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崛起的记录者—吉隆


青藏高原崛起的记录者—吉隆

隐藏在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峰峦和丛林中的西藏吉隆县

藏语意为“舒适村”、“欢乐村”

传说是公元8世纪后期

赤松德赞从印度迎请莲花生大师入藏时

大师一行途经吉隆沟

见此地山清水秀,风景明媚,不胜感慨

又见溪流中河水洁白如乳,溪底卵石光泽如玉

更是赞叹不已

于是,在旭日临行之前,欣然命名为“吉隆”

以表达其无限赞誉之情

“吉隆”之称谓逐流传至今


▼莲花生大师画像

青藏高原崛起的记录者—吉隆

i. 地形地貌


▼吉隆地理位置图

青藏高原崛起的记录者—吉隆

吉隆地处青藏高原西南部

喜马拉雅山脉北坡的吉隆河上游

为近南北向呈锯齿型分布的晚新生代山间断陷盆地

盆地主要受东西向平行分布的铲式正断层

和盆地东侧的南北向正断层控制

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挤压碰撞

使得喜马拉雅山脉迅速抬升,形成快速剥蚀

使大量的碎屑物质沉积于吉隆盆地内

形成厚达300余米的河湖相沉积


▼板块碰撞动画示意图

青藏高原崛起的记录者—吉隆

吉隆被喜玛拉雅山脉分隔为南坡和北坡两部

地势北高南低

北坡属雅鲁藏布江上游河谷区,平均海拔4800米

山峰较平缓,有开阔的草原,高差在1000米左右

南坡属于高山峡谷,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山峰较陡峭,高差在3000米左右

许多山峰海拔在6000米以上,终年积雪


▼青藏高原各区海拔高程

青藏高原崛起的记录者—吉隆

由于声势浩大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使得吉隆成为在西藏同纬度带

自然条件比较独特的地区之一

自然生态环境结构复杂

素有“一山呈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美誉

境内有高大达8012米的希夏邦玛峰

有神奇的佩枯湖、白湖、黑湖、红湖和冰湖

有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

有水温高达60-70度的温泉10多个

有高达200米的瀑布

还有终年积雪的高山数座

▼吉隆沟

青藏高原崛起的记录者—吉隆


▼吉隆藏布江

青藏高原崛起的记录者—吉隆


▼佩枯湖

青藏高原崛起的记录者—吉隆


▼噶玛沟

青藏高原崛起的记录者—吉隆


▼雅鲁藏布江

青藏高原崛起的记录者—吉隆

▼郎吉措姆加姆

青藏高原崛起的记录者—吉隆


▼希夏邦马峰

青藏高原崛起的记录者—吉隆


ii. 吉隆历史


▼吉隆县城鸟瞰图

青藏高原崛起的记录者—吉隆

吉隆县府所在地宗嘎,北窄南宽

远看,东、西、北三面全是终年积雪的群峰

近处光秃秃的山坡上

黄色、灰色、紫色的地层交替出现

整齐而又美观,像一部厚厚的历史书

而事实上,这个位于喜马拉雅中段

西藏西南边陲的小县城

也在切实扮演着这片高原崛起及文明诞生记录者的角色


▼三趾马化石

青藏高原崛起的记录者—吉隆

我们把时间拨回到44年前

1975年青藏高原科学考察队进驻吉隆

并在6月9日在县城以南的沃马村的砂岩中

发现了三趾马化石

一同发现的还有其他哺乳动物化石

包括大唇犀、小古长颈鹿、葛氏羚羊、短耳兔、麂等

随着科考的深入

从吉隆盆地上新世地层剖面中发现含有

柚木、棕、栎、雪松等亚热带型植物

由此可见上新世时古吉隆盆地高度仅1000米左右

因此气候屏障作用尚不明显

喜马拉雅山南北坡都受到印度洋暖温季风的滋润

年平均温度应在10°C左右

年降水量为1700-2200毫米

非常适合各种喜暖动物的生存

当然,也适合远古人类的生存


▼上新世生物复原图

青藏高原崛起的记录者—吉隆

时间走到1990年

古人类学家在吉隆县城南2.5公里和县城北1.5公里处

发现两处旧石器遗址


▼旧石器

青藏高原崛起的记录者—吉隆

这些散落的黑色砾石工具

制作工艺比之前在阿里地区发现的旧石器

呈现出更多的原始性

根据发现地地面特征及地层时代

古人类学家推断

这批石器大致年代属于地质时代的中、晚更新世


▼罗垄沟石器发现地

青藏高原崛起的记录者—吉隆

一个月后

科考工作者又在罗垄沟发现两处细石器遗址

其中包含典型的锥状石核、刮削器、尖状器等器型

这些史前石器文化遗存表明了

在距今数万年前

现在吉隆地区就已经有了远古人类的生产与生存活动

同时也是西藏先民中最早开发吉隆盆地的一支


▼松赞干布像

青藏高原崛起的记录者—吉隆

丰富的远古人类活动

也造就了吉隆悠久灿烂的历史

早在公元7世纪中叶

松赞干部将西藏划分为“五茹"

