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改革遇到的阻力,孝文帝使用了什麼“絕招”巧妙化解?

面對改革遇到的阻力,孝文帝使用了什麼“絕招”巧妙化解?

拓跋宏

引言

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以孤注一擲的決斷,發動了戰國時代一次規模宏大的軍政改革。 他下令舉國“將軍、大夫、適嫡子、戍吏”皆衣胡服、習騎射,效仿北方遊牧民族,改革過時的軍制。

趙武靈王在胡服騎射之後,趙國因而得以強盛,成為戰國晚期僅次於秦、齊之後的第三大軍事強國。這是漢民族向少數民族學習,取得成功的一個範例。

那麼有沒有少數民族向漢民族學習,取得成功的例子呢?當然也有。

公元493年八月,北魏的孝文帝,他所進行的全面推行漢化,遷都洛陽、摒棄鮮卑舊俗的改革,也是一個成功的範例。

此項改革,促進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鞏固了封建統治,為結束長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國家統一奠定了基礎。

從他們兩個的成功改革可以反映出一個基本的事實,那就是每個民族都有其令別的民族羨慕的、先進的東西,

只要你虛心學習其他民族的先進文化,取長補短,就一定能取得巨大的成就。

那麼孝文帝的遷都和改革舊俗,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在說到北魏的改革之前,我們有必要先敘述一下鮮卑族的歷史。

面對改革遇到的阻力,孝文帝使用了什麼“絕招”巧妙化解?

趙武靈王

一、鮮卑族的起源和發展

鮮卑民族起源目前還沒有定論,有東胡說、東夷說、山戎說、逃亡漢人說四種說法。我們在這裡採信東胡說。

鮮卑大致可分為東部鮮卑和北部鮮卑。東部鮮卑起源於大興安嶺東側的淺山區和廣漠草原地帶,北部鮮卑在今大興安嶺北段。我們今天要說的說的,就是北魏王朝的主人拓跋部。

公元174年力微出生以後,有了真正的拓跋姓氏,他的部落也有了正式的名字——鮮卑拓跋部。北魏建國後,也因此尊稱拓跋力微為始祖神元皇帝。

公元258年,拓跋力微帶領拓跋部來到雲中郡盛樂城(今內蒙古和林格爾),成為實際意義上的都城。公元261年,拓跋力微看到曹魏很強盛,於是派兒子沙漠汗太子,到魏國學習先進的文明 ,直到公元277年沙漠汗才回國。

沙漠汗回來後,帶來了魏國先進的漢文明,但是他的做法被草原文明所排斥,在諸部落首領的堅決牴觸下,拓跋力微不得已,殺了沙漠汗,這是拓跋部中,第一個因為漢化而被殺的人。

面對改革遇到的阻力,孝文帝使用了什麼“絕招”巧妙化解?

拓跋力微

公元386年,拓跋珪復興代國,正式把盛樂定為都城。不久改稱魏王。

公元398年,確定國號為“魏”,將國都從盛樂城遷到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即皇帝位。

遷都平城是北魏從奴隸制遊牧文明向封建制農耕文明轉型的重要標誌,自此北魏正式確立了在中原的統治地位,並由此為根基逐漸完成對北方的統一。

拓跋珪以遷都為契機,對北魏加緊了封建化的過程,“始營宮室,建宗廟,立社稷。魏王命有司正封畿,標道里,平權衡,審度量。”(《魏書》 北齊·魏收)

他命令朝野改掉以前留髮辮的習俗,都束髮加帽。

按照北魏的舊習俗,每年的夏初都要祭祀天神和宗祖廟,每年的夏末都要率領部眾去陰山作退霜的祈禱,每年的秋季剛開始時要去西郊祭天。現在完全改成漢族的古制,制訂了在祭廟、朝會使用的禮樂。

這時的中國歷史進程,已進入南北朝時期。

面對改革遇到的阻力,孝文帝使用了什麼“絕招”巧妙化解?

拓跋珪

二、拓跋宏繼位後的施政措施

拓跋宏(467年—499年):北魏第七位皇帝,魏孝文帝,鮮卑族,河南洛陽人,傑出的少數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公元471年,拓跋宏繼帝位。但由於年幼,由太皇太后馮太后臨朝聽政,此時馮太皇太后開始在社會風俗、政治、經濟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有意識地進行漢化,給北魏的社會帶來重大變化。

公元490年,馮太后病逝,拓跋宏這年23歲,他才真正執掌政權。由於在馮太后的長期嚴格教育和直接影響下,他不但精通儒家經義、史傳百家而才華橫溢,而且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經驗,增長了實際才幹。

公元491年十一月,他仿照漢人官制,大定官品,考核州郡官吏。同年冬天,設太樂官,議定雅樂,命中書監高閭與樂官討論古樂,依據儒家六經,參照各國音樂志,制定聲律。堅持治國必須依照漢魏的規制。

北魏國都平城,偏北地寒,六月風雪,風沙常起。地理位置很不利於北魏對整個中原地區的統治,於是孝文帝決定,要把都城遷往洛陽。

面對改革遇到的阻力,孝文帝使用了什麼“絕招”巧妙化解?

