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几品以上的官员才能上朝堂?又是按照什么顺序站立的?

喜欢板凳的桌子


这个问题问的太宽泛了,比如说在西晋以前,还没有施行九品中正制的时代,根本不存在几品官的问题,这又怎么算?

从朝会的角度而言,分为大朝会,常朝两种。大朝会一般在正旦、冬至和万寿节时举行,属于礼节性的朝会,在京官员除了维持日常工作的几乎都能参与,规模很大,但大朝会并不是议论政事的。

另外一种就是常朝,一般又分为早朝和午朝。而早朝的历史极其悠久,延续了3000年之久,公认始于西周。而早朝和午朝又合起来被称为御门听政。

实际上,朝会这种制度,在皇帝处理政务上并不占据重要地位。比如隋唐时期有政事堂,政事堂才是处理国家大事的主要场所,在政事堂里议事不太注重形式,君臣之间相处也比较宽松,对于礼仪没有过多讲究,皇帝也不会张口闭口就以“朕”自称。

而隋唐以后,比如明代,处理国家大事的主要形式是先有奏折,然后皇帝再根据事情的的具体问题,召集内阁阁臣,再加上司礼监秉笔太监议政,清代主要是有军机处。

反正这属于一个小团体的议事形式,一般只有宰辅重臣,以及各中央衙门的一二把手,以及具体涉及政务的相关官员才能参与。

至于朝会的话,笔者就明代的朝会制度略作讨论。

其实现在我们已经很难弄清楚到底哪些人必须朝参。洪武初年给赐朝臣的公服、朝服、受赐予者达到了2813人,按照道理这些人都能朝参,而在宣德六年(1431)的一次早朝中,文武官员没来参加的居然有500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一次失朝官员达到了1118人,这些人都是当注门籍、每日赴朝的,可见上朝官员相当庞杂。

大家肯定要问我这数据从何而来。宣德年的早朝数据出自《明宣宗实录》卷八 宣德六月庚子,成化朝的数据来源自《明宪宗实录》卷二九二,成化二十三年七月乙卯。

按照这两个数据,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那就是明代早朝至少也是千人以上的规模。

那么我们接下来就理一理,明朝京官的品级。首先是皇宫的辅臣,宗人府正一品宗人令加上左右宗正和左右宗人,还有一个宗人府经历司经历正五品。然后就是三公三孤这样荣誉头衔,其次是东宫辅臣,从太子太师到太子宾客,一共7人,最低正三品,太子詹事府,从詹事到正字,一共31人,詹事正三品,然后正字从九品.

明朝中书省在胡惟庸案之后被废掉,所以就不说,接下来是内阁,一般六个人,开始只是正五品,后来不断完善,阁臣一般会兼任六部尚书或者侍郎,人数大致维持在6个人左右。

接下来是六部,六部之中吏部一般有13个职位,从正二品吏部尚书到正六品的主事;户部人数稍多,有品级的从正二品户部尚书到从九品的户部广盈库大使,一共85个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户部管钱嘛。

礼部从正二品礼部尚书到有品级的六品主事一共15个人;兵部从正二品兵部尚书到从九品副使一共31人。刑部从郑瑞嫔刑部尚书到从九品司狱39人;工部从正二品工部尚书到从九品大使一共57个人。

下面接下来说一下五寺:太常寺正三品太常寺卿到从七品的奉祀一共19人;光禄寺从三品光禄寺卿到从九品大使一共19人;太仆寺从三品太仆寺卿到从九品监副一共11人;鸿胪寺正四品鸿胪寺卿到正九品署丞一共13人。

另外就是都察院从左都御史到监察御史人数不固定,主要是左右都御史和副都御使以及佥都御史经常会作为加衔授予巡抚,总督这些不在京的地方大员,大概人数加起来超过120人,至多不会达到150人,最低品级是正七品的监察御史。通政司从正三品通政使到正八品知事一共8人,翰林院从正五品学士到最低品级的从七品检讨人数不固定,毕竟这个部门作为国家国家人才储备的部门,流动性比较大,但是这些人大部分都没有机会参加早朝,毕竟实习生,储备干部比较多。

