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Arthur Chen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簡介:心理圈稀有性別男顏值高諮詢師,長相年輕、內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銘:惜時惜人。諮詢小時數:2500小時,研究方向:職場心理、婚戀兩性、身心疾病、朋輩心理輔導。近期關注:要事第一、正念減壓、網絡時代人際溝通。
編輯 |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編輯 禾沐
聯繫 |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郵箱 [email protected]
1
最近新版《倚天屠龍記》播出,我又翻出蘇有朋的老版重溫了一下。正好看到張無忌和周芷若在光明頂大婚,趙敏前來鬧婚的場景,現在看來又別有感觸。
因為這場鬧婚,張無忌被全武林當做“世紀大渣男”,因光明頂一戰和萬安寺相救博得的好名聲也消散大半,連疼愛他的師公張三丰和外公白眉鷹王也看不下去。當然,站在觀眾“上帝視角”的角度,我們都知道,因為趙敏拿住了他關心義父金毛獅王下落的短腳,以此為餌,讓他不得做了“落跑”新郎,倒不是有心要拋棄周芷若,背棄婚約。
然而,我卻不同情張無忌被人誤解,因為他實在是太不懂得“避嫌”!
張無忌的“紅顏”雖多,但是到後期,嫁人的嫁人(楊不悔),當總教主的當總教主(小昭),假死的死(蛛兒),進入“決賽圈”的就是周芷若和趙敏兩個人了。當趙敏前來,不管是明教眾人,還是應邀觀禮的武林眾人都會默認,她就是來砸場子的。特別是周芷若,處在競爭者的角色,更是不作他想。“光明頂上,兩女爭夫”,師姐丁敏君用這八個字很好地概括了當時輿論的觀感。
張無忌作為堂堂教主,面臨這個“爭夫”局面,當知分寸,不應貿然就中斷婚禮,也不讓遠道而來的客人白白送禮、白跑一趟,假如在這“兩女爭夫”的局面中,當場做了選擇,誰會去想你可能有難言之隱,肯定會認為你就是一個腳踏兩隻船、拋棄他人的“渣男”。
其實這個“嫌疑”也很好避免。即便是關心他人心切,也可以把周芷若拉到一邊說清楚“公公有難”,和家裡其他長輩也打好招呼,相信家人總還是能理解的。然後,向眾人做個正式的道歉,表明婚禮因故延辦。甚至可能的話,還可以帶上週芷若一起去救金毛獅王,畢竟她才是兒媳婦嘛!
沒想到,他還就真的拋下週芷若,一聲不吭就跟趙敏走了,完全不顧在現場的他人會怎麼想!!
所以,怎可以怪周芷若因愛生恨,又怎可以怪他人不把你當“賤男”來看!
這完全是你活該!
即便張無忌事後補報,也登門向周芷若道歉,但是對其“渣男”形象已經不可挽回,周芷若也拒不接受他的道歉。
說到底,還是他考慮不周,不懂“避嫌”所致。
2
“避嫌”,就是做一件事,要考慮到別人可能會怎麼看,如果可能有對自己不利,要儘量避免。
可惜,今時今日,很多人和張無忌一樣不懂得“避嫌”。
有的人是不懂得做事需要“避嫌”。
比如張丹峰。
張丹峰是一枚小咖演員,他之所以會得到大眾關注,主要還是因為他是90年代著名港星洪欣的丈夫,年齡又比洪小10多歲,是典型的“老妻少夫”組合。這種組合本來就很容易讓人“懷疑”婚姻能否牢固,年輕的丈夫靠不靠譜。所以,別人對這樣的婚姻“更加關注”,也很合情理。
其實,去年他就因為被人拍到和女經紀人進出同一賓館房間,被外界傳為“出軌”,後來洪欣同他一起出面闢謠,輿論才轉圜。誰知道,今年又被拍到類似的照片,這下,輿論全部指向了他和經紀人,網友們紛紛表示,要抵制他的作品。當然,和前次一樣,張丹峰還是否認和經紀人有什麼關係,指責是網友在挑事。
到底有沒有“出軌”,其實只有他們自己知道。不過,我傾向於相信他和經紀人可能真的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否則還真不至於蠢到兩次被拍到。一個人要做“壞事”,即便漏了一次馬腳,一般也不會那麼傻再犯一模一樣的錯誤。
但是,他錯就錯在,實在是太不懂“避嫌”了。
本來自己的婚姻就不為人看好,別人會對你如何處理異性關係更加關注,自己就該更加註意才是。
何況,作為一個成年男性,經紀人又是女的,即便你們同住一個賓館,可能房間就開在隔壁,談工作,也不適合閉門談事。
門一關,誰知道你們在幹嘛?
