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非遺:花兒——“活著的詩經”

甘肅省為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的交匯地帶,是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千年絲綢之路以漢代長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連接地中海各國,從開始運輸絲綢慢慢演變成為經濟貿易、政治文化的交流之路。這片黃土地孕育而生的民歌——"花兒"顯得格外獨特質樸。

走近非遺:花兒——“活著的詩經”

花兒產於甘肅臨夏,並流行於甘、青、寧、新等地區,唱詞浩繁,文學藝術價值很高,被人們稱為西北之魂。作為花兒的發祥地和最主要的傳唱地,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和岷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中國花兒之鄉"稱號,康樂縣和和政縣被命名為中國花兒保護基地和中國花兒傳承基地,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和永靖縣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民歌考察採錄地。其中甘肅臨夏更是花兒的故鄉,在2009年9月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甘肅花兒,連同我國申報的其他21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一道獲准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走近非遺:花兒——“活著的詩經”

甘肅花兒,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是甘肅臨夏、定西、甘南等地區勞動人民表達對理想追求和對幸福生活熱愛的一種民族音樂傳唱形式,內容豐富多彩,語言生動形象,曲調高昂優美,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鄉土特色。

走近非遺:花兒——“活著的詩經”

演唱形式多樣,有獨唱、對唱,也有合唱,特別是集體對唱頗具情趣,各由四五位歌手組成的對歌雙方,相互間展開風趣、生動的"花兒"對唱,十分吸引人。集體對唱逐漸演變成有相對固定的時間和地點的、各民族自發舉行的對歌、賽歌集會的"花兒會",如臨夏州和政縣"松鳴巖花兒會"、永靖縣"炳靈寺花兒會"、康樂縣"蓮花山花兒會"、定西市岷縣"二郎山花兒會"等。在這些"花兒會"中,影響最大、規模最大的是"蓮花山花兒會",每年農曆六月初一到初六,穿著豔麗服裝的各族人民從四面八方接踵而來,登山會歌,常聚有數萬人,整個花兒會包括攔路、對歌、敬酒、告別等程序,都是在優美的歌聲中進行的,從山腳到山頂,從河邊到樹林,整座蓮花山都回蕩著悠揚高亢的花兒,被國內外專家譽為"民歌的海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