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出书,不但没一分钱稿费,还要贴钱印刷、自己包销。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司马大师说


说出实话,会让人怀疑人生。而说出来,也许会多少对网友有借鉴作用,我还是斗胆说一点,请诸公听一听吧!

有两位同学为省作协会员,一位自费出书七本,诗歌,散文,小说,论著都有。一位自费出书两部,一部红学论著,一部长篇小说。才华误人,剑走偏锋,如今这两位高才,却都是穷人。技痒难禁,写作成瘾,前者又完成了二百多万字系列作品,后者又有一部长篇小说完成,如今都不敢再出——没钱出,过去所出作品,成为如今打发不走的老房客。

老同学相见,我觉得有些好笑——他们一边大倒苦水,一边还劝我也自费出书,230万字系列一下走,令人哭笑不得!第一位,还是国家教育学会会员,名师风范,大道理讲得无懈可击,无人敢与其“狡辩”,只有我仗着过去的势,敢插浑打哈哈:您老人家讲的都是真理,不过这真理只适合我们践行,而不适合您老运动。过去我老家有位神算,为人指点迷津,一指一个准,但他却算不到自己的财运。要是一时没人请,吃饭都是问题,时常到处打秋风……第二位,西安交大毕业,曾为地级市财政局中层干部,第三梯队人选。春风得意之际,到深圳下海经商,一度大富大贵,后来成穷大款,失意中弃商从文。

《苜蓿花开》叫好不叫买,长春电影制片厂有意向拍成电影,但要他本人拉300万赞助。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何况巨资300万!作品沧桑厚重,能提高地方知名度,政府答应出资赞助,但要他自己租房办个文化公司,资金才能到账。租了100平米的写字间,拉了两位名人做招牌,奔走三年,一分钱没到,白白耽误了可以赚钱养家的时间!第四年公司关门大吉,又复原成为草根作家,埋头写无钱出版的大作。嘿嘿!

同学中活的最舒服的,还是那几位有科研经费的教授,他们编写的教材和专著,均由大学出资出版,个人还多少有些润资。振兴传统文化,国家有鼓励业余作者的“千人计划”,各省有每月补贴6000元、作品公费出版的“百人计划”,但我们这些草根个儿矮,手短够不着。三年观察下来,也没看到本省这些幸运儿的什么好作品,所见到的,只有几本泛泛之作,远不如我同学的自费出版作。

笔耕纸田,有成熟作品者,都想出版,即使生计都有问题的草根,有的砸锅卖铁也自费出书。原因大概有二:不愿碌碌无为,梦想一鸣惊人,摆脱尴尬的处境;文化精神顽固,梦想留下一部传世作品,助力后世前行,歧路处三思。





我自费出了三本了,这三本书都有人愿意免费给我出,其中有一本还答应给三个点的版税,但我拒绝了,因为给版税的出版周期拖的太长,而且不论给不给版税,他们都要我十年的版权。我觉得相当于我辛辛苦苦养大一个孩子被人抱走了,我挺难过。所以我选择了自己出。第一本《小时候》,我靠书本身的品质和自己的努力推销卖到了二印,这本书我是赚到了钱的。第二本书《毕业在东,爱情在西》销售一般,目前还没有回本,当时也没有想着靠这本小说回本,想着小说出版后方便影视改编。小说还真有文化公司看上,改成了剧本,也有导演愿意执导,但融资有点困难,所以一直未成,但这也是一种生活的尝试不是吗?第三本是一本植物科普《留住四季》,这是一本适合孩子读的图文并茂的书,获得了很多好评,有销售团队看上了它,愿意运作一下它的销售事宜,事情可能成功,也可能不会成功,但我觉得有外界得承认就是好的,人活一生用书去和别人沟通交流自己的生活经验也是一种荣幸。( ˃̶̤́ ꒳ ˂̶̤̀ )





