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家庭教育文化養育不出相親相愛的姐弟

傳統的家庭教育文化養育不出相親相愛的姐弟

如今放開了二胎,很多父母只為大寶有個伴,或者待他們百年之後自己的孩子能有兄弟姐妹作陪,於是他們選擇了生二胎。

想法是很好的,但是事情卻事與願違,如今那些生了二胎的父母們最大的煩惱恐怕就是大寶不接納小寶、大寶打自己的弟弟或妹妹、大寶對別人家的小孩好也不對自己的弟弟或妹妹好。

這種問題的普變發生決不是你家大寶天生就比別人家的自私容不得二寶(事實上還是有一部分的兄弟姐妹感情是非常好的),當然也不是二寶到來的錯,而是父母的養育方法不當,造成了姐姐或哥哥接納不了自己的弟弟妹妹。

受傳統教育的影響,大家是否經常見到這樣的場景

場景一:

大寶:“媽媽,弟弟拿了我的玩具”。

媽媽:“他是你弟弟,讓他玩有什麼關係呢”。

場景二:

媽媽:“你怎麼打你弟弟了?”

大寶:“他先打的我”

媽媽:“弟弟還那麼小,你做姐姐的就不會讓著點”

場景三:

大寶:“媽媽,剛剛弟弟又把我的玩具摔壞了”

媽媽:“他還小不懂事”

以上三種場景幾乎每時每刻都在發生,其中心思想不外乎:你是大的你要照顧小的,你是大的你要讓著小的,你是大的你就有責任保護照顧你的弟弟或妹妹好幫我這個做父母的減輕點負擔,哪怕這個大寶只有三四歲,依舊有好多父母認為大寶照顧小寶,特別是姐姐照顧弟弟那都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傳統文化的糟粕

傳統家庭教育最糟糕的地方就是什麼?是有些父母的失職不以為恥反而為榮。在我們老家那裡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六七歲的小孩人還沒有灶臺高,腳下墊著凳子,一邊放火一邊做飯,他們不是孤兒也不是留守兒童,父母去哪兒了呢?父母在牌桌上,回家沒有飯吃就咒你一頓甚至暴打,你要是做了飯就誇你懂事,還要到處去炫耀他把他們家孩子教得好。六七歲的年紀本該天真燦爛,被父母視為掌上明珠般地呵護著,奈何父母失職不得不長成一個小大人還要被傳統糟粕挾持著,沒有人覺得做父母的有什麼不對,反而認為他們這些父母非常有本事羨慕不已,什麼長姐如母,什麼你家孩子小小年紀就這麼懂事,其本質終究不過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失職發展而來的道德綁架而已,關鍵是這樣的群體不以為恥反而為榮這才是最糟糕的事情。

那麼,在這種糟粕盛行的思想環境下,對文章討論的二胎和不和睦有什麼關係呢?它們有著很大的聯繫,正是因為在這種對小孩勞動力的剝奪和思想的綁架之下,社會對大寶讓著小寶合理化了,也放大了父母對大寶的期待,他們期待大寶能懂事點好幫父母們承擔一些他們的責任和義務。當大寶與小寶發生矛盾時,孩子們的哭鬧讓父母們煩惱,父母們則會不由自主的把矛盾的原因歸究于大寶不懂得禮讓弟弟,心裡想著:看別人家當姐姐的都會照顧弟弟了,你還只會給我惹事。可實際上大寶也只是個需要人照顧的孩子而己,照顧弟弟妹妹也不是哥哥或姐姐的責任,和小寶搶玩具打架更是小孩一種本能反應,父母處理矛盾時應該以是非而論,而不是隻因為大寶大一點而倍受責備。

糟粕下的惡果

筆者雖然只有一個寶寶沒有二胎養育的經驗可以借鑑,但是我成長在有弟有妹有家庭裡,結合自己做姐姐的心歷路程,可以很好的讓破解大寶行為背後的目的,只有真正的解決了大寶心理的各種問題,他才有可以接納小寶和小寶和平相處,少給父母們惹事。

我是最大的姐姐,我下面有個弟弟和一個妹妹,同時也是傳統父母眼中的問題大寶,他們也期望著作為大寶的我能懂事點,多多照顧弟弟和妹妹,但是,事與願違我不僅不會照顧他們,偷偷地打弟弟還是最狠的,更別談什麼姐弟和睦了。

