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發生第一次世界大戰?

手機用戶57793464129


薩拉熱窩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1914年6月28日,全世界的目光都集聚到薩拉熱窩這個地方。隨著一聲槍響,斐迪南被刺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就此被點燃。

塞爾維亞的極端名族分子普拉西普刺殺奧匈大公夫婦。但另外一個起因是因為資本主義國家走向極端化,以德國為首的國家都想稱霸世界,世界列強瓜分殖民地。





要說第一次世界大戰為何爆發呢,這個問題就比較複雜了,需要從很多方面來解答這個問題。

第一,德國在歐洲的崛起已經威脅到了世界體系的利益獲得者。原來諸多邦國組成的德意志地區,換句話來說其實就是一盤散沙,各個邦國都樹立起了高高的貿易壁壘,難以形成統一的市場,就更不可能形成一個統一的國家。

這樣一個破碎的中歐,對於周圍國家的發展都是有利的,尤其是對英國、法國和俄國來說,相當於周圍少了一個勁敵,國際環境會安全不少。所以,在一戰前,英法俄是典型的現有國際秩序的既得利益者,有著龐大的殖民地和經濟總量。

德國一經建立,便憑藉其嚴謹的性格,較好的國民教育和社會福利,以及阿爾薩斯洛林的鐵礦和魯爾的煤炭所形成的工業體系,一躍成為超過英法,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工業國。這就讓歐洲的老牌帝國看懵了,他們絕不容許一個統一強大的德意志國家橫在他們中間,威脅到他們的既得利益和環境安全。尤其是法國,一心抱著要報普法戰爭戰敗之仇,收回阿爾薩斯洛林。




第二,關係到薩拉熱窩事件的由來,這就要講到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衰落。隨著意土戰爭的結束,意大利全面擊敗奧斯曼帝國,奪取了非洲殖民地。這也刺激到了巴爾幹地區的其他民族。他們被奧斯曼帝國統治了幾百年,終於見到可以翻身獨立的機會,所以爆發了巴爾幹戰爭,趕走了奧斯曼土耳其。

可是舊的帝國走了,新的帝國又來了。沙皇俄國和奧匈帝國看上了巴爾幹地區,開始了新一輪的爭奪。1908年,奧匈帝國強行吞併波斯尼亞,引發塞爾維亞的不滿。同屬斯拉夫,塞爾維亞原本想向波斯尼亞擴張的,結果被奧匈帝國捷足先登。所以塞爾維亞的民族主義組織黑手會決定派殺手報復奧匈帝國,地點就在波斯尼亞首府薩拉熱窩。這就是著名的斐迪南大公遇刺事件,最終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三,我曾經想過,光是新舊帝國矛盾,就一定會引發世界大戰嗎?為什麼歐洲的事情,會有六十幾個國家參與呢?是什麼給了他們造成如此巨大傷亡和破壞的能力?那就是科學技術。

雖然說一戰的主戰場在歐洲,但是全世界的國家都參與了進來。別的國家為什麼要參與歐洲的事情呢?因為他們不過是歐洲國家的殖民地罷了。像是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和南非都是英國殖民地,摩洛哥等西非國家都是法國的殖民地。所以,大航海和殖民體系才是世界大戰的根本原因。只有幾個大哥將整個世界都變成自己的小弟,才有能力將全世界拉入自己的戰爭。否則就只是幾個大國家打仗,和世界其他部分沒關係,其他國家沒有義務管你們的閒事。

鐵路、機槍、無線電等技術也是推動世界大戰形成的重要條件。鐵路運輸意味著兵員運輸和補給變得更快,可控制的範圍更廣。有些走路很遠的地方,補給非常困難,行軍又累,資源消耗又大,以前不敢輕易打。現在鐵路幾天就到,那就可以往更遠的地方打,或者在同樣的距離上做到更快的補給,瞬間投入百萬兵力再也不是夢想。這推動了戰爭的規模進一步擴大。




戰爭作為一種人類文明的活動也許是不可避免的,而達爾文主義彷彿告訴人們,戰爭鬥爭是證明優越性的一種方式。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因非常的複雜,遠遠沒有二次大戰那樣的清晰明瞭。


