜀汉之所以可以在三国之初与中原抗衡,除了诸葛亮和山川之险之外,最大的原因其实是中原连年战乱,人口锐减,反之益州未逢太大的战乱,百姓得以保存,这种情况下蜀汉和东吴才能勉强对抗曹魏。

但是时间利曹不利我

这一点诸葛亮和姜维看得很清楚,一旦陷入持久战,中原九州就会给曹魏长出无尽的粮食,兵马,军械。这也是当初为何曹操冒着兵卒劳累的风险也要执意对袁绍赶尽杀绝,他是怕袁家春风吹又生啊!

这才是诸葛亮北伐的原因,与其在沉默中死亡,不如在沉默中爆发

以上就是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首先姜维十一次北伐,并不是大部分都是胜利,其中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即便胜多败少,但并没有占到多少便宜,而且消耗的国力甚多,其实得不偿失。

第一次在238年,姜维和蒋琬合作率偏师出陇右,结果在南安与魏军相持不下 ;

第二次在244年,姜维和费纬出兵兴势,派王平袭击魏将曹爽,曹爽大败,勉强保住关中;  

第三次在248年,姜维率兵出陇西,与魏将郭淮,夏侯霸大战洮西,收服了凉州胡王白虎文,活文戴。

第四次在249年,姜维派廖化去洮城,由於邓艾事先得到情报,廖化无功而返;

第五次在250年,姜维以羌胡为辅,与郭淮战於洮西,平手;

第六次在254年,姜维率兵围南安,因粮草接济不上,主动退兵;

第七次在255年,姜维出陇西狄道,魏将李简率众投降。维乘胜攻取河关,临洮两县,杀死魏将徐质;

第八次在256年,姜维再出狄道,大败雍州刺史王经,斩杀魏军数万,后来魏军大举增援,於是回撤;

第九次在257年,姜维与邓艾战於段谷,由於蜀将胡济失期不至,蜀军大败,死伤惨重;

第十次在258年,姜维利用诸葛诞在淮南反叛,率数万人出骆谷,与邓艾相持不下。诸葛诞兵败,姜维引兵退还;

第十一次在261年,姜维领兵进秦川,又遭邓艾相距,力战不胜,遂撤兵。

至于为什么是一次北伐都没能扭转蜀汉败亡的结局,当然是因为蜀汉本就是国小民弱,天下十三州,蜀汉只有益州一州之地,打仗时很消耗国力的事情,结果十一次北伐基本没有给蜀汉带来什么地盘和人口,以至于越来越疲敝,更加快了灭亡的步伐。

但反过来说,姜维又不都北伐,和诸葛亮北伐的原因一样,蜀汉太小了,再发展也赶不上魏国国力,若不北伐,就是坐以待毙,此时只能靠北伐赌一把,诸葛亮在赌,姜维也在赌,可惜最后没赌赢,还落得满盘皆输。


渔樵侃史


国家竞争比拼的是国力,是综合国力的整体比拼。战争只是竞争的一方面,而且,战争不止靠将士用命,同样,比拼的是国家综合实力,比如兵源,粮草,武器等等。

三国中,魏国实力最为雄厚,因为当时的经济中心仍在北方,曹魏占据中原,具有殷实的家底,是以能够从容应对蜀汉和东吴的挑战。而东吴居江南,当时江南开发程度尚不足,东吴政权主要凭借长江天险与曹魏对峙。蜀汉只有益州一地,在三国中实力最为弱小。

但,蜀汉立国的旗号是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因此,北伐成为国策。诸葛亮在世时,频繁北伐,虽然以卧龙之才在蜀汉与曹魏的对抗中处于上风,但疲弱的国力无法支撑长期战争,一旦碰上司马懿这种有耐心的对手,粮草兵力不支的蜀军往往只能无奈撤军。

诸葛亮死后,姜维掌军权,却远没有诸葛亮的威望,得不到刘禅和执政丞相的全力支持,后期还遭黄皓嫉恨,多受掣肘。北伐更难谈战绩,虽然在局部战斗中有所斩获,但终究难以动摇曹魏政权的根本,最终回力无天。


生说


三国姜维北伐大部分总是胜利,为何未能扭转蜀国灭亡的命运?