作者刘静


我正在第二卷《晓宁乱弹琴》一书,第一本是三年前出的,所以有感悟。

正如好多人问我,自费出书,自费销售,这是何苦呢?要我说,就是两个字:情怀。

网络写作十多年了,总想着把文字变成铅字,出书自然就是最好的选择。第一本书,用了10年时间,第二部书,用了三年,如果有第三部,或许就是余生。

最初的设想是:第一卷,我写明理,第二卷,我写悟道,第三卷,写放下。这是我修行的三部曲,也是我写作的三部曲,从现在看,很难达到。

全书就是乱弹,全是生活感悟,情感故事,心灵鸡汤,谈不上好,但一定接地气,书中观点,并非我自己的,而是来自高人,来自全人类。

写书谈不上效益,我本人又羞于和人张口推销,基本当做名片送人。把书当名片,虽然挣不到钱,但是得到尊重,得到人气。

第一本书,内部准印号,过了一把签名瘾。这次第二本,因为有正式书号,可以面向全社会发行,至于有没有人看,一切随缘。

写书挣不到钱,但这个过程,给我思想,给我文化积淀,我一条手机短信,给人解决了工作,做了别人花好多钱都办不了的事。

所以,写作、出书,不管挣不挣钱,我都会努力做好,因为一个过程,我让自己变得更好,变得强大。









晓宁乱弹琴


自费出书,只想在世上留下一点痕迹

现在买书的人很少,除了教辅书,其它的书销量都少。出版社为自身经济利益,一般要求写书人自己出资,才能印书,有的干脆只卖个书号,自己去印去销,那基本是个赔本的卖买。那为什么还有很多人热衷此事,做这个劳神费力又赔钱的事情。

其实人这一辈子,赤条条来赤条条去,不管是亿万富翁还是不名一文的穷光蛋,最终的归宿都是一只小盒子。不能带走一分一厘,一纱一线。

人离世,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巳歌。不多少年,除少数亲朋还把人留记忆中,在世界上,己无此人痕迹。唯有精神财富,特别是变成文字的书,不管是正式出版还是自费印刷,可以留传下去。越有价值,留传越久,大浪淘沙,有些可留传百年,甚至千年。

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文人情结,都把自己心血之作积集印成书,作为一种追求和寄托。看到自己的书在别人的书架上占有一席之地,内心总有一丝成就感。

我有好几个朋友,自费印书,送人,我书架上就放了一排。

一个朋友毕业于师大中文系,毕业后在政协部门工作,平日喜吟诗作文,在报刊上发一些小文。退休后,自费出二本书,一本诗集,一本散文集,都是心血之作。

特别是散文集,大量的是家乡历史典故的考证,其中也有他们家族的历史,内容非常丰富,有很多资料都是新的,在县志等地方史上根本是查不到的,很有史料价值,我一口气读完,我想,这书肯定是可以留传下去的。

一个老同学送我的厚厚二大本书,是记实体长篇小说,上下二册二十章,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主线,真实的记录了文革十年中最疯狂年代的一段经历,特别是那血雨腥风的日子,地狱般的痛苦经历。

那是个是非黑白颠倒的年代,一方面是同学间的纯真友谊,为证明同学清白而甘愿下地狱,受尽苦难,灵魂和身体的摧残。

也有一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失去了基本的良知与人性,他们凭一些诬蔑不实之词,就认定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是反革命,而不认为他们是清白的。以摧残折磨老师同学为乐,用比法西斯还法西斯的手段,千万百什的罗织罪名,陷害老师和同学,进行精神和肉体上的非人折磨,骇人听闻。

小说将当时学校中各类人物的活灵活现的心灵和行为,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较量,形形色色各种人物,登台表演,表现得淋沥尽致,是对文革的真实描写和血泪控诉。

我是流着泪一口气读完这二本书的,太真实了,五十多年前的事历历在目,点点血泪在心中流淌。

那二本书是那个老同学用血写成的,大真实生动了。我想经历了那段不寻常历史的人,不管当时是演何种角色,如果读了那二本书,都不会无动于衷,心灵上一定会引起震撼。那书一定会流传下去的,因为那是真实的历史。

重温那段历史,不是为了要算历史旧帐,而是要人们不要忘了那段历史,不要重演历史悲剧。

特别是年轻一代,只凭历史教科书上干巴巴的条目,根本无法了解文化大革命是什么回事。小说才真实生动有血有肉的再现那段历史,就象我们从历史教科书和大量小说戏剧,才比较真实的了解我们没有经历的五四运动,红军,抗曰战争和解放战争一样。

一个老同学送我的,是一本印刷非常精美的书,那是文物鉴定的书。他现在是市文物鉴定方面的权威专家,特别是古玉文物鉴定,国内著名。书也是自费出版,他想把自己几十年来古玉鉴定的经验和典型案例留给后人,那是很有价值的。

当然,很多自费书,都是作者把平日在网络或报刊上发的文,选择修改后成书。人总觉得留在电子中的文字不是个事,印成黑字白纸的厚厚一本书,心中才踏实。确实,把一本印成书的心血之作捧在手里,总比把一个U盘捏在手里踏实,尽管U盘中装的也是自己的文章。

那就是中国读书人对书的一种情结,难以割舍的情结。








瀛島青松


这个问题,前阵子很火的电视剧《都挺好》里有答案。


「作精」苏大强,除了作天作地作儿女,喝手磨咖啡刮彩票要钱,这些爱好之外,还有个爱好就是——写诗。


老聂带了本高主任的书拿给他,说是每人都有。


苏大强什么反应?