馮太后祖孫

三、遷都過程和漢化經過

(一)、遷都前的密謀

公元493年五月,他召集百官,宣稱要大舉伐南朝齊,計劃在南伐途中造成遷都的既成事實。

在朝會上,群臣都不敢說話,此時他的堂叔任城王拓跋澄,卻站出來堅決反對。他身為長輩,素有才學,為宗室領袖,自然影響力巨大。為此叔侄倆發生不愉快的爭吵。

孝文帝聽了他們的反對,板起面孔說:“社稷是我的社稷,任城這樣講,難道是想破壞我的大局!”

任城王並不退縮,說:“社稷雖為陛下所有,臣是社稷之臣,看到了危險,怎麼能不講!”

孝文帝尋思了半晌,才說:“各言其志,也沒有關係。”

面對改革遇到的阻力,孝文帝使用了什麼“絕招”巧妙化解?

拓跋澄

回宮之後,他召任城王進宮,向他解釋道:“剛才怕群臣多有異議,所以話才說得重了一點,叔父想必能夠諒解。”

然後屏退左右,與任城王密談,說:“伐齊的確不容易。但是國家崛起北方,遷居平城,這裡是用武之地,不可文治。現在要移風易俗,十分困難。朕想借南征之名,移居中原。叔父以為如何?”

任城王這時才恍然大悟,高興地說:“陛下要定都中原以經略四方,這正符合周、漢兩代興隆的大道。”

孝文帝又說:“北人留戀老家,一定會驚慌鬧事,如何是好?”

任城王支持皇帝,鼓勵他道:“非常之事,不是尋常人所能做得到的。陛下斷自聖心,他們儘管不願意,也只能服從。”

孝文帝聽了此話,大喜,稱讚他道:“任城真是我的張子房!”君臣兩人就此作出了決定。

面對改革遇到的阻力,孝文帝使用了什麼“絕招”巧妙化解?

朝中議事

(二)、實施過程中,妙招迭出

七月,北魏公開宣佈:準備伐齊。八月,孝文帝親率大軍出城,一路之上,陣容整齊,浩浩蕩蕩,所過之處,秋毫無犯,經恆州、肆州,九月底抵達洛陽。時值深秋,陰雨連綿,大軍就地休息待命。

待雨一停,孝文帝又發出進軍的命令。這時正是一場秋雨一場寒的季節,士兵們穿著夾衣,走在泥濘的路上,行軍十分困難。許多文臣都受不了了,不約而同的來到孝文帝馬前下拜。

孝文帝心裡有譜,但他卻故作驚訝的問道:“廟算已定,大軍即將前進,諸公還有什麼話要說?”

尚書李衝等說:“這次大舉,天下人都不願意,只有陛下要這麼辦。臣等不知道陛下固執己見,究竟要做些什麼?臣等無話可說,只是不辭萬死,請陛下止步!”

面對改革遇到的阻力,孝文帝使用了什麼“絕招”巧妙化解?

遷都示意圖

孝文帝大怒道:“我正要經營四方,統一天下,而卿等儒生,疑慮叢生,使軍國大計,屢受阻撓,如再敢多言,斧鉞之誅,決不輕饒!”

說完,一拎馬韁,準備馬上出發。幾個宗室大臣見狀,都哭哭啼啼上前勸諫,孝文帝這才借坡下驢道:“如果不伐南朝,當遷都於此,王公以為如何?”

一看可以不南伐了,其中一位高興的昏了頭,急忙應聲道:“如果陛下放棄南征,遷都洛陽,這是臣等之願,蒼生之幸,再好也沒有了。”

他的話音剛落,許多人都高呼萬歲。

當時,許多舊人都不願南遷,但更怕南征。現在有人山呼萬歲,他們也只得默認了,不敢再生異議。遷都的事情就這樣定下來了。

面對改革遇到的阻力,孝文帝使用了什麼“絕招”巧妙化解?

南征

(三)、推行漢化改革

遷都洛陽以後,緊接著又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首先在服飾上,禁止三十歲以下的人穿胡服,而改穿漢服;其次在語言上,命令本族人學習漢語,並且規定在朝廷上不得講鮮卑語,違者免官。坊間傳他的皇后馮清就是因為拒絕說漢語,勸阻無效之下,被廢掉後位,降為庶人,起到了強大的震懾作用。

此外,他還對姓氏和通婚進行了強有力的改革,並以身作則,娶了幾個漢族女子做老婆。

孝文帝要進行的是徹底革除舊俗,他把南朝的典章制度全部搬過來為我所用。

這次的改革使北方社會經濟有了明顯發展,手工業生產日益活躍,商業活動也日趨活躍。加速了北方各少數民族的封建化進程,對北魏社會政治生活乃至整個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最主要的影響是促進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為結束長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國家統一奠定了基礎。

面對改革遇到的阻力,孝文帝使用了什麼“絕招”巧妙化解?

