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為科研院所與科技企業搭“鵲橋” 6家科研單位成為科技成果轉化試點

5月7日,廣州大學科技成果對接會—廣州高校院所成果轉移轉化常態化精準對接會(下稱“對接會”)第3期活動在廣州大學舉辦。

這是廣州市科技局針對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供需雙方“信息不對稱”“資本對接難”“科技成果定價難”等痛點、難點,定期組織的精準對接活動。對接會將篩選出一批優質的科技成果,與企業方、資金方對接,推動科技成果的落地轉化。

打通從技術到市場的“最後一公里”

廣州市科學技術局總工程師林煥緒提出,廣州高校科研院所有平臺、有技術、有項目、有人才,經過多年的積累,出現了一大批科技成果。其中,關鍵共性技術、核心技術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突破。

“在此基礎上開展應用方面的轉化並非難事,這是供給方;需求方是針對科研能力弱、市場敏銳度高的中小型企業。”林煥緒解釋,這些企業不具備科技研發的相對優勢,他們通過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可以大大縮短產品技術研發的週期和降低風險。

為此,廣州市科技局邀請廣州大學、廣東省科學院、華南理工大學、中山大學、廣東工業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6所高校和科研機構,開展科技成果轉化試點工作。

具體而言,這種對接轉化活動將圍繞廣州市戰略性新興產業,採用“企業+技術+資本+中介機構”的機制,整合技術轉移體系和風投資本對接體系。

林煥緒表示,通過促進科技成果的高效轉化,廣州將探索出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與模式,帶動、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制度設計,努力打通從技術到市場的“最後一公里”,開創一個產學研融深度融合、良性互動的新局面。

此次活動中,來自廣州大學的工程抗震中心團隊、網絡技術與網絡安全團隊、智能製造研究院團隊、大灣區環境研究院團隊、分子遺傳與進化創新研究中心團隊、分析科學技術研究中心團隊共6個研究團隊,近30名專家、教授到場進行項目推介。

將科學研究與國計民生相結合

來自廣州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分析科學技術研究中心的韓冬雪教授談到,對接會給埋頭做科研的學者提供了“向外看”的窗口和“走出去”的渠道。廣州市在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發展迅猛,這反過來會為科研人員的基礎研究提供方向參考。

“坐在實驗室裡埋頭科研卻‘兩耳不聞窗外事’,並非當代科研工作者的最優選擇。”深耕科研領域20餘年的韓冬雪認識到,科學研究需要結合國家和人民的戰略需求。她說:“科研人員的研究經費源於國家財政,因此他們應當為老百姓、為國計民生做真正有價值的事情,而非關起門來自娛自樂。”

對接會恰恰是高校院所和企業機構所需要的重要聯絡平臺。兩者可以在這裡各取所需,科研工作者通過該平臺實現了智慧資源的輸出,企業方面則負責將產業成果落地轉化。

對此,來自深圳市的企業家卓曙虹表示贊同。他所在的深圳市歐盛自動化有限公司主營業務是設計手機電池的自動化生產線。公司的科研人員佔總人數的比重超過了50%。

“儘管如此,我們還需要通過產學研結合,繼續充實研發隊伍。”卓曙虹坦言,廣州在智能製造領域的深厚積澱,是他們選擇來這裡尋求合作的重要原因。他提到:“廣州大學智能製造工程研究院是‘人工智能+智能製造+互聯網’交叉學科協同創新平臺。這裡的高性能計算機集群和‘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將助力我們打造‘一鍵部署’的高性能計算應用產品。”

广州为科研院所与科技企业搭“鹊桥” 6家科研单位成为科技成果转化试点

高層次人才認定:答疑(直接申報請在公眾號首頁菜單欄點擊創政策-高層次人才認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