我的問題大寶之路分二步:討厭、憎惡

討厭

小時候家裡窮很少有肉吃,有那麼一次我媽買了點肉煮了一鍋湯,有一塊大肉忘了切成小塊也跟著一起下鍋了,我運氣好撈到了那塊大肉,兩眼放光的破不急待地炫耀起來:“看!我夾到了一起這麼大的肉!”弟弟也想要大肉,於是他哭著找媽媽要。我媽在鍋裡撈了撈沒發現大肉,於是就讓我把那大肉讓給我弟。我至今都記得那塊大肉,之所以能記住它肯定不會是因為它的大小或色澤和味道,而是委屈。

這在大人眼裡不過是一塊肉而已,但是它在小孩的眼裡卻是一個世界的坍塌,也是對弟弟討厭的緣起。從前有什麼好吃的好玩的,大人們多多少少會想著我這個小孩,但是自從有了弟弟,只要是他看上了東西,資源少時只有一個時,永遠都是他的,肉也好,玩具也好,包括父母的愛也是如此。大人看得到只是這個小孩自私自利的一面,一塊肉都不捨得讓給弟弟。但是,父母在小孩眼裡就是一個天一個世界是他在世上所有的指望與依賴,這種情感上的分量與依賴一點也不亞於成人關係裡的愛戀關係。當新的生命出現之時,把他的地位給取而代之了,從此當媽媽精力不夠時,首先照顧弟弟這對他來說是情感上的背叛或拋棄,其受傷程度一點也不比成人遭受背叛輕,本該被安慰但卻被指責不懂事。當資源匱乏之時,媽媽首先滿足的是弟弟,這對他來說是不公,大人們首先看到的是姐姐的這個身份,從而理所當然的要求他禮讓,但是,大人們沒看到他也只是個孩子這一本質,需要媽媽的愛難道對小孩來說不正常嗎?於是,當姐姐的情感訴求得不到滿足之時,但是卻又離不開媽媽,所以姐姐把所有的討厭投射給了姐姐認為的侵略者弟弟,這就是大寶討厭二寶的原因。

憎惡

邊界都是一步步試探出來的,成人的世界是這樣,小孩的世界亦如此。如果說父母只是偏袒也就罷了,大寶頂多就是討厭那個“入侵者”二寶,關健是他們還懂得一步步試探邊界成為真正的入侵者,這會讓大寶討厭的情感上升為憎惡。

小的時候女孩子一般發育比男孩子早,作為姐姐的我也不例外,小孩子無聊的時候會有意無意的逗弄一下別人,我弟也是如此,有一天我在那裡坐著,他過來扯一下我頭髮,叫他別動我,他就嬉皮笑臉的走開了,過不了一會兒,他又要過來動一下我,雖然我身高體型比他大很多,但是他一點也不怕我,想怎麼惹我就怎麼惹我,因為在我媽那裡姐姐是要讓弟弟的,弟弟的挑釁一沒有傷力,二他還小他不懂事,所以就合理化了。那麼他是真的不懂事嗎?不,當然不是,其他的人你看他敢不敢惹?之所以這般無恃無恐還是不有媽媽的態度在背後撐腰。但是,我的困擾卻沒有得到解決,在他一而再再而三的騷擾之下,我終於忍無可忍了,於是我衝過去把他按在地上往死裡揍。這就是大寶的憎惡,緣起於是二寶有恃無恐的挑釁,更是媽媽是非不分的結果。

幾個月前我給我們家先生提起一段小時候的往事說:小時候有一年的年三十我弟被我爸扔到門外去了。我先生問:那你有沒有像電視裡的姐姐一樣保護弟弟跟你爸說:不讓弟弟進來你就不吃飯?我哈哈大笑回道:不好意思,我當時心裡想的是;終於也輪到你了!心情則是暗爽,要不是不能表達出來,我都想鼓掌了。

這就是家有多娃的現實記錄,不僅沒有想象中的相親相愛,關係一旦沒有處理好,還有可能整個家庭都雞飛狗跳,每個人都疲憊不堪。父母們會覺得養你們容易嗎,沒有哪一天能讓人省心,弟弟會覺得為什麼我的姐姐對我一點也不好還不如一個外人,而姐姐則會覺得這個家哪裡還有我的位置?

