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生怕死不丟人。養個“貪生怕死”的娃,才是最基本的生命教育

貪生怕死不丟人。養個“貪生怕死”的娃,才是最基本的生命教育

貪生怕死不丟人。養個“貪生怕死”的娃,才是最基本的生命教育

最近幾天晚上,6歲的孩子在睡前都會傷心地說:“媽媽,我不想你老去。老了,就會死嗎?”想起以前我總是對孩子開玩笑說:“等你長大,媽媽就老啦!”估計是這句話對孩子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想起最近接連發生的孩子自殺事件,我突然覺得,養一個“貪生怕死”的孩子,也挺好。如果那個跳橋的17歲孩子,能夠敬畏生命,他或許就不會在憤怒的裹挾下,義無反顧地跳橋;如果那個喝農藥的孩子,能夠懂得死亡,他或許不會選擇喝藥來結束自己的生命,更不會直播自己喝藥的過程……

貪生怕死不丟人。養個“貪生怕死”的娃,才是最基本的生命教育

在人類所有形成的概念中,生死無疑是最基本的。但對於孩子來說,這些概念卻是最複雜的。這個問題也吸引了很多心理學家,他們想搞清楚,孩子是如何思考這些概念的呢?

1、皮亞傑的研究

皮亞傑就曾對此作為深入的研究,他認為,學齡期的孩子還不能清楚地辨別哪些東西是有生命的,哪些是無生命的;他們一般會把有生命的物體特徵加到無生命物體上去。這個過程,被皮亞傑稱為“泛靈論”階段。

皮亞傑是如何得出這個結論的呢?他採用提問的方式,比如詢問孩子“如果我把這個紐扣扯下來,它會有什麼感覺?”“太陽知道它在發光嗎?”“椅子會介意被人坐嗎?”具體可以用以下的對話來說明:

皮亞傑:當有云並下雨的時候,太陽在做什麼?

孩子:它會走開,因為天不好。

皮亞傑:為什麼?

孩子:因為它不想被淋雨。

貪生怕死不丟人。養個“貪生怕死”的娃,才是最基本的生命教育

皮亞傑認為,學齡前的孩子會認為所有的東西都具有意識:石頭、山丘、自行車、風等等,學齡前的孩子認為,所有的這些東西都知道他們在做什麼。

只有當孩子進入前運算階段,孩子才開始分辨出有生命和無生命的區別。剛開始,任何物體都被看成是潛在的有意識的,例如,一塊移動的石頭是知道自己在移動的。漸漸的,孩子認為只有動著的物體是有生命的,比如,能動的自行車或者被風吹動的葉子都是有生命的。最後,孩子認識到生命僅僅在動物和人類中存在,自然界中有生命的和無生命的區別有本質的不同。

不過,皮亞傑的理論受到了後來的一些心理學家的質疑,他們認為皮亞傑假設生命是一種單一概念。但最近的研究卻表明,生和死都不是一個單一概念,而是由很多次級概念組成的。代表人物有Inagaki和Hatano的研究。

貪生怕死不丟人。養個“貪生怕死”的娃,才是最基本的生命教育

2、Inagaki和Hatano等人的研究

Inagaki和Hatano等人認為,關於生死有很多次級概念,而孩子對於這些次級概念的認知並不是同時發展的。

例如生命的概念,一般被分為五個次級概念:成長、繁殖、自主運動、遺傳和發展改變。

孩子對這些概念的理解,可以分開來研究。比如,一個3歲的孩子可以明白動物能夠長大,但是石頭桌子等東西不會。甚至一些更小的孩子,他們也會知道變大意味著長大。同樣,自主運動也是孩子區別生物和非生物的方法。還有遺傳,學齡前的孩子都能明白,母狗會生出小狗,而不是小貓;西瓜子只能長出西瓜,而不是桃子等等。

對死亡的概念也是如此。他們認為,死亡可以分為四個次級概念:不可逆性(死後不會復生)、停止性(所有的生理和心理功能都會停止)、因果性(因為某些客觀因素而導致死亡)和不可避免性(死亡是所有人都會遇到的,就算孩子也一樣)。當這些次級概念被分開研究的時候,它們的開始和發展過程並不相同。

