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企業上市原始股東會暴富?不靠賣股份,資本運作的祕密在這裡

淨資產收益率ROE反映股東權益的收益水平,用以衡量公司運用自有資本的效率。指標值越高,說明投資帶來的收益越高,該指標體現了自有資本獲得淨收益的能力。巴菲特曾對這一指標多次讚美有加,反覆強調:我們判斷一家公司經營的好壞,取決於其淨資產收益率(排除不當的財務槓桿或會計做賬),而非每股收益的成長與否;除非是特殊的情況(比如說負債比例特別高或是賬上持有重大資產未予重估),否則我們認為淨資產收益率應該是衡量管理當局表現比較合理的指針。

那麼淨資產收益率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秘密呢?今天,大富翁就帶大家一起去探索。

為啥企業上市原始股東會暴富?不靠賣股份,資本運作的秘密在這裡

在進行淨資產收益率(ROE)的分析之前,我們明確幾個概念。市盈率=股價/每股盈利,市盈率表示,假定未來每股盈利不變,你投資股市需要多少年收回成本。市淨率=股價/每股淨資產,市淨率表示你需要付出每股淨資產幾倍的成本來取得它的所有權。淨資產收益率=淨利潤/年度末股東權益×100%,ROE某種程度反應了企業運營的內生性增長,利用現有資本增值的能力。

一、奇妙的市淨率槓桿

小明投資了 1000 萬元開了一家公司,把這家公司分成 1000 萬股的話,相當於 1 元 1 股,小明出資 1000 萬元擁有 1000 萬股,具有公司 100% 的股權。

這 1000 萬,既是小明作為公司原始股東的原始出資,又是公司的淨資產、總資本——為了計算簡便,我們假設小明的公司沒有任何借款和其他融資,完全靠小明的這 1000 萬元出資進行運營和週轉。假如公司每年能固定盈利300萬元,則公司 1000 萬元的資本相當於產生了 30% 的淨利潤。

因為此時公司的總資本=淨資產=小明的原始投資,所以此時公司的總資本收益率(ROA)、淨資產收益率(ROE)及小明的投資收益率都是一樣的,即:公司 ROA=公司 ROE=小明投資收益率=300 ÷ 1000 × 100%=30%。

這時,公司為小明獨資,小明即公司、公司即小明,所以公司的相關投資數據,就是小明的投資數據,它們都是重合的。

此時對小明而言,公司的 ROE 就是他本人投資的 ROE,對他來說,沒有什麼真實、名義之說。大體都是一樣的。但後來小明因為其他投資需要,想賣掉公司一半股權進行融資,這時候,情況就發生了變化。

小明想賣掉公司的 500 萬股,自己保留 500 萬股,找了兩個買家,一個買了 200 萬股,一個買了 300 萬股。賣掉的這部分股份,怎麼做價呢?

為啥企業上市原始股東會暴富?不靠賣股份,資本運作的秘密在這裡

按原價賣掉,小明肯定是不會同意的。因為公司已經開起來了,而且也已經實現穩定盈利了,小明公司的內含價值已經不是最初的投資資本 1000 萬那麼簡單了。

經過買賣三方協議,對公司進行如下估值:公司每年盈利 300 萬,市場同行業平均市盈率為 10 倍,以此為基準,則小明的公司估值 300 × 10=3000 萬元較為合理。於是,小明賣掉的 500 萬股(公司總股份的 50%),總賣價是 3000 × 50%=1500 萬元。

這賣掉的 500 萬股中,假如大富翁買了其中的 300 萬股,作為讀者的你買了剩下的 200 萬股,則意味著 大富翁需要出資 900萬元,而你則需要出資 600萬元。

此時,公司的淨資產還是 1000 萬,市值 3000 萬,市盈率(PE)10 倍,市淨率(PB)3 倍。

顯然,股權結構發生了顯著的變化,買賣發生前小明 100% 獨資,買賣後小明 50%、大富翁30%、你 20%。這時,我們看看相關各方的 ROE 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具有什麼樣的異同。

作為公司來說,淨資產還是 1000 萬元,每年的利潤還是 300 萬,所以公司的 ROE 還是等於 300 ÷ 1000 × 100%=30%。跟以前沒有發生任何變化。

作為小明來說,持有的 500 萬股原始投入資本是 500 萬元,產生的利潤相當於公司總利潤的一半,即 300 × 50%=150萬。則小明的 ROE=150÷ 500 × 100%=30%。跟以前也沒有發生任何變化,還是跟公司的 ROE 保持一致。

