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儿子每年给父母十万却不怎么回家,二儿子和父母住在一起不怎么给钱,究竟谁孝顺?

好郝问情


给钱是孝顺,陪伴也是孝顺。

老人是幸福的,有大儿子的金钱关照,有二儿子的生活关照。只要一家相处和谐,那便皆大欢喜。

世上本无十全十美,不能要求大儿子有钱又有闲,既能给父母钱又能陪伴父母,同样也不能要求二儿子有时间照顾老人,又要多赚钱。尽力而为,尽心而为,老人能感受得到,兄弟之间也能互相理解。

对于老人而言,最大的幸福是一家人健健康康、整整齐齐,相处和睦。




今夕若何夕


这种事情我觉得还是陪在身边的孝顺点,我老公的大爷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在外地定居过年才回来一次,二儿子也是长年在外打工,小儿子是在家里搞了点养殖,虽说大儿子和二儿子过年过节都会打钱给大爷,小儿子很少给钱,因为他们负责家里的一切开支,外人都说看人两个大儿子多好,每年都给他爸几千块钱还寄很多好东西,也没人夸小儿子,但是我认为难道给钱了就算孝顺吗,如果他小儿子不想管老人大可以也给点钱撒手不管,谁不想图个轻省。记得去年过完年,大儿子和二儿子都走了,有次老公大爷在别人家喝喜酒,可能没忌嘴喝多了,也不知道是怎么把三轮车骑回来的,当时骑到家门口的时候人就倒在地上不动了,也没人看见,后来过了好长时间邻居看见了赶紧去叫他小儿子,小儿子和邻居一起把大爷扶起来还好是酒喝的太多了睡的太死了。大爷后来醒后自己都说不知道是怎么回来的。经历这次事,幸好没有大事,幸好还有个儿子在家,那些给再多钱的有什么用,老人一旦出事了,在身边的那个才是最孝顺的,老人年龄大了,需要的是陪伴是在身边的看护。


家有俩夹克


孝顺是老人的主观感受,不能简单用金钱或者陪伴时间来量化评价。究竟谁孝顺,要去问父母。

我家兄弟多,我和弟弟毕业后在外上班,会给父母生活费。在老家的哥哥虽然不在一起住,但是每周会去看望两三次。有事叫一声可以很快上门。

我离老家400公里,两个月左右回去一趟,看看老人和哥哥。

我觉得吧,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老人满意了,就是孝顺。


怡江风331


谁孝顺不好说,要看父母怎么想吧。举两个例子。

我姥姥姥爷,一辈子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哪个儿子过得不好八十岁了都想贴补点他们。大舅、小舅挣钱多,但离家远,一年可能回一次,给钱多点。二舅在身边,给钱少,但照顾的多,姥姥更喜欢二舅些。对他们来说,年纪大了,用不了多少钱,陪伴更重要。

再说说我公公、婆婆吧。家里五个孩子,四个姑娘一个儿子。大姑娘和小姑娘离家近,其他都远。我和老公一年回两次,三姐回两三次,二姐一年回一次。我们三个远的每次回家给的多些,也会给他们买衣服什么的。大姐和小姐近回的多,每次回去也总带点吃的用的回去,所以回的多了就每次给钱少些。再来说说家庭经济条件,除了大姐,我们四家都买了房,小姐家前几年最先买了车。问题来了,公公婆婆开始嫌弃大姐了,说挣钱少,用她钱用的少,嫌弃大姐夫没用。其实,家里大姐照顾的是最多的,每次父母生病都是大姐照顾的。但是公公婆婆就是嫌贫爱富啊,尤其是公公,表现特别明显,你有什么办法!