毒家精選


1914年6月28日,當人們在薩拉熱窩街頭迎接來此視察的奧匈帝國皇太子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夫婦的時候,突然一名塞爾維亞青年(加夫裡若·普林西普,塞爾維亞恐怖組織“黑手黨”的波斯尼亞學生)掏出手槍對著大公夫婦連開數槍,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夫婦倒在了血泊之中。

奧匈帝國在1914年7月28日出兵塞爾維亞,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

附圖,斐迪南大公夫婦遇刺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後果

第一次世界大戰從1914年7月28日爆發到1918年11月11日德國投降結束,歷時整整4年多,先後有30多個國家捲入戰爭,超過15億人口被波及;戰爭期間,有1000萬人死於戰場,受傷約2000萬人,經濟損失達2700億美元;此外,歐洲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被嚴重削弱,在歐洲之外的美國和日本實力大增,戰後不平等的分贓和約更是導致了日後的二戰。

附圖,1917年4月6日,美國與德國斷交

更重要的是,一場世界大戰導致四個帝國終結:奧匈帝國徹底解體,形成了匈牙利、奧地利等民族國家;延續600多年的奧斯曼帝國就此終結,只剩下核心部分土耳其;德意志帝國消失,德國失去了1/8領土以及全部的海外殖民地;俄羅斯帝國被革命推翻,繼而形成了世界上第一個共產主義國家。

那麼為什麼會有這場如此慘烈的戰爭呢?

1.新興列強與老牌列強之間的矛盾,這是根本原因。

經過歐洲老牌列強幾百年的瓜分,到20世紀初期的時候,這個世界的陽光下已經沒有一寸多餘的土地了,那些新近崛起的德國、美國、日本也需要殖民地, 該則麼辦?美國有南美的後花園,日本有心心念唸的亞洲大陸, 那麼德國呢?處在強敵環伺下的歐洲的德國該則麼辦呢?德國也需要給未來的德國人留下一點陽光下的土地。

附圖,1898年的世界

說到底,第一次世界大戰是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的產物,是西方几百年殖民擴張的必然結果。老牌的殖民國家佔有龐大的殖民地,就比如大英帝國,在它極盛時期的殖民地約佔全世界領土面積的1/4,人口也約佔全球人口的1/4,法國在非洲也擁有龐大的海外殖民地,就連弱小的荷蘭、比利時等都擁有一片資源豐富的後花園。但後起的德國除了在非洲撿了一點貧瘠的爛地以及在亞洲舔了一些別人留下的湯汁,其餘的什麼都沒有,你說這德國人能不眼紅嗎?

附圖,世界殖民地化的過程

英國人憑藉龐大的殖民地壟斷了原材料市場,實行貿易保護主義美國有龐大的內需市場,而德國和日本的國內市場已經發展到極致,無論是利益需求還是爭霸需要,他們都不得不走向擴張的道路。

德皇威廉二世即位後,罷免了持謹慎外交的老首相俾斯麥,雄心勃勃的德皇毫不掩飾自己的擴張政策,他公然宣稱“我們也要為自己要求在日光下的地盤”並要求重新劃分全球勢力範圍。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與“日不落帝國”之間的衝突加劇,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機又給原本就矛盾重重的德法關係加了一把火。

2.民族主義的興起

奧匈帝國與塞爾維亞

伴隨著雙方矛盾的加深的還有歐洲愈演愈烈的極端民族主義。自15世紀以來,波斯尼亞一直是奧斯曼帝國的領土,但卻居住著許多塞爾維亞人。19世紀後,隨著奧斯曼帝國的衰落,塞爾維亞逐漸取得獨立;1875年,奧斯曼帝國的波斯尼亞省發生內亂,奧匈帝國則趁機佔領波斯尼亞;1908年,奧匈帝國正式吞併波斯尼亞,這引起塞爾維亞人強烈的仇奧情緒。

刺殺奧匈帝國皇太子就是塞爾維亞極端民族主義者所為,在泛斯拉夫主義和泛日耳曼主義的敵對結盟關係以及種種集體協定防禦條約的背景下,歐洲列強紛紛加入戰爭。雖然這只是戰爭的一個藉口,但一戰中這種民族主義大大加深了戰爭的慘烈程度,各國紛紛進入總體戰。

