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小學生家庭作業:為家長講《撥苗助長》的故事,你怎麼看?

娛樂刀鋒A


書面作業有限定,可是口頭作業並沒有什麼限定,並且這樣的作業,在我看來是相當好的作業。

其一,發展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學生通過面對他人,就是一個公共場合,能夠做到言語的流暢表達,這是幫助孩子學會溝通交往的重要能力,是核心能力。家長還可以在此基礎上,不僅是當好一個觀眾,還是可以做一位錄音師,錄下孩子的言語表達,讓孩子自己聽,也可以家長在回放的過程中更好地指導孩子的言語表達能力。

其二,促進學生的親子溝通能力,親子之間的互動形式是相當多的,可是,我們平時真正實現親子互動的機會是很少的,老師給家長創造一個機會,那家長可得好好地利這樣的機會,與孩子好好地拉近關係。例如,我們還喜歡給孩子佈置要求給家長捶捶背、洗洗腳,然後請家長表達感想,肢體接觸,情感交流,這不是相當好的事情嗎?因此說這樣的作業時光,家長一定要好好地用。

其三,家校聯動的好機會,家長沒有事由也就不會主動與老師溝通,家長如果發現自己孩子身上有這樣的特長的,那還可以向老師爭取這樣的參賽機會,把孩子從小舞臺推向大舞臺,孩子也會因此去發現自己身上的長處優點,越來越有自信,越來越有精氣神。家長也可以藉機瞭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情況,看到孩子進步的腳印,這是多麼幸福的事。

總之,這樣的作業最好是天天都有,每天都講,講故事、演講、主持、朗誦等等都可以,孩子的能力定會有很大的提升,即便是老師沒有佈置,家長自己也佈置吧,同時還給他錄音、錄像,看得見的進步,看得見的童年,看得見的親子,一家人行走在成長的大道上,一路歡歌笑語!


六和麥田


我們常說“聽說讀寫“, 會聽才能會說,會說才能會寫,“說“是很重要的一關。一個故事,你聽過,不代表能說出來;說出來,不代表能說得好。因為它反映的是個人的口頭表達能力,而口頭表達又包含了概括能力、語言組織能力、關聯詞的使用能力……等等,口頭表達時我們會投入感情,這就等於又培養了孩子的共情能力。所以說複述一個故事,看似簡單,其實牽連甚廣,涉及到的問題很多,對孩子的影響也很深遠。



複述故事是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在複述故事時,孩子要一邊講一邊想著下面的內容,而且隨著情感投入的增加,孩子的腦海裡其實是先有圖像然後才能處理成語言的。這不僅需要有良好的記憶力、豐富的想象力,還需要有快速的反應能力。



複述故事是為寫作打下基礎。還是那句話,“聽說讀寫”,“說“與“寫“是密不可分的,“說“是“寫“的基礎,“寫“是“說“的提高。要會寫,先得會說。能說會道才能下筆無礙。這就是為什麼寫作好的孩子口才也好、木訥寡言的孩子,寫作水平也很一般的原因。


講故事是需要觀眾的,孩子回家不給父母講,給誰講呢?況且講故事有這麼多的好處,又能寓教於樂,增進父母子女的關係,家長何不開開心心的做個聽眾呢?



檸檬樹錦繡


二年級學生的家庭作業:給家長講《拔苗助長》的故事,我想說,設計這個作業的老師太有才了!我要為ta點贊!

1.講故事是把讀和說結合起來的好方法

在任何學習中,聽說讀寫四種基本手段都離不開,只不過情境不同、學習者不同,這四種手段使用起來也各有側重。但不管怎麼樣,這四種以思考為核心的基本素養都不可或缺。讓孩子給父母講故事,既能鍛鍊會讀的能力,也能培養會說的習慣,實在是一舉兩得的好辦法,而且符合高效學習的規律:

一是輸入轉化成輸出。學習不能只是輸入,它必須要在輸入後經過大腦的加工處理,然後輸出,才能完成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沒有輸出就相當於往倉庫裡囤貨,往書架上添書,不能讓知識流動起來,就是讀死書。讓孩子講故事,就是從輸入到輸出,也是用輸出倒逼輸入。

二是文字轉化成語音。當前應試背景下,過分突出孩子們的文字素養,孩子一上學以後,就整天陷入各種文字書籍當中,越來越少開口說的時候。上學前那個攙著爸媽的手摟著父母的頸嘰嘰喳喳,問個沒完說個不停的快樂寶貝,漸漸地沒影兒了。這不是成長,而是成長的代價!這個代價很高啊!讓孩子講故事,就是從文字重回語音,注意是講故事,強調孩子的再創作,不是讀故事,雖然讀也是語音練習,但比起講,還是少了加工的深度。

三是獨有轉化成分享。學習的成果唯有與人分享才有更多的樂趣。古人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而且,分享就是輸出,可以檢驗學習成果,得到及時反饋。讓孩子講故事,父母可以聽出孩子有沒有學會,故事敘述是否有序、完整、生動,細節是否豐滿,講述是否生動,有沒有超出故事之外的獨特創造?此外,分享是一種優良的品質,不僅僅在學習上有大用,在為人上也有大益。

