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朝之后的少数民族越来越难打了?

高凉士子


不请自来。游牧民族的组织能力和装备在漫长的拉锯战中得到了进步,而中原王朝的扩张属性却在一步步下降,此消彼长之下自然就难打了。

想当初春秋战国中原打成了浆糊,却没有忘记将国家缝隙之间的各路蛮夷填了牙缝,等到秦始皇统一之时,曾经扮演过重要角色的义渠戎、赤狄、白狄、孤竹和中山已经从中原被永久驱逐了。

▲草原雄主--冒顿单于

自从冒顿单于统领的“四十万控弦之士”登场之后,除开汉唐有过短暂的消停之外,中原大地几乎永无宁日。

诚如提问所言,唐代之前少数民族几乎没有占到太多事实性的便宜,反而变成史册中的符号:犬戎、匈奴、鲜卑、柔然、突厥、靺鞨、乌桓... ...这些民族最终被杀得支离破碎,踪迹难寻,而唐之后的对手换成了契丹、党项、蒙古和女真,他们跟中原王朝的战争几乎没落过下风甚至取而代之。

少数民族的原因

一、装备升级

汤曰:“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汉书.陈汤传》

西汉的陈汤曾谦虚的表示过从前一个打五个,后来他们get了不少汉朝技能,只能一个打三个了。

▲将汉高祖围于白登的匈奴骑兵

虽然在我们的映像中始终是游牧民族的“过万不可敌”,但事实上以精钢兵器对抗青铜,以强弩对付弓箭,曾经秦汉时可是一点不吃亏的。但后来冶金技术不再成为秘密时,游牧民族也就用得起了。

后来成吉思汗的马队能够横扫欧亚,多少坚固的城堡被夷为平地,关键在于他们的秘密武器--回回炮,毕竟骑兵是跳不上城墙的。

▲蒙元的攻城利器--回回炮

回回炮是一种来自西域的大型投石机,发射的是重达一百五十余公斤的巨石。它的射程,根据《襄阳守城录》中记载为250步,约391.25米,这远远超过了襄阳城护城河与壕沟的宽度。

二、组织能力

匈奴王庭盛极一时的那段时间,其实他们的社会组织还处在中原三皇五帝时期的部落军事联盟阶段,当然王庭直辖的撑犂部落实力冠绝各部,这是冒顿单于能够指挥匈奴全军的基础。

但只要打残了王庭,匈奴各部马上就会陷入内乱之中,直至他们打出新的王者,或者被别的游牧民族竞争对手取而代之。

总之他们比皇权阶段的中原王朝组织力差了几个档次,大凡中原统一、强盛的时候总会摁着游牧民族一顿狠揍。

▲汉民族屡次被迫“和亲”

不管是穷凶极恶的匈奴还是不可一世的“五胡”,他们没有建立帝国的思维,而是作为征服者的存在。前秦的苻坚和北魏的孝文帝曾经尝试过全面汉化,但显然他们尚且驾驭不了中原人的厚黑学和帝王之术,很快就被干掉了。

而后来就不一样了,成吉思汗的天分和气数绝非偶然,他的蒙古在入主中院之前就不再是股份制的公司,而是家族企业的模式了,不再有别的贵族敢觊觎黄金家族的地位,这已经跟夏商周的家天下模式非常类似了。

▲中原的苦主--渔猎民族女真

而女真人的两次入主中原则最有说服力,第一次突袭东京具有很大的侥幸成分,他们后来几乎全盘接受了汉化,然后被腐蚀而衰败,后按照“胡运不过百年”的宿命被蒙古人再次赶回了深山老林;第二次则完全沿袭了中原王朝的礼制、继承和官制,腐化的进程大大延长,如果不如恰逢“数千年未见之巨变”,打破大唐三百年国祚的封建王朝寿命记录当没有疑问。

三、学习能力

游牧民族跟我们血缘差距并不大,智商和学习能力也不大,最初他们对于中原王朝的和亲、分化和拉拢几乎是没有什么抗拒能力的,因为眼中只有利益。

▲被凌迟处死的袁崇焕

以满清为例,入关之前他们就重用范文程和洪承畴等汉臣建立了皇权制度,过往的十王议政逐渐被废弃。而文化水准仅限于《三国演义》的皇太极居然会用反间计干掉袁崇焕,他和多尔衮是极具政治天赋的人物。

后来则是招降、分化和利诱都用的飞起,如果不是他们能够学习并建立中原王朝的政治和官僚制度的话,那么多的降将自然会多掂量一下自己的选择,是否会有自己新的官位和地位,总不能跟着这群野猪皮退到关外啃人参吧。

中原王朝的原因

其实中原和游牧民族在人种和起源上并没有什么区别,伴随早期的中原文明逐渐由渔猎进化为农耕,自然也就逐渐更曾经好勇斗狠的渔猎习性划清了界限。要说一定打不过游牧民族也不是,具体问题还要具体分析。

