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錢幣的專業收藏知識,懂了,你就是民間的第二個馬未都

古錢幣的專業收藏知識,懂了,你就是民間的第二個馬未都

四出

四出是指錢身方孔四角有陽文延伸至外郭者,又稱四出文四出在《現代漢語詞典》裡是這樣解釋的——到周圍各地:~活動。

下緣

指鑄幣下方近邊緣部分。通常用於對中國近代機制金銀幣及銅幣的形制描述。

上緣

指鑄幣上端部分。通常用於對中國近代機制金銀幣及銅幣的形制描述。

花星

中國晚清金銀幣及銅幣上所鐫星紋。有梅花星,菊花星,米字星,十字星,長花星,六瓣星,五角星,六角星及圓點星等多種類別。通常鐫於鑄幣正面中央及背面,背面側面兩側,是區分鑄幣不同版別的重要依據。

八吉祥徵

中國近代西藏銀幣常見圖案之一。指八種佛法器,既散蓋(寶傘),金魚,吉祥瓶(寶瓶),妙蓮,右旋白螺,金剛結,勝幢,金輪。簡稱傘,魚,瓶,蓮螺,結,幢,輪。其名目暗喻有關佛教教義。傘蓋寓意佛之淨德覆蓋。

日月圖案

中國近代西藏銀幣常見圖案之一。達賴與班禪之象徵。公元15世紀初,宗喀巴改革宗教時弊,創立黃教(格魯教),後為西藏社會勢力最盛教派,黃教最大活佛傳承達賴,班禪2系,正式封號皆始於清。

忍冬圖案

中國近代西藏銀幣常見圖案之一。即忍冬草,相傳為生於雪山之仙草,《涅磐經,二十七》載:“雪山有草,名為忍冬,牛若食者,則出醍醐”。

八瓣蓮花圖案

中國近代西藏銀幣常見圖案之一。暗喻佛教術語八葉蓮臺,指佛經所栽胎藏界曼陀羅的第一院中臺,“中央為6日,四方之八葉為寶生,開敷華王,無量壽,天鼓雷音之四佛,普賢,文殊,觀音,彌勒之四菩薩,合為九尊。

古錢幣的專業收藏知識,懂了,你就是民間的第二個馬未都

古錢幣的專業收藏知識,懂了,你就是民間的第二個馬未都

古錢幣的專業收藏知識,懂了,你就是民間的第二個馬未都

五色旗

中華民國國旗之一,民國時期銀幣常見圖案。旗面為紅,黃,藍,白,黑五色表示漢,滿,蒙,回,藏5族共和,自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起懸掛全國,至1927年為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取代。

嘉禾圖案

國民時期銀幣常見圖案之一。始用於民國元年(1912)所鑄孫中山側面像開國紀念幣。鐫此圖案旨在“取豐歲足民之義,垂勸務農之本”。

游龍

中國晚清機制銀幣龍圖之一。因龍形作遊動狀得名。專用於“宣統3年大清銀幣”各種龍紋之版別區分。

曲須龍

中國晚清機制銀幣龍圖之一。因龍鬚作彎曲狀得名。通常用於“宣統3年大清銀幣”各種龍紋之版別區分。

大尾龍

中國晚清機制銀幣龍圖之一。系“宣統3年大清銀幣”曲須龍中特殊種類。因龍尾特大而得名。專用於“宣統3年大清銀幣”曲須龍之版別區分。

反龍

中國晚清機制銀幣龍圖之一。因龍身作反“S”狀,有異於通常正“S”形,故名。專用於“宣統3年大清銀幣”各種龍紋之版別區分。

短鬚龍

中國晚清機制銀幣龍圖之一。因龍鬚稍短而得名,與長鬚龍對舉。通常用於“宣統3年大清銀幣”各種龍紋之版別區分。有時也用於其他銀,銅幣龍紋版別區分。

長鬚龍

中國晚清機制銀幣龍圖之一。因龍鬚稍長而得名,與短鬚龍對舉。通常用於“宣統3年大清銀幣”各種龍紋之版別區分。有時也用於其他銀,銅幣龍紋版別區分。

大清龍

中國晚清機制金銀幣及銅幣中最常見龍圖之一。因鑄幣正面鐫“大清金幣”“大清銀幣”“大清銅幣”而得名。

戶部

中國封建王朝掌管戶口,財賦的官署,源先於秦《周莊》記載此職為“地官大司徒”;秦為“治粟內使”,2漢稱“大農令”和“尚書民曹”,3國至唐稱“度支” “左民”“右民”等,唐永徽年初因避諱太宗皇帝世民名諱改。

