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戲曲中的行頭,知識點哦

行頭,古代對戲曲服裝的稱謂,沿用至今。也可用以泛稱一切戲曲演出用具。出自宋 無名氏 《錯立身》戲文第十二出:“ 延壽馬 ,我招你自招你,只怕你提不得杖鼓行頭。” 清李鬥 《揚州畫舫錄·新城北錄下》:“戲具謂之行頭,行頭分衣、盔、雜、把四箱。”。

戲曲百科 | 談談戲曲中的行頭,知識點哦

在戲曲史上,有“江湖行頭”、“內班行頭”、“私房行頭”及“官中行頭”等類別。

江湖行頭:一般為無固定戲主、四處流動演出的民間職業戲班所用的行頭。清代崑曲的江湖行頭,如《揚州畫舫錄》所記,分衣、盔、雜、把四箱。這類民間戲班限於經濟條件,一般只有一副行頭,如袍帶戲,蟒、靠不敷應用時,只能照顧主要人物。

戲曲百科 | 談談戲曲中的行頭,知識點哦

內班行頭:《揚州畫舫錄》稱:“鹽務自制戲具,謂之內班行頭。”內班,是以揚州大鹽商為戲主的戲班,備皇帝南巡時承應演出。其行頭較一般為豪華,有各種特製的衣裝、砌末,如小張班演《牡丹亭·遊園驚夢》有“十二月花神衣,價至萬金”;百福班演《西遊記·北餞》有“十一條通天犀玉帶”。鹽商借此賣弄闊綽。內班行頭中也有一些好的創造,如設有各種“全堂”,演《琵琶記》的《請郎花燭》用紅全堂,《風木餘恨》用白全堂(均見《揚州畫舫錄》),有意識地運用色彩來渲染氣氛。

戲曲百科 | 談談戲曲中的行頭,知識點哦

私房行頭:是演員個人自備的行頭。乾隆年間,秦腔演員魏長生曾自備頭飾(《日下看花記》);崑曲演員巧官,“為紗帽小生,自制宮靴,落落大方”(《揚州畫舫錄》)。這是私房行頭的濫觴。其盛行則在近代。

戲曲百科 | 談談戲曲中的行頭,知識點哦

崇彝《道鹹以來朝野雜記》:“晚近雖二路腳色,皆有私行頭,以旦腳、小生為甚。”有了私房行頭之後,就把戲班公用的行頭稱為“官中行頭”,有的劇種稱為“堂眾行頭”。私房行頭的興盛,同主要演員收入較高有關。一些經濟收入高、藝術上有追求的演員,就在裝扮上有自己的特殊講究,戲裝行業的設計、製作人員,往往結合演員的意圖,在服飾的質料、色彩、樣式、花紋方面作種種創新。除職業演員外,某些戲曲業餘愛好者(票友)也自備若干新穎行頭,作串演之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