然后就是国子监从四品祭酒到从九品典籍一共46人是定员,其他还有教授是不固定的;六科的话最高品级是正七品,最低是从七品,这些人品级虽然低,但是其实基本每科的给事中都有参加早朝的资格,一共58人。

最后还有钦天监、上林苑监、顺天府、五域兵马指挥司、僧录司、道录司、教坊司、提刑按察使司、行太仆寺、苑马寺、都转运盐使司、盐课提举司等小部门。

按照以上各个中央部门的人数来算,满打满算,这些人在明代几乎大半都能参加早朝,但实际上肯定不是这样,毕竟还存在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地方官员到京的情况,这些人尤其是在地方行政权力构架中处于要职的人,也可能会参加朝会。

是故,综上所述,题主的问题,估计只有穿越到那个时代,去参加一次朝会,才知道大概那些人能参加那些人不能参加吧。


文话史


1、什么人能上朝?

古代官员能不能上朝,不一定是按官品几阶来区分的,而是按照你是不是京官来划分的。以明朝为例,明朝的朝会分为大朝贺、朔望朝和常朝,只有皇帝特别下旨免朝,否则所有京官都得上朝(六品以上必须上朝,六品以下不强迫),清朝则规定四品以上京官上朝。

为了防止没有资格上朝的人员混入朝堂(就算你是一品大员,但却并非京官,同样不行),明朝给上朝人员发放牙牌,无牌者不得入宫;此外还要求各衙门要按月攒造上朝官员的门籍,由宫门守卫处负责核查上朝人员,以及统计是否有人失朝。所以,古代的官员如果遇到公差外出或者病假,都需要提前到门籍处申报。

当然,也有个别时候由皇帝特许,一些外地官员也能参与朝会。

2、站立顺序

一般来讲,上朝官员的站立顺序是按品阶高低来排的,而且通常文官一列,武官一列(文左武右)。比如清朝时,亲王、贝勒、一品大员通常站在殿内,其他官员依次后排,遇到上朝人数较多时,二品、三品官员可能就要站到殿外了。

当然,这个顺序并没有那么严格,毕竟古代的官员经常有升降级或者部门之间来回调动的情况,朝班顺序有时候也容易混乱。明朝万历年间,就发生过阁部官员和一个监察官员互争位次的情况。


秦皇汉武


这里说一下各品级的官员的上朝规定

六品至九品在京文武官及前朝帝王后裔——每个月初一、十五二日参加朝会。

一品至五品在京文官、门下和中书二省中的六品以下官员(主簿和录事除外)、监察御史、太常博士、尚书左右司及六部各司员外郎——每天都要上朝(所以他们被称为常参官)

三品以上在京武官(也就是十六卫将军和大将军)——三天上一次朝(所以他们被称为九参官)

四品和五品在京武官及各折冲府入京守卫皇帝的官兵——五天上一次朝(所以他们被称为六参官)

在国子监及弘文馆读书的学生——每一季上一次朝

入朝参见皇帝的王爷们——每天上一次朝


混迹在网络的日子


“上朝”又称朝会,是皇帝亲自主持的最高国务会议。不同朝代对于朝会的规定也有所不同。唐代的早朝主要分为大朝会、常朝和维持时间较短的五月朔朝会,明代朝会分为大朝贺、朔望朝和常朝,清朝则分为大朝、常朝、御门听政。其中,大朝会一般是重大节庆日举办的礼仪性活动,常朝或清代的御门听政则是处理国事的会议。

关于“上朝”官员的资格,一般来说,凡在中央各机关供职的官员, 一定品秩以上,或有职务所规定,必须参加。如唐朝规定“凡京司文武五品以上及供奉官、员外郎、监察御史、太常博士,每日朝参。”而到了明朝,又建立了识别身份的牙牌制度和清点人员的门籍制度,以此保证该朝参者皆入宫上朝,又能防止无朝参资格者借机阑入。等到清朝后期,随着奏折制度的发展以及一系列官制的改革,这种上早朝的现象就逐渐消失了。关于官员的站位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久而久之也形成了一定的“潜规则”。一般会按照部门所属和品秩高低来排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