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府(邢台)“好南关”

明清时期,邢台称谓顺德府,为畿南重地。历史的顺德府南关是用繁华写就的——这里店铺如林,商贾如云,日进斗金,富甲一方。据清人谷鸣球《土寨纪略》,顺德府南关

“为九省冠盖通行之路,百产菁华聚会之区,烟火万家,客商辐辏,畿南重镇,天府娩雄。”早年天津卫的大码头上提起顺德府好南关,没有不竖大拇指的。


顺德府(邢台)“好南关”


邢台商业由来已久,早在西汉时就与国外有贸易往来,宋代已是中国北方进行商业贸易的主要市场,至明代定都北京,邢台更是欣欣向荣,日益昌盛。南关如羊市街、马市街、牛市街、花市街、靛市街、蜜市巷——包括城内的驴夫营、珍珠街、西仓巷等街巷命名都与商业贸易有关。这些商贸区与东、西、北三条大街确定了顺德府经济活动的主要格局。

顺德府(邢台)“好南关”

顺德府有名的五大行,集中于南关各大街,东大街以麻行,山货,药材行为主,西大街以烟行、粮行、皮店、银号和日杂为主,北大街以绸布、土布行为主,羊市街和羊市道分列上百家皮毛作坊,是南关各行业的龙头老大,南关盛誉因皮毛而名扬四海,顺德府好南关之说广为流传。

顺德府(邢台)“好南关”

  

南关寨门

清咸丰三年(1853),顺德府为防御太平天国北伐军在南关筑围寨墙,名外城或小城。同治三年(1863)添以砖石,周长7里,堞高2丈2尺,基厚2丈2尺,顶宽1丈2尺,北接大城墙,于西、南、东3面设6个寨门。

顺德府(邢台)“好南关”

邢台城有四关——北关、东关、南关和西关,惟独南关有寨墙。南关是土寨墙,顶上是土垛口,但是青砖寨门很气派,和大城城楼一样高,下层是圆圈大门洞,上层是起脊的楼阁——阁与藁谐音,邢台土话叫藁儿。藁儿两侧有台阶可登上寨楼,楼内驻兵。南关靛市街藁儿、东大街藁儿朝东开门,马市街藁儿朝南开门,羊市街藁儿、西街藁和马路街藁儿朝西开门,西街藁儿平时不开门,门洞就成了叫花子的避难所,西街中藁儿把西街分为上西街和下西街,马路街藁直通城外的火车站。寨墙外是围寨河,各藁儿门有石桥通往城外的大路。基督教堂在西藁儿门外,有大片的房子,墙外是一条斜向土路,紧挨围寨河。爬上寨墙,向南可以看到原野上两三个烧瓦盆的土窑——这就是今天南瓦窑的来历,向西可以看到平汉铁路,向东可以看见芦苇地,那里水域广阔,是邢台的鱼米之乡。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队集结邯郸,意欲大举北犯,为备战需要,南关寨墙和坚固的老城大墙一起被拆除,围寨河作为城市排水系统留了下来。近年围寨河进行了修缮,河岸新增半人高的石栏杆。

羊市街和羊市道

走在羊市街和羊市道上,两侧有不少砖石结构的圆圈大门洞,从门洞望进去,院落狭长幽深。这些大院是邢台富商的皮毛作坊,像李家、张家、郑家、翟家、刘家等等,是邢台南关有名的皮毛富商。


邢台皮毛制革业始于明朝,兴于清朝,至同治年间,邢顺德府南关成为全国最大的皮毛集散地,名盖远在塞外的张家口。皮毛货源来自陕甘宁,青海及内蒙古等地。城西像先贤、石头庄、周公、崔路等村庄的人们大多都去宁夏和河西走廊一带收皮子,一人赶四个骆驼,叫做一把鞭,一个驮队有十几把鞭,一个来回要几个月。收来的都是生皮,生皮经过熟制加工再由客商批发外销。西大街是熟皮作坊,羊市街和羊市道是生皮作坊,作坊多达上百所,院落多至四五进,上罩铁丝网,系铜铃或者铁铃铛,人称“布袋院”,如有贼人越墙偷窃,碰着铁丝网,铃铛声响,便被发现捉住,防范措施非常严密。作坊里的工人,百姓呼之“毛毛匠”。 圆圈大门洞方便进出拉皮毛的大马车。

顺德府(邢台)“好南关”

国人收熟皮,洋人收生皮。城西周公村的王景洲在西大街银号做过伙计,据他回忆,上世纪三十年代,长住羊市街收生皮的是两个美国人,一个叫大露,一个叫二露。洋人收了皮子运往天津,经海路运往西方各国。

东大街

东大街以麻织品,山货和中草药而闻名,中草药以邢枣仁最为名贵。

枣仁最早产于邢台西山四梅花(黄梅花、李梅花、韩梅花以及尚梅花)一带,明代《中国药典》称其为“梅枣仁”,后枣仁遍产邢台,改称“邢枣仁”。 邢枣仁药用作用非常明显,有补肝宁神,滋养健胃等功效,据说南方瘴气惟有邢枣仁可解。