2.講故事是親子教育的好方法好契機

教育,最忌板著面孔說教,大道理說起來人人都厭煩。講故事是闡明道理的最好方法,人人都愛聽故事。

在親子教育中,講故事既是好方法,也是好契機。聰明的父母都善於把握這個機會,使用這種方法。舉個例子,孩子在外面瘋的時候,家長的喊叫、喝罵並不能讓孩子心甘情願地靜下來,但是家長一說給ta講故事,孩子馬上就依偎過來了。

講故事其實要注意雙向交流,不能總是一方對另一方:

一是父母講給孩子聽。這是大多數家長喜歡的,而且有些家長還很會講,講起來繪聲繪色,孩子聽得津津有味。但是!講過了就沒有了!為什麼?缺少互動。父母講得再生動,不善於啟發孩子的思考,仍然是隻輸入不處理的學習,只不過輸入方式從讀變成了聽而已。

二是孩子講給父母聽。現在的許多家長缺乏耐心和容錯心,孩子講的只要稍微出點兒錯,或者思維遲緩一點,家長立馬就面露不愉,要糾正、補充、接話,甚至乾脆代勞了。這種做法很不智。親子教育就是要讓孩子處於溫暖安心的狀態下,放心大膽地表達自己,暴露種種問題。試問,如果家長都不能有足夠的耐心來容忍孩子的不完美,其他人還會嗎?

但家長聽孩子講故事也不能只是聽,要在合適的時候,比如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託一把,遇到疑惑的時候啟發一下,引導的作用不能丟。

3.故事本身的教育意義值得深思

一是老師懂得兒童心理。比起埋頭書本不停寫作業,講故事更符合孩子的心理需要。讓孩子愛上學習,就要尊重孩子的特性,從趣味性上著手。假如換一種作業,比如有些教師最愛的背課文甚至是抄課文,那就違背孩子的天性了。

二是老師懂得家長心思。家長現在大多焦慮,都害怕孩子會輸在起跑線上,於是拼命給孩子加壓,“補充營養”。表面上看,短期內看,孩子的確“長高變壯”了,但實際上是拔苗助長,急於求成的結果。高了,但是根基不穩;壯了,但是虛浮不實。

三是老師藉故事規勸家長。這個作業的巧妙之處在於讓孩子給家長講故事,明道理,但不是娃娃腔的幼稚道理,也不是照本宣科的大道理,而是讓家長自己去重溫的道理。家長會想起自己的過往,會審視孩子的現在,會思考孩子的未來。如果有那麼一些家長能領會老師的苦心,放下讓孩子快速成長的焦慮,值了!

教育不是一件人人都能做好的事,在懂教育的人眼裡,一個微不足道的細節也能成為一次意義非凡的教育契機。為這樣的有心人鼓掌!


劍客談教育


可大部分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唯恐自家孩子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課餘時間,節假日讓孩子參加各種輔導班,超前教育,其實就是“揠苗助長”。“揠苗助長”這個故事就是告訴我們:無論做什麼事,不能急於求成,要順其自然,否則結果只能是適得其反。家長讓孩子參加各種輔導班,考慮過孩子的感受嗎?假如孩子不願意參加輔導班,非強迫著孩子去學習,那不是增加了孩子的學習負擔,剝奪了孩子快樂的童年生活嗎?我們知道“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知識的掌握得有一個積累的過程,不能急於求成,哪能一口吃個大胖子?再一個老師讓孩子給家長講這個故事,其實,也是複述課文,旨在在培養孩子的思維和口頭表達能力。孩子們寫作文總覺得無話可說,無話可寫,就是因為語言不豐富,不會表達,有嘴說不出。二年級孩子多讀課外書,看後講給家長或同學們聽,一是鍛鍊了孩子口才及表達能力,二是鍛鍊了膽量,三是為寫作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可以說孩子能給家長講故事,是多多益善。

因此,家長要支持孩子給你講故事,有益無害。


憶夢月華


我認為這個做法很好,我們提倡孩子多讀書,讀好書,家長多陪孩子讀書。往往有些家長,孩子堅持不了多長時間。讓孩子給家長講學過的故事,不失是一個好的方法。首先,讓孩子給家長講學過的故事,孩子必然要自己先認真學習,瞭解故事的內容,才能很好的給家長去講,這樣無形中促進了孩子的學習。其次,通過孩子給家長講故事,可以促進孩子和家長的溝通與交流,家長能很好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孩子能很好鞏固所學知識,增強學習的自信心。總之,變換不同方式,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值得提倡的方法。能夠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小橋流水1004


很好,這個故事孩子要學習,家長更應該學習,道理不是讓孩子一個人懂,而是家長更要懂!


元之創客



明德樹人教育機構



公正永生


現在的教育就是拔苗助長!


61510219730


如果孩子給我講,我就坐在沙發上好好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