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防止大额存单变保单?

张明生2


我们老百姓攒点钱并不容易,尤其是老年人,一有闲钱就存银行,无非是出于对银行的信任,觉得资金很安全、收益也稳定。而部分银行以及个别的工作人员,为了一己之私,误导储户将存款变保险!因此,如何避免自己的存款变保险,就是很多储户应该提前考虑的事情!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各大银行风控、监管体系都十分完善,现在存款变保险事件,已经很少发生了!

不过,尽管这样,在个别银行还是会发生存款变保险、变理财的事情。比如,今年2月12日,泰州66岁的方老太,不就是在当地邮储银行网点,18.5万元存款全部变成了保险么!后经媒体的介入,才拿回全部本金!

如何防止存款变成保险(或理财)呢

  1. 物理隔离。我们普通储户去存款,可以选择信誉好、规模较大的银行,尽量避免去“存款变保险”事件频发的银行,比如邮储银行、农商行、信用社等!

  2. 拒绝高息诱惑。当去银行存款,遇到工作人员极力推荐的、且收益明显高于同期存款的产品,一定要留个心眼,多加谨慎才是。我们自己要学会抵挡住高息诱惑,才能最大程度的避免发生存单变保单的事情发生!

  3. 一切以合同(或回执单)为准,切勿轻信工作人员的言语。如果当银行回执单(或合同)上载明有“保险”的字样,或者盖有保险公司的印章,那么基本可以断定是保险产品。此时是可以要求银行立即进行全额退保的!

  4. 流程判断。一般而言,银行柜台存款的基本流程,有且只需要客户一次的签字确认(凭证即可,而购买保险(或理财)却需要用户多次签字认可。如果去银行存款,工作人员需要本人两次以上的签字,就要多加警惕了!


  5. 老年人,最好需在子女或亲朋的陪伴下去银行办理存款业务,这样可以极大的避免自己轻易被银行工作人员“忽悠”!

综上所述,虽然大额存单变保单,现在已经比较少发生了,不过为了避免可能的风险,我们储户去银行存款,一定要谨慎、多留个心眼才行啊!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交流!财经问题就请点击关注【财经者思】,记得多多点赞哦!!!


财经者思


说一下前几天我的经历吧!妈妈的一点养老积蓄到期了,存的比较散,想着把它们集中到一起,自己也不敢去银行,也是害怕让银行的人骗了,叫上我给她弄。到银行柜台前,我明确的给服务人员说明,这个钱是准备妈妈养老用的,年纪大了,也可能会当做紧急备用金,想着不用的时候利息可以高一点点。银行职员给我讲了一下,我又再次重复了一遍,不买任何理财产品,随时可以拿回本金,利息可以低一下,甚至没有也行,假设没有挪做它用,到期后,利息按照今天约定的给,大声问她,你听明白了吗?她回答是的,我就放心了。

如果之前的操作不会的话,钱存完,会有凭据,当时仔细看看,如果是保单会有“保单”字样,存单会有“存单”字样,但凡出现保单,当时就要找回去,服务人员不给改,就找他们的领导,领导也回避这件事的话,赖着不要走,一定当天就要把这件事解决了。


误入保险的保险人


存款变保单的事件屡见不鲜,虽然监管部门三令五申,对保险违规乱象进行治理,加大处罚力度。但是由于大额存单大多数采用电子化的发行方式,提供大额存单纸质凭证的银行比较少,还是极易被某些居心不良的银行员工套路误导,变成保单。

银行误导储户变保单的套路主要有哪些?

  1. 混淆产品类型。有些银行在代销的保险产品,用“存“,”利息“等字眼,是对于存款和保险理财收益方式的混淆。除存款产品以外,理财、保险所能为客户带来的理财增值部分,均为收益,且收益率均为预期。

  2. 过分夸大产品收益。银行为客户提供的提供的理财服务、保险服务,宣传的收益率仅为预期收益,无法预知最终收益率几何,所以如果同样期限内利率远高于定期存款利率过多,那极有可能不是存款,而是保险。

  3. 隐瞒产品真实情况。有些银行业务人员在销售相关产品时,将保险产品的特性刻意隐瞒,告知客户几年到期或者几年起,殊不知保险产品的期限可能达到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还记得前几年有个新闻,某储户存款变保单,保单需要到98岁才能享受相应权益。我就一个大写的“服”字!

如何防止大额存单变保单?