初出茅庐小战士


兄弟两个一个出钱,一个出力,我觉得单凭这个说孝顺不孝顺并不合适。

或许这是兄弟两个商量好的分工。

一个有钱,但是没时间,就出钱。

一个有时间,但是没钱,那就多陪陪老人。

兄弟两个分工不一样而已,但是愿望都是一致的,就是照顾好老人家。

都孝顺。

我们家附近就有这样的例子。

老大没本事,家里穷,就留在家里伺候行动不便的老母亲。

老二挣钱多,但是工作忙,他就每个月打钱给老大,供给哥哥的老母亲的开销。

兄弟两个各司其职,且不会有什么不满,这是很和谐,很理智的处理方式。

两个儿子都很好。


冷风吹1111


这个问题还真不好回答,视各家情识而定吧。如果是一个非常贫穷的家庭,十万元可以让老人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家庭还算富足,而且老人年纪也大的,陪伴可能就更好一些。

至于谁更孝顺一点,外人真不好评论,老人心里有杆称,不同的父母会作出不同的考量。父母的评价往往都是带有一点感情色彩在里面的,心里更爱谁,谁就是孝顺的。与钱或者陪伴无关。

就本文中老大的情况说说,每年给十万元但很少回家,我觉得他还是挺孝顺老人的。可能有些人要喷我了,说钱了不起了,有钱你就可以做甩手掌柜啦。其实时代在发展,人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翻天复地的改变,‘’父母在不远游‘’的祖训可能在年轻一代人的心里也难得到落实了。你能说他们不孝吗?他们也想留在父母身边,可是生活要继续。都是普通人家,子女们也有自己的家要养,要买房买车,要供孩子上学,在外经历多少的苦,也不是外人能知道的,他们的钱也来之不易。但他能每年拿出十万,也代表了他的孝心。自己不能亲力亲为,花钱表孝心更符合大儿子的情况。

再来说说二儿子吧,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二儿子能保持一颗平常心选择留在家乡照顾父母,其孝心实属难能可贵。我发自内心为老二点赞。

要知道,人一旦踏进老年人这个门槛,身体机能是一年不如一年。多多少少都会有些毛病。老人身体没有大病还好,给他们做做饭,洗洗衣服,陪他们聊聊天,生活倒也和和美美。

最怕的就是老人生大病,那日子真让人崩溃。一个大病的老人,身边几乎是二十四小时离不开人,留在身边的孩子将会经历史无前例的大考验,不管是从精神,还是体力都会让人力不从心。这时远在外地的远水救不了近火的。他回来照顾也是暂时的,有了钱,当然自己照看的同时也可以请人照看。减轻一下负担,生病必定要花钱,钱在此时也可以派上用场了。但此时最累的往往都是留在身边的孩子。

象他们这种要说谁更孝顺,我觉得没有可比性。我只能说,他们家中这种组合对父母来说是最完美的,有小儿子在家嘘寒问暖,陪伴左右,又有大儿子在外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撑。在外也有了炫娃的资本。

他们都是孝顺的,只是方式不同。





你每天都很好


现在孩子们都大了,都有出息了,而大儿子每年给父母十万不怎么回家,二儿子和父母住在一起不怎么给钱,究竟谁孝顺?


首先孩子们都已经成家立业了,儿子们都各有出息了,虽然大儿子每年给父母十万钱,但是很少回家探望自己的父母,而二儿子和父母住在一起不怎么给父母钱,我认为还是二儿子孝顺,主要原因是虽然二儿子没有大儿子有钱,但是愿意和父母住在一起,愿意照顾自己父母的生活起居,而且父母生病这些都是自己在照顾,所以二儿子比较孝顺。

虽然大儿子每年给十万钱,但是大儿子这么有钱了,那为什么不把父母接到身边一起住呢!为什么不照顾好自己的父母呢!其实主要原因是自己有钱了,自己的媳妇还是嫌弃自己的父母不愿意和自己的父母一起住,正因为这样的原因大儿子就没有二儿子孝顺了,虽然每年给十万钱,但是父母老了还是多希望自己的儿子陪在自己的身边,所以父母会认为不怎么给钱的二儿子孝顺一点。