廠平

清代吉林省所用銀兩衡量標準。也稱吉平。廠平1兩是35.86克。

湘平

清代及民國前期湖南等地所用的銀兩衡量標準。後左宗棠率軍入新疆定阿古柏叛亂後,當地亦有使用。湘平1兩是36.13克。

1900年(光緒26年),清政府改用白銀徵收東南各省漕糧所用之銀兩衡量標準。後漸為民用,各地標準不同,一般冠以地名,如蘇漕平,申漕平等。申漕平即上海漕平,1兩是36.65克。

關平

即“海關平”,近代中國海關收關稅時出納銀兩所用衡量標準,關平之役起於中外通商,見之於正式條約規定是1858年《中英天津條約》,關平兩是 37.7994克。1930年2月,國民政府以海關金單位取代之。

庫平

清政府收徵租稅,出納銀兩所用衡量標準,訂立於康熙年間,1908年清廷度支部擬訂統一度量制度,規定以庫平為權衡標準。庫平兩為37.301克。

銀圓

是大型銀質鑄幣通稱,也稱“洋錢”“洋鈿”“花邊錢”“大洋”等。15世紀末始鑄於歐洲,16世紀由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大量鼓造。明萬曆年間(1573-1620)開始流入中國。清乾隆58年(1793),中國中央政府首次在西藏投放。

銀色

也稱成色,指貴重金屬鑄幣,金銀條塊飾物器物的金屬純度,一般用千分比表示。世界各國對貴金屬鑄幣均有法律規定,如國民黨政府於 1933年公佈的《銀本位幣鑄造條例》即規定每枚銀圓重量為26.6971克,含純銀23.493 。

紋銀

也稱“足紋”,是清朝法定銀兩標準成色,清廷規定繳納錢糧等都以紋銀為標準,其他銀兩均須按成色摺合計算。紋銀成色是.935374。較近代中國各地流通的寶銀成色為低,所以寶銀折成紋銀時例須升水。

銀兩

指一種以銀錠為主要形式的稱量貨幣,始於兩漢,盛於明清,清又見有實,虛銀兩之分。實銀兩指實際流通的白銀,如銀錠等,其成色重量各地不同,虛銀兩則是一種記帳貨幣,雖有一定含銀量,但並無實物。

銀本位制

指一種以銀為本位貨幣制度。中國實行銀本位制由清政府於宣統2年(1910年)4月頒行之《幣制則例》始。1933年4月,國民黨政府實行“廢兩改元”,公佈《銀本位幣鑄造條例》。

傳世品

即流傳世上未經入土的錢幣,表而顏色一般呈棕黑色或深黃色,較光亮,有的有一種透明感。

銖砂斑

指銀質或含銀量高的錢幣,表面常出現帶棕紅色的斑點或斑塊。

水銀古

出土古錢表面折出一種銀白色的結晶體,帶粒狀。

對子錢、對品錢、對錢

在我國悠久漫長的貨幣文化長河裡,湧現出大量展現東方文化顯著特徵和中華民族思想價值的錢幣浪花。早在五代十國至兩宋時期出現的“對子錢”,則是我國泉壇上彰顯華夏文明的一棵奇葩。所謂“對子錢”。

原與“鎛”同為古代農具,跟“劃”相通,呈鏟狀。春秋戰國間物物相易時,金屬農具“錢”即被當作重要財產作為交換流通物;繼而便出現具有貨幣功能的原始大鏟錢,後又稱“布” 。

阿堵物

即錢。“阿堵”為六朝時口語“這個”意。時人王夷甫因雅癖而從不言“錢”,其妻故將銅錢堆繞床前,夷甫晨起,呼婢“舉卻阿堵物” ( 搬走這個東西 ) ,仍不言“錢”。後人遂有以“阿堵物”戲稱錢者。

制錢

明清兩代按本朝法定的錢幣體制由官爐鑄行的銅錢,概稱“制錢”。以此區別於前朝歷代舊錢及本朝的私鑄錢,並對舊錢、私鑄錢進行取締和制約。如“永樂通寶”、“康熙通寶”等官鑄錢均屬制錢。

