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家庭關係的4個法則

生而不养,何以为家?| 理想家庭关系的4个法则

本文字數2300+|閱讀預計需要 6 min

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

——贊恩

在法庭上,12歲的男孩贊恩靜靜地站在法官面前,他要向法官狀告自己的親生父母,原因是他們將他生了下來。

生而不养,何以为家?| 理想家庭关系的4个法则

這是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中的一幕。在電影中,被帶到法庭上的小男孩贊恩看起來非常瘦弱,但眼神中卻有著無法被動搖的成熟和悲傷,他究竟經歷了什麼?

贊恩的故事發生在黎巴嫩的貧民窟。他們一家為了躲避敘利亞戰爭,非法逃亡到這裡,12歲的贊恩從小就和妹妹一起打工掙錢,維持家庭生計。

生而不养,何以为家?| 理想家庭关系的4个法则

即使是在這樣顛沛流離、充滿辛苦的生活中,贊恩依然擁有一部分快樂的片刻,那就是和妹妹在一起的時光。

生而不养,何以为家?| 理想家庭关系的4个法则

但是好景不長,父母竟然為了付房租將尚且年幼的妹妹嫁給了房東。贊恩眼睜睜地看著妹妹被父母賣掉,卻無力阻止。在極度失望之後,他離家出走,過上了四處漂泊的生活。然而,當他再次回到家時,卻無意間聽到了妹妹的死訊。被悲痛衝昏頭腦的他,拿起刀衝向了房東家,最終因為砍傷房東而被判刑。

在監獄裡,他得知了剛剛失去妹妹的父母,竟然又將迎來新的生命。心情複雜的贊恩將父母告上了法庭,面對法官,他控訴到:

生而不养,何以为家?| 理想家庭关系的4个法则

贊恩的“意外”入獄,女兒的“意外”死亡,對這對夫婦來說,好像都只是一種偶然。他們並沒有意識到,是自己的教養方式使這些悲劇成為了必然。連贊恩都看得清楚,“你懷的孩子將來會和我一樣”,他們卻還在執迷不悟。

父母的教養方式、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模式,毫無疑問會對我們產生的長遠的影響。我們每個人都是第一次做父母,也是第一次做子女,我們都渴望在一個健康和諧的家庭環境中成長,並積累足夠的溫柔,來支撐我們成年後獨自面對社會的風浪。

那麼,理想的父母教養及親子關係應該是什麼樣子呢?從家庭治療和分化理論上說,我們需要遵循以下四個家庭系統法則,才能更好地理解家庭關係,並最大限度地保證家庭關係的健康發展

01

家庭系統平衡法則

等邊三角形關係

理想的家庭關係,以三口之家舉例,應該是“父母之間相親相愛,孩子依戀、敬愛父母”,三人之間是“等邊三角形”且均為“正性”情感的關係。

生而不养,何以为家?| 理想家庭关系的4个法则

家庭成員間應該保持情感上的親密與聯結,同時需要維持適度的界限,感情的成長和自主可以通過加強家庭內部的情感紐帶來獲得最好的實現。

在這其中,婚姻關係是家庭關係的核心

,孩子需要和父母逐漸分化出清晰的界限,並完成從依賴到獨立的成長過程。

如果父母之間的關係出現了問題,出現“負性”的情感表達,孩子就會處於“分裂”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孩子需要割捨與父母其中一方的“正性”情感,來保持與另一位家長的親密度和認同度,即孩子與其中一方家長共同構成了家庭的次系統,這個次系統能夠幫助整個家庭系統恢復平衡。

家庭治療師認為家庭要能夠彈性地、依環境變遷而及時、適度地調整人際界限,最能因應外在的壓力,同時維持完整的自我感。

02

家庭系統隔離法則

家庭界限保護家庭和子系統的獨立、自主

在一個家庭中,不同成員處在不同權利等級上,相應承擔不同的責任,父母理應承擔更多家庭責任,他們需要為孩子的成長提供無條件的積極關愛。但是,父母卻沒有權利將自己的隱私、情感、困惑展現在孩子面前,並且要求孩子承擔責任。

系統隔離就意味著婚姻隱私在一定程度上被隔離在了親子關係之外,家庭關係是有邊界的,這種界限是一種保護。

生而不养,何以为家?| 理想家庭关系的4个法则

有時候,父母會將自己的情感暴露在孩子的面前,甚至要求孩子“評評理”來判斷自己與配偶關係的走向,或者讓孩子幫忙決定自己是否該離婚等等,這些都違背了系統隔離法則,並可能對孩子的心靈成長造成影響和創傷。

對青少年來說,最重要的任務是發展出獨立性與自主性,如果違背了系統隔離法則,就會使得孩子的成長變得愈發困難。

03

家庭系統優先法則

核心家庭優先於原生家庭

家庭系統優先法則包括兩個優先關係:

  • 在一個家族系統(通常包括夫婦、孩子、夫婦的父母等等)中,後出現的家庭系統,優於先出現的家庭系統,即我們個人的婚姻家庭關係應該優於自己與父母的原生家庭系統。

  • 在同一個家庭系統(通常指父母與孩子的三口之家)中,先出現的家庭關係,優於後出現的家庭關係,即在一個家庭系統中,婚姻關係應該優於親子關係。

舉例而言,如果一個男人將注意力過多地放到自己的原生家庭上,將父母看得太重,會導致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覺得他們“不重要”,由此產生“局外人”的感覺,將會導致婚姻危機及親子關係發展不良。

另一個例子則更多地發生在現代社會獨生子女家庭中:父母中一方在獨生子女身上投注了過多的感情,導致夫妻關係的淡漠,一旦孩子長大離開家庭,婚姻危機與衝突便有可能會出現,並可能導致中年後離異。

生而不养,何以为家?| 理想家庭关系的4个法则

04

家庭系統補位法則

“補位現象”限制自我分化

家庭系統的補位法則是由於父母中有一方因離世、離異、常年不在家或者因“性格缺陷”等原因不能正常發揮自己作為父親或母親的角色功能時,家庭中的孩子會選擇“替代”或“填補”這個位子,並發展出相應的個性特質。比如失去父親的家庭中,孩子會發展出父性特質,如很會照顧媽媽、弟弟妹妹,強悍勇敢等等。

從孩子的心理成長角度來說,過度發展的補位不是一個正常的現象,而是一種心理創傷。這樣的角色偏移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阻力,無法從家庭中分化成成熟的個體。 在健康的家庭系統中,父母應成熟穩定地發揮自己的親職功能,避免補位現象的出現。

(以上部分內容來自簡單心理Uni·家庭治療系統課程《系統補位:自我分化》)

生而不养,何以为家?| 理想家庭关系的4个法则

當你發現自己的家庭系統存在問題,就應該努力去走出改變的一步。正像《何以為家》電影最後所說的:“願每個勇敢的小孩,都能被世界溫柔以待”。也願每個家庭系統,都能自成一個溫暖的小世界,溫柔地庇護每一位家庭成員。

最後,想與大家分享《何以為家》的中文推廣曲——《我從哪裡來》,希望每一個純真的孩子都能有家可依,無論他們從哪裡來,來了就能被愛包圍。

生而不养,何以为家?| 理想家庭关系的4个法则

構建理想家庭關係

系統25講,帶你從專業視角

探索親密關係背後的家庭系統結構與動力

開課 倒計時1天

掃碼瞭解系統視角下的家庭真實樣貌

猛戳原文,0元試聽課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