這就是傳統糟粕思想下的養育帶來的惡果。如果說能生孩子只代表著這對父母在生理上是成熟的,那麼養育孩子則需要心理上也成熟的父母,何為心理成熟?借用冠老師的一句回答: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環境。結合冠老師家庭成長課堂上的所學,再加我自己看過的育兒書,筆者以為二胎家庭不和睦的困境是可以解決的,從而達到想象中的相親相愛的一家人。

雖然我暫時還沒有養育二胎的經驗,但是我卻洞悉被家長們視為小氣或問題的大寶的心理狀態,前面我闡述了環境與孩子的關係,也道明瞭孩子行為背後的根本原因,接下來寫的是我對科學養育二胎的理解,希望對二胎家庭能有幫助。

二胎家庭之養育寶典

一、各就各位,找好自己的位置,承擔自己相應的責任,不要讓小孩裝大人,大人卻裝小孩。需要明確的告訴父母們,養育小孩是父母們的責任,而不是大寶的責任,真正理解這一點的人並找到自己相應的位置與責任的人會做到以下。

他們對大寶照顧小寶沒有期待,更不會理所當然的認為大寶就要讓著小寶,一方面他們不再期望大寶懂事地讓著小寶好讓他們省心;另一方面他們認同小孩子是有搶東西的權利的。真正做到以上兩後,那麼大寶在父母們的眼裡的缺點至少會少一半。

二、以規則對錯論事,而不是以大小,更不是以性別。

父母們通常偏袒小寶是以小寶還小不懂事為由,可是,誰也沒曾給長大定一個定義,同樣的一件事情,只因為大小或性別而產生的差別對待,任你說破天了他也是理解不了的,只有有根據的規則立在那裡,比如說玩具誰先拿到就誰玩,他才覺得這是對事不對人,否則會產生怨念。很多大寶之所以會打小寶,是因為他真的覺得就是小寶把他的爸爸媽媽搶走了。

三、始終相信大寶是有愛的

大寶愛打小寶有兩種可能性存在,一是發現打小寶可以引起父母的關注。二是討厭有報復之心存在,一般情況下偷偷地打小寶屬於報復心時,這時候做父母的就要反省是不是自己太偏心小寶了,有沒有哪些方事情是讓大寶受傷了的。還有當著父母的面故意打小寶的,他的心裡訴求是想博得關注,如果大寶打得不重小寶沒事,媽媽應該當作沒看見,當他使用這個方式求得失敗後,下次就不會再用了,但是,當他用打小寶的方式立馬贏得媽媽的關注後,下次他還會用這個方式博關注。如果下手重打哭了小寶,把小寶抱開即可。

在這世界上有我的祖國、我的媽媽、我的爸爸、我的老公、我的老婆、我的孩子、我的弟弟、我的妹妹、我的學校等一系列以“我的”開始的人或事,自己會抱怨他千百遍,但是卻從不允許任何人說他們半個“不”字:比如我的祖國,我們會抱怨她這裡黑暗那裡腐敗,但是,倘若是一個外國人在我們面前BB的話,我們一定會跟他面紅耳赤地辯論一番甚至打一架;我們的親人也是一樣,自己可能會抱怨他這裡哪裡不好,但是,若有外人說他們半個“不”我們也是誓死捍衛的,不因為別的,就因為他們的稱呼是以“我的”開頭的,捍衛他們的尊嚴名聲就像捍衛自己的一樣。所以我始終相信,只要養育方式沒有偏差,沒有大寶是不愛自己的弟弟或妹妹的。

四、愛大寶多一點更有利於兄妹或姐弟關係的和睦

坐公交時人們總是會爭先恐後,但是做高鐵卻不會,這可並不做高鐵的人就比坐公交的素質高,而是坐公交時,座位資源少,大家不得不搶,而做高鐵時,是對號入座,手中有位,心中不慌。養娃也是這麼個理,當你給足了大寶愛和安全感時,他會油然生出做哥哥或姐姐的責任感來,以追求更高層次所帶來的感覺,小寶也會因為有父母和哥哥或姐姐的愛得到滿足。但是,當他的愛和安全感缺乏之時,他的層次就永選停留在資源的爭奪上。

最後,我想給某些讀者說聲抱歉的話,看了題目應該有好多父母是抱著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大寶更聽話而來的,實際上,我通篇指出的都是當父母的不足與需要改正的地方。但是,育兒除了讓父母變得更優秀更懂孩子,還有其他的辦法嗎?答案是沒有的,你跟小孩說什麼是同理心、什麼是換位思考他能懂嗎?他不懂,他的思考與反應只能僅陷於他看到的和感受到的。所以,一段親子關係的好壞或和睦與否不管是從哪個方面來看都只能做父母的去努力、去改變。

PS:補充一下,這是一篇關於育兒的文章,之所以把以前的心歷路程拎出來理一理,並沒有抱怨的意思,如今跟弟弟的關係還算不錯,大概是因為身份的轉變吧,我己嫁作他人婦,成為了別人的老婆,別人的媽,從一個當初愛的資源爭奪者變成一個位愛的資源生產者。中間經歷了很多的心歷路程,成長了不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不在於感情的控訴,而是為了更多父母能夠更好的瞭解自己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