我相信很多父母老了如果遇到大儿子每年给十万钱,二儿子陪在父母身边照顾父母不怎么给钱,我相信每一个父母都会认为二儿子会比大儿子孝顺一点。

喜欢我写的就关注我,评论点赞,喜欢情感领域的问答就关注我,每天都有更新。


明明关注


孝不孝顺从外人的角度还真不好说。

大儿子看起来是个业务繁忙的人,一年能给十万给父母,说明他工作不错,待遇较好,当然工作量也更加大→_→无法常伴父母膝下,这倒也不是不能理解,某种程度上他做得可以了,毕竟能一年掏出十万给父母的人,还真没那么多。

二儿子和父母住在一起却不给钱,但是我也不知道谁掏钱买菜做饭做家务,如果是住的二儿子家,他伺候父母,那他是真孝顺,尽管他没给钱。但如果是父母伺候儿子,管儿子吃住,那这个二儿子就是在啃老,这种人当今社会还真不少。

当然也可能大儿子是那种能用钱解决就不浪费感情的人,我这吃瓜群众也不好说,所以嘛,孝不孝顺?谁更孝顺?还真要看父母自己的感受了。


卧看天上云卷舒


说到孝顺,其实在父母面前也不是说你拿钱就孝顺了,更不是说你陪在父母身边就孝顺了。孝顺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关爱,是一种常回家看看的心理安慰。

每年给父母十万块钱,这些钱对父母来说能有什么用?父母已不再讲求吃讲求穿了,只要能温饱就行,物质对于父母来说已不在是主要的,精神的满足才是父母最大的需求。儿行千里母担忧,父母的心永远都是最牵挂的,一年甚至几年都不回家见一面。儿子是胖了还是瘦了,孙子长多高了,这些都是父母最牵挂的,心里最想的。想,其实是父母最大的心病,是金钱安慰不了的思念。

对于常年在家陪在父母身边的儿女,孝不孝顺是最直白的,因为儿女的所做所为父母时刻都看在眼里。如果婆媳关系不好,父母的日子就不好过,必竟父母老了,无能为力了,一切只能听从摆布。所以孝顺不是你陪在身边就说明孝顺,陪在身边不惹父母生气,时刻关心爱护父母那才是孝顺。

父母老了,曾经的儿女为了各自的小家都远离了父母,这个时候对于父母的孝顺应该象父母养儿女时那样,要用心用爱去体现孝顺,人老了心态就变小了,别把工作太忙当借口冷落了父母,也别把父母没用了当借口来嫌弃父母,人都会变老的,父母现在遭受的一切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别等父母不在了而后悔当初,到那时一切都晚了。


老四杂谈


这个问题让我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如果你是父母,是愿意把孩子培养成优秀的人而远离你,还是愿意让孩子碌碌无为却能守在你身边?大部分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都愿意选择前者,在自己老的时候又希望孩子在身边。

题中父母有两个儿子,两项都具备,应该是圆满的。大儿子远离家乡,却每年给父母足够的养老费用,让父母衣食无忧,而且能满足父母的自豪感和虚荣心,这也算是孝顺,当然,如果可能至少一年能回来看父母一次,我想父母会更满足。小儿子虽然无法给与物质上的回报,但是常年在身边,让父母享受到了天伦之乐,和亲情团聚,这种陪伴本身也是一种孝顺。

所以,我觉得两者不应该拿去比较,而应该结合在一起,学会知足。就像一个段子里说,老人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卖伞,小女儿开洗衣店,下雨的时候,老人为小女儿愁,怕她没生意;出太阳的时候又为大女儿愁,怕她伞卖不出去。有人跟老人说,你为何愁呢,晴天也好下雨天也好,你总有一个女儿有生意,这不值得高兴吗。

道理是同样的。

我如果是父母,我回欣慰,有两个儿子,一个能干,一个陪伴,多么圆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