附圖,德國(藍色)和奧匈(紅色)組成的德奧同盟

德意志與法國

在十九世紀中葉的時候,德意志地區仍是由十數個邦國組成的“日耳曼邦聯”,逐漸強大起來的普魯士為建立統一的德意志帝國與奧地利、法國等進行了常年的戰爭。1870年,德意志帝國首相奧托·馮·俾斯麥在普法戰爭中擊敗法國,法皇拿破崙三世也被俘,大獲全勝的普魯士建立了一個統一的國家——德意志帝國。

戰敗後的法國簽下了異常苛刻的《法蘭克福條約》,條約中法國割讓阿爾薩斯-洛林給德國並賠款50億法郎;更讓法國人無法接受的是德帝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這大大羞辱了法國,因此戰後的法國復仇主義盛行。

附圖,普魯士的鐵十字勳章

奧匈帝國與沙皇俄國

進入19世紀後半期,奧斯曼帝國在巴爾幹半島的統治逐漸崩潰,以斯拉夫人老大哥自居的沙皇俄國積極介入巴爾幹半島事務。1878年的柏林會議使得巴爾幹半島上的多個民族取得獨立,這些民族主義國家很快就大打出手;奧匈和俄羅斯的友好關係也破裂,這是因為柏林會議中親俄的保加利亞版圖大大被削小,而奧匈帝國則取得黑塞哥維那、波斯尼亞,為了遏制奧匈的在巴爾幹的擴張俄羅斯選擇支持塞爾維亞,此後兩國圍繞巴爾幹問題衝突加劇。

附圖,1878年,柏林會議

3.軍事同盟

進入20世紀,國際秩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德國實現統一,開始對外擴張;奧斯曼帝國衰退,巴爾幹半島各個民族獨立;奧地利、匈牙利組成了一個極不穩定的二元制帝國;沙俄在日俄戰爭中失敗,目光重新轉向巴爾幹半島;還有巴爾幹半島一系列新獨立的民族國家之間充滿了火藥味。飄忽不定的國際關係,使得各個國家通過軍事結盟來保護自身利益,最終薩拉熱窩的一點火星引爆了歐洲這個炸藥桶。

附圖,同盟國與協約國的勢力分佈圖

普法戰爭後,德意志帝國首相俾斯麥為防止法國報復,故而採取結盟政策孤立法國。1879年10月,德國與奧匈在維也納秘密締結德奧同盟條約。意大利在爭奪北非突尼斯的過程中敗給法國,因此意大利、德國和奧匈帝國於1882年5月在維也納簽訂《同盟條約》,即三國同盟。

老練的俾斯麥在簽訂三國同盟的同時,於1887年與俄國簽訂《再保險條約》來安撫沙俄,但是俾斯麥下臺後,德皇威廉二世任由條約終止,德俄關係惡化。法國為打破外交孤立,趁機向俄羅斯提供資本以幫助其實現工業化,1894年,法俄締結軍事同盟條約,即法俄同盟。一直奉行“光榮孤立”的英國人面對咄咄逼人的德國,也開始尋求歐陸同盟。1904年,英國與法國簽訂《英法協約》,1907年英國與俄羅斯簽訂《英俄協約》。法國、英國和俄國組成三國協約來面對德國人的擴張。

1914年7月28日奧匈向塞爾維亞宣戰;7月30日俄國開始總動員,出兵援助塞爾維亞;7月31日德國向俄國宣戰;8月3日德國向法國宣戰;8月4日,德國入侵中立的比利時,英國向德國宣戰;8月6日奧匈帝國向俄國宣戰;8月12日英國向奧匈帝國宣戰。一場讓空前慘烈的大戰來臨。

附圖,在戰壕裡作戰的士兵

歡迎交流與討論!!!

求贊加關注!!!!


我沒忘記home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提起來很多人會說薩拉熱窩事件,那個叫做普林西普的青年刺殺了斐迪南大公,從而引起了一戰,實際上薩拉熱窩事件不過是戰爭爆發的導火索,真正又是戰爭爆發還有更深層的原因。