省陌

即“省佰”。以不足短佰定數 ( 八十字 ) 之錢充作百文行使更稱“省佰”。省佰初以七十七文為百,後更為減至七十文以至六十文為“佰”的;實質是金錢交往中政府對百姓或富者對窮者的一種盤剝現象。

足陌

“陌”與“佰”、“百”通。錢幣交易中每吊錢十足支付一千文,每百文一枚不短缺,謂之“足佰”。 短陌 意與“足陌”相對。以不足一百之數充作百文行使,俗稱“短陌”。舊時一般短陌定數以八十文為陌。

小樣

與“大樣”相反。同一年號及等級的錢因鑄地、爐次不同,所出錢較正常錢徑小 0.1 ~ 0.2 釐米,則為“小樣”錢。如“小平小樣”、“折二小樣”。大、小樣幾乎各類錢都有,不勝枚舉。

大樣

同一年號和等級的錢因鑄造地點和爐次不同,出爐後較正常錢徑大 0.1 ~ 0.2 釐米者,稱“大樣”錢。如系平錢即叫“小平大樣”,折二錢則為“折二大樣”。

錢樹

指一爐所出因未曾鏨切而與槽銅連成一體的一串錢,看去彷彿枝葉對稱的小樹,狀如“ ”,故稱“錢樹”。存世有“祺祥通寶”錢樹等,極為珍罕。

寄廓

或曰“擠廓”,指面文與穿廓擠靠得很緊者。如劉蜀“直百五銖”,元蒙文“大德通寶”、漢文“天曆元寶”等均屬寄廓錢。

離廓

錢文不與穿廓相連,而且離得較遠者,曰“離廓”。如元代“元統元寶”小錢即為典型之“離廓”。

接廓

錢文筆畫與穿廓相連以致重合者,曰“接廓”。如“北魏“永字五銖”“永”字下部一撇一捺、“安”字頭上寶蓋均與穿廓相連重合而為一;北齊“常平五銖”“平”字上橫即與穿廓重合,此類現象均屬“接廓”或“借廓”。

倒書

錢文中有一二字倒寫,或面文正書、背文倒寫者,均稱“倒書”。此例在背文或合背錢中較多見。如“天朝通寶”背文倒“永”“光緒通寶”合背鑄倒書等。

並腳

錢文四字底部均朝向穿孔,此現象俗稱“並腳”。如越南“明命通寶”之“美號錢”中即有“親老長幼”等背文均為並腳。

聚頭

錢文四字頭部均朝向穿孔,此現象俗稱“聚頭”,以厭勝錢文多見。如八卦錢等。

隱起文

錢文因澆鑄不勻致筆畫高低不平,低處“隱”沒,高處突“起”,遂稱“隱起文”。如“嗣統通寶”中即有典型隱起文者。

縮水

錢文中有三點水旁 () 的字,其三點靠得很近,彷彿收縮起來似的,俗稱“縮水”。如“淳化元寶”中即有“淳”字三點水縮得很緊的錢,通稱“縮水淳化”。 點建 錢文中建字旁“”上出現一點,形態近似走之如“ ”字,即稱縮水。

左挑

一般指隸書錢文中“元”字第二筆的起勢,若起筆向上挑起成“ ”狀的為“左挑”。如起筆不挑而收筆挑起如“ ”狀者為“右挑”。如“開元通寶”之“元”即有左挑、右挑之別;亦有“雙挑”或不挑的,均屬稀品。

環讀

先秦環錢如“共屯赤金”、“重一兩十二珠”等,其面文依穿孔圓勢作環形書寫,首尾相接,故其文必按環形佈局一一讀出,是謂“環讀”。遼代冥錢“清寧二年”亦作“環讀”。

順讀

按上下右左、先縱後橫的順序讀,始見於新莽的“六泉”,至元明清佔絕對優勢,遂成定型。如“小泉值一”、“咸豐通寶”等比比皆是。

旋讀

按上右下左順時針方向旋讀,宋錢中較多,元以後絕跡。如“大泉當千”、“大夏真興”、“天福元寶”、“淳化元寶”等。

直讀

面文四字按“上、下、右、左”順序釋讀叫“直讀”。如“乾隆通寶”直讀,即為先上下、後左右;倘非“直讀”即可能誤讀成“乾通隆寶”。一般“通寶”錢多為直讀。舊譜稱“對讀”欠準,因上下可“對讀”、左右亦可“對讀。