啐了一口,「高主任都出书啦?」那表情酸得不行。


「咳!花钱出的呗,你要想出也能出。」


老聂这话说完,还顺带捧了苏大强几句臭脚:欸?老苏,你原来不是挺爱写诗的吗?我看你把你以前写的那些诗啊,找出来整理整理,出本诗集,那多有纪念意义啊。


(划重点,自费出书第一个原因:纪念意义。



苏大强听完这话,心里舒服多了,谦虚两句,我那都是瞎写。


呵,老聂听完,立马给他打住:你这还叫瞎写?都有发表水平了!欸,你要想出,我给你张罗张罗?


说真的,捧臭脚我服老聂。那把苏大强哄得一愣一愣的,眼睛立马都放光了。


「出本书得多少钱呐?」瞧瞧,动心了。


老聂说帮他问问,这话苏大强可听进去了,暗自开始搓手手。


等老聂一走,他戴上眼睛,虚着眼睛看高主任的那本书。


咋了?虚荣心攀比心上来了呗。


你想啊,那谁谁都能出书,写得还没我好呢,诶?我咋不行?那不存在的。


(划重点,自费出书第二个原因:虚荣心和攀比心。



这回苏大强可是认真了,正儿八经在家里笔墨纸砚伺候着,小眼镜一带,毛笔一拿,别说,还真有那么点意思。


来一首:


请君伴我一路行,青山绿水和鸟鸣。

突发灵感心清净,昼夜作诗到天明。


蔡根花小宝贝看到这诗,忍不住饱含感情地读了出来,「苏老师?这是您写的吗?苏老师,原来您是个诗人呐!!」



哎哟,这话一说出来,苏大强开始自己都不信。


架不住蔡根花小宝贝一直夸啊,「苏老师您写得太好了」、「苏老师,你该找个出版社出版啊,这诗肯定能大火大卖」、「苏老师,您太有才了」,「我特别地崇拜您」……


这谁顶得住啊?


苏大强飘了,膨胀到天上去了,真的信自己是个诗人了。


(划重点,自费出书第三个原因:享受被崇拜的感觉。


有人欣赏你的作品,夸你夸到你脸都麻了,花钱买享受,再正常不过。



尾声发射中心


下放农场有位朋友,才华横溢,出口成章。他非常勤奋,白天大田劳作,晚上在昏暗的灯光下搞创作。夏天蚊虫多,蚊香也舍不得,冬天披着厚厚的棉袄。四十多年前,没有电脑,二十多万字的小说全靠一个字一个字爬格子。整整一年时间完成。后又花上一个月工工整整誊抄一遍。

小说我读过,描写的是知青的喜怒哀乐,有血有肉接地气。构架的情节要比《金光大道》耐看。朋友跑了好几家出版社,无一例外要求作者自费出书。一位名不经传的下乡知识青年,哪来的资金。有家出版社看都没看,直接拒绝。耗费一年多的作品,被无情的市场规则扼杀了。

有次单位请我们当地的文联主席讲课,这位老先生德高望重,出了几本诗集。讲座结束后,老先生向每位听课的人发一本他创作的诗歌。第二天,文联有位同志打来电话,书籍是收费的。没办法,请示领导后,按书的定价累计后的金额,专程送到文联。据文联同志解释,老先生出版这本诗歌是有条件的,由他本人包销2千本,先礼后兵是无奈之举。

出版社也要成本核算,对作者送稿审查很严。编辑的眼光很毒,看重的是名气大的作家和预测成为畅销的作品。对不知名的作者,采取的是包销或自费的政策,出版后既使滞销,也不会影响出版社的效益,巧妙的规避了风险。

作者辛辛苦苦创作的作品,好比是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有的作者甚至举债,希望让更多的读者分享他的成绩。回本还得有渠道,靠关系推销,没有通道只能白送了。还看见有位作者把几百本自己创作的小说打包送进废品收购站。

这些辛酸的例子,滿滿都是泪啊!


