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為什麼說A股牛市未改?

文丨郭強

(郭強博士,供職於國內某大型商業銀行。)

從4月8日滬指觸及3288點的年內高點開始,A股就一路走弱,M型頭部結構初步形成後,並沒有經過常規的跌破頸線位反抽無力繼續向下,而是在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推特發文攻擊下,以一根跌幅超過5%的大陰線,直接打穿了市場的幻想。截至5月9日收盤,滬指的年內累計漲幅已降至14.3%,大幅低於原油的年度漲幅,也從今年絕對收益最高的神壇跌落。

如果今年2月25日5.6%的大陽線讓你樹立了A股牛市的信仰,那麼時隔46個交易日後的5.58%的大陰線,是否又將你的信仰擊得粉碎?不管A股今年是幫助你了還是傷害了你,記住,別在喜悅時得意忘形,也別在憤怒時隨意做出判斷。我們來仔細分析一下市場以及未來可能影響市場的因素再做抉擇。

首先,A股的單日波動幅度不能判斷A股的趨勢。在年初的時候,筆者就寫過《A股想要的“慢牛”可能不會來了》,裡面詳細解釋過為什麼在現在的市場氛圍和投資者結構下不可能出現“慢牛”的走勢。從歷史數據來看,當前A股市場的波動幅度遠不能判斷A股未來的走勢,以著名的2007年“530”事件為例,當時財政部凌晨突然宣佈將印花稅從千分之一上調至千分之三,導致股市在短短一週內從4300點一路狂洩至3400點,眾多股票連續遭遇三個跌停板,如果你在三個跌停後斬倉,那麼後面將近3000點的漲幅就和你沒有關係了。

分析得再全面一點,可以比較一下當時和現在的關鍵事件:一是2007年的調整印花稅與當前的特朗普推特發文威脅,二是2005年的國企股權分置改革與當前的科創板推出。哪個政策的影響力更大更持續?結論筆者認為必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關鍵是市場怎麼看。

其次,推動A股上漲的資金是否充足?所有的市場都是資金推動的,中國的A股更是如此。年初外資入場的“帶節奏”點燃了場外資金的熱情,日成交額從不足3000億元快速膨脹到過萬億,在這一過程中,明顯能感覺到,市場上並不缺錢,缺的是入場的意願和動機。儘管近一個月來,滬深港通的北上資金表現為持續的淨流出,但央行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境外機構和個人持有的境內人民幣股票資產增長超5000億元,創下近6年外資持股市值的最大季漲幅,直逼公募基金持股市值。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外資持有A股市值為16838.88億元,而公募基金持股市值是19459.96億元。這兩個數據的對比能說明什麼問題?有媒體給出的標題“是他們傻,還是我們不夠聰明?”

此外,5月底即將迎來MSCI對A股第二次擴容:MSCI提高A股納入比例首批從5%提高到10%。中金公司認為,5%的納入比例的提升,可能帶來的主動+被動增量資金約為200億美元左右,並預計其中被動資金佔比可能在20%左右。這麼巨量的新增資金夠不夠阻擋A股的下跌?更何況,國內銀行理財子公司還沒有正式入場,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後面的資金體量和空間。

再次,老生常談的A股估值並沒有顯著提升。用數據解釋更有說服力,當前上證綜指的市盈率僅為12.7倍,而2005年上證指數市盈率為17倍,2008年的市盈率最低到過13倍,都高於當前12.7倍的估值。所以,從估值的角度來看,A股的估值水平並不是資金獲利了結的理由。相反,當前的A股估值水平在全球範圍內都極具配置價值。作為短線投資者,在資金量不大的情況下,追漲殺跌可能會帶來更大的財富效應,但作為大體量的機構投資者,顯然更重視逆週期的配置節奏。

最後,仍要強調對政策力量的重視。今年以來,資本市場發生了不小的變化,從高層會議提到的重視資本市場,到證監會新任主席的敬畏市場,再到科創板的加速落地,都顯示出決策層對資本市場的重視。當前政策的扶持,並不是為了改變A股的運行,而是把影響A股運行的障礙逐步清除,大家應該可以感覺到,近期查處的A股違規案件越來越多。而筆者自始至終認為,政策因素也是市場運行的一部分,脫離政策的市場觀察必然是形而上學的行為。

以上分析種種,均是對A股走牛有利的因素,那麼不利的因素有哪些?後期需要關注哪些風險點呢?其一,中美貿易摩擦仍是繞不開的擾動因素,但別把這個事件理解成可以長期影響A股的因素。其二,人民幣匯率問題。如果能穩定保持在7左右,那麼人民幣匯率就不會成為A股的硬約束,但若人民幣匯率持續貶值,那就可能會影響外資入場的信心和判斷。其三,貨幣政策的超預期收緊。但考慮到現在的經濟基本面,這種情形發生的概率不大。

從現在的走勢看,A股短期會有反彈,但繼續快速向上,還需要一個契機,可能是中美貿易摩擦的超預期,也可能是二季度企業財報的觸底反彈,或是科創板的超預期利好。總之,筆者今年對A股的觀點一直是比較鮮明的,那就是牛市未改——如果滬指年內不碰3500點,那還叫牛市麼?

(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責編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