大额存单因其利率高、存期丰富、可转让等优势,比普通储蓄存款更为吸引储户。但是大部分银行发行的大额存单都为电子凭证式,虽然也有部分银行提供纸质凭证,但比例仍然很少。

分辨你办理的是大额存单还是保险产品,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1.业务回执单。

在银行办理任何存款业务,都会有相应回执单,大额存单也不例外。大额存单上会清晰记录你投资大额存单的名称,期限,利率,支取方式等信息,并加盖银行业务公章。而且通过柜台或者手机银行等电子渠道,都是可以查看到个人银行卡下资产情况,如果无法查询到,极有可能不是大额存单。

而保单银行也会提供相应业务回单,并记载着相应投保人、被保人信息,并记录着相应保险品种,但是加盖的业务章一般为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专用章。

因此在签字环节,一定要看清楚是存单回执单还是保单回执单。

2.确认销售资质。

为你办理业务的是银行员工还是保险公司,如果是非银行人员,那就需要慎重了。尤其是在非柜面窗口办理的业务。

3.注意保险犹豫期。

一旦购买了保险产品,保单都是具备一定时间的犹豫期的。并且保险公司会对保险购买者进行回访,一定要详细了解相关内容并认真考虑是否需要这款保险产品。一旦错过犹豫期再支取,必然会损失惨重。

4.存单变保单,向监管部门投诉。

如今银监会和保监会合并成为银保监会,对于银保业务违规行为处罚力度很大,并且是“零容忍”的态度。一旦客户因被银行误导,大额存单变保单,并且银行没有起到告知义务,一定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要吃哑巴亏。一旦将这类事情投诉到监管部门,问询函,罚单也够银行和保险公司喝一壶的。

总结

随着监管对于银保业务的零容忍态度及处罚力度的加大,相信存单变保单的事件会越来越少。银行应加强内控,提高员工素质,勿因逐利损害客户的利益,影响自己的口碑。而客户在办理大额存单业务时,一定要仔细甄别,勿为了追求高收益,忽略了相关风险,得不偿失。


财富公元


无论是大额存单,还是定期存款变为保险理财产品的根源,归根结底还是储户自身对于高收益的追求,尤其是轻信“高收益+保本”理财的投资方式所致。

比如说,你去银行办理定期存款时,银行工作人员会告诉你三年期利率2.75%,最多上浮50%左右,就算是农商行发行的个人大额存单利率最高上浮55%,也就是利率4.2625%。而若选择代销的保险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更高,甚至可以超过6.0%以上。最关键的是,这个时候有些销售人员可能会以保本承诺于你,稍微有些迟疑的客户就被套路了。

而如果对于保险理财产品有些常识的人,肯定就不会上当受骗了,因为保险理财产品由于兼具保险与理财的功能,年化收益率普遍只有4%~5%,即使是风险较高的投连险,收益一般也只在6%左右。如果是收益再高的话,显然就不是保险产品。

因此,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或者大额存单等银行存款类金融产品时,投资者一定要擦亮眼睛,提高警惕,切不可被销售人员的高收益承诺所蒙蔽。

一句话,去银行存款就选择存款,自己的风险防范意识必须提高,也要根据风险承受能力及偏好来定。毕竟存款类产品和保险理财产品完全是两码事,就拿购买保险产品来说,保险代理人在提供保险理财服务时都会结合客户自身情况和需求给出一份保险规划方案,这个时候客户难道不应该仔细阅读吗?据了解,大部分人都因为嫌规划方案太长,内容太多而放弃查看。选择轻易相信销售人员的那张“利嘴”。



由此可见,我们除了在今后的购买中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外,那就是坚定自身的选择。不要贪图高收益低风险的天上掉馅饼的事。尽管近年来监管对于此类打击力度很强,但毕竟难以彻底终结。

大多数商业银行都有代销的保险理财产品,这是银行盈利性的考虑,销售人员推销此类产品也是任务指标,现在来看只要客户没有主动购买意愿,就不允许对方强推,否则可以向当地银保监会投诉。


东震木


经常在网上看到新闻,说哪个大爷还是大妈在银行存款,结果存单变保单,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



小编觉得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就是自己没有仔细看“存单”协议,就只听银行工作人员忽悠,存单和保单肯定不一样;第二,就是贪高利息。


这两者的差别还是很大的,一个是存款,一个是保险,理财性质都不一样,所以两者的存款利率是很不一样的。


在前面小编回答过一个问题“邮政银行推出业务,每年存三万元,连存三年,第四年可取11万,那么利率是多少?”我们最终算出的利率为7.41%,相当于正常银行存款的2-3倍,像这么高的利率就很大概率就是保单,而不是存单了,同时看网友们的评论也可以更加印证这一猜测:



所以怎样才能防止大额存单变保单呢?


小编觉得,首先存款时看清楚存款协议,因为如果是保单的话,协议上不可能会写是存单;同时对那些高利率的“存单”保持警惕,如果自己不好确定的话,可以去咨询懂的熟人朋友;最后,鉴于这类事情很多发生在老人身上吗,年轻人就需要给家里的老人多普及普及了。


以上是小编的看法,如果大家有其他补充的,欢迎评论区补充探讨~


金投网


银行就不该办理该项业务,


大灰狼64755242


别听忽悠就行了,就算拿到保单了犹豫期退保也是可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