姜维为什么要北伐

我认为从荆州丢失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蜀国灭亡的命运。姜维北伐,是延续了丞相诸葛亮的战略计划,在曹魏政权还没有十分稳固的时候,通过不停的战争占领更多的土地,以求消耗曹魏的国力,寻求对峙的资本。

因为诸葛亮心里十分清楚,如果蜀汉和曹魏和平发育的话,蜀汉在人口、资源等方面均处于劣势。和平发育,只会让蜀汉和曹魏的差距越拉越大。只有不停的北伐,使曹魏处于战争状态,才能牵制他的发展,让曹魏在战中生乱。

事实上,曹魏也的确是战中生乱。司马懿长期掌兵,势力太大,导致曹魏家族最终尾大难收。司马懿能逆袭成功,诸葛亮功不可没。

蜀国灭亡的真正原因

诸葛亮是一个出色的战略家,这点是公认的,毋庸置疑。诸葛亮《隆中对》的时候曾经再三强调荆州东连吴会,西通巴蜀的重要性。并且确定了在占领荆州之后,等天下大乱的时候,派一员上将从荆州出发,到中原趁火打劫。

如果说《隆中对》是蜀国战略规划的核心,那么,荆州就是核心中的核心。如果能够守住荆州,诸葛亮便能进退有余。或守住荆州猥琐发育,徐图北伐;或联合东吴拖住曹魏,三方互相伤害,也能够为蜀国争取足够多的发展时间和空间,蜀国政权绝不至于那么早的灭亡。

无奈关羽不争气,装逼不成反被操,围攻樊城不但寸土未收,还丢了战略意义极为重要的荆州。荆州一失,诸葛亮就没有猥琐发育的资本了。

诸葛亮北伐,其实就在位关羽丢荆州的错误买单。诸葛亮必须在益州意以外的地方,开拓一个军事前沿阵地,对曹魏形成威慑。否则,只龟缩在益州的话,只有挨打的份。以诸葛亮的脾气和心气,他是绝对不可能让自己受这个气的。

最后一点

姜维北伐虽然数次取胜,然蜀国国力大衰。特别是在诸葛亮时期,数次北伐,劳而无功,徒耗国力。诸葛亮六出祁山,生生的蜀国拖垮了。


雷场猫子


实力不对等呀,虽然东汉分为三国,但是三国的实力是严重不对等的。吴国和蜀国完全是凭借地理上的优势才能阻止曹魏的进攻。你要是玩过光荣的三国志系列就会明白这个问题,比如吴国虽然占领整个南方,但是然并卵,南方当时根本没有开发出来,人口很少,经济不发达,还是靠着长江和曹魏抗衡。曹魏虽然占据的地盘面积不太大,但是那些都是经济发达的地方,实力是蜀国和吴国不能比的。你以为的三国是这样,看着面积都差不多。

其实是这样,十三个州中曹魏占领了9个,蜀国1个,吴国3个。所以你可以看到,为什么诸葛亮要一直进攻曹魏,因为和平发展下去,肯定是输的。所以姜维北伐就算胜利,也应很难扭转局势,除非是曹魏作死,集中大部分兵力和蜀国决一死战,不然只要曹魏好好防守,基本上等粮食完了,蜀国的兵自然就退回去了,输几场无关紧要的战争根本没什么关系。


历史是什么


回答这个问题前,不妨先梳理一下姜维北伐的具体过程以及胜败情况。从238年到/<font>262/<font>年,/<font>24/<font>年间姜维共主持过/<font>11/<font>次北伐:/<font>