傳形

指錢文左右二字傳動易位。如“半兩”鑄成“兩半”,“大泉五十”鑄為“大泉十五”等;亦叫“反文”。另有位置未變但錢文反書者,亦稱“傳形”或“反字”。

重文

因澆鑄時錢範錯位或移動,致使錢文出現錯移、交叉,使二字現出四字、四字變成六字、八字等均叫“重文”,亦稱“覆文”、“重築”。如“五銖”平行迭現雙“五”雙“銖”,或交叉出現兩個“五銖”等,均謂“重文”。

背文

錢背的文字、包括符號、圖紋及標記等統稱“背文”。如記地“漸”、記值“當十”、記年“六”、吉語“天下太平”等;單見圖紋、符號亦可用“背紋”稱之。

錢文

亦稱“面文”,泛指錢面所鑄文字。如“半兩”、“五銖”“開元通寶”、“太平通寶”、“咸豐元寶”等,均為“錢文”或“面文”。

水波紋

錢背出現水波狀紋路者曰“水波紋”。如日本寬永通寶、文久永寶錢背,即多見各式典型水波紋。

錢幣雲紋

錢背可見雲形紋路者曰“雲紋”,舊書“雲文”。雲紋較為優美如“ ”狀稱“祥雲”,形態似飛鳥如“ ”曰“瑞雀”。雲紋在唐乾元重寶錢背上多見。

月紋

舊書“月文”,俗稱“指甲紋”。指錢背鑄有月芽形紋路者。按月芽彎勢方向又分數種:月紋上彎成“ ”狀者謂“仰月”;下彎成“⌒”狀者謂“俯月”;在穿旁側立如“)”者稱“斜月”。一般一錢一月,亦有“雙月”。

星號

舊稱“星文 ( 紋 ) ”。錢背或錢面出現圓形突起如星狀者 ( · ) 曰“星號”。其位置無定,可列穿孔上下左右各方, 以“穿上星”為多。常見為一粒,變有少數“雙星”者,若上下對稱可稱“雙柱”,如“雙柱五銖”。

四出紋

舊書“四出文”。四決紋由內廓一直延伸至外廓成“ ”狀者叫“四出”,其斜線便是“四出紋”。古幣中出現“四出”、“四決”紋者以五銖錢為多。

四決紋

舊譜書作“四決文”,“文”、“紋”通假。指內廓四角沿對角線方向向外輻射出斜紋,使穿廓呈“ ”狀有決裂之勢,謂之“四決”;射出之斜紋便稱“決紋”。

內廓

穿孔四周隆起的線條稱“內廓”,亦叫“穿廓”、“好廓”。內廓出現雙稜者舊稱“重好”,即“重穿”意。

花穿

古錢澆鑄中穿孔錯位不成正方形者稱“花穿”。其中呈六角形的叫“龜甲穿”,呈八角形者謂之“菱花穿”。日本“箱館通寶”呈菱花穿者非因錯範而因工藝設置所致。

廣穿

古錢穿孔比一般錢大的叫“廣穿”。除形制決定者如“五銖”多為廣穿,一般錢中出現“廣穿”則可能為母錢或異品,較為珍稀。

孔方兄

秦後各錢均為方孔,古時有人遂戲稱銅錢為“孔方兄”。典出西晉魯褒所著之《錢神論》,其中有“親愛如兄,字曰孔方”句。

穿

即錢中之孔眼。因作繩線穿系之用遂稱“穿”。古時又稱“好”。習慣簡稱“孔”、“眼”。先秦各類環錢多為圓穿,秦“半兩”後即全部統一為方穿。歷代厭勝錢中尚可見圓穿者。

窄緣

錢的外廓較一般錢狹窄者謂“窄緣”。如北宋之“大觀通寶”即多為窄緣錢。

錢的外廓較一般線寬闊者稱“闊緣”。如北宋“祥符元寶”、“元祜通寶”即有闊緣錢。而鹹平元寶闊緣錢卻是後人偽鑄的贗品。

古錢幣的專業收藏知識,懂了,你就是民間的第二個馬未都

歡迎大家補充,留言,一起學習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