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一想,古人在道德修養上為什麼特別重視純正自己的心念和慎獨?

半夢半醒半浮生147280538


在中國的第一本書裡就已經開始宣傳“心念”了。

《尚書》裡說“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而這裡的“攸好德”指的就是修行美德。

“慎微五典,五典克從。”這裡的“慎”即是“恭慎”之意。

“慎厥身,修思永”已經把言行和修養疊加在一起了。

《禮記》中也有“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之句,更有一則曾子更換席子的記載,曾子病重瀕臨死亡時,聽童子說自己的席子很華美是大夫用的,急忙要求換掉,於是他的弟子和兒子扶起曾子換了席子,再把他揹回床上,結果還沒有放穩,曾子就去世了!

這個故事非常出名,大概可以說得上是“正人先正己”的最早典故。

《易•履》“上九,視履,考祥其旋。元吉。”上九可以引伸為終結,終點,而“考祥其旋”就是小心謹慎之意。

《詩經•巷伯》中有“慎爾言也,謂爾不信”就已經強調了修心修德。而《詩經•正月》裡更有“念我獨兮,憂心京京”之嘆,就連《詩經•抑》中也有“終溫且惠,淑慎其身”之句,這說明連女子也要修心修德才可以。

《道德經》有“上善若水”、“聖人無常心”、“心使氣曰強”、更有“慎終如始,則無敗事”,而所謂的道,其實就是題主所說的“心念”,而“慎獨”就是通向大道的方法之一。

不難看出,中國最早的幾部典藉裡就已經開始強調“心念”和“慎獨”了,就連民歌中也有這樣的記載,也就是說,最晚在西周時期,修身,修心,修德已經是至上而下的普遍意識,並且成為一種固定標準,無法被撼動。

雖然“春秋無義戰”但是這些“無義”之戰無不打著“德”的旗幟為所欲為,而《論語》裡的“必也正名乎”,這個名也是強調“道”的名義。

哪怕是世隋朝科舉之前,中國古代文人都已經從典藉中汲取了這些基本的道德和操作方式,並且心甘情願或心不甘也不得不情願地遵守這些基本法則。這些法則上可以約束天子,下可以管理萬民,無一例外。

為什麼特別重視!

因為他是“人”的最高標準!

堯舜、孔孟、莊周、所有在歷史上成就事業或名聲的人都在遵循這個理念,所有的典藉都在強化這個標準。所有的世人都在默認遵守這個規則。打破它或違反它,將會被天下人共棄之!

你可以坑蒙拐騙,你可以惡毒陰險,你可以弒君淫亂,但是形象上,表面上必須要推廣並執行這一套規則。

而更關鍵的是,這個規則史書也同步進行,《春秋》、《左傳》、《史記》哪怕前四史之後是官方修史也不得掙脫這個限制。

這是人之“道”!更是天之“道”!

只要是人,就無法違背!

只要活著,就必須遵守!哪怕是隻是表面功夫!


亦有所思


【道德個人修養之淺見】

道德修養不光在古代,現代也有,而且越來越迫切和需要,因為在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的今天,人們似乎更多的追求物質的東西,慢慢淡忘了古文化的倫理道德,也存在一些為了利益而違背道德的是比比皆是,更不用說修養,更多的是不知,道德是每一個人基本的個人素質,也是幾千年文化留下的傳統美德,是生產生活的準原則和規範,規範公民道德,加強品德教育更成為一種社會的需求和任務,迫在眉睫,不容忽視。


古人之所以立道德,寫道德,是要用一種怎麼樣的標準去規範人的思維,這是一種探究思維的方式,也慢慢成為了要求和準則,在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影響力,也在一定時期內發生著很大的變化,如何定位道德規範和道德原則,因社會發展需求,人類文明更進,社會矛盾變化,尋找符合社會發展規矩的行為標準才是道德最終的趨向,而不是把古人的一些道理和理解方式方法照搬,那就成了復古的思想,會被現實所遺棄,更會被社會淘汰,道德有自覺性也有可塑性,需要道德理念和道德原則做衡量,加之法律法規的約束,形成符合現代社會人居的道德標準,在傳承古人道德修養的同時,也要不斷髮展新的自我修養意識和標準。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本來就是一種道德和行為的相結合,淵源之徳起於修身,而終於修身,這是一輩子的事,貫穿於人生,更普遍於自然,修己以敬、修己以安天下,安黎民百姓。人的思維是廣闊的,想法是多樣的,道德修養對於純潔人們的道德意識、培養道德品質有很大的幫助,如果沒有道德修正,或許很多人會異想天開,我行我素,殊不知世界萬物無群體可言,而成為個體所為,人們的內心世界都不一樣,感情和信念不同,思維和認識就不苟同,道德修養是促使個人遐想與時俱進的一種道德活動行為。 德有餘而為不足者謙,心有徳而不純著至多,當一個人不知道什麼是徳,什麼是道德的時候,心裡存在很多的想法和雜念,只有排除左右自己的其它想法,專注於一種道德標準,做人法則和理念,才能提高自己的適應能力和素質,才能有所知而有所學,達到修身的目標。

