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集難洗白:陷傳銷爭議 仰仗“門徒”攫取市場


雲集難洗白:陷傳銷爭議 仰仗“門徒”攫取市場

自詡“會員電商第一股”的雲集微店,遊走在傳銷的灰色地帶,毛利率下滑更是愈演愈烈。5月3日,雲集在美國納斯達克敲鐘上市,但資本的光環難以掩蓋行業對雲集傳銷、病毒式傳播等病症的質疑。繳納398元成為雲集會員的“門徒們”,能否將雲集推上“千億”的寶座仍是未知數。此外,模糊的會員權益同樣讓雲集在會員電商這條賽道中面臨眾多質疑。

資本光環下業績掛科

納斯達克的光環,似乎能在短時間內模糊質疑與認可的界限。5月3日,會員電商雲集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證券代碼為“YJ”,開盤價13.42美元,較發行價11美元上漲22%。5月7日,雲集收盤價13.57美元。

資本市場的聚光燈也照亮了雲集背後的“瘡痍”。 根據招股說明書顯示,雲集於2015年5月上線,三年合計虧損1.867億元,2016-2018年期間,雲集淨虧損分別為2466.8萬元、1.05億元和5632.6萬元。儘管虧損有所收窄,但連年虧損仍是不爭的事實。

雲集在招股說明書中提到,公司將來可能會繼續遭受虧損,且不能保證將來能夠從經營活動中產生淨利潤或正現金流。公司未來在履約基礎設施和技術上的投入可能還將招致短期內難以盈利。此外,三年間,雲集的商品毛利率明顯下滑,2016-2018年,商品毛利分別為1.5億元、7.39億元、6.81億元,商品毛利率從13.29%下滑至5.98%,下降了7.31個百分點。

值得注意的是,雲集依靠自營商品儘可能抬高毛利率時,自建供應鏈的成本卻在大幅攀升,庫存壓力激增。招股說明書顯示,2016-2018年,雲集庫存量分別為9744.3萬元、3.33億元和6.76億元,高庫存風險可想而知。截至2018年底,雲集40個自營倉數量達到40個,未來三年還將有300個前置倉落地全國,實現地級市倉儲全覆蓋。

多項數據承壓之下,雲集在營收和GMV(商品交易總額)方面的成績單還算漂亮。雲集2016年和2017年營收分別為12.84億元、64.44億元,2018年營收為130.15億元,同比增長102%。2016-2018年,雲集GMV分別為18億、96億和227億元,2018年GMV同比上漲了136.46%。

“從招股說明書以及近幾天的股市來看,資本市場對雲集還較為認可。”投資行業分析師何廣峰表示,從目前的市場走勢來看,首發價每股11美元,目前報收13.57美元,相比首發價當前股價還有溢價,整體資本市場對雲集的看法還比較好,或者首發定價比較合理,但不排除雲集後續的股價會跌。實際上,雲集上市前將股票發行量從1350萬股縮減至1100萬股。

與此同時,向會員電商轉型的雲集,並未明確價格優惠、會員權益等。與阿里、京東等付費會員相比,雲集更側重鼓勵會員發展下線。

對於減少發售新股數量一事,以及雲集的調整,北京商報記者採訪了雲集相關負責人。截至記者發稿,上述負責人並未給出明確的回應。

仰仗“門徒”攫取市場

買家與付費會員為雲集構建了登上資本市場的可能性。會員就像是“信徒”一樣將雲集視為“信仰”,且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增加著。截至2018年12月31日,雲集的付費會員數已達740萬,會員營收15.52億元,該數字佔總營收的11.92%,會員們還為雲集貢獻了66.4%的GMV。

740萬人是雲集的付費會員,還扮演著分銷商的角色。繳納398元成為會員後,這些會員獲得平臺提供的聲稱與會員費等值的商品外,一旦介紹新用戶成為會員,老會員就可以獲得一定的佣金。會員制讓眾多用戶成為了雲集的“門徒”,2016年,雲集的註冊用戶為250萬,2017年上升至1690萬,2018年則達到2320萬。