鮮卑服飾

(四)成功的原因分析

下面我們分析一下,孝文帝的遷都,為何能夠順利實現?

1、本人有高瞻遠矚的眼光,堅定的信念

大思想家王守仁說過,“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教條示龍場諸生》);清陳澹然也有“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之語,都說凡欲做大事者必先立志,要有高瞻遠矚的眼光。

正是拓跋宏具有了高瞻的戰略眼光,有了明確的志向,他才有堅定的信心去全力做好這件事。

2、有思想基礎,有文化傳承

他的先祖拓跋力微要學習先進的漢文化,當時不被部族所接受,被迫殺死了太子。

但此後無論是拓跋珪、還是馮太后,都有帶領本民族學習漢文化的悠長曆史,在朝廷和老百姓中,已經種下了種子,至少他們對漢文化沒有了太強烈的牴觸情緒。

馮太后是漢族人,拓跋宏從小在祖母培養下,接收了系統的漢文化教育,認識到其中的合理先進性。其部落對漢文化通過耳濡目染的接觸,已經產生認同感。

面對改革遇到的阻力,孝文帝使用了什麼“絕招”巧妙化解?

馮太后

3、“擒賊先擒王”戰術的運用

一開始在不明真相時,拓跋宏堂叔拓跋澄持堅決反對態度,一經他詳細說明,馬上變成他的積極擁護者。

拓跋澄作為前輩族親,重臣,影響力是十分巨大的,把他拉過來,能起到一呼百應的效果。後來擁護遷都的“群眾演員”,有可能就是他的傑作。

4、巧妙利用了天時地利

農曆的九月份,一場秋雨一場寒,過去的道路都是土路,士兵們穿著夾衣,行走在泥濘的道路上,腳踩下去都拔不出來,這種艱難可想而知。

但在這種艱苦環境下拓跋宏卻非要堅持南進,是否對大家進行的有意刁難?他先使隊伍中瀰漫著不願再往南行的情緒,為達到自己的最終目的做好了鋪墊。

5、“粉絲效應”的巧妙運用

那時候的拓跋晃也學會了利用“粉絲效應”,在群眾中造勢,底下人一歡呼,以前反對的人也不好、其實也不敢再直接出面反對了——他們已經成為了孤立派,再反對就觸犯眾怒了,有可能就會有性命之憂。

就這樣,拓跋宏妙手連使,把他們成功“裹挾”。

面對改革遇到的阻力,孝文帝使用了什麼“絕招”巧妙化解?

大唐天子

四、後世影響

可惜天不佑人,改革剛進行沒幾年,天妒英才,孝文帝因病去世,年僅32歲。因為改革持續的時間短,前後共7年,還沒有穩固下來,所以他死以後,北魏又開始分裂。北方大地又重新回到混戰狀態。

但孝文帝的“漢化改制”,卻為接下來的隋唐王朝的崛起和中華大一統的重建直接鋪墊了基石。

隋唐時期的漢民族便是在胡漢民族大融合的基礎上,尤其是胡漢通婚造成民族血統混合的基礎上經過重構而變更面貌的新漢族。

隋唐時期的漢民族主要是以漢族為父系,鮮卑為母系的新漢族,如隋煬帝楊廣和唐高祖李淵的母親,她們都出自拓跋鮮卑的獨孤氏; 唐太宗李世民的生母出自鮮卑族紇豆陵氏;唐太宗長孫皇后的父系和母系皆鮮卑人,故唐高宗李治承襲鮮卑血統近四分之三,承繼漢族血統者僅四分之一。

隋唐皇室便是以胡漢混雜的血統而統一中華的,並且胡漢血統混合更大量地在於下層民眾。所以,隋唐時期的漢人或號為“唐人”的漢人,已不是魏晉以前漢人血統的簡單延續,而是胡漢血統混合的民族共同體。

這個民族共同體構成的隋唐社會,衝破了僵硬的一元化格局,呈現出生動的多元化局面。(參閱《中國民族史》王桐齡)。

面對改革遇到的阻力,孝文帝使用了什麼“絕招”巧妙化解?

萬國來朝

據不完全統計,整個唐朝的宰相中,有29 人是外族人。大臣和大將中,那就更多了。突厥人有阿史那社爾等,沙陀人有李克用等,回紇人有契必何力等,奚人和契丹人中李寶臣、李光弼等,高麗、百濟、新羅人有高仙芝、王思禮、黑齒常之等。

唐太宗後來總結道:“自古以來帝王都尊貴中原,賤視夷、狄族,惟獨朕愛護他們始終如一,所以他們各個部落都象對待父母一樣依賴朕。”(“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資治通鑑》卷一九八)。

凡此種種,才使得唐朝能成為中國歷史上最自信、最開放、最寬容、最大氣、最具生機和活力、最具世界主義色彩的一個時代。

拓跋宏在其中起到了奠基的作用,所以他的這個歷史功績永遠不可磨滅。

《魏書》 北齊·魏收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

《中國民族史》王桐齡

《細說兩晉南北朝》沈起煒

《鮮卑帝國》楊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