我剛踏入職場,搭檔的就是一個女領導,比我要大20多歲,說起來,其實是不太容易有閒言碎語的。但是我第一次進她辦公室,剛想關上門,她就指示,趕快把門打開。我很不理解,彙報工作,關起門不讓別人聽到不是更好嘛?
她看我面露疑惑,解釋道,“我就是要讓別人知道,我們是在談工作,以後等你做了領導,有女下屬進你房間,只有兩個人的場合,也一定要開門談,否則你會說不清的”。
一男一女,同在密閉空間,確實很容易讓人“遐想”。既然容易有嫌疑,就要想辦法“避嫌”。
可是,這位張丹峰先生,似乎不太在乎別人怎麼看。一次這樣,輿論風波消除之後,第二次還是一樣不改進,繼續這樣我行我素,這是有多希望別人就往那方面去想!
3
有的人則是不懂得說話需要“避嫌”。
比如章金萊。
他還有一個更為大眾所知的藝名,六小齡童,經典《西遊記》孫悟空的扮演者。
按說六老師已是德高望重的老年藝術家,無論其作品的經典程度,還是作為孫悟空扮演者的美譽度,都不該是被人“黑”的對象。可是這兩年,六老師卻成為許多網民群嘲的對象,惡搞他的視頻和段子不計其數。
在眾多“黑歷史”中,他在《西遊記》導演楊潔靈堂前的採訪尤為引人惡評。在這段採訪中,他先是對楊潔的去世表示悲痛,然後他說“今年下半年,中美合拍《西遊記》將要開拍,我會繼續扮演美猴王,用這樣的作品來告慰楊潔導演”云云。
在他人靈堂前說話,正是表達悲痛,讚頌故人、緬懷過去的時候,說什麼不好,幹嘛要去談自己接下去的工作?這是一個談自己工作的適合時機嗎?
當你說出口,別人是會認為你真要“告慰”先人,還是以為你藉此機會宣傳自己更多一些呢?
結果就是,絕大多數網民認為這就是“在靈堂賣自己的片子”。
我不認為他真的傻到要藉助這樣的場合賣一部還沒拍攝的電影,但是,他確實也實在是不懂得“避嫌”。在這樣特殊而敏感的場合,任由這樣的話說出口,不能怪他人會做此聯繫。
4
人活在世界上,就很難逃脫被人議論、猜度的命運。
所謂“避嫌”的“嫌”,主要也就是這些議論和猜度。
並非是人特別愛八卦、愛管他人閒事,而是我們需要通過這種方式尋求一種確定感、安全感。
從系統論的角度看,這個世界上,就不存在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客體。
理論上說,我們每個人的一言一行,都受到他人的影響,也都可能會影響他人。港星黃心穎因為插足他人婚姻的醜聞,導致其主演的多部電視劇需要重拍,許多跟她合作的演員感到非常憤怒,痛斥因為她的醜聞,白白浪費了他人的心血。明明是兩個人的“出軌”,誰曾想,還會波及到這些八竿子達不到人。
而因為電視劇需要重拍,落選的港姐湯洛雯倒是“撿漏”,將代替她出演《法政先鋒4》這部萬眾期待的劇集。她估計怎麼也想不到,一個被刷下來的人,怎麼還會有這樣的“好運”?