這些“門徒”是雲集開疆拓土的後盾,但其分銷返傭的拓展方式與傳銷產生了直接的聯繫。2017年,雲集因層層提取產品收益涉嫌“三級分銷”,收到了來自監管部門的一張958萬元的罰單。彼時,雲集解釋稱,罰單早在2015年就已開出,從2016年2月就開始著手對地推中有爭議的部分進行了整改。

整改與轉型過後,從目前模式看,分銷返傭的層級有所減少外,拉人頭、發展層級的模式依然保留。即便納斯達克的鐘聲為雲集而響,然而眾多問答平臺甚至是搜索網頁,雲集的眾多關聯詞中一定有傳銷二字,市場和消費者對“雲集是否是傳銷”的質疑從未停歇。

或許洗刷三級分銷的痕跡,從社交電商向會員電商轉型,與雲集為擁抱資本市場而進行合規化多少有些關聯。在招股書中,雲集羅列投資風險時坦言,“如果我們的商業模式被發現違反了適用的法律法規,我們的業務、財務狀況和運營結果將受到重大不利的影響”。此外,從招股書中就此問題的描述來看,“杭州有關監管部門口頭確認目前的經營活動是合法的”。

據瞭解,雲集整改後,會員等級從低到高變為店主、主管和經理,主管和經理通過拉新獲得的返傭變為“培訓費”。 店主介紹新店主達到100人時可成為主管;主管人數達到30人後可成為經理。按照拉新提成的比例,398元的會員費中,主管可獲得150元,上線的經理能得到60元。與此同時,主管、經理還可分別獲取團隊銷售利潤的15%、5%。主管及經理會與雲集簽約兼職勞動合同,從雲集獲得培訓費和服務費。

電子商務交易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研究員趙振營解釋稱,所有會員的主體收入都是社交流量變現,而不是人頭費,所以雲集雖然和傳銷一樣,都運用了倍增原理,但其本質還是和傳銷有一定的區別。

會員權益短缺

向會員電商轉型的路上,除雲集為自己正身外,對雲集是否為會員電商的質疑聲此起彼伏。京東plus會員、阿里88超級會員、亞馬遜Prime會員,甚至是一些垂直平臺的付費會員制度,均會有詳細說明會員折扣力度以及享受的權益,形成生態效應的電商平臺還會將體系內的資源一同提供給付費會員。從這點進行對比,雲集並無突出的資源優勢。

當前,雲集為會員設定了不同的稱呼,其權益卻尤為模糊。根據雲集App的規則顯示,付費會員與買家均為會員,前者為“鑽石會員”,後者為“VIP會員”。雲集促使會員升級為“鑽石會員”時,會列舉成為鑽石會員(年卡)可獲得30元雲幣、分享商品最高返40%、購物享受批發價一年最高省5000元。除此之外,雲集並未在商品信息等方面顯示會員權益,也未列舉“鑽石會員”與“VIP會員”購買單件商品時的價格、服務等差異。

值得注意的是,雲集向會員電商轉型後付出了一定的代價。招股說明書顯示,在轉型後,雲集的買家數年增量從1440萬減少到630萬。

趙振營表示,與阿里、拼多多等電商相比,雲集本身就是採購方,統一一件代發,通過會員整合流量,形成會員自己的顧客資產,再通過雲集提供的商品和服務來進行變現。前者背後的基礎邏輯是傳統的市場營銷,而後者主要運用的是倍增原理。雲集的會員通過交300多元的會員費獲得消費和推廣資格,藉助發展新的會員,以及消費返利對自己的社交資源進行變現,可算是一種會員電商。

雲集想要在阿里、京東甚至是拼多多的競爭中獲取長線發展,尚需要在以產品為媒介經營好用戶。趙振營強調,雲集商業模式的本質是會員自身社交資產變現過程的賦能,在這個過程中產品品質是關鍵,也是穩定用戶並保持用戶群體可持續增長的前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