古人講究純正自己的心念是一種結束也是一種開始,更是一種綜合和完善,有因果原因也有佛學道理,獨慎更多是一種自我釋放的境界,是一種高端得追求,更有些超越道德,可望而不可及,似乎是眾人皆濁我獨醒的思維方式,把個人道德修養推到一種難以完成的境界來倡導社會時代的變革,和人類文明的發展,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接班人,參與人和締造者,要有符合國情的道德規範,注重個人修養,人人遵法守紀,人人尊道敬徳,社會大發展也!


黑白文章澤淵詩


我國儒學的宗旨就是提倡人們的道德修養,《大學》開宗明義就講“經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向新,在於使人的道德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什麼是“慎獨”呢?慎獨也是儒家的一個重要思想,它的概念主要是指“慎獨講究個人道德水平的修養,注重個人的品行的操守,是個人風範最高境界。”

慎獨出於《文子.精誠篇》:“聖人不慚於景,君子慎其獨也,舍近期遠,塞矣。”人們的理解為“在獨處無人注意時,自己的行為也要謹慎不苟巜辭海》,或“在獨處時能謹慎不苟。”


儒家對於人的道德修養要求就是首先自己要在道德上做到最好,叫做“修身”,把自己修養好了以後再就是“齊家”,要把家庭也要管理好,只有達到了自己的“修身”、“齊家”、以後才能為國家服務達到“治國”的目標。這就是儒家對讀書人的最高境界:“修身、齊家、治國”。因此,不僅是在公共場合要尊守道德規範,而且在一個人的時候也要修養自己的道德,叫做慎獨”。

儒家的思想觀念和對人的道德修養要求在歷史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無論是對家庭、對社會、還是對國家都是非常重要的,有些東西現在也沒有過時,現在還實用,例如“慎獨”的個人修養也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就是我對你提出的問題的答案,你認為有道理嗎?


崑崙之柏


俺乃俗人,俗人淺見,希望各位看官莫怪。本人拙見,老話說,倉稟足知禮儀,古代不像現代,基本上能人人讀書識字,古代生產力低下,多數人沒有時間和能力去讀書,他們往往為了生計在不停的奔波,一些少數人吃飽喝足了,他開始琢磨怎麼樣能生存的更好?怎麼樣能千古流芳?我們知道那個時代沒有電視、電影、電腦……等等,沒有現在豐富的夜生活,所以人們晚上往往就是要麼早早睡覺,要麼家裡有條件的就是晚上喝酒、吃肉、逛妓院……等等。


但是也有一些家裡條件好,而又自律的人,開始琢磨文化方面的事情。在他們眼裡,覺得讀聖賢書,按聖賢書上所作,往往是利己利人。也能傳承後世,名垂千古。比如千古名人諸葛亮,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曉人情,在山野能獨善其身,在廟堂能普濟天下。死後沒有給孩子留下豐厚的家資。一身正氣兩袖清風來,瀟瀟灑灑的離去。留下了多少智慧故事?千古傳唱。留下了多少做人的原則,讓後人借鑑學習。
我們開國偉人毛主席曾經說過,〃人做一件好事很容易,但一輩子做好事不容易〃。我認為一輩子做個好人更不容易。做一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人〃更不容易了。我覺得這也就是古人提倡的,〃純正自己的心念和慎獨了〃。各位老鐵們,你們怎麼看呢?希望各位大師給予批評、指正、教誨。鄙人在此先謝啦!


君發劉軍


因為只有心正,才能有言正和行正。修身貴在修心,先修得一顆純正的心,才有後來的修身養德。心即理,心即理的前提是致良知,致良知的前提是有一顆純正無私的心。

慎獨,是對修心修身成果真假的一個檢驗。做不到慎獨,很難有真正提升。


曲士雄


什麼是道德?

道是真理、是眾妙之法門、是慧海之航燈、是人生之旅的啟明自照人只有合於道;

生命之根才能永固,道是人性上升的階梯,可使人告別愚昧走向覺悟,擺脫迷茫、走向光明、是點燃智慧之火的火種、是昇華人生的必然之路。


陝西西安邢文宇


應該是隻有在太平盛世時的古代環境下,才會出現這樣的人文景觀。

而且我們看到的這些古代完美的社會景像,都是被推崇並保留下來的範本。

即便是在當時的同一時代,也不能保證人人都能夠做到。

資源畢竟是那麼有限,生產力畢竟是那麼低下。


用戶989596310956


你是指的大家還是極少數,我估計古時有文化的人很少。


龍蝦1032


既要有變,又要有不變


容納勸誡引導


孔子曰,非禮勿動。非天子不議禮。以孝侍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