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垂簾聽政的晚清,曾發生過無數的奇情冤案,其中以“張汶祥刺馬案”最轟動,為晚清四大奇案之首。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一位名不經傳的盜匪張汶祥,竟然在崗哨森嚴的兩江總督署外一擊即中,將時任兩江總督的馬新貽刺殺。兩江總督在清末“九大疆臣”中舉足輕重,雖比不上“疆臣之首”直隸總督風光,但兩江地區作為清廷財稅的主要源地,總督之職自然是手握實權。馬新貽雖然是一介文官,但也是“精明強幹,操守亦好”的幹吏。任上的兩年時間裡,不僅興修水利,輕徭薄賦,而且積極編練營伍,在江寧編練了四個營的新軍,每年定期還有“總督閱射”。
光怪陸離的刺馬案就在這個“總督閱射”期間發生。一日,馬新貽在督府右箭道檢閱射箭。閱畢,步行走側門返回總督府,隨行包括葉化龍在內五名侍衛。一行人行至官署後門時,從人群中突然閃出一人,口乎“養兵千日用兵一時”,趁眾人驚恐間,刺客掏出藏在腰後的匕首,撲向馬新貽。馬新貽右肋中刀,次日便不治身亡。這位就職僅兩年的兩江新總督被刺案震驚了見慣了大風大浪的慈禧太后。不過驚訝也只是一方面,兩江總督這個顯赫要職本由湘軍集團的領頭羊曾國藩擔任。曾國藩自同治元年便走馬上任,藉著圍剿太平天國之機,擴大湘軍的勢力。太平天國平定後,曾國藩的勢力達到頂峰,號稱千里長江盡掛“曾”字帥旗。民間也流言四起,曾國藩有野心,想謀取帝位。
在與太平軍作戰時,清廷需要湘軍來對抗太平軍。如今太平軍已除,慈禧能眼看著曾國藩在江南越做越大嗎?所以慈禧不得已用直隸總督之位,祭出調虎離山之計。
而後,欽點馬新貽走馬上任兩江總督。可以說慈禧此舉是想四兩撥千斤,在湘軍關鍵位置插上一把刀子。可是沒想到,馬新貽履新不過兩年,這把她親自插上的刀子就被人拔了出來。慈禧心裡很清楚,這是有人在向她示威。她召見了曾國藩,明知故問:“馬新貽此事,豈不甚奇?”曾國藩答:“此事很奇。”接著問:“馬新貽辦事可好?”曾國藩答:“他辦事和平精細。”
對於朝野和江湖間的風聲,刺客張汶祥背後受誰指使眾說紛紜,太平軍、湘軍、海盜亦有之。慈禧本人當然是清楚的,這個世界上沒有幾個人敢如此明目張膽向她挑釁。但是難點在於,既然自己決定了在湘軍中“和稀泥”,落子兩江總督之位,如若不查明真相,自己的顏面何存?
於是,欽點了素有“鐵面青天”的刑部尚書鄭敦謹負責審理此案。鄭敦謹到達江寧後,在曾國藩的陪同下審理此案。隨著案件審理越來越深入,老辣的鄭敦謹明白了,自己就是慈禧太后設的一個臺階,好讓慈禧就坡下驢。
最終,鄭敦謹同曾國藩向慈禧聯名上奏,依原審結案。曾國藩附言:“實無主使別情。”不過,鄭敦謹也未回京覆命,啟奏稱病告老還鄉,終生不在為官,這也算是他對湘軍無聲的抗議吧。畢竟慈禧再有魄力也不會用大清江山來和湘軍集團交惡,這一招不過是為了挽回自己的面子。自從慈禧太后高調提出要徹查此案,曾國藩心裡就有底了。因為只有雷聲大了,打在臉上的雨點才會小。從太后高調要徹查,曾國藩就知道了慈禧已經“投子認輸”。
曾國藩宦海浮沉幾十年,從無名小卒做到了位極人臣,對於慈禧這點套路早就爛熟於心。宦海過招,就如下棋。一著不慎,滿盤皆輸。他早已看清了馬新貽是慈禧手中的馬前卒,如若聽之任之,看似強大的湘軍集團,則會日漸瓦解,自己性命也將如覆巢之卵。
所以“殺雞儆猴”實乃曾國藩自保之策。刺馬案後,曾國藩穩坐兩江總督之位,無人再敢問津。
閱讀更多 當代陶行知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