/<font>

1、/<font>蜀汉后主延熙元年(/<font>238)姜维和蒋琬兵出陇右,在南安郡与魏军相持不下。/<font>

2、/<font>延熙七年(/<font>244)曹爽征汉中,姜维和费祎出兵兴势,与王平一起大败曹爽,这个之前已经讲过。/<font>

3、/<font>延熙十年(/<font>247)姜维兵出陇西,与魏将郭淮、夏侯霸战于洮西。/<font>

4、/<font>延熙十二年(/<font>249)姜维再出陇西,以廖化为先锋,与曹魏多名将领在陇西展开会战,双方互有胜负。/<font>

5、/<font>延熙十三年(/<font>250)姜维以羌人和胡人为辅助,与魏将郭淮战于洮西,双方打成平手。/<font>

6、/<font>延熙十六年(/<font>253)姜维出兵包围南安,粮尽而退。/<font>

7、/<font>延熙十七年(/<font>254)姜维出兵陇西的狄道,斩魏将徐质。/<font>

8、/<font>延熙十八年(/<font>255)姜维率夏侯霸等兵出狄道,在洮西大破魏将王经,后魏将陈泰派兵前来解围。/<font>

9、/<font>延熙十九年(/<font>256)姜维再次出兵陇西,蜀将胡济进兵迟缓,蜀军被魏将邓艾击破于段谷。/<font>

10延熙二十年(/<font>257)曹魏发生诸葛诞之叛,姜维趁机出兵秦川,魏军坚守不战,至次年蜀兵撤退。/<font>

11、/<font>蜀汉后主景耀五年(/<font>262)姜维出兵与魏将邓艾战于侯和,蜀军为邓艾所破,撤往沓中。/<font>

以上11次北伐,/<font>具体战绩是:大胜/<font>2次,小胜/<font>3/<font>次,相拒不克/<font>4/<font>次,小败/<font>1/<font>次,大败/<font>1/<font>次。/<font>

从战绩上看姜维北伐胜率超过诸葛亮,但具体分析其有以下特点:

一是北伐路线更偏,诸葛亮北伐将重点放在取陇右、出祁山,已经属迂回之策了,但仍然两次出秦岭栈道直取关中,而姜维北伐几乎只取陇右、屯沓中。


二是各场战役规模普遍偏小,诸葛亮北伐出则十万,曹魏也不敢大意,集中精兵强将来拒,双方是综合国力大较量,但姜维北伐的规模大部分都较小,中间虽然也有个别大仗,但总体而言属局部攻防战,自己赢也赢不了多少,对手输也输不了多少。

三是缺乏孙吴的配合,诸葛亮北伐,孙权一般都会在东线予以配合,让曹魏更加紧张,姜维北伐期间,孙吴忙于内政和内乱,无心也无力真心去配合,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使成效大打折扣。


所以,仅从战绩看似乎姜维北伐胜多败少,但这说明不了什么问题,曹魏在西线战场向来坚持防御作战的原则,能拖就拖、能避就避,不求一城一地得失,更看中大局,这个办法虽然使魏军打了更多的败仗,但却以较小的代价维持住了西线战场的总体格局,盘点下来,蜀汉在西线战场并没有太多的实质性进展。


究其根源,一方面是姜维缺乏诸葛亮的权威,内部对北伐意见也不统一,无法有效集蜀汉全国之力去北伐;另一方面蜀汉后期国力不断下降,与曹魏的悬殊越拉越大。


南门太守


刘禅投降的时候,西蜀总人口九十三万,军力:姜维手上七万,南中地区屯三万,成都五万(刘禅手上两万,被邓艾灭掉的三万)。魏国人口四百万左右,军力三十万左右(灭蜀总兵力,不算边防军以及东吴方面军)

关键问题是,后勤!孔明北伐时,发动战争兵力最大的一次是三十万,真正是空国来战的。相对于西蜀的人口数来说,两个人养一兵了,而且连老人,妇女,儿童全算进去了,还得供养朝廷,其中辛难,可想而知。而魏国四百万人养三十万,真的是十而税一,可想而知其容易。

就像1979年一样,中国和越南开战,越南不靠外援,两国也不动用大规模杀伤武器的情况下,越南想要保证战争双方在战场上的平衡是极为艰难的,甚至于只是三五年的相持就让越南的国家经济陷入泥沼三十多年。

而西蜀孔明,姜维两代人,七出岐山,九伐中原,却未得寸土之利,空耗国力。可想而知,至西蜀降服之时,民生何等凋敝!唯刘备民声善在,未有振臂高呼之人!否,恐不及邓艾,钟会之危,早以自乱而亡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