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就是資本主義世界的弊端暴露,各國間殖民分贓不均勻。用今天中學教學的話就是:帝國主義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而這個不平衡主要便體現在德國身上。此時已經是20世紀初期,第二次工業革命後,美國,德國崛起,並且工業產值已經逐步超過英法等國,而新老帝國的矛盾也逐漸暴露出來。英法崛起時間早,英國作為世界第一大殖民國家,曾經的日不落帝國,海外擁有廣闊的殖民地和市場,勢力範圍遍及全球的大部分地區;法國也在非洲佔據著大量殖民地,而曾經強盛現在衰落的西班牙,荷蘭,葡萄牙等國也在亞洲,美洲等地割據大量殖民地,世界上留給德國這種新型國家的沃土已經所剩無幾,但高量的工業產值是狹小的國內市場承受不起的,因此德國對於殖民地的需求不在英法之下,而這個充斥著資本腐朽味道的星球很難再發掘一塊沒有被殖民過的土地,因此新老帝國間的衝突在所難免。

其次,是因為歐洲的軍事同盟的建立。

在19世紀與20世紀的交匯時期,德國為與法國抗衡,防止普法戰爭後法國的報復,與歐洲中部的奧匈帝國組成了軍事同盟;而奧匈帝國內部是奧地利與匈牙利組建的鬆散國家,東部要應對俄國威脅,同樣處於利益的需要,和德國組成了同盟。後來,意大利也加入了這一組織,三國於1882年正式成立了同盟國。

而作為歐洲大陸上的宿敵:法國與德國的關係有多差不言而喻。尤其是普法戰爭中法國戰敗,拿破崙三世被俘,法國被迫與德國簽訂了《法蘭克福條約》,割讓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個資源區給德國,而德國國王威廉一世在完成了統一後與法國的凡爾賽宮加冕王位,更是激化了法國人心理的復仇情緒。與此同時,德國與俄國關係惡化,法國乘機拉攏俄國,兩國組成了暫時的聯盟。在1904年,英國為維護自己在歐洲大陸上的利益,形成制衡勢力,加入了法俄同盟,成立了協約國組織。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想和抗衡的態勢正式形成,歐洲大陸可謂一觸即發。

再次,歐洲其他的一些宿怨和矛盾,也都大大小小加劇了一戰的爆發。

上面提到的法德,俄國與奧匈帝國自不必說,歐洲大陸上的其他國家關係也頗為緊張。法國與意大利對突尼斯的爭端始終沒有得到緩解,意大利也是因為與法國的爭奪失敗而加入了同盟國;而還有同期的奧匈帝國與塞爾維亞的矛盾,極端的種族主義往往會引發曠世罕見的大戰,奧匈帝國的斐迪南大公帶著他的妻子索菲亞來到塞爾維亞人聚居領土波斯尼亞省訪問,想要確立妻子在維也納得不到的皇室榮譽,卻忘了這裡到處都是仇恨他的眼睛。正式在波斯尼亞首府薩拉熱窩,斐迪南大公被仇恨的槍口射殺,從而引發了一戰。

其實一戰的爆發是一個必然,即便沒有薩拉熱窩的槍聲,早晚也會有一個其他餓藉口引發雙方大交兵。當時的巴爾幹半島就想一支火藥桶,隨便一點火星都可以點燃這片土地。綜上,便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


薄暮嘆息


因為以前還沒有發生過,而且後來還會再發生一次,所以叫第一次世界大戰。關於這次世界大戰的起因,原因錯綜複雜,撲朔迷離,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戰況空前,規模宏大,波瀾起伏。

關於這次大戰的起因,教科書上是這樣的說的,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殖民帝國大不列顛佔有世界上最多的殖民地與半殖民地,但它因為殖民地利潤豐厚所以放鬆了對實體經濟的重視與投入,經濟逐漸落後於人;而德意志作為一個新統一的經濟迅速發展的新貴,只是因為崛起的晚就吃不上肉,只能喝點湯,它覺得不公平,所以它想打破現有的格局,按照實力重新分配利益,那時候利益主要就是指殖民地與勢力範圍。這種實力與殖民地佔有不對等的現象,歷史學家們將其稱為“倒掛”現象,至於倒掛到底是什麼意思,筆者當年也是百思不得其解,是把一個人吊起來,頭朝下,腳朝上?不知道!