秋平171152879


说说我对自费出书的看法。

出书,对每个人都是梦寐以求的好事。



(朋友刚刚寄来的自费书)

从前,把文章印成铅字,很难。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自己豆腐块文章见报,高兴好几天。现在,网络发达,只要想写,自媒体任性发,只要不违法,渠道多得是。对世事发表看法,随时随地。

从前,出书门槛高,内容、文笔要求较高。有的上岁数的人,穷一生精力一本书也难问世。现在,把过去的文稿整理润色一下,印成书,作个纪念,无可厚非。一般的人钱不是问题,贴个一万二万,图高兴。

自费出书,十个有九个不为赚钱。分赠给同事、同学、学生、朋友、亲戚,留给后代,作纪念,作传家物件,有一定意义。

自费出书,可对一生或某个人生阶段做个总结,提供人生借鉴,启迪周边的人,尽管有限,意义还是有的。或对从事的职业研究的领域,有所感悟,印成书,对他人(哪怕只有一人)有帮助,足矣。



(2011年自编文集)

之所以自费,因为你的作品可能没有达到官方出版要求,也可能没有卖点,出版社贴钱他才不干呢。

当然,对自费出书,一些大咖和自识清高的精英,不屑一顾,嗤之以鼻。

这是一个全民写作时代,大狗要叫,小狗也要叫。许多出版社,只要作品不违法,只要个人肯出钱,出书方便。这是时代的进步。

如果你是年轻人,没名气,先自费出书,打打广告,出出名,为以后打基础,不失一良策。

自费出书,是令人骄傲的一件事情。有人眼红,是他眼高手低,写不出来。自费出书,总比写不出书强几倍。

我时常收到识者邮来的自费书,内容和印刷质量都不亚于名作家和大出版社。把她和名著放在一起,逊色不了多少。




(我们中文班的诗文集)

不断有识者促我出书,说不定哪天我真就出几本。把以前见诸报刊和没公开的东东,晒晒。没人要,留与后辈作柴烧。


七秩老松树


自费出书有两种人。一种是有权的,一种是有闲的。有权的出书就是名利双收,有闲的是赔功夫蚀饭钱。有权的出书是赚钱的买卖,别说出书都是傻❌冤大头,他们出书包赚不输。首先和出版社谈出书的时候,手下的虾兵蟹将便纷纷赞助,这个时候捞一笔是铁板上钉钉,赢定了。三十万的赞助费,回扣十万,出版社十万,自己定心拿十万。二是书出版了。先别看他或者她写的什么,先看底版上的定价,大多是天价,和书本的厚薄成正比的,一般都在三十元左右。这个时候,给他或者她推销这些书的还是这些当初的赞助人,这些赞助人大多是单位头目,一支笔签个名在出书人开出来的发票上,这张发票便可以在单位会计那里能够提现的。推销一百本,照例可得三千元,其中两千元给出书人,一千元自己是可以上腰包的。而且这包销人还能得个美名,曰:支持精神文明建设。因为他们往往会把这一百本书当做单位福利发给职工。职工拿回家怎么办?!多数是当做废纸卖给了走街串巷吆喝着收破烂的人,一百本里面有没有被那么三五个人正儿八经而读读这书?!难说。读了之后又能够得到点什么精神上的愉悦或者收获就更加难说的了吧。但是出书人只要有十个这样的包销人兼赞助人,三年五年就会出一本或者几本书,你只要看那些不断推出新作来的人自费出书了,你就知道他又有雪花银子进账了。至于那些有闲阶级自费出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到今天还有空出来的房间堆放着永远卖不出去的皇皇巨著的都有。笑笑而已,夫复何言?!


一般般的过客


个人出书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得到出版社认可,由出版社支付版税,作者名利双收;一种是作者自己出相关费用,得到了名,但不见得获利。现在个人出书绝大多数属于后一种情况,纵贯其中,99%以上都是赔本赚吆喝。

既然是赔本赚吆喝,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乐此不疲呢?我以为,这和中国知识分子传统意识中的“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有很大关系。看一看中国古代那些千姿百态、内容丰富的文人笔记,我们就不难理解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那种传言于后世的殷殷情怀。

许多现代人其实也有古人的“笔记情怀”,他们写出的诗词歌赋、散文随想,不求闻达于人,只求留痕于世,而留世的最好办法莫过于把自己的文字变成印刷品。


蓬莱海市的旅游记忆


自费出书寻常见,本人已觉不新鲜。几友佳帖均拜读,各有见地谈锋尖。不宜对此太较真,顺其自然随其便。是非标准别太硬,道德判断勿过严。还是宽容比较好,但愿书坛景灿烂。一一再补充两句,有网友谈其名人富翁出书易,平民百姓布衣庶人出书难,容易让人产生这么一印象感觉,正式出版部门都是唯身份论唯钱是举,等等。其实,就卑人多年与报刊投稿的实际经历,绝大多数编辑都是把稿件质量放在首位,较公正严格地把握审查过关的底线的。自己写的较满意的自认为有水准的文稿,多数能被通过在报刊登出 ; 而那些写时就感觉平淡无特色的稿件,寄出后也均为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