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音乐家》?

相爱如相知


“风在吼 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 黄河在咆哮 河西山冈万丈高 河东河北高梁熟了 万山丛中 抗日英雄真不少 青纱帐里 游击健儿逞英豪 端起了土枪洋枪 挥动着大刀长矛 保卫家乡 保卫黄河 保卫华北 保卫全中国”这是一段念着念着就能唱出来的歌词,出自一首从小就要学的爱国歌曲《黄河大合唱》。这首歌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在1939年创作出来的。

很多人都知道作曲者冼星海,而知道他怎么创作出这首歌的人却少之又少。终于,一部讲述冼星海传奇经历的电影《音乐家》要上映了。《音乐家》讲述中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于卫国战争期间辗转来到阿拉木图,在极端寒冷和饥饿的残酷环境下得到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救助的故事。

冼星海出生于1905年6月13日,逝世于1945年10月30日。1940年5月,冼星海听从中共中央的指示前往苏联为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进行后期制作。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影片制作陷入停顿,冼星海取道蒙古国回国受阻。1942年底冼星海又辗转到了阿拉木图,打算从那里回国,但也未果。

在异国他乡,冼星海居无定所,吃不饱穿不暖,生活十分困苦。好在他遇到了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被好心的拜卡达莫夫收留。但是由于当时苏联正搞肃反运动,拜卡达莫夫一家的生活也很困难,冼星海为了购买食物,变卖了自己的被子和视之为生命的音乐书籍。

1944年初,冼星海在拜卡达莫夫的推荐下去往科斯塔奈。在科斯塔奈,冼星海谱写器乐重奏、舞曲,改编哈萨克民歌,创作了大量哈萨克民族音乐作品,其中包括歌颂哈萨克民族英雄的交响诗《阿曼盖尔德》。但是由于过多的磨难,冼星海的身体每况愈下,越来越孱弱,科斯塔奈又非常寒冷,一次去山村演出时他不幸感染肺炎,在那个年代,肺炎就如同今天的癌症几乎无法救治,1945年,只有40岁的伟大音乐家冼星海病逝于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医院。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音乐家,1998年10月7日,根据阿拉木图市长命令,将市内的弗拉基米尔大街重新命名为冼星海大街,并为冼星海竖立纪念碑。不仅如此,哈萨克斯坦人民还建造了冼星海纪念碑和冼星海故居。

今年恰逢《黄河大合唱》延安首演80周年,电影《音乐家》获得冼星海女儿冼妮娜授权,特别选取了此段历史,为观众带来《黄河大合唱》的完整修改过程,揭秘冼星海鲜为人知的艰难岁月。摄制组辗转中哈俄三地拍摄,前后历时近五年,先后有300人参加剧组,两万人参与拍摄。

《黄河大合唱》是怎么创作出来的?看完《音乐家》就知道了。影片中还有冼星海亲自指挥当地艺术家演奏《黄河大合唱》的画面,极其震撼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