另外,法國在德國統一時被人胖揍了一頓,實力受損,面子栽面,對德國懷恨在心,一直想找機會教訓這小子一頓。而俄羅斯也因為國內經濟形式落後,在歐洲缺乏存在感,說不上話,況且在巴爾幹半島與奧匈帝國存在利益糾紛,所以它也想有所作為。

而美國、日本等新貴作為遠離一戰主戰場的吃瓜群眾,看熱鬧不嫌事大,當然啦,必要時再撈一把漁翁之利,所以它們也是積極運作其中,相機而動。

正因為大家心裡都想算算帳,久而久之,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協約國,同盟國就在各種陰謀詭計中誕生了。劍拔弩張的氣氛籠罩了整個歐洲,眼看著大戰一觸即發。大家都卯足了勁招兵買馬,壯大聲勢,這年頭,who怕who。

據說這是人類有史以來規模空前的一場大戰,雙方你來我往,打得昏天暗地,死去活來。

悲摧的德國人又戰敗了,哎,又叫人修理了一番!





彩虹的星星


        19世紀末,資本主義國家在爭奪歐洲霸權和分割世界的矛盾中,逐漸形成了兩個敵對的同盟集團,即“德、奧、意同盟”和“法俄同盟”,雙方形成了一種恐怖平衡。

      進入20世紀初期,日益強大的德國不再滿足於現狀,要求重新劃分勢力範圍,嚴重威脅到了一些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既得利益。

       德國在亞洲、北非等地區,與英國的矛盾也越來越大,甚至在海上也試圖挑戰英國的霸主地位。英國人不得已,只能放棄自己引以為傲的傳統——“光榮孤立”政策,被動地開始調整對外關係。1902年,英國與日本簽訂同盟條約,希望假借小日本之手,削弱自己在亞洲的競爭對手沙俄和德國的實力。與此同時,英國也在歐洲大陸緩和它與法國的關係,就算是“抱團取暖”吧。

         而在法國方面,雖然長期與英國不睦,但此刻,自己的盟友俄國竟然沒羞沒臊的在“日俄戰爭”中敗給了小日本,自身實力嚴重削弱,根本無法在法國在與德國的對抗中給予強有力的支持。    

        在這種背景之下,英法這兩個“資本主義老鬼”逐漸走向同盟關係。到1907年8月時,英俄兩國也簽訂同盟協定,標誌著英、法、俄“三國協約”最終形成。

      至此!以德、奧為首的同盟國和以英、法、俄為首的協約國兩大軍事集團的正式形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做好了前期的組織準備。人員就位,可以開打啦!

        摩洛哥,位於非洲西北部,扼守著大西洋進入地中海的門戶直布羅陀海峽,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法國長期控制著摩洛哥這個國家,在摩洛哥處於一種“特殊地位”。

        在1905年初時,摩洛哥發生動亂,引起了法國極大地擔憂。1905年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又選在這樣一個敏感時期訪問摩洛哥的丹吉爾港,發表挑釁性的公開演說,提出要維護摩洛哥的“主權和獨立”,指責法國違反了馬德里公約(1880年簽訂),並以戰爭相威脅。

        最後,各方勢力形成妥協,決定共同承認摩洛哥“獨立”,但它的財政要由國際共同監管,警察組織由法國和西班牙分別負責,共同“協助”摩洛哥的治安,這就等於基本承認了法國對摩洛哥的實際控制,限制了德國的野心。

        1911年4月,摩洛哥國內爆發了反對殖民統治的起義。法國以恢復“秩序”和保護僑民為由,迅速出兵,企圖武力鎮壓。德國人一看機會來了,當然不容許法國獨佔摩洛哥,也開始出兵摩洛哥,德法戰爭迫在眉睫,一觸即發。最後關頭,雙方勉強達成協議,德國承認摩洛哥為法國的保護國和勢力範圍,法國則把法屬剛果的一部分割給德國人作為“補償”。

         1914年6月12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同德皇威廉二世舉行會談,為發動戰爭預先確定基本的方針和路線。他們一致認為,此時的俄國國內困難較大,根本無力插手巴爾幹局勢,可以先從此處下手。

       1914年6月28日是塞爾維亞國慶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來到薩拉熱窩招搖過市,被當地的民族主義者普林西普槍殺。年僅19歲的普林西普向斐迪南夫婦連開數槍,兩人當場就雙雙斃命,普林西普本人也直接被捕。

       斐迪南大公夫婦被刺身亡後,奧匈帝國極為震怒,立即向塞爾維亞政府發出最後通牒,毫不避諱的進行戰爭威脅,內容如下:

