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8 北京城内六海界桥(下)

(续昨日文章上)

在金和元朝时,北海与中海称为"太液池",明清时与南海统称为"西苑",一直是皇家御苑,且内三海与外三海是不连通的。永乐皇帝兴建北京城时,为调配补充内三海的水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开挖输水口,在外三海与内三海的北海和什刹海之间修建了一条输水河道,将外三海水输入内三海。为过往行人车辆,输水河道中间修建了这座西北粮桥。西北粮桥成为了北海与前海的分界桥,也是内三海与外三海的分界线桥。

西北粮桥有过西压桥、西不压桥、步良桥、步量桥、越桥等许多称号。清人于敏中编的《日下旧闻考》中说""今药王庙东有桥名步粮桥,玉河水由此入西苑"。明朝正统三年(1438)修建皇城墙时,一段北皇城墙砌压在西北粮桥的南侧桥面,所以这座桥又被称做西压桥;初建时此桥为木桥,后改建为缓坡为单孔实腹石拱桥,全长67米,宽24.8米,桥下拱券宽度4.4米。民国初年拆除了皇城墙,此桥没有了城墙的重压,西压桥改成西不压桥;此桥现在又改造成被压在道路中间的暗桥,暗桥桥址在旧西压桥桥址北侧地安门西大街(平安大道一段)的北海公园北门东侧平坦道路下,是一座钢筋水泥混凝土双孔石桥。造化弄人,看来这座桥的天生注定的命运就是被外物压住的桥。穿梭的车流、如潮的人流,经过这段平安大道时,可曾想过你就在内、外三海的界桥上。

北京城内六海界桥(下)

内三海与外三海界桥—北海粮桥暗桥入水口

北京城内六海界桥(下)

内三海与外三海界桥—北海粮桥北海公园出水口

(西北粮桥暗桥出水口处施工,此为暗桥连接北海公园的出水口图片)

外三海的前海与后海的分界桥是银锭桥,银锭桥原桥始建于明朝正统年间。为南北走向的单孔微拱石桥。由于桥形如倒置银锭元宝,或由于原桥基座柏木桩上有相互连接银锭形状的铁楔缘故,取名银淀桥。现在的银锭桥为1990年改建而成。桥长12米,桥宽7.8米,跨径5米,为方便桥下游船通过,桥孔增高至4.35米。"银锭观山"是著名燕京小八景之首,站在桥上向西眺望,可见西山景色,是北京城内看西山之第一绝胜处。

北京城内六海界桥(下)

前海与后海的界桥 — 银锭桥

北京城内六海界桥(下)

前海与后海的界桥 — 银锭桥东南角的银锭观山标志

后海与西海的界桥为得胜桥,位于德胜门内大街,东西走向。得胜桥始建于明代。原德胜桥为单孔桥,砖砌石拱,长约18米,宽11米。2007年8月拓宽德胜门大街,重新修筑桥栏,同时在桥东侧另建一座新桥。西海水经过一条约200米的弯曲细长的引水河道,由德胜桥下穿过流入后海。

北京城内六海界桥(下)

后海与西海的界桥得胜桥1

北京城内六海界桥(下)

后海与西海的界桥得胜桥2

已经消失的西小海与前海的分界桥叫做响闸桥,是一座堤内是桥、外侧是水闸相连的复合石桥,也叫"闸桥"。因西小海水位比前海高,河水通过桥闸时,流水落差较大,形成水雾飘摇,犹若烟云的瀑布,并发出犹若雷鸣的巨大声响,所以称为响闸。响闸今已无存,只有老地图标明它的位置。

北京城内六海界桥(下)

1934年地图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