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迷於王羲之的唐太宗,自己書法怎樣?

魯世榮


撰文並書。

 楊賓《大瓢偶筆》雲:“今觀此碑,絕以筆力為主,不知分間布白為何事,而雄厚渾成自無一筆失度。”

此碑用筆厚重,而不乏骨力。沒有可以布白結構,全是自成。

評價可謂極高了,第一在“筆力”,這二字是評判書家水平的一個標準。用筆有無力度,是基本功的表現。

第二在布白結構,沒有刻意遵守,用筆雄渾,卻沒有敗筆。

這等水平,就不需多說了吧,已經是高手一列。

清錢大昕雲:“書法與懷仁《聖教序》極相似,蓋其心摹手追乎右軍者深矣。”

書法與聖教相似,學右軍學得太深入了。

上邊說布白結構沒可以遵守,這個說與聖教相似,矛盾嗎?

其實不矛盾,在取勢和對字的處理上,確實有聖教神韻。

一般人只能學其形,李世民學其神。

能學到神的人,水平自然很高。

如果有人不服,覺得自己臨的不錯,也可以發出來,讓別人看看。

清人王佑作詩讚曰:“平生書法王右軍,鸞翔鳳翥龍蛇繞,一時學士滿瀛州,虞褚歐柳都拜倒。”此碑書法渾然天成,筆畫結實爽利,無做作之態,實開八大山人之行楷書先河。

此句,前半句感覺有拍馬嫌疑,就是說這個李世民的字龍飛鳳舞鸞翔蛇繞,小日本和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權見過都佩服。

後半句是很中肯,渾然天成,用筆爽利結實不做作,八大的行楷就是得到了此帖的啟發。

反正我覺得此碑,給後人學,是肯定不錯的,格調很高,感覺隨意,法度不失。

《屏風帖》

唐太宗習字作書,有其獨到的方法,其《論書》說:“今吾臨古人之書,殊不學其形勢,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勢自生爾。吾之所以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

這句話就對上了,學書不學結構取勢,只求筆力筋骨,形勢自然而然就有了。

也就是說,臨帖不求像,只求用筆功夫。

估計此論會被很多初學者罵。

但我覺得沒錯,畢竟個人也是這麼練的。

像文徵明王鐸趙孟年輕時,也沒都主學王羲之,卻都有自己的風格,只不過筆畫太嫩。

《屏風帖》深得右軍草書意趣及使轉形勢,所不足者正是骨力稍弱。蓋草書走筆疾書,最難求者正是骨力,習草書最當體會。

此評論不錯,骨力不足,使轉意趣深得右軍真傳。

骨力即筆力,評論王鐸說“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軍”也是從此來,王鐸學柳體,骨力雄強,行草主法十七帖,使轉不虛。所以筆力為明清以後第一人。

反正此篇用筆功夫很深,至於說骨力不足,我是不以為然的,我以為是風化所致。

《溫泉銘》

溫泉銘

此帖最出名

《溫泉銘》書風激越跌宕,字勢多奇拗。

用筆確實跌宕,勢態很奇。

裡邊有些字,跟往聖教序裡字是一模一樣的用筆結構

還有褚遂良虞世南的取法。

反正取法蠻多。

俞覆在帖後跋雲:“伯施(虞世南),信本(歐陽詢)、登善(褚遂良)諸人,各出其奇,各詣其極,但以視此本,則於書法上,固當北面稱臣耳。”對其評價極高。此碑書風不同於初唐四家的平穩和順,而有王獻之的欹側奔放。有人認為太宗書法在大王和小王之間,但從作品看似更多地得之於王獻之。

意思是此帖跌宕起伏的書風,能讓歐虞褚稱臣。主要取法王獻之。

這評價,有點高,至今看不懂,從我看李世民字那天開始,也不覺溫泉銘水平多高。

但是之前有名家大家總結過,我還是的細細去研究。

我個人不回去噴一些不我認同的事,而是私下其研究。

噴人誰都會,噴完沒長進,白搭。

所以此帖我決定細細研究,多請教些大師。

然而,出於帝王的威嚴,他對王獻之卻極為不恭,曾雲:“觀其字勢,疏瘦如隆冬之枯樹;覽其筆蹤,拘束若嚴家之餓隸。”他譏諷小王之動機,後被宋米芾窺破,米芾《書史》中說得很清楚:“太宗力學右軍不能至,復學虞行書,欲上攀右軍,故大罵子敬”。

李世民罵小王字拘謹細窄。。。米芾說“李世民學王羲之字達不到那麼高的水平,所以學虞世南行書,向離王羲之更進一步,所以罵王獻之字不行”

罵的有道理,相當於面前少了一座大山,掩耳盜鈴。

唐太宗揚大王抑小王,曾影響了初唐的書壇,直至孫過庭《書譜》亦據此論。這一過錯,一方面因抑制使激厲、奔放一路的書風暫時隱匿,另一方面也使志氣平和的大王書風逐漸抹上了宮庭色彩,而漸失光輝。




逆刺青工作室


唐太宗李世民痴迷於王羲之,是在歷史上出了名的了。按現在的說法,唐太宗就是王羲之的“忠粉”。什麼是忠粉?忠粉,顧名思義就是忠實的粉絲。那麼,唐代宗自己的書法水平怎麼樣呢?我認為,唐太宗的書法頗得王羲之書法神韻,他的書法水平與王羲之的書法水平相比,尚差火候。

