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我是一個遊蕩在田園的孤獨客

  • 文/倪志鋒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竹籬邊,菊花叢裡。一個晚秋的陰天,不遠處的南山氤氳在層層雲霧之中,恍如一幅漫漶的水墨畫。


陶淵明:我是一個遊蕩在田園的孤獨客


程連歐國畫作品

這是陶淵明《飲酒五》的首句。只需輕輕吟誦,大自然那天籟般的美感即無邊無際撲面而來——草木悠悠,芳草悽美,生命如花,神靈如雲,人神相依。

古往今來。陶淵明在世人的心目中就是這兩句詩,這兩句詩就是陶淵明。

沒有逝去的荒涼,沒有當下的掙扎,沒有明日的迷茫,我只擁有一個悠然、舒適、自在、愜意的靈魂。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透過時光的遠景鏡頭,陶淵明,這位遺世獨立、灑脫飄逸的曠世才子,帶著他的田園和桃花源,還有一壺老酒,撥開沉沉的歷史迷霧,款款地來到了我們中間……

01

我只是人間的一棵樹

連林人不覺,獨樹眾乃奇。

陶淵明認為自己是一顆孤獨耿介的樹。

這一點他在《五柳先生傳》裡說得很明白——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

陶淵明說:這就是我,我就是這個樣子,我以後就按照樹的樣子去過日子吧。他希望自己能像一棵樹那樣自然、靜穆、與世無爭。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公元365年,魏晉時期,時局動盪,陶淵明出生在一個清貧苦寒之家。8歲那年,父親陶逸去世,陶淵明跟著母親種田為生,過著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日子。


陶淵明:我是一個遊蕩在田園的孤獨客


馮遠繪

幸運的是陶淵明的父親和外公留下了不少藏書。他外公就是那位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東晉名士孟嘉(典故“孟嘉落帽”的主人公),曾祖父是東晉大司馬陶侃。

受先人的鼓舞,少年陶淵明的心裡藏著兩個夢,一個夢是像曾祖父陶侃那樣濟世蒼生,另一個夢則像外公孟嘉那樣灑脫不羈,率性本真。

第一個是入世的夢,第二個是出世的夢。

29歲那年,胸懷濟世之志的陶淵明第一次走出書齋,應徵為江州祭酒,開啟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個入世夢。

然而事與願違,陶淵明的頂頭上司江州刺史王凝之是一個喜歡煉丹畫符、整天求神拜鬼的五斗米道教徒。

王凝之是書聖王羲之的次子,骨子裡卻是一個昏庸無能的窩囊廢。幾年後孫恩叛亂,王凝之本應命令部下率兵防守,可他卻說天兵天將會來保護江州城的,結果沒有派一兵一卒進行防禦。

結果孫恩很快就攻破城門,將王凝之父子亂刀砍死。

好在陶淵明早就看透了王凝之的秉性,他上任僅兩個月就辭職回家了,從而躲過了一劫。

六年之後,公元399年,江州刺史桓玄起兵進行“清君側”,在家種田的陶淵明覺得這是一次建功立業的好機會,於是投奔桓玄,做了一名幕僚。

可剛做不久,陶淵明就覺察到桓玄名義上打著清君側,其實是想當皇帝,恰好這時母親去世,於是陶淵明果斷辭職,回家守孝。

公元404年,彭城內史劉裕起兵討伐桓玄,陶淵明投奔劉裕,成了劉裕麾下的一名參軍。但他很快發現劉裕也是盯著皇位去的,失望之極,陶淵明辭職改投建威將軍劉敬宣麾下。

哪知劉敬宣為了“明哲保身”,竟然辭去了江州刺史職務,陶淵明只得黯然返回老家。

四次出仕皆無功而返,此時的陶淵明已人屆中年。

人屆中年不由己,生計壓力驟增。每個中年人都在負重前行,不敢有半點放縱,因為一家人的生計全壓在自己的肩膀上。


陶淵明:我是一個遊蕩在田園的孤獨客


來源百科詞條

別以為田園生活充滿了詩意,事實上陶淵明的中年生活過得很是狼狽不堪。為了一家老小的生存,陶淵明在叔叔的引薦下做了彭澤縣令。

誰知上任不到三個月,陶淵明因為忍受不了督郵劉雲的索賄,憤然辭官而去,不為五斗米折腰。

經歷了五仕五隱的徘徊,陶淵明從此徹底拋棄了原先的濟世蒼生之夢,歸隱田園。他視自己為一隻倦鳥,一尾魚,一棵樹,一棵遠遠獨立天地之間、吐納萬象風雲的奇樹。

02

我有一個遊蕩在田園裡的靈魂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這一年,陶淵明四十二歲了。後世的李白在這個年齡趾高氣揚地踏入皇宮。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躊躇滿志,豪情萬丈。

而陶淵明則恰恰相反,我的後半生將要在田園裡度過,我成為了一棵樹,一隻叫不出名字的鳥,一尾潛在水塘深處的魚。

屈原歌哭之際把生命獻祭給了汨羅江;李白喋喋不休得意輕狂,他把一顆赤子之心掛到胸膛外面;而陶淵明卻自言自語:我只想回歸田園,過我自己一個人的日子。

陶淵明:我是一個遊蕩在田園的孤獨客

李曉光繪

官場生活的巨大振幅總算結束了,陶淵明開啟了田園生活: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我每天到南山下開荒種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還養幾隻雞鴨改善伙食,閒暇時觀賞一下菊花,聞聞花香,沁人心脾。