正因為誰都不知道,別人會對自己產生怎樣的影響,但是我們又沒辦法忽視這種影響的存在,所以我們對別人的一言一行總是會關注,有關注就會評價,就會有好惡,有好惡就會指引我們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從而讓我們的人際生活有了確定性,而確定性能增加安全感。
更何況,人與人之間的影響,還不僅是這些可能產生“蝴蝶效應”的直接利益聯繫,有許多是很微妙的情感影響,涉及到你做了這件事、說了這句話,會給別人帶來怎樣的情緒感受。
郭德綱徒弟因為重病,家屬通過網絡眾籌的方式募集100萬款項用於治病和後續康復,在網上引起很大爭議。
其實,絕大多數對此表示不滿的人,我相信都沒有捐助郭德綱的徒弟,從直接利益的角度,其實是沒有什麼干係的。但是,他們之所以情緒那麼激動,主要還是因為當事人有“德雲社”的編制,家境尚可,在這種情況下,還要發起在他人看來是實在沒辦法的辦法——“網絡眾籌”,這對更多家庭環境不好、工作也一般的人來說,從情感上是很難接受的。他們會想,憑什麼你們本來日子過得就很不錯,生活一碰到問題,也有很多更好的救急方法,怎麼還要跟真正的窮人搶資源呢?
這就難免別人不“嫌”。張丹峰和章金萊兩位,說到底跟大多數網民也沒有直接利益牽扯,也是一言一行,實在讓很多人從情感上沒法接受。
當然,這些“嫌”都會以別人也會選擇對當事人不利的方式表達出來,比如給你一個“惡評”,畢竟誰願意讓自己受到不利的影響呢?
所以,如果知道自己會對別人產生影響,別人也會對自己關注,會有好惡評價,為何我們要自己送上門,給他人機會給予自己可能的“惡評”呢?
5
這幾年,在心理成長領域,有一個很火的詞彙,叫“活出自己”。
對許多常年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操控下,從來沒有自己生活的人來說,他們一直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不知道自己才是自己真實的想法,他們確實很需要“活出自己”,找到自己存在於世界的價值。
於是,有些人以為我就“按我的方式說話”、“按我的方式做事”,這就是“活出自己”。
他們還認為,如果說話還要考慮別人會怎麼想,做事還要考慮別人會怎麼看,就是在“迎合別人”,就等於還沒有“活出自己”。
所以,幹嘛要去“避嫌”!
我猜測張丹峰和章金萊大概就沒有想過要去“避嫌”,他們只是想怎麼說就怎麼說,想怎麼做就怎麼做。
其實,這是對“活出自己”的一大誤解。
還是拿張丹峰和章金萊來說。
其實,事後,他們都對自己的行為作出解釋,大意是從“清者自清”的角度出發,認為自己進門就是談正事,或者自己想到就提了句,並沒有網友臆測的那些。
他們也感到很“委屈”。明明自己什麼壞事都沒有幹,只是遵從內心,按自己喜歡的方式做事說話罷了,為何別人還要這麼看他們?