即伍茹、约茹、叶茹、茹拉、孙波茹

吉隆为“茹拉”一部


▼吉隆与尼泊尔边境线

青藏高原崛起的记录者—吉隆

162公里的边境线

也使得吉隆成为历史上西藏最重要的对外通道之一

1300多年前

尼婆罗尺尊公主远嫁松赞干布

和印度佛学家莲花生入藏

便经过吉隆

而这两位人物更是对藏传佛教及藏文化的发展

做出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尺尊公主像

青藏高原崛起的记录者—吉隆

从尼泊尔远嫁而来的尺尊公主

不仅带来了能工巧匠

更是带来了一尊释迦摩尼8岁等身像


▼大昭寺

青藏高原崛起的记录者—吉隆

松赞干布还为此修建了大昭寺,用来供奉佛像

拉萨自此有了中心


▼桑耶寺

青藏高原崛起的记录者—吉隆

莲花生大师的入藏

则直接促成了西藏第一座

具备佛、法、僧三宝的寺院—桑耶寺的建成

此去千年,多少朝代变换,王朝兴灭

眼见一座座寺庙拔地而起

又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

吉隆始终生生不息,默默见证

▼曲德寺

青藏高原崛起的记录者—吉隆

曲德寺又称“曲丹伦布寺”、“沃日仲觉·甘丹培觉林”位于吉隆县城区南,海拔4160米。曲德寺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代寺庙。初为宁玛派寺庙,至1643年五世达赖罗桑嘉措得到蒙古汗固始汗的支持,在哲蚌寺噶当颇章建成格鲁派政权后,进一步发展其政教和一的制度,曲德寺也随之改为格鲁教派寺庙,由色拉寺吉扎仓管辖,堪布每三年一位,一直沿袭到1959年民主改革前。

▼查噶尔达索寺

青藏高原崛起的记录者—吉隆

寺庙坐落于吉隆县城(宗嘎)至吉隆沟途中,距县城约40公里处。建筑在现已干涸的隆达湖山崖顶巅,海拔4200米,距地面高差约200米。查嘎尔达索寺是噶举派第二代米拉日巴的修行圣地之一,整个寺庙依山势而建,起伏错落。殿堂北壁利用自然崖壁而建,上涂以泥皮,西端为修行禅洞。南壁用石块垒砌而成,上抹泥墙。每年米拉日巴的出生日时期,仍然有大批吉隆镇各村乡的僧俗群众以及来自康区和尼泊尔的佛教信徒来此朝拜,纪念这位伟大的佛学大师。

▼千年古道旁的唐碑

青藏高原崛起的记录者—吉隆

这段古道位于冲堆村至吉隆镇之间的公路右侧,在这里,留下了莲花生大师的脚印和佛法身影;在这里,留下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于此迎接远嫁而来的尼泊尔公主的美丽传说;唐朝官员王玄策曾途径此古道前往印度,行使使臣职责,更见证了中国古时于外邦外交、商贸的繁荣和历史往来。

▼强准祖布拉康

青藏高原崛起的记录者—吉隆

强准祖布拉康又称强堆寺,关于始建年代,《西藏王臣记》、《西藏王统记》等书中曾有所记载。在吐蕃王朝松赞干布时期,于汉地及尼泊尔,分别迎请文成公主、赤尊公主,入藏后,按照文成公主的“五行算图”,修建镇边及重镇神庙,以镇压“罗刹魔女”及其他魔怪。这批神庙中,便有强堆寺。“文革”时期,寺庙毁弃。1986年经吉隆县人民政府批准,以重新恢复,现有喇嘛编制四人。

▼帕巴寺

青藏高原崛起的记录者—吉隆

帕巴寺为一座千年古寺,它位于现吉隆镇政府所在地之东侧约有30米,海拔2850米处。帕巴寺的始建年代不详,据传是松赞干布迎请尼泊尔赤尊公主时,在边镇所建立的镇边寺庙之一。其建筑风格主要依照了尼泊尔寺庙的建筑风格修建。

iii. 吉隆物种


▼吉隆垂直自然带

青藏高原崛起的记录者—吉隆

吉隆以喜马拉雅山中段

至希夏帮马山峰山脊线为界

其北翼表现为南高北低

南部位于喜马拉雅中段

最低处嘎玛河与朋曲河汇合处

海拔仅2100米

与珠穆朗玛峰相对高差达6000余米

再加上雅鲁藏布江、东林藏布河、吉隆藏布河贯穿全境

拥有极其丰富的水利资源网络

进而形成了极富层次的垂直自然生态带

有山地常绿、半常绿阔叶林、亚高山阴暗针叶林等原始森林

更有国内仅有的珍惜树种

如:

▼西藏长叶松

青藏高原崛起的记录者—吉隆


▼长叶云杉林

青藏高原崛起的记录者—吉隆

▼喜马拉雅红豆杉

青藏高原崛起的记录者—吉隆


西藏有野生脊椎动物798种

其中125种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占全国重点保护动物种类的1/3以上

196种为西藏特有

西藏大中型野生动物数量居全国第一位


▼长尾叶猴

青藏高原崛起的记录者—吉隆


▼雪豹

青藏高原崛起的记录者—吉隆

▼黑熊

青藏高原崛起的记录者—吉隆

▼麋鹿

青藏高原崛起的记录者—吉隆

▼野驴

青藏高原崛起的记录者—吉隆

▼盘羊

青藏高原崛起的记录者—吉隆

▼猞猁

青藏高原崛起的记录者—吉隆

▼黑颈鹤

青藏高原崛起的记录者—吉隆

▼戴胜

青藏高原崛起的记录者—吉隆

参考文献:张永发 《千年吉隆》;杨人凡、傅荣华、吴嘉壕《西藏吉隆盆地冲锥古崩塌体塌陷坑分析》;陈林、谢树成、张克信、徐亚洞《西藏吉隆盆地中—上新世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分子化石记录》;孙黎明、阎同生、唐桂英、丁小燕《西藏吉隆盆地新近纪孢粉组合及古地理研究》;王富葆、李升峰、申旭辉、张捷、阎革《吉隆盆地的形成演化_环境变迁与喜马拉雅山隆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