一、查封任何能引起對奧匈帝國以及皇室憎恨和藐視的一切刊物。

二、馬上取締一切民族自衛組織,並取締其他參與反奧匈宣傳的所有組織。

三、立刻從教育團體和教學教材中,刪除任何可能會煽動反奧匈宣傳的內容。

四、罷黜軍部或行政部門中被指進行反奧匈宣傳的官員,而此等官員的名單由奧匈帝國提供,塞爾維亞遵照執行即可。

五、塞爾維亞需接受奧匈帝國相關部門的領導,在國內鎮壓企圖顛覆奧匈帝國領土完整的所有活動。

六、在奧匈帝國有關部門的指示下,塞爾維亞採取法律措施,嚴厲懲罰策劃和執行6月28日刺殺事件的所有人。

七、立刻逮捕經奧匈帝國初步調查所顯示的兩名相關人士。

八、保持兩國合作,以有效措施遏制其境內的軍火走私。

九、向奧匈帝國解釋對其懷有敵意,在塞爾維亞境內或境外的塞爾維亞高級官員之言論。

十、馬上採取以上措施,並立即告知奧匈帝國。

       被逼無奈的塞爾維亞幾乎接受了奧匈帝國提出的所有條件,但並沒有換來期待中的和平。

         奧匈帝國發出最後通牒之後,俄國人不幹了。畢竟是戰鬥的民族嘛,心說,在我地盤這兒你就得聽我的!塞爾維亞歸我,你動就不行。正式通知奧匈帝國,你如果入侵塞爾維亞,俄國絕對不會置之不理。不信!你試試?

好,試試就試試!7月28日,在德國的支持下,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

        7月29日,英國外交大臣格雷召見德國大使,代表英國政府明確表態,如果衝突僅僅只限於俄奧之間,英國可以保持中立,繼續執行孤立主義;如果德國和法國也捲入其中,那麼局勢立刻就會發生變化,英國政府將不得不參戰。

        德皇威廉二世在最終獲知英國的參戰意圖之後,曾打算懸崖勒馬,勸告奧匈帝國接受英國人調停,先從塞爾維亞撈點利益再說。可是,奧匈帝國太猴急了,軍隊都已經開進塞爾維亞境內了。事情到了這一步,已經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

         戰爭迅速爆發後,俄法兩國站在塞爾維亞的一邊,立即進行戰爭的全國總動員,積極抽調兵馬。

        7月31日,德國向俄國和法國提出最後通牒,要求他們立即停止軍事總動員,遭到兩國的斷然拒絕。當天,德國就向俄國宣戰。8月3日,德國又對法國宣戰。

         8月4日,德國悍然撕毀了“保證比利時永久中立”的條約,侵入比利時境內。英國在獲知德國入侵比利時之後,要求德國無條件尊重比利時中立的協定。但德國人竟然聲稱:"國際條約不過就是一張廢紙。"

        就這樣,英國人以德國破壞“比利時中立”為藉口,對德國進行宣戰。短短的一週時間內,歐洲兩大軍事集團,在一陣陣戰爭的叫囂聲中紛紛粉墨登場,各懷鬼胎的捲入到一場非正義的戰爭當中。

       可嘆!這場幾乎都是“狗咬狗”的戰爭,牽涉到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億人口,超過6500萬人參戰,有2000萬人死亡,另有2000萬人受傷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了!

回答完畢。









文史不假


為什麼會發生第一次世界大戰,其實說白了就是兩個字,利益,俗話說得好,只有永恆的利益,沒有永遠的敵人或朋友,這對於國與國之間的交往體現的尤其的露骨,明顯,而一戰就是在利益分配不均,導致新舊兩種不同勢力產生巨大的矛盾的基礎上爆發起來的,畢竟戰爭永遠是最為直接簡單,但是又極具慘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戰的爆發起源於一場刺殺活動,而這場刺殺又被稱為一戰的火藥桶,當然了即便沒有這場刺殺,一戰也會爆發,只不過是時間的早晚罷了,畢竟隨著新興勢力德國的崛起,國內的資源以及遠遠無法滿足他自身的發展需要了,這時候他就不得不去需求新的發展機遇,獲取更多的資源,佔據更多的世界話語權,以及更高的國際地位,而那時候的世界格局基本上已經形成,被各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佔據,輕易不會放棄,而德國要想獲取更多那只有發動戰爭,打破舊有的世界格局,重新劃分世界利益。

