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厦将倾,非一木可支-元朝末年的悲情蒙古英雄

大厦将倾,非一木可支-元朝末年的悲情蒙古英雄

元代察罕帖木儿墓前石翁仲-摄于洛阳博物馆

前段时间参观洛阳博物馆时,曾经在石刻厅看到一座雕刻精美,保存完好的石翁仲,身材比例匀称,表情逼真传神,令人印象深刻。不知名的作者很注重翁仲的职能和身份,雕像姿态肃穆端庄,衣着宽敞洒脱,是元代石刻中写实风格的典范。如此精美的石翁仲也表明墓主人的身份尊贵。这才发现墓主人竟是元末蒙古枭雄之一的察罕帖木儿。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在元末政权摇摇欲坠,大厦将倾之时,先后出了好几位力图挽狂澜于既倒的蒙古英雄。除了察罕帖木儿,还有文武全才的脱脱贴木尔以及察罕帖木儿的养子和继承人,勇武过人的战将扩廓贴木尔(汉名王保保)。

察罕帖木儿来自乃蛮部(色目人),少时便有匡复时局的大志。公元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率领北方红巾军起义,屡破元军,令元政权束手无策。次年,时年24岁的察罕帖木儿自发召集地方武装,大破罗山红巾军,一战成名。其后逐步壮大,数年时间里,在河南、山西、山东等地多次击败北方红巾军各部,百战百胜。北方红巾军在察罕帖木儿的打击下陷入绝境,其根据地重新回到了元政权的手中,胜利唾手可得。然而,公元1362年,被察罕帖木儿招降的红巾军将领密谋反叛,他不幸遇刺身亡,年仅34岁。

脱脱贴木尔来自蒙古蔑儿乞部,就是当年抢了成吉思汗妻子的那个部落。他的家庭背景深厚,其伯父和父亲都曾官至极品,权倾朝野。个人而言,他文武全才,武至都指挥使,战功赫赫;文至中书右丞相,政绩斐然。是中国历史上最推崇的出将入相的典范。最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大义灭亲,推翻其伯父的统治,拔乱反正,行更化新政,一度使元政权焕然一新,呈现中兴之象。当时元政权积弊已久,天下苦之,再加上连年大灾,黄河改道,各地民众起义不断。脱脱一方面治根,集中财力,大力支持贾鲁治河并最终成功;另一方面治表,联合以察罕帖木儿为首的地方军阀镇压各地起义,成功扑灭了以红巾军为代表的大部分起义。最后更亲率大军南征,意图拔掉仅余的盐城张士诚势力。可惜的是,在盐城岌岌可危,旦夕将下之时,突招皇帝猜忌,临阵召回,以致功败垂成。之后在流放途中,遭政敌假传圣旨杀害,年仅42岁。这一幕是不是跟熟悉的南宋岳飞的遭遇很类似?历史是轮回的。脱脱的死代表元末复兴努力的失败,是公认元朝衰亡的转折点。

扩廓贴木尔(王保保)是察罕贴木尔的亲侄儿,养子及继承人。关于他的家庭背景,多处史书,包括剑桥中国史都认为他父亲是汉人,并因此屡遭元廷猜疑弃用。这其实不是事实。根据近来的考古发掘,他的父亲是纯正的蒙古人,翰林学士,太尉赛因赤答忽,母亲是察罕贴木尔的姐姐(色目人,地位仅次于蒙古人)。这也解释了他为什么后来能顺利进入高官行列。但因其家族并非蒙古皇族近侍出身(蒙古的名门世家),在高层颇受排挤。他少时就追随察罕帖木儿镇压各地义军,在不到20岁的时候因察罕贴木尔意外身亡而接掌其势力。除了帮元廷守住河南这道屏障外,一直与反对他的元朝各路地方军阀混战至1368年。那一年,南方争霸成功的明太祖朱元璋派徐达和常遇春北伐,成功击破元军并收复大都(北京)。苟延残喘的元廷被迫退回草原,而王保保则担起了元廷复兴的重任,开启了人生最辉煌的一段历程。从1368年到1375年的7年间,与明军大小数十战,败汤和,蓝玉,李文忠,徐达等一长串明朝闪耀的将星,尤以1372年大败明军为盛,被元主称为"几于中兴",而史称"自此明兵希出塞矣"。其间他也在徐达手里打了两次大败仗,几乎全军覆没,仅以身免。最令人称道的是,即使败仗,他也从不气馁,百折不挠,欲挫愈勇。在见证战争的惨烈和残酷之后,却依然无所畏惧,这才是真正的名将。朱元璋对他极为推崇,明里暗里多次招揽,王保保毫不所动。要知道元廷衰微,他的外祖父,还有曾经的上级,同僚和对手都已经投降。难怪朱元璋赞之为“天下奇男子”。

即使如此出色的几位蒙古英雄,最终也是功败垂成,未能与大势相抗,只能在元末历史上为自己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悲情接受元朝灭亡的命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