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后相思空一水,黄仲则诗歌中的盛唐意象

别后相思空一水,黄仲则诗歌中的盛唐意象

很多人并不知道黄仲则是谁,但我很幸运的是,很小很小的时候,在新华书店看书,无意中翻到《两当轩集》,就是黄仲则的个人诗文集,那个时候没有细看,就记下其中的一些诗句,比如我们今天拿来做标题的“别后相思空一水”,“似此星辰非昨夜”这样的句子。我当时特别惊讶,我清晰的记得,少年时期的那种惊讶的感觉。一开始,我以为黄仲则是一个唐代的诗人,或者是一个跟李商隐风格类似的诗人,后来我知道不是。

当我去读《无题》的时候,很诧异这两种意境怎么会这么接近。后来再翻其它书的时候发现,这个人叫黄仲则,也叫黄景仁,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他不算特别知名,经历也不算显赫。黄仲则是一个活跃在乾隆盛世有才华的寒门士子的代表。相对于我们大家现在熟悉、感兴趣的纳兰容若,黄仲则没有那么多的家世出身可以宣传。

大家都知道纳兰容若是满清贵胄,八旗子弟,少年时期就参加应试,做了御前侍卫,当了康熙的亲卫。父亲又是当朝的宰相明珠,家族又是满族八大姓的纳兰氏。

别后相思空一水,黄仲则诗歌中的盛唐意象

而黄仲则呢,关于他的记载寥寥可数。但是有一个非常让人惊讶的情况:他的诗里面有很多句子,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的俗语,比如“茫茫来日愁如海,寄语羲和快著鞭”。比如说“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我当时就觉得,这个人太神奇了,作为清朝的一个诗人,居然能写出这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而且诗中的意象居然能够接续汉唐的诗风诗脉。一会儿跟大家例举一些我认为他在诗句当中能够跟唐朝诗风接续的地方。

很多很多年前,我读过黄仲则的一首诗,叫做《少年行》。他写《少年行》的时候是多大呢?大概有十七八岁。 “男儿作健向沙场,自爱登台不望乡。太白高高天尺五,宝刀明月共辉光。”我当时看到这首诗很惊讶,经常读唐诗的人会明白,好的唐诗没有太多刻意用典,或者是斧凿之气。但是在清代,特别是考据之风起来之后,有非常多的诗人去写诗是为了掉书袋,非常愿意显示我读的书多,我的知识储备是高于众人的。但黄仲则的诗没有这种习气流俗。

别后相思空一水,黄仲则诗歌中的盛唐意象

读到这首诗的时候,我觉得他曾经是这么一个意气激昂的少年,他肯定是在少年时期读了很多唐诗,包括乐府诗,深刻地影响到他后来诗歌的创作。

在黄仲则的一生中,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人叫洪亮吉。洪亮吉是黄仲则的毕生挚交,他跟黄仲则是老乡,一辈子跟黄仲则保持了挚交好友的关系,最后黄仲则病逝于京师的时候,是他出钱扶柩送归,为自己的朋友整理诗集,处理身后事,奉养老母。

洪亮吉给了他很大的帮助。当时他们两个都参加乡试,他们在一间旅馆里就认识了。认识之后两个人相谈甚欢,甚为投契。当时黄仲则的家境不好,洪亮吉推荐给他一套书,这套书叫《乐府诗集》。

别后相思空一水,黄仲则诗歌中的盛唐意象


黄仲则九岁的时候,当时主管教育的官员到了常州,召见当地的神童。他就咏出了一个对子:“江头一夜雨,楼上五更寒。”当时学政大人特别惊讶,觉得九岁的小孩有这样的见地和诗才非常让人感动,于是嘱咐当地的县官好好栽培。

“江头一夜雨,楼上五更寒”让我想到王昌龄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在那个当下,可能黄仲则所接续的就已经是唐人诗歌里面的一些意象,而非是清代的诗人的造作苦吟。就像我认为,纳兰容若是生错了时代的人,黄仲则应该活到北宋,去跟秦观、晏小山去写着风雅词作,赏看人生美好的东西。

以他的诗才能够在唐代遇到更多更好的诗人,在任侠、意气,有古风的唐代,能够遇到更多的挚交好友,一生就不会那么悲伤,落寞。

黄仲则自比阮籍,他说“十有九人堪白眼”,不是说他遭受了十个人里面九个白眼,而是十个人里面有九个人我看不上。“百无一用是书生”,又有什么作用呢?没有什么用,还是百无一用的书生。

他之前还写过:“茫茫来日愁如海,寄语羲和快著鞭。”一方面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有所成就,一方面他希望机遇快快到来。一方面我们可以感受到时光的煎熬、世事的蹉跎对他人生的煎熬。看待黄仲则的诗作的时候,我们应该想到他最终的一个结局是什么。

黄仲则结局是在35岁的时候,被债主所逼,抱病离京,卒于归途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