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孩子容易“隨波逐流”,家長難辭其咎

大部分人們的童年記憶,玩遊戲的時光總是最讓人記憶深刻的,反而對於在學校教了什麼卻沒什麼印象。還記得小時候射橡皮筋、玩跳繩、彈彈珠、跳房子、玩紅仔標、酒瓶蓋、打棒球等等遊戲嗎?這些看似簡單的傳統遊戲,卻是孩提時期百玩不厭的東西。

現代社會科技水平日新月異,互聯網的發達使各種言論和觀點在瘋狂傳播。傳統的遊戲似乎已經不在小學階段的孩子之間流傳了,取而代之的是現代的電子遊戲機和在線遊戲。吃雞等網絡遊戲包裹著孩子們的大腦。

電子產品對孩子心智、身體、大腦的發育都有不良影響,對於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父母必須以身作則,給孩子制定使用規則,指導孩子正確、適度地使用。

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孩子容易“隨波逐流”,家長難辭其咎

哪種觀點是對的?

阿芳家裡的孩子今年雖然材五歲但是對於各種電子產品非常熟練。但是他並不知道哪些信息是正確的。得知她夫婦二人做木材生意,都很忙碌。

我問她平時孩子由誰帶,她說主要都是她帶,隨即又說:“孩子挺乖的,只要有一個電腦給他玩,他就不會到處跑。”那麼小的孩子,他在電腦上玩什麼呢?我驚訝地問。她說,就是一些簡單的遊戲啊。我又問她,那⋯⋯孩子什麼時候開始玩遊戲的?

她說,已經玩一年多了,每天早上一起來就要玩電腦。聽到這裡,我感到非常不安,這可能是我聽到過的年齡最小的網癮孩子。

如今,孩子沉迷於電視、手機和電腦,成了讓很多家庭苦惱的問題。孩子一旦迷上了玩電腦,就不喜歡跟周圍的小夥伴玩,也不願意出門。而且,孩子越小,玩的遊戲越簡單,就越容易對遊戲產生依賴。

英國著名的思想家波普爾很早就對這種家庭現象感到憂慮和恐慌,他把這種現象稱為不負責任的父母早早地為孩子請了一個“電子保姆”。在他看來,“電子保姆”就是魔鬼的化身,它對孩子心智、身體、大腦的發育,語言和身體能力的發展都會構成巨大的傷害。

他拿開車做比說,人人都知道,讓一個沒有學過開車技能、沒有領到駕照的人去開車,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但很少有人會去想,對電視、電腦、手機的操作,也是需要“駕照”的,讓沒有“駕照”的“司機”去操作這些電子產品,同樣是一件很危險的事。

對於電視、電腦和手機的使用,父母要給孩子做充分的指導。孩子很小的時候,要儘量讓他不看電視,到他長大一些,可以看一些兒童節目了,也要明確地規定什麼時候才能看,看多長時間,不能輕易把家裡的遙控器交給孩子掌握。

幼兒的專注力一般3到5歲之間的兒童,大概是5到20分鐘的定力。6到8歲左右基本上維持在20到40分鐘的定力。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特性,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這三點。我覺得基本是家長和孩子們都會有的共性。小學時期是孩子們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時期,甚至超過了成績。這也決定了孩子們在六年級以後能否自覺自律的主動完成學習的關鍵因素。

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孩子容易“隨波逐流”,家長難辭其咎

缺乏主觀意識的孩子大多有這幾種特點

1. 太容易相信傳言

缺乏主觀意識,容易相信陌生事物。輕信對於孩子來說,是很容易的事。他們大多沒有主觀意識,大部分信息都是照搬全收。缺乏主觀意識的孩子,大多容易相信傳言,家長們要注意孩子們的分辨意識。

2.沒有自己的想法,人云亦云

缺乏主觀意識的孩子在面對一件事情時。沒有自己的想法,總會問別人的意見,缺乏主見,愛隨大流,這樣的孩子長大了以後,沒有自己的人生規劃很容易走偏,隨波逐流。

3.缺乏獨立性

缺乏主觀意識的孩子容易依賴別人,獨立性差,這個事情看似沒什麼事,其實有很多隱患。很多家長覺得孩子要聽話,與其說聽話,不如說要有心智,講道理比挺好的孩子健康得多。

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孩子容易“隨波逐流”,家長難辭其咎

如何培養孩子的主觀意識?