一、赵宋的钱多多

经过五代的折腾之后,换血重生的赵宋王朝体现出温文尔雅的气质可谓令人大跌眼镜。

赵宋的确是缺少了陇西养马之地和山海关天险的先天不足,但哪个浴火重生的王朝也是需要一步步开疆拓土的,如果他们很想的话,燕云十六州迟早能拿回来。

▲笔者总认为赵匡胤着急了点

但一代雄主赵匡胤似乎没有考虑过动武,他一门心思地想着用钱把故土赎回来,这显然是天方夜谭,而在北汉尚存的情况下早早地“杯酒释兵权”,似乎也有一点操之过急,更像是安排后事的行为。

而他那个志大才疏的弟弟赵光义则一战陪光了北宋开国的所有精锐,堂堂天子驾着一辆牛车灰溜溜地逃回开封。自此制定了著名的“守内虚外”国策,将“花钱买和平”作为一项惯例传承了下来。

▲媾和条约签到手软的两宋

自此之后的檀渊之盟、海上之盟、隆庆和议、嘉定和议... ...打赢了也送钱,打输了也送钱,甚至结盟也要送钱。如此荒唐,何来勇气?

二、尚武精神的沦落

从信史记载的先秦到温文尔雅的宋明,大抵中国人的尚武精神是一步步退化的。

不同于孔子的儒家先哲形象,他老人家其实身高1米9,腰挎宝剑,动不动就喊打喊杀,那个时代上阵杀敌是国家公民的特权,而驾驶战车的则是出生贵族的世家子弟。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西汉.陈汤

汉代决不妥协的悍勇和盛唐以建功立业为骄傲的全民尚武精神也是国人遥远的记忆,“长安游侠”渐趋不见,人们开始以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形象为荣了。比如《白蛇传》里面的许仙和《西厢记》里面的张生,笔者一直很好奇,美女喜欢这样的男人是想展现一下母爱吗?

▲皇帝连“精忠报国”的机会都没给他

而宋代自官方对于军人地位的贬低,也加深了这种氛围,兵士而言,多有发配边疆的罪犯与之为伍,大家一起刺青防止逃跑,而天赐的战神狄青被文官集团的奏折活活吓死,岳飞被坑死,刘整被逼降。对武人集团的过度防范和抬高文官集团的话语权,是赵宋之后陷入“自己搞自己”怪圈的最大原因。社会流传着“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俗语。

中原的逆袭

明太祖的北伐和成祖的五征漠北可谓荡气回肠。

▲永乐大帝将蒙古从帝国打回了部落时代

前者是历史上第一次从南往北的成功统一,后者则是再现了两汉“封狼居胥”和“燕然勒功”的千古伟业。成吉思汗的后裔在两代雄主的摧枯拉朽般的冰封面前完全没有了前人的风范,可谓从哪里来回哪里去。而迷醉于中原三百年的满清贵族们甚至丢掉了他们的语言和习俗,老家都不想回去了。

▲中原王朝的强盛之时从来没有怂过

其实中原并非一味的好恶还手之力,如果以朱棣对上成吉思汗,胜负也许未可知也。游牧民族终结的都是在历史周期律作用下的王朝暮年,彼时已经是内忧外患不可开交,既使没有外夷入侵,他们离寿终正寝也不会太远,不过恰逢其时地入主中原罢了。

总结一下,游牧民族在于中原王朝三千年的对抗史上的确是越来越强,中原王朝则由于自身的各种原因深陷泥潭,在一致对外方面总是力所不及。

其实不管是历史上的哪个年代,少数民族的经济、军事、装备乃至人口几乎都不及中原王朝的零头,但他们有一项专属技能:全民皆兵。而中原王朝的经济实力却往往缺乏转化为战争潜力的可能,呼啸而来的骑兵永远比步兵在阵战和侦查上具备太大的优势,从来就没有过好打的仗。


凉州七里


不请自来。

这个问题实质上是说为什么游牧民族对中原政权的威胁越来越大了。我的回答是:游牧民族还是原来的游牧民族,中原政权却越来越弱、越来越失去扩张性了。

游牧民族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变。

从商周到唐宋元明清,中原政权与东南西北各方异族搏斗了三千年。周朝吸纳了黄河下游地区和长江流域,秦汉唐宋彻底把江南、岭南收入中原范围,明代平定了西南,清代是东北和新疆、西藏、云贵。

来自北方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才是中原政权一直没能彻底消灭的敌人,后来又加上了东北女真。

这些游牧民族,和已经被平定的南方、西南等地的蛮夷一样,最强大之处在于野蛮、悍不畏死,以及挣扎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养成的漠视生命的凶残。当然,还有战马这种生产工具、生活工具的熟练掌握和广泛来源。

异族一旦团结起来,如果恰逢中原政权发生内乱,就会对中原造成巨大伤害。而无论东南西北各方异族,处在正常状态下的中原政权都可以应付,至少核心区域不会受到伤害,毕竟生产力水平差距太大了。