在他們看來,這都是別人用惡意在揣測他們,自己並沒有做錯什麼。
這也是很多想“活出自己”的人,如果真的“按我的方式說話”、“按我的方式做事”去做,卻發現到處碰壁、到處流血之後,通常會有的想法:總認為是別人對自己不好,是別人干涉自己,自己這樣做是對的。
他們有沒有“活出自己”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們在“我行我素”。
我行我素,就是隻考慮自己,只滿足按自己習慣的方式說話做事,不顧及自己的言行會對他人產生什麼影響,不考慮別人會怎麼通過自己的言行來看自己。
而活出自己,不會只是考慮自己,也會考慮自己的言行可能帶來什麼樣的反響,會不會傷害到他人,包括實質傷害和情感傷害,以及會不會反過來傷害自己。
“活出自己”,是以不傷害他人、也不傷害自己為界限,建立在這個基礎上,探索一個更適合自己的舒適生活法則:既不會因為迎合他人,而致自己真正關切的權益受到損失,也不會因為堅持自己,到頭來讓他人受損讓自己反被其傷的雙輸結局。
反觀張丹峰和章金萊,在他們以為自己只是在“活出自己”的時候,其實他們也在“傷害他人”,也難怪他們的一言一行也被他人審視:
你當然可以和女經紀人進賓館房間,但是你妻子會怎麼想,旁觀者就很可能認為你是一個男女關係比較混亂的人。
你當然可以在靈堂介紹自己的片子,但是別人辦喪事的會怎麼想,旁觀者就會覺得你沒有誠意悼念,是隻為自己考慮的人。
他們“活出自己”的方式,實在是太不“避嫌”:全然不考慮,自己可能會對自己的身邊人產生什麼影響,自己可能會對旁觀者產生什麼情緒影響。
博弈論中,有一個很經典的“囚徒困境”。說的是,假如有兩個共謀犯罪的人,一同被調查,在兩人不能互相溝通的情況下,如果兩個人都不揭發對方,那麼每個人要坐牢一年。如果一個人揭發對方,另一個沉默,那麼揭發者獲釋,沉默者要坐牢十年。如果兩個人相互揭發,那麼兩個人都會判刑八年。
“囚徒困境”不僅再次佐證人與人之間確實相互關聯,也說明了我們無法只為自己考慮而不考慮他人。一個人總要在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同時也不對他人產生傷害的過程中取得一個平衡。如果我們都只為自己考慮,比如“囚徒困境”中,如果只為了讓自己得利,“揭發”對方,往往最終的結果也對自己並不利。
因此,人們對那些只為自己考慮,不顧及別人感受“活出自己”的人,往往更加上心。
因為,他們傷害自己也就算了,往往還會連帶著坑別人一把。誰願意被坑?
這樣的人,其實更需要學會“避嫌”。
6
張丹峰其實真不是第一次不懂“避嫌”了。
有看過他參加的一個戶外綜藝節目,是一群明星跟著一個老外一起戶外探險。那一集正是他們掛在鋼繩上爬山,確實也是比較險峻,張丹峰還被一個石子砸到,幸好他頭戴鋼盔,沒有受傷。
然而,接下來他的言行就很讓人無語。
他竟然在採訪環節以及和群友交流的時候表示:自己演員,而且已婚有孩子,怎麼能給他參加這麼“危險”的節目。順便還當著那個老外的面,吐槽他的安排“不合理”。
說實話,這些話放在心裡想想也就罷。
說出口,而且當著其他明星的面,當著鏡頭向廣大觀眾說出來,我真是不知道他是否有考慮過別人會怎麼想。
你是演員,看重這張臉,別人也是明星,難倒他們的臉面不重要嗎?
你已婚有孩子,要考慮家庭,別人難倒沒有家庭嗎?
你覺得安排不合理,為何別人都不吭聲,會不會覺得你沒有“探險”精神?
希望節目安排更能考慮藝人安全,其實這點其他明星乃至電視機前觀眾都能理解。如果換一種方式、換一個場合表達,別人可能更能接受。
但是就這麼“直腸子”地表達,別人只會覺得你只重視你自己的安危。
這也就難免不敗好感了。
當然,一個人不會“避嫌”,就容易“討人嫌”。
這也是許多不懂得“避嫌”的人真正的問題所在,他們太過“直接”,思考問題、做出決定,沒有想過要考慮一下別人會怎麼看自己。
對張丹峰、六老師這種不會“避嫌”的人來說,要怎麼樣做才能學會“避嫌”?
說簡單也簡單。
就是做什麼事、說什麼話,先考慮一下,假如自己是別人,別人是自己,自己會怎麼看、怎麼想,再決定做不做。
比如:
想想,如果自己老婆的男性經紀人可以隨意進出她的賓館房間,自己是什麼感受?
想想,如果在自己的葬禮上,別人提拍片子的事情,自己會是什麼感受?
如果自己也會對他人心生疑竇,那就不要讓這樣的懷疑在自己的身上發生。
如果自己也搞不清,那先停一停吧。還是徵求一下他人的意見,假如“有人做了這樣的事情,你會有什麼想法”。
要想生活過得好,“避嫌”也是一門大學問。
閱讀更多 一杯咖啡心理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