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互聯網還在跟隨美國?不存在的!

“對標”在互聯網是一個很常用的詞,它是為了讓更多人聽懂自己的商業模式跟之前的大咖有什麼異同。而且這種自我定義,之前主要出現在中國公司和美國同類產品之間,比如搜狐是中國版的雅虎、阿里是中國版的亞馬遜。只要把中國市場的份額和規模同美國公司兩相對照,就可以計算出這家公司大概的估值了。

中國互聯網還在跟隨美國?不存在的!

但是最近幾年,這種對標變得越來越稀少了,背後反映的也是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的快速進步。首先,中美互聯網的市場規模已經不可同日而語,這導致中國應用的營收、利潤或者市值已經遠遠超過所謂的美國同類樣本。比如美團現在的市值大約425億美元,根本不願意跟Groupon扯上關係。而抖音和快手每年的營收規模都超過200億人民幣,Snap今年第一季度的營收只有大約21億人民幣,兩者已經不在一個數量級上。

中國在O2O服務領域的優勢,第一個條件是低成本的增量供給,比如外賣小哥和滴滴司機,在美國吃外賣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因為它的供給成本太高。第二個條件是中國的消費規模很大,亞馬遜2017年的總成交量只相當於阿里同時期成交量的35%。

中國互聯網還在跟隨美國?不存在的!

在視頻內容消費上,美國還是以電視機渠道為主,HBO、Netflix這些收視也發生在電視端,這種習慣反向說明了美國的視頻媒介環境還處在傳統工業時代,手機發揮的作用十分有限。長視頻反映了美國強大的影視生產能力?是的,但是也反映了他們有更多時間用在電視機,而不是手機上。根據QuestMobile的數據,今年3月中國用戶使用短視頻的時長增量,是長視頻增量的6倍。這個數據的重點不是抖音和快手如何成功,也不光是媒介變得碎片化和娛樂化。至為關鍵的是,數據反映了中國的媒介速度正在變得越來越快。再向前推論,它反映的是技術變化的速度。向後看,加快媒介的速度和容量,就可能質變,我們看看功能機和智能機的區別。這些會在正在寫的一篇長文中再詳細闡述。

中美互聯網對標減量的另外一個原因是,我們的很多應用在大洋彼岸真的找不到相似的產品。比如依靠社交流量崛起的拼多多,信息流信息分發的今日頭條,音頻媒介的喜馬拉雅,主打二次元視頻的B站,甚至包括廣受詬病的共享單車和共享充電寶。這些新的形態是從中國市場實際出發,探索出的新空間。

我們又要說到移動支付。比如我現在所在的洛杉磯,出門可以不帶手機,但你不能不帶信用卡。不能說信用卡僅僅是使用習慣的不同,信用卡代表的是工業時代的交易速度和場景。用Uber要綁卡,用亞馬遜要綁卡,總之每遇到一個新的支付環節,你都要重新綁卡。實際上美國互聯網缺少線上線下統一的交易入口,交易和支付是完全剝離的兩件事,這跟它線上交易不發達的結果互為表裡。

中國互聯網還在跟隨美國?不存在的!

移動支付的作用不僅僅是能買到東西,它可以產生和記錄交易數據,可以豐富微觀交易場景,可以點對點轉賬,也可以衍生出金融產品。移動支付和信用卡的差距,不是什麼方便快捷,更無關乎金融安全,而是兩個媒介時代的速度差。就像汽車和馬車,也許同樣效能,但是不同時代。

移動互聯網在美國社會生活中的滲透率之低,會超乎我們想象。這可能跟它的先發劣勢有關係,船大難掉頭,一切都已成熟,新的動能很難撼動傳統消費模式的根基。也可能跟它的成本結構有關係,人力成本很高,所以相應的內容和服務成本就很高。比如小紅書,作為一個UGC社區,用戶有富裕時間才能生產和消費內容,美國不具備大規模生產互聯網內容和服務的條件。

中國互聯網還在跟隨美國?不存在的!

根據APPAnnie的數據,2018年Q1美國Google Play免費前200名應用中,工具、購物和通訊類位居前三,音樂、視頻、娛樂等強內容屬性的應用,比重只有22%。短視頻應用一度排名第一的,是來自今日頭條的musical.ly。

中美互聯網不能再簡單對標的第三個原因,即使早期亦步亦趨跟隨的一些中國公司,幾乎都走上了創新的發展模式。比如騰訊和Facebook都以社交業務為基礎,但是騰訊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遊戲公司,它和Facebook的廣告平臺模式完全不同。陌陌也不是Tinder那個陌生人社交的樣子,而是跟中國市場實際結合,成為了開放式內容社交平臺。

就在本月,亞馬遜宣佈將於2019年7月停止在中國的電商業務。過去十多年來,類似的撤出已經不是第一次。美國互聯網業務在中國市場折戟,這是雙方市場主體在適應環境的能力體現,也是中國互聯網全面崛起的表現。我們還聊過移動互聯網美國落後中國的一些表現,關注微信公眾號“真像大白”,像是好像的像,回覆“差距”就可以看到。我們下次接著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