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訪羅江縣觀音巖


四川德陽市羅江縣觀音巖,原名白石崖,是由清朝乾隆三十二年羅江縣令楊周冕倡議修建,李調元曾對其進行修復。因為觀音巖觀音造像眾多,且各具神態,加上規模壯觀的蓮臥觀音,所以老百姓把它稱為“東方觀音城”。

這裡摩崖石刻造像有:正面觀音、千手觀音、白衣觀音、瑞祥觀音、送子觀音、救七難、三十二應身圖浮雕、二十四孝、十三忤逆報應圖浮雕和因果報應圖等,千姿百態,各有特色。

相傳明弘治年間,山下有一位叫做吳白崖的書生由於連年考試不中,又不甘心仕途夢碎,終日落寞,於是外出散心便來到了白石崖,面對著這裡的宜人美景,他恍然發覺此地適合讀書,於是就在山腳住下,並開始日日端坐于山中的岩石上發奮讀書,最後終於實現了為官的夙願。

走進山門,就能看見一個高大的石窟,裡面有一尊白衣觀音,石窟的確是在山石上開鑿而成,來自各地的善男信女們在此頂禮膜拜。

這裡的石刻將你帶入真切而又空靈的精神境界,讓你在努力向上登攀的過程中,充分地領略觀音巖所獨有的靈秀與雄奇,仔細地品味石刻文化和書法藝術的無窮魅力。

依山而建的觀音大殿前巖壁左側鐫刻著“白崖仙合”四個大字,站在觀音大殿的中心,可以看到崖壁上石窟中一尊觀音像。

石刻區內風光怡人,自然景觀賞心悅目。一年三個會期意示著觀世音生平中三個功果圓滿的成功轉折點,形成了觀音巖今天的三個盛會,其中又以農曆二月最熱鬧,前往祈福膜拜的香客遊人如織。

拾級而上,便進入了摩崖造像精華的觀音巖主崖地段那長達百米如刀削般陡峭的石壁上,千手觀音、南海觀音“救七難”及“三十二應身”,或圓雕、或浮雕,具有逼真、豐盈、生動、明快的特點。

觀音巖穿越了時間和空間,在這裡靜默二百餘年,看盡人間的滄桑,洗淨塵世的鉛華,給了多少人以心靈上的慰藉,精神上的撫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