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否放之四海而皆準呢?

用戶65262218


我是月淡風青,我說說我的觀點。這句話雖然來自古人,但是現在說這句話主要是為現在服務。有四點需要考慮:首先,是你(將)得在外面,不在領導身邊,情況危急,需要立即決斷;其次,你是否有決斷的權力(先不論是不是越權,是否存在無權代理的情形);第三,你的決斷是否在當時的情形下是最優的;最後,你回到單位(內)後會有什麼後果,你是否可以承受。

名言是好東西,但要全面考察。要了解這些名言出現時背景:有些名言是就事論事;有些名言是負氣狂妄(武林至尊,寶刀屠龍,號令天下,莫敢不從,倚天不出,誰與爭鋒);有些名言是託詞藉口(劉備說:古人云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有些名言是勸誡後人(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有些名言是針對具體情況而言(我們是主張自力更生的。我們希望有外援,但是我們不能依賴它)。放之四海(天下或宇宙)準不準?肯定是有準的,但不會是全部。毛主席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句話也是名言,從改革開放40年的實踐看來,這句話是正確的)

那麼這句話準不準呢?咱們先分析一下。

這句話出自春秋時期齊國軍事家孫武的《孫子兵法·九變篇》:“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宋朝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裡也有類似表述:“五十七年,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

先看這倆人,一個是齊國軍事家,戰功累累;一個是北宋宰相,位高權重。再看這兩本書:《孫子兵法》是他一生的經驗總結,被古今中外的軍事家奉為經典(舉個栗子,鷹醬家的巴頓,腳盆家的一群雞);《資治通鑑》是砸缸宰相寫給宋英宗趙曙和神宗趙頊的。最起碼他們兩位認為自己寫的書是正確的。要不也不會拿出來。

可是話說回來,這兩位由於特殊的身份地位,在外有決斷權,也能做出最優解決方案,回去之後也沒問題。所以這句話他們兩位也認為是正確的。

那麼問題來了,你在用到到這句話時領導是否在身邊,你是否有決斷的權力,你的決斷是否在當時是最優的,你回到單位(內)後會有什麼後果,你是否可以承受。考慮全了,再決定你是否使用“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句話。

這句話放之四海“準不準”,你自己定。


月淡風青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出自

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合。泛地無舍,衢地合交,絕地無留,圍地則謀

,死地則戰,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

意思是古代行軍打仗,統帥必須有皇帝的虎符(平時一分為二,統帥與皇帝各執一半,出兵時合二為一,才能號令三軍)出兵後虎符就由統帥執掌了。

在戰爭中,統帥擁有號令所有士兵的權力

,不受皇帝禁制。可以不接受君王之命,完全由自己做主。

因為戰場形勢瞬息萬變,將軍要根據戰場具體情況靈活地指揮軍隊,不可能機械麻木地遵從君王命令。

古代通信不發達,為了不貽誤軍情,將軍可以見機行事,發號施令,先斬後奏。但班師回朝後,還是要向皇帝主動解釋和請罪的,否則,龍顏大怒,便會有殺身之禍

但自西漢以後,將軍們的權力已經被皇權所限制,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已經失效,

成為一句空話。


冰刀冷箭l328


將在外,君命要受。如果是昏君(明君),你回來就不上風波亭了嗎?如果是明君,難道你就不打錦州了嗎?


cfc陳叔望


瞭解一下五代十國…


奇源Magic


這句話的本意我其實是這麼理解的:帶兵打仗也好,在外拼搏奮鬥也好,做銷售也好,做任何行業也好,其實都要有審時度勢、靈活變通、臨機決策的能力和擔當!所以說我認為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