上圖為唐太宗李世民與書聖王羲之對話


第一,唐太宗李世民為什麼痴迷於王羲之?因為他自己喜歡書法,特別是對王羲之的書法,他是極為佩服的。王羲之只所以被人們尊為書聖,除了王羲之有較高的書法理論,且王羲之的五體書法水平都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之外,唐太宗是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作為一代帝王,他想抬高一個人,那是輕易而舉的事。

上圖為唐太宗李世民書法真跡

第二,唐太宗的書法水平到底怎麼樣?可以肯定的說,唐太宗的書法師法鍾繇和王羲之的書法,以行書和行草書見長,用筆老辣,法度嚴謹,書寫流暢,神采飛揚,有靜有動,動靜結合,頗得鍾繇和王羲之書法之神韻。書上說,唐人尚法。唐人尚法,就是唐太宗李世民開了先河。可以說,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唐代書法興盛的引領者和踐行者!就唐太宗的書法水平而言,在帝王書法中可稱為嬌嬌者!記得唐太宗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涵化宇宙,包容萬物。” 正是唐太宗寬闊的胸懷和博大的氣度,才有唐代盛世的景象,才有了唐代書法興盛的局面。唐太宗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方面,做出的貢獻是極大的!

上圖為唐太宗李世民書法

唐代為什麼出了那麼多書法大家,像虞世南,褚遂良,歐陽詢,顏真卿,張旭,懷素,柳公權,等等,這些都歸於唐太宗對書法文化的重視,對文人的重視,對文人的包容的結果。

上圖為頭條網友書唐太宗李世民詩

以上為個人觀點,一家之言,僅供參考。如果各位網友對此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和評論!


中州耕牛堂主


唐太宗文治武功,雄才大略 。

對書法藝術的貢獻也非常巨大。

親自為《晉書.王羲之傳》作贊,確立了其在書法高度上的書聖地位 。

推崇科舉制,把書法作為科考的重要內容,提高了書法藝術的價值。

理論上強調骨力、沖和之美,酷愛王羲之並集其字而成《聖教序》

弘揚書法文化,為唐代書法的繁榮做出了巨大貢獻,為後世書法的發展延續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試想 ,一個如此痴迷王羲之的書法的人 ,他的書法會不會愛屋及烏呢 ?



CHN東風習習


唐太宗喜愛書法,特別痴迷於王羲之的書法,對《蘭亭序》喜愛之極,派唐初的書法名家臨摹《蘭亭序》,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都有臨本流傳下來,其中馮承素摹本最為精妙。又派四處蒐集二王的真跡,可見他對書法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他的書法造詣很深,得力於虞世南的親傳,歐陽詢的經常指點。所以他是書法史上的著名人物,親身力行書法藝術創作。他下詔設立弘文館,開設書法課堂,歐陽詢,虞世南執教,這對於培養書法人才,促進書法風氣和書法藝術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他撰寫了《論書》《王羲之傳論》《指意》等書法理論,由於他大力提倡書法藝術,貞觀後期,書法創作繁榮興盛,褚遂良,薛稷最為著名。這種影響延續整個唐朝以及後世。盛唐出現了張旭,徐浩,李邕,顏真卿,賀知章,孫過庭,李白,杜甫,李陽冰以及後來的柳公權,韓愈,柳宗元等人。

唐太宗的書法代表作《晉祠銘》《溫泉銘》遺留後世,影響深遠,為人稱頌。


魁星樓543


唐太宗書法與歷史書家相比,我個人感覺還是有一定差距,但作為帝王實屬不易。他揚大王抑小王,曾影響了初唐的書壇,直至孫過庭《書譜》亦據此論。這一過錯,一方面因抑制使激厲、奔放一路的書風暫時隱匿,另一方面也使志氣平和的大王書風逐漸抹上了宮庭色彩,而漸失光輝。小王之奔放,因為李世民的唾棄,被世人不重視了。但是大王的平和,卻被捧起來了。於時代來說有利有弊。尤其以書取仕,是對書法發展一個很大的推進。


水冰書法交流


練書法有三年多了吧,自我感覺良好。可總遭到媳婦的教訓😔總能找出這不好,那兒不好的。因為我是跟媳婦學的,所以不得不接受批評。開始學的歐陽詢,後來臨了很多王羲之的蘭亭序,但水平總不穩定,還是得多聯繫。書法肯定是需要功夫的,多練是必須的。每次不應少於兩個小時,時間短了,剛找到手感就不練了,等於白寫,堅持更重要,放下就很難有進步!


行於天地間笑看風起時


唐太宗推崇王羲之有兩個原因,一是確實個人喜歡,二是出於統一書體的需要。書同文,但怎麼寫這個同文也得有標準。唐太宗以皇帝之尊,親自為王羲之做傳,就是這個用意。他本人的書法也是很好的,要起模範帶頭作用嘛。


Liuyang812


書法一味的模仿,只能是很好,不會是更好,只有超越,自成一體,才能自成一家,如瘦金體,至今無人超越。太宗的字還是很好的,跟他喜不喜歡王羲之沒關係


慧聽慧說


在當時,都得說:皇上的字寫得好,天下第一,皇上英明,皇上吉祥。不信,你敢說寫得不怎麼樣。


榮筆書畫


太宗書風有基礎!也有其特點!身為君王寫到這個程度已是不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