作為大富翁來說,投入的資本是 900萬,股權佔公司總股權 30%,則意味著年盈利 300 × 30%=90萬,所以 大富翁的 ROE=90 ÷ 900 × 100%=10%。嗯,恰好是小明和公司同類指標的三分之一。

作為讀者的你來說,投入資本是 600萬,股權佔公司總股權 20%,則意味著年盈利 300 × 20%=60萬。所以你的 ROE=60 ÷ 600 × 100%=10%。嗯,你的數據恰好跟 大富翁 一樣,也恰好是小明和公司同類指標的三分之一。

從上述計算中,我們看到,公司、小明、大富翁及作為讀者的你,四方的 ROE 並不是完全趨同的。從公司和小明(原始股東)來講,30% 就是他們實打實的、沒有摻雜任何水分的 ROE,但對大富翁和你來說,卻不是這樣——如上所述,我們投入資金的 ROE,只有 10%!

我們是二級市場的投資者,從小明這位原始股東手中買入了公司的一部分股權,也成為公司正式的股東,但我們投入資金的收益率水平跟公司和小明的收益率水平完全不是一回事。

為了區分的方面,我們站在我們自己的立場上,即大富翁和你的角度,把我們自己投入資金的收益率(ROE)稱為 "真實 ROE",意指這是我們投入資金的真實收益率,而把公司和原始股東小明的投資收益率(ROE),稱之為 "名義 ROE"。真實和名義之分,就是由此而來的。

那麼,為什麼真實 ROE 和名義 ROE 會產生這麼大的區別呢?

原因就在於,大富翁和你——我們是二級市場的投資者,我們是以高於公司淨資產3倍的水平(即 PB=3)購入的公司資產。用一句白話講,就是作為原始股東的小明,以 23元的價格賣給了我們 1 元的資產。同樣的股權,大富翁、你——我們,和原始股東小明,獲得的成本是不同的。小明相當於 1 元買了 1 股,我們相當於 2 元買了 1 股。

這也是企業上市後原始股東暴富的根本原因。

通過上述案例,我們發現一個數學等式:真實 ROE=名義 ROE ÷ PB,我們一直講股市中槓桿操作是非常危險的,事實上我們在二級市場買入股票本身就是自帶槓桿,這個槓桿就是市淨率!

比如在本文案例中,股權買賣發生後,小明 500 萬成本持有企業 50% 股權(考慮到兌現出的 1500萬,其實已經負成本了),而 大富翁 花了900萬成本,才持有企業 30% 股權,你共了600萬持有 20% 股權。這樣的差距,是客觀存在的。

對小明來說,ROE 是30%,意味著不到4年就能收回全部投資(假設每年利潤全部用於分紅)。對你我來說,ROE 是 10%,意味著需要 10 年才能收回全部投資。

這裡的區別可以用一個公式表示淨資產收益率=PB/PE,這裡的淨資產收益率是公司的淨資產收益率,都是30%,對於小明和讀者卻有兩個市淨率,小明是1,讀者是3,那麼維持等式左邊一致,只能是讀者的市盈率是小明的市盈率3倍。

理解了真實 ROE 與名義 ROE 的聯繫和區別,我們就能時刻提醒自己是二級市場的投資者,牢固建立起二級市場的投資者思維。

在投資取捨時,就不會傻到只看一眼企業財務報表上的 ROE 後,即能做出投資決策。

如上文所述,計算自己投資真實的 ROE,除了報表上體現出的那個名義 ROE,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 PB ——你以多少倍淨資產的係數買入股票,才是最重要的。兩家企業,一家 ROE40%,一家 30%,但第一家 PB8 倍,後一家 PB 僅 1 倍,買誰更合算?

為啥企業上市原始股東會暴富?不靠賣股份,資本運作的秘密在這裡

很多人嘲笑低 PB 策略,斥之為 " 撿菸蒂投資法 ",其實對普通投資者來說,低 PB 是最好把握的,因為它就是眼前的事實,只要稍加計算就能知曉。尋找到一家未來能連續增長十幾、二十幾年的超級成長股,當然很好——但對絕大多數的普通投資者而言,真是太難了。甚至,對巴菲特、彼得 . 林奇這樣的投資大師來說,都是難以達到的要求。

二、高收益打敗低估值

現在我們來另一個故事, AB兩個公司 淨資產收益率分別是20%、15%,市淨率分別是2、1 我使用同等資金購買股份 忽略估值變化,哪個公司的股東權益更大?