耕作之餘我看看書,不是為了考試,更不是為了流芳千古,純粹進行快樂閱讀。

我還有充裕的時間教育孩子,告訴他們從小就要珍惜時間——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我勸導他們要心懷仁愛——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

我開導他們要看淡生死——

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

對我而言最愜意的事情莫過於飲酒了。我的肉身需要酒,靈魂更離不開酒。我不縱酒不佯狂不頹唐,追求的是一種在世俗中超然脫俗的境界。

然而真實的田園生活並非全都是詩意的棲居,也同樣充滿了坎坷和無奈。在陶淵明退居田園的第三年,家中失火,把房子和儲備的糧食燒得一乾二淨,全家人陷入了赤貧邊緣。

這時有一位好心的老農勸他出仕,為了生活,沒必要把自己弄得苦兮兮的,何況還有一家老小。

看透官場險惡的陶淵明卻淡然地說了一句:“晏如也。”

官吏桓道濟帶著錢和美酒來慰問陶淵明,說如今天下昌明,應該出仕為國效力。陶淵明聞言很生氣,他說天下並不昌明,因為當朝皇帝劉裕是靠殘忍的手段得到皇位的。

陶淵明把桓道濟帶來的錢和美酒全部扔到屋外,說“量力守故轍,豈不寒與飢。”意思是我寧可忍受飢寒也不去做不該做的事情。錚錚傲骨,令人敬仰。

生命的藩籬無處不在,陶淵明用退守田園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這個世界溫柔地回應。

陶淵明:我是一個遊蕩在田園的孤獨客

《歸去來兮圖》馬軾繪

陶淵明之所以能做到如此超然是因為他在田園裡找到了真實的自我,也唯有田園才能夠安頓自己的肉身和靈魂。

這棵孤獨耿介的奇樹遠離喧囂紛擾的大千紅塵,退守田園,傾聽天籟之音,傾聽自己的心跳之音,直至走完人生的苦旅。

生活有兩條路,一條是世俗之路,那就是無數人爭得頭破血流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路。另一條是迴歸自己內心的道路,在這條路上我們的靈魂才能得到真正的舒展和幸福。

田園生活意味著自由、自然、自足,它是陶淵明的靈魂容器,是他表達生命忠誠的唯一住所,也是他現實人生的一個驛站。

03

我為你們營造了一個美夢

如果說田園生活是陶淵明人生的一個驛站,那麼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是從他靈魂疆域裡生長出來的一個精神座標,是他靈魂的射精,也是他為我們後人營造出來的一個“烏有之鄉”,一個美麗的新世界。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桃花源記》

在桃花源裡,天高地迥,春光秋色,晨暉夕陰,清風徐來陣陣花香,清新雅緻,優雅醉人。

在桃花源裡,沒有爾虞我詐,沒有紛擾鬥爭,大家都能夠和睦相處,怡然自得,寧靜祥和。

人間—田園—桃花源,這是陶淵明靈魂成長的軌跡,是他對人生、對生命進行終極思考的探索過程。

陶淵明:我是一個遊蕩在田園的孤獨客

來源網絡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匯聚昇華了我們的田園情感,成為附在每個人心中的美麗夢鄉,深刻地影響著後世,擴張了我們心靈深度和精神視野。

正因為如此,陶淵明的桃花源才顯得尤其令人心馳神往,漸洇漸大,終於化為歷史文化天空中一個璀璨的標記,一個超然的符號,一直蔓延至你我的心靈深處。

世間並無桃花源,可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桃花源。這個可望不可即的桃花源,至今仍在撥動我們的心絃,打通了潛伏在你我內心深處的某種美好情感。

當現實生活陷入困頓時,不如干脆靜下心來照顧一下自己的愛好,彈彈琴,讀讀書,跑跑步,等等,雖然這些愛好根本改變不了現實,但至少可以讓你的心靈獲得暫時的解脫。


陶淵明:我是一個遊蕩在田園的孤獨客


來源網絡

此心安處及吾鄉,桃花源其實並不遙遠。或許它就在你的書桌邊,或許它就在你的小屋裡,或許在江邊,或許在跑道上……

陶淵明在你我的心田裡種下了桃花源。只要心中有這一片淨土,無論身處在生活中的任何層面,心靈都不會陷入泥沼而不能自拔。

漫天星辰時不會趾高氣揚,身陷枯井一地雞毛時亦能傾聽到發自內心的聲音。

得意時想到陶淵明,因為可以看到世事無常,再顯赫發達的人生也有它的無奈;失意時想到陶淵明,因為可以從中找到生存的慰藉。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

一顆心,一杯酒,一片塵,一個人,幾番風雨,幾度春秋,幾番歡喜,幾番苦憂,了卻愛恨,了卻情仇,不知生,何問死?

願你我的心中都住著一個陶淵明,都藏著一個屬於自己的桃花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