1. 讓孩子學會提問和表達

家長可以在這方面對孩子做專門的訓練孩子開始會說話後就是個小小“十萬個為什麼”,這時如果家長和老師可以掌握一些提問技巧,

啟發孩子進行更多的思考,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對錯”或者“記憶”這個層面的話,就能幫助孩子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參加一些培訓課程,對於家長其實也是有很好參考意義的。

2. 引導孩子主動思考

一個問題,家長不要直接給出答案,遇到孩子提問時,大部分的家長會直接回答孩子的問題,比如:不上學我們就不能學知識、以後就不能生存於社會、不能賺很多的錢、不能做很優秀的人、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些答案聽起來似乎都很對,但真的能說服孩子嗎?愛提問、會表達,就是孩子思考能力的表現。

比如在幼兒園裡的見聞,學到的知識等等,將它們用自己的話表述出來,也是需要一個獨立思考的過程。很多的事情都是有兩面性的,孩子可能在看到了事情的一面。作為家長,有意識地去引導孩子,讓孩子更全面瞭解事情。

家長也要做個好榜樣,不要在未曾理解一個人或者事物時,就大放厥詞。當孩子對家長說出了真實看法時,無論是錯是對,首先要鼓勵、肯定孩子獨立思考。

比如為什麼要這麼做,為什麼要這麼說?舉個例子:不要簡單地說,別人幫助你的時候,你要說謝謝。

還可以換個角度,如果我們幫了別人,而對方沒有說謝謝,我會覺得非常難過。這樣換位思考的角度引導孩子,更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如果遇到不正確的事情,先用平等的態度提出自己的看法,讓孩子來判斷,別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孩子,避免高控制的態度。

3.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世界上最無私的愛,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愛,世界上沒有哪種愛,可以與父母對子女無條件的愛相比。

為此,很多父母為了孩子經後能有“出息”,對孩子總想採取一種“幫到底”的態度,希望孩子能在自己規劃的道路上行走,這樣就可以避免“少走彎路”。比如,母親從小英語不好,就想法設法尋找培訓班給孩子補英語;父親因為小時候體弱多病經常受到同齡孩子的欺負,就讓孩子學習跆拳道、武術。

可是,一旦孩子與父母就某個安排意見不合,很有可能會招致家長以過來人的態度進行各種訓斥。“你還小什麼都不懂,等你以後就會明白爸爸媽媽的良苦用心…”、“我都是過來人,聽我的沒有錯…”家長們總是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對各類事物的想法強加給孩子。

然而,很多家長卻忽視了,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其結果往往事與願違。在家庭教育中,孩子的聲音總是最微弱的,家長總是認為孩子什麼都不懂。然而,父母所認為的成功不一定就是成功,所以不要把自己的夢想強加給孩子,這樣只會讓孩子淹沒在沉默中。

這個世界上,有太多孩子的人生在父母的安排下的最終以悲劇收場,其實,我們中的大多數又何嘗沒有經歷過這樣的悲劇

4. 給孩子更多的知識獲取的機會

讓孩子體驗各種方面各種領域的知識。孩子在電子產品環繞的環境中成長,卻與自然疏離,大量出現過胖、注意力不集中、躁鬱傾向等問題。

調查顯示,過動、電動及不動是現代孩子最常見的困擾。帶領孩子走向戶外學習,可以舒緩這些困擾。美國國家野生動物同盟研究指出,接觸大自然的戶外活動,可以改善孩子的專注力、降低過動症

5.教孩子辨別對錯

教會孩子能夠讓他正確對待互聯網的信息對錯。孩子從生下來開始,就被各種信息包圍著。一是從父母家人那裡接受到的信息,二是從電視裡接受的信息,三是從社會各種人的接觸中得到的信息。

這些信息有的是正確的,有的則是不正確的,有些信息處於灰色地帶。家長有責任教孩子分清信息的對錯。

我是Ainee媽咪,是一名高級育嬰師、也是2歲寶寶的媽媽,我們將會持續和大家分享更多育兒母嬰的經驗和知識,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內容,歡迎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