我們來做個測算。假如我的本金是4,那麼我可以買入1份A資產,4份B資產,買入N年後資產累計計算如下(假設不分紅、ROE不變):

A:1×(1+0.4)N

B:4×(1+0.1)N

上述N為N次方,為指數函數,簡單計算A和B在10年數據如下

A:1.4 1.96 2.74 3.8 5.4 7.5 10.5 14.8 20.7 29

B:4.4 4.8 5.32 5.85 6.44 7.08 7.79 8.57 9.43 10.37

在第6年同等資金投資的條件下,A的收益率開始超過B(7.5對比7.08),其後差距越來越大。我們剛剛分析案例中,明明低市淨率佔優啊,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我們看一個數學等式:淨資產收益率=淨利潤/淨資產=(淨利潤/股價)/(淨資產/股價)=(1/市盈率)/(1/市淨率)=市淨率/市盈率,即ROE=PB/PE。

案例是把所有盈利都用來分紅了,我的模型是把分紅全部留存再投資了。我該買市淨率和淨資產收益率雙高的企業還是雙低呢?


我們看投資A公司和B公司N年後淨資產計算的公式,可以看出這是一個指數函數。區別是B公司常數是4,開始的年份佔據了巨大的優勢,但是隨著時間的流失,逐漸被A公司趕超,最後差距越來越遠。

為啥企業上市原始股東會暴富?不靠賣股份,資本運作的秘密在這裡

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如下:時間會讓優秀的公司越來越優秀,讓平庸的公司越發平庸。埋個伏筆,現實中能夠長時間保持穩定增值的公司屈指可數,絕對稱得上是寥若星辰,高估值投資需要高增長配合。

三、企業分紅是好事嗎?

現在我們來考慮一下企業分紅的合理性。複習一下分紅對於投資者的意義:

為啥企業上市原始股東會暴富?不靠賣股份,資本運作的秘密在這裡

(1)股東不必通過賣出持有股票,就能得到上市公司為股東帶來的現金回報(也可以說時對當初投資的回收),如果分紅穩定且持續話,股東就有持續的分紅現金流,這是投資的真正意義所在:回收現金分紅的同時保有不變的股權。

(2)如果現在公司沒有高收益的項目可投資,大量冗餘現金趴在賬上只能買理財產品,將會拉低ROA和ROE(分母基數大),這個時候分紅是股東利益最大化的選擇。

(3)做假風險,只有真正賺錢到"現錢"的公司才能較高分紅,如果是財務手段,比如大量計應收款這種,是無法較高分紅的。

(4)對公司未來發展看好的投資者,可以繼續使用分紅買入公司股票,不斷擴大自己的股權比例,獲得到更多公司成長的價值。

我先下結論:分紅是非常重要,投資者應該把分紅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我們後面的論述一個是做研究,二是僅適用於少數真正優秀的公司。

該不該分紅,巴菲特有一個"一美元理論":如果公司一美元的留存收益能創造大於一美元的市值,那留存收益就是值得的,否則應以分紅的方式派發紅利。高分紅的公司一般處於成熟期,不需要大規模的資本支出,所以不能僅僅以分紅高低判斷企業好壞,但至少是不差的公司;成長期的公司更願意把利潤投向擴大再生產創造更大的價值。這裡面考量的主要指標就是"淨資產收益率",如果企業不分紅,淨資產收益率仍然保持很高的水平,就不應該分紅,否則,就應該分紅。

這個高低本質上仍然是資金的利用效率,投資者有沒有比這個企業取得更好收益率的機會?同類企業相比所投資企業的淨資產收益率是否佔優勢?如果你覺得企業的股權重要,對投資很滿意,那就不應該分紅,讓受益就存在股本里面繼續增值,因為分紅後你從二級市場重新買入分紅資金分量的股權,是要按市淨率加槓桿的,享有的股權份額沒有留存受益份額多。

運用"市淨率槓桿"理論對是否分紅給了新的解釋,如果市淨率低於1,你還會擁有更多的股權。這時候市淨率成了持續買入的有力支撐。

如果現在農業銀行在市淨率低於1的情況下,我又看好農業銀行,那麼我會支持分紅,並且用分紅來買入更多的股權,佔有更大的股權比例。說到底還是巴老看的透徹,資本是逐利的,哪裡效率高就去哪裡。

我是大富翁,謝謝你這麼睿智還能耐心看我的文章,點贊暴瘦,關注暴富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