貪生怕死不丟人。養個“貪生怕死”的娃,才是最基本的生命教育

Inagaki和Hatano等人認為,6歲的孩子已經能夠掌握不可逆性和不可避免性,但其他兩個概念的發展比較晚。因為這兩個概念必須出現在孩子的經驗中,他們才能夠理解。其實,就算他們能夠理解這些概念,他們也很難將這些概念說清楚。

例如,如果問六七歲的孩子有關死亡的原因時,就算已經明確告訴他們死亡是由癌症、心臟病造成的,這些孩子他們依然會給出一些五花八門的答案,如“因為吃了肥皂”等。

不過,個人的經驗會幫助孩子們理解這些經驗,比如家裡有弟妹出生了,或者身邊的有去世的人,都會讓孩子真切體驗到生命的真實性,讓他們有機會去得到客觀的信息。

這些次級概念,孩子都能夠在很小的時候就可以初步理解,但他們卻依然弄不明白什麼是生命或者死亡。這其實和孩子的成長規律有一定關係,因為生命或者死亡的概念太抽象,不具體,孩子無法掌握;但那些次級概念卻很形象具體,有實實在在的可見的東西作為支撐,孩子自然能夠理解。

貪生怕死不丟人。養個“貪生怕死”的娃,才是最基本的生命教育

3、只有 “怕死”的人,才能惜命

知道了孩子的大腦裡是如何認識生命和死亡的,家長在引導孩子的過程中就可以有的放矢,讓孩子敬畏生命,成為一個“怕死”的人。既然孩子能夠理解有關生死的次級概念,那麼就在生活中用實實在在的例子告訴孩子,什麼是生,什麼是死。

我家孩子第一次真切的感受到死亡,是他養的烏龜爬爬。因為回四川,把烏龜託付給鄰居養著,但鄰居只給烏龜吃的,卻沒有換水,導致烏龜乾渴而死。孩子回家之後,傷心了很久,不止一次地問:“媽媽,爬爬還會回來嗎?”“如果再買一隻,還是爬爬嗎?”

趁機給孩子說了一些關於死亡的知識,孩子明白了,死亡意味著永遠的離別,意味著生者的悲傷。他或許依然不會明白什麼 “死亡”概念,不清楚人類的死亡,但這一次事件能讓他深刻體會死亡帶來的悲傷。

那一年,孩子四歲半。從此以後,我家孩子變得特別害怕“死亡”。後來,孩子知道人會變老,而變老會死後,他開始擔心我會變老。這才有了文章開頭的那一幕。

怕死的人,才能惜命。從心理學上來說,“貪生怕死”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甚至可以理解為人的本能,一種深藏在潛意識中的心理。這種正常的心理,讓人們在面對死亡的時候產生恐懼心理,這是幾千年來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產生的自我保護機制。

貪生怕死不丟人。養個“貪生怕死”的娃,才是最基本的生命教育

在生活中,讓孩子見識一些死亡的事情,並不是壞事,也不會給孩子帶來什麼負面的影響。相反,它會讓孩子珍惜生命。

臺灣高雄師大教授、教育學博士張淑美先生,多年來從事幼兒死亡教育研究。她在《兒童生死教育之理念與實施》一文中指出,兒童在4歲左右就會產生死亡的概念,如果無法得到父母或老師的正確引導,容易對死亡產生錯誤認知,進而產生負面情緒,影響一生。因此她認為,幼兒死亡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

死亡教育一方面要破除其神秘性,讓孩子瞭解相關知識;另一方面也要賦予生命的神聖性,讓孩子直面此事,可以避免悲劇的發生。

貪生怕死不丟人。養個“貪生怕死”的娃,才是最基本的生命教育

4、惜命,就是善待自己的身體

很多成年人其實都很珍惜自己的生命,也懂得生命的重要性,知道生命只有一次,不能隨意放棄。但是,他們卻忘記了,珍惜生命其實更應該善待自己的身體。

對於這一點,只要去一次醫院就明白。那些生病的人,花費巨資想要留下自己的生命,但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在平常的生活中,卻一點都不善待自己的身體。

