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最昂貴的事,是做回自己

【本文原創,點擊右上角“關注”,分享更多精彩文字】

陶淵明:最昂貴的事,是做回自己

文|江徐


臺灣作家蔣勳說過一句話:美是回來做自己,知道自己生命應該用什麼方式去活著,我覺得它是一個大智慧。

陶淵明無疑是這樣一個富有智慧的文人。

年輕時候,他讀了很多儒家書籍,也和大部分讀書人一樣,想通過仕途這條路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此,他在不同時期投靠過桓玄、劉裕、劉敬宣等門下,擔任過大小不同的官職。

一路跌跌撞撞,活到四十歲,正所謂“四十而不惑”。他明白一點:官場不是自己的久留之地,而“閒靜少言,不慕榮利”的他,也從來不是做官這塊料。

不過,陶淵明倒是和天下很多父母一樣,自己未能實現的志向,希望能由子女繼承。或者說,他不希望孩子像自己一樣“碌碌無為”。


陶淵明:最昂貴的事,是做回自己

而立之年,妻子生下長子,陶淵明給孩子取名為儼,字求思。名字中寄予了陶淵明對長子的殷切期望,希望他將以孔聖人的孫子子思為榜樣,做一個莊重、恭敬的人。

陶儼長到14歲那年,陶淵明寫下詩作《命子》,除了用祖先豐功偉業激勵兒子之外,也寄予了他的祝願與期望:

“日居月諸,漸免子孩。福不虛至,禍亦易來。夙興夜寐,願爾斯才。爾之不才,亦已焉哉。”

他說,時光一天天過去,我的孩兒會漸漸長大。你要記住,幸福是靠自己奮鬥出來的,禍患卻時刻隱藏在周圍。你要謹慎處事,更要早起晚睡,勤勉用功。總之,他希望兒子積極入世,有所作為,將來成為可造之才。

可是我想,相比成才,陶淵明大概更希望兒子首先成為自己,上下求索,不忘初心。否則,他也不會以一句“爾之不才,亦已焉哉”作為《命子》的收尾。

陶淵明自己一生,最終活成莊子筆下那棵“無用”的樗樹。

在《飲酒》(其八)中,陶淵明描寫冬天裡的的青松,託物言志,同樣表明歸園田居的決心。

有時候,我也在想,是清心寡慾過一種斷舍離的生活,還是通過努力奮鬥賞盡世間繁華?生活方式有多種,沒有好壞對錯之分。如果選擇奔赴遠方,那就做好風雨兼程的準備;如果選擇安逸的當下,那也要接受平庸日常。

痛苦之處在於自己搖擺不定,不清楚自己到底想過怎樣一種生活,於是內心糾結。

陶淵明:最昂貴的事,是做回自己

陶淵明為何能夠堅定意志,最終選擇回到鄉野,為之吃苦受累?因為他清楚一點:

吾生夢幻間,何事紲塵羈?

人生如夢一場,又何必讓塵世羈絆自己的生命?

大概每個人都說過“人生如夢”,真正意識到這一點的,寥寥無幾。否則,大家也不會為了達到某個目的,迫使自己做違心事、說違心話。

“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

尼采的這句話放在陶淵明身上再適合不過。當他清楚知道自己想過怎麼一種生活後,為此辛勞耕作,有時還忍飢挨餓,以至於到年老時候步入“偃臥瘠餒”的境地。在別人眼裡,很不值得,也許還顯得糊塗。而陶淵明自己呢,想必從不後悔當初的選擇。

古典詩詞專家葉嘉瑩先生如此評價陶淵明:

在古今詩人之中,能夠直接面對人生的苦難悲哀,而且最終找到了一個解決辦法的,只有陶淵明。當然,他也不得不為自己所選擇的這條道路付出了勞苦飢寒的代價。而這正體現了他的高尚和偉大。

陶淵明:最昂貴的事,是做回自己

【作者簡介:江徐,80後女子,十點讀書籤約作者。煮字療飢,借筆畫心。已出版《李清照:酒意詩情誰與共》。點擊右上角“關注”,收看更多相關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