一個是舊有利益的持有者,一個是新興勢力的迫切需求,兩者互不相容,那麼戰爭變毫無懸念的爆發了,舊有勢力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而戰,新興勢力為了爭奪更多的利益而戰,從頭打到尾,所圍繞的不過就是利益兩個字。


Y一花一世界YB


”一戰”的發生是因為後起之秀以德國為代表的新興資本主義國家要求重新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當時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半殖民地基本被列強瓜分完了。戰爭陣營分為同盟國和協約國,同盟國以德國為主導,加上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三國;協約國以英國為主導的,加上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俄羅斯帝國、意大利王國和美利堅合眾國四國,兩大軍事集團就此形成。這次大戰開始戰爭的主戰場在歐洲,但最後卻超出了歐洲範圍,最後共有30多個國家參戰,結果是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多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伴隨戰爭而促進了科技的發展,在戰爭中各種新式武器的出現,如飛機,坦克等,各種大殺器的出現改變了未來的戰爭模式,也改變了世界。



戰爭的原因——

1,戰爭導火索:薩拉熱窩事件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弗蘭茨·斐迪南大公被塞爾維亞族青年刺死。

2,巴爾幹半島位於位於歐亞非三洲交匯之處,戰略地位顯赫,巴爾幹是名副其實的火藥桶。


我們知道,經過數次大戰後,以同盟國失敗告終。失敗國以割地賠款為代價,如戰後各國於巴黎召開和議,稱為“巴黎和平會議”(簡稱巴黎和會)。諸國與德簽訂的議和條約——《凡爾賽和約》。

其實,1917年8月2日,開戰整整三年後,中華民國政府國務會議國務會議正式決議對德宣戰。不過我國派遣的是30萬勞工沒有派一兵一卒。

這次戰爭導致1000多萬人死亡,戰爭波及了15億人,佔世界總人口的75%,直接經濟損失達2700億美元,但客觀上又促進了科技的發展,比如後來軍用的許多都轉為民用了。

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並沒有消除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了火種。


歷史如歌


我是歷史小玩家!讓我來解答。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一個火藥桶(巴爾幹半島)遇到一點火星(薩拉熱窩事件)發生爆炸的故事。


讓我們看看這個火藥桶的成分,俄國在克里米亞戰爭被英法暴揍後,目光轉向東方吞噬中國領土不亦樂乎,沒想到吃相太醜陋,並動了日本的奶酪,日本忍無可忍於1904年發動日俄戰爭,失去在太平洋不凍港掌控權,遂在掉頭企圖控制黑海向地中海的通道即博斯普魯斯海峽,可是又動了德國的蛋糕,德國已將奧斯曼土耳其納入自己勢力範圍,準備從柏林修建鐵路到巴格達,進一步鞏固其對土耳其的控制,怎能允許俄國佔領博斯普魯斯海峽切斷德國侵入土耳其的大動脈?而德國一旦修好鐵路,又會動到英國在埃及和印度的利益,這又是英國所不允許的;自普法戰爭後,法國割地賠款,喪權辱國,對德國恨的癢癢的,早早的和俄國結盟,並後來對老冤家英國求和以對抗德國;奧地利外在薩奧戰爭時從意大利北部被踢了出去,則其通向地中海的貿易航道被關閉,所以把目光投向愛琴海;而巴爾幹半島上的塞爾維亞卻想把奧地利的塞爾維亞人都納入大家庭來,組建一個大塞爾維亞,屆時在亞得里亞海和愛琴海都有出海口,這又把奧地利夢寐以求的愛琴海出海口封死了,是奧地利絕對無法容忍的!意大利同樣心繫被奧地利吃掉的亞得里亞海沿岸曾屬於自己的地盤。歐洲列強在巴爾幹半島利益錯綜複雜,而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及意大利於1879年——1882年結為三國同盟,英、法和俄國結成三國協約,歐洲強國們形成聯盟拔河的態勢,劍拔弩張。


巴爾幹半島這個大火藥桶隨時要引爆,而薩拉熱窩事件這個火星一點燃,瞬間爆炸!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我是歷史小玩家,在手機上碼字不容易,如果覺得好就隨手點個贊鼓勵下唄!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如侵權速刪。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