山货和中草药产于邢西山区,像羊范、路罗、浆水、宋家庄、皇寺等集镇是东出太行山的隘口,各集镇遍布饭店、粮栈、麻店、山货栈、棉布庄、放账庄等,为商旅采购商品提供了方便。平原的粮食和棉花由南关运输至此,再由驼队和马帮运往山西,山区的板栗、核桃、黑枣、柿饼、蜂蜜、枣仁等山货在这里集中,然后汇总南关,经水陆两路运京津及山东地区,销往大江南北。每逢集日,东大街上,旗幌招展,走卒贩夫,车推肩扛,人喊马嘶,叫卖声不绝于耳。

据民国三十二年《邢台县志》记载:栗子佳者鬻远方,得善价,柿饼销售各处,酸枣仁行销云南贵州,拧麻产额巨甚,畅销中外,橡实壳可作染料,贾客捆载而去者岁以万计,京都谓之“透骨青”。

靛市街

邢台纺织业源远流长,早在西汉时期,巨鹿所产蒲桃锦,散花绫为高级布品,供皇室御用。《西京杂记》称“绫出巨鹿陈宝光家,”锦绫实际上就是明清以来带有色图案的邢台土布。

“陈宝光妻,西汉昭帝、宣帝时织绫艺人,女,佚名。钜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人。工织绫,传授织法,为提花机织发明者。霍显召入其第使作之机用一百二十蹑,六月成一匹,匹值万钱。” 

 

南关五大行之一,即土布行,土布销售北至张家口、内蒙古,西至山西平定、榆次、太谷等地,京汉、正太铁路通车后,南关土布行更是声名远播。邢东威县、巨鹿、广宗、南宫等县域有大面积种棉传统,无论贫家富户,妇女都纺线织布,到了冬天,妇女在地窨子里日夜操劳。地窨子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冬暖夏凉,以邻数家,机杼之声响彻昼夜。民国三十二年冀南的大灾,很多乡下妇女携土布由邢台站或内邱官庄站登车北上康庄口外,逾太行,下山西,以布换取粮食。

邢台解放后,农村妇女制作的土布由各县供销社代购,纺线织卖布,这一冀南农村妇女沿袭的传统习惯,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彻底改变。

在封建社会,衣着用色有严格的等级制约,染制土布需要大量的染料,染坊由此产生。邢台西山自古生橡实,其壳可做染料,所产“蓝有大小,统曰靛”,靛市街因用靛开设染坊而得名。染坊染布,故此靛市街比邻北大街。随着西方化学颜料的进口,传统染料失去销路,南关染坊逐渐衰落。抗战爆发后,靛市街仅余两三家染坊,并随岁月变迁而消亡,但其街道名称沿用至今。从靛市街现存长度看,从前南关染坊独立成行,具有相当大的规模。

  西大街

西大街遍布皮店、粮栈、油店、银号和烟店。白家粮店的店主白老祥是邢台最大的粮商,其家宅从西大街至羊市道,数院相连,房屋逾百间。大石头庄的刘家在西大街开有多家皮店,会宁镇的李家在城内开着当铺,在西大街经营着十几家油店,城西先贤村的武姓开着烟店,制作的黑老虎旱烟畅销北方,其它诸如银号,杂货店,更是不计其数。

顺德府(邢台)“好南关”

邢台特产畅销全国的同时,外地的商品也源源不断地输入顺德府,外来人口日益增多,一些身怀绝技者纷纷在邢台安家落户。光绪十七年(1891年),河南安阳李氏兄弟在尚德坊创办了一家小食品店,三年后迁至南关,主营糕点,这就是邢台有名的老字号“桐泰祥”糕点铺。河南滑县道口烧鸡,由张秉所创,清朝时期就驰名全国,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张氏后裔身背煮鸡老汤和“义兴张道口烧鸡铺”的招牌来到邢台,用祖传手艺制作烧鸡,一跑走红,邢台道口鸡作为义兴张第一家分号,深受人们欢迎,从此影响至今。

顺德府(邢台)“好南关”

现在的邢台南关,以十子街为中心,经营的还是传统商品。东大街上,依然留有老店铺的痕迹——板瓦花墙,木板铺门,乌黑开裂的廊柱,散发着积年的霉味儿。店前老槐树上悬挂着麻丝,迎风飘动,仿佛还在回味着旧时麻行的辉煌。北大街上茶庄,绸布店,衣帽店,鞋店,老衣店,古韵犹存。小吃摊,小商贩,熙熙攘攘,人车堵塞,延续着南关昔日的繁华,让人想起偏远乡村的古老庙会。

顺德府(邢台)“好南关”



顺德府(邢台)“好南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