想讓孩子珍惜生命,在平常的生活中一定讓他們懂得善待自己的身體。《孝經·開宗明義章》中這樣記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這可以說是最樸素的教育孩子珍惜生命的古語了。

貪生怕死不丟人。養個“貪生怕死”的娃,才是最基本的生命教育

對於學齡前的孩子來說,讓他們愛惜自己的身體,其實只要做到以下幾點就夠了。

第一,讓孩子學會一些自我保護的知識和技能。

家長要教育孩子學會一些自我保護的技能,當孩子面對侵害的時候,懂得首先要做的是保護自己的生命。例如,教孩子遇到危險的時候,一定要大聲呼喊,往人多的地方跑;教孩子學會辨別危險場所,例如網吧、歌廳等地方;教育孩子不能單獨外出,懂得拒絕陌生人;教育孩子懂得一些簡單的逃生技能等等。

第二,教育孩子一定要學會好好照顧自己。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有一個自己想動手的時期。家長一定要抓住這個時期,相信孩子,支持孩子,讓孩子儘量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家長要讓孩子明白,按時吃飯,按時睡覺,平時多喝水……這些小事能讓自己的身體變得更好。這些小事,孩子需要自己提醒自己去做,長大了就要做更多照顧自己身體的事情:不熬夜,少吃垃圾食品,不自己傷害自己的身體……

要讓孩子明白,我們不但要照顧好自己的身體,還要通過鍛鍊能方式讓自己的身體變得更加強壯和健康,這才是真正的珍愛生命。

貪生怕死不丟人。養個“貪生怕死”的娃,才是最基本的生命教育

第三,教育孩子一定要不傷害自己的身體。

現在的社會,自殘的人很多,尤其是處於青春期的孩子。這種以受傷為目的的行為,常見的行為有割腕、吞食不具毒性的物品、以菸蒂燙傷手臂、拳頭打自己等。

究極原因就在於孩子在平時的生活缺乏生命教育。家長一定要讓孩子明白,身體的寶貴性,培養孩子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讓孩子能夠找到正確的方法來宣洩情緒。

如果一個孩子懂得善待自己的身體,懂得照顧好自己的身體,那麼可以肯定的是,他一定懂的珍惜生命,一定不會輕易地放棄自己的生命。一個“惜命”的孩子,不會那麼容易就走向死亡的。

貪生怕死不丟人。養個“貪生怕死”的娃,才是最基本的生命教育

5、惜命,是珍惜一切有生命的事物

讓孩子懂得珍惜生命,讓孩子正確理解死亡,還有一點就是要讓孩子珍惜生活中一切有生命的事情。

現在我們國家提倡和諧社會,其實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還包括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地球環境屢屢遭到破壞,人類的生存環境變得越來越糟糕,根本原因就在於沒有將人來納入生態系統。

霍伊馬·迪特伏爾泰在《人與自然》中就曾警告人類:

和諧社會首先來自於人與自然的本真平衡關係,人類只是生態系統中的一部分。人與自然的關係,絕不是“自然的人化”或者“人為自然立法”二元對立的君臣關係。人類只有自覺控制自己的生態道德行為,理智而友善地與自然和平共處,像愛護自己的身體一樣愛護自己的生存環境,才可能保持生態的良性循環,讓地球成為人類社會和諧發展的源頭和土壤。

讓孩子明白這個可能有點難,孩子可能也不懂什麼是生態學,為什麼要和自然和諧共處,但作為家長,我們一定要讓孩子從小就有這樣一個意識:

人在自然中不是高高在上的,如果人類肆意破壞自然,滅絕其他物種,終有一天,我們也將埋葬我們人類自己。

貪生怕死不丟人。養個“貪生怕死”的娃,才是最基本的生命教育

我們要讓孩子明白,不僅自己的生命需要珍惜,其他人的生命同樣寶貴;不僅人類的生命值得珍愛,其他生物的生命同樣需要善待。

我們要讓孩子明白,這個地球上一切有生命的生物,都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都值得珍惜。

作為一位母親,我其實非常希望我的孩子能夠“貪生怕死”。我覺得如果孩子特別珍惜生命,那麼他一定懂得無論遇到什麼問題,無論承受多大的壓力,他都會首先想到的是保護自己的生命。只要生命還在,一切皆有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