所有异族,都是苦孩子出身,骨石制箭头、皮甲、质量低劣的铁器,才是他们初期的标配。同样,人口数量稀少,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结构原始,缺乏文化传承,这也是异族的天然缺陷。这就造成各个异族在绝大多数时间都是一盘散沙,大量生命消耗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也是对上天最为敬畏的民族,甚至把老天叫长生天。

只有在和中原政权长期战争过程中取得不断胜利,才能进行装备上的提升,抹平与中原政权在技术上的代差。同时,生产力水平的提升、社会制度的进步,并招揽汉族士兵加入军队后,所有的短板都被补齐。而中原政权原地踏步甚至情况进一步恶化,异族入侵中原战争取得胜利就是必然的。

正如中原经常出现不世出的英雄人物一样,草原大漠深山丛林中也经常出现一些惊才绝艳的人物。汉时有匈奴冒顿,唐时有突厥颉利、高句丽渊盖苏文、吐蕃松赞干布,以后还有耶律阿保机、完颜阿骨打、铁木真、努尔哈赤等人。

这些人物在异族原始的社会结构环境下如鱼得水,不断征伐统一周边部族,实现了强人政治所能达到的巅峰。再之后,就看中原政权能否有同样优秀的人物与之抗衡。

如果有,就是李世民对颉利、渊盖苏文、松赞干布,同是巅峰时期和顶级人物的对决,中原政权是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

如果没有,就是中原政权在异族入侵下逐渐失血,灭亡在异族或者是自己的领军大将手中;

如果双方都没有英雄带队,就要拼消耗。如明末不断在蒙古高原、东北犁庭扫穴,千里奔袭、在异族老巢烧杀抢掠,把未来的异族英雄人物消灭在萌芽状态,并从根本上削弱各个异族。

也就是说,异族政权最强大的时候能够对中原政权造成威胁,但只能在中原政权内部出现重大问题时取得重大胜利;而中原政权最强大的时候足以消灭任何状态下的异族政权,这也是后人对大唐李世民的崇敬的原因,他亲手打造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强大的巅峰时刻。

盛唐开始,中原政权从武人治国向文人政治转变,汉唐雄风不再。

从唐朝李隆基开始,到宋代达到顶峰,武人治国彻底转变为文人政治。

这是为了解决领军武将改朝换代或者藩镇割据的根本性做法,即使到了现代,武人治国的某些国家还经常发生政变和政权更替,说明文人政治确实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

但矫枉过正,在没有彻底完善文人政治对国家军事力量负面影响的前提下,就废除了武人治国,是取死之道。中国古代这种极端的文人政治下,皇位是保住了,武将和军队地位却空前低下,中原政权也彻底失去了尚武精神和对外扩张精神。

对于宋以后的中原政权,虽然也不乏范仲淹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文人士大夫,但更多的是蝇营狗苟的秦桧之流奸贼。政治上为了争权夺利而打击排挤正人君子,经济上与利益集团沆瀣一气,国家权利和国家经济完全被文官利益集团所掌控,进而影响了国家战略和军队战斗力。

为了避免武将重新掌权,就要从国家战略层面停止扩张,该打的仗不打,该消灭的敌人不去消灭,直到外敌变成心腹大患;这时,仍然要避免武将掌权,就会采取求和为主的投降外交政策。后人不要觉得古人愚蠢,他们太精明了,为了不失去自身的权利,宁可牺牲整个国家。

宋朝之后,文官集团有个基本的认识:既然当皇帝没有可能,就尽量获取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改朝换代无非是换个主子继续做官,毕竟读书人是有限的;国家是皇帝的,百姓也是皇帝的子民,文官们可以毫无思想负担的压榨百姓获得利益,各种无耻手段可以做到极致。所以,文官们不担心改朝换代,更不会为百姓死活操心。

不是文官们不想打败敌人为自己取得更高的地位,而是打仗是个专业性很强的技术性工作,文官们真心做不到打胜仗。用句俗话说,这叫占着茅坑不拉屎。

在这种情况下,军队也成为文官利益集团攫取财富的途径,军队战斗力进一步下降。这才是异族对中原政权造成威胁越来越大的根本原因。

(赵孟頫作品,宋宗室子弟,投降元朝为官)

宋一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民变发生次数最多的朝代,也是统治阶级最漠视底层人民民生的一个时代,统治阶级与平民百姓完全对立。失去了民众的支持,武将还没有自主权,国家战略战和不定,对外战争成绩最差也就不难理解了;


明代,朱元璋意识到了文官利益集团的危害,大力进行吏治整治,取得一定效果;之后皇帝一直通过非文官体系控制军队,甚至采用了宦官监军,明朝中期对外作战也不落下风,万历三大征都能取胜;但明朝后期皇帝在与文官利益集团架空与反架空的搏斗中失败,文官利益集团完全架空了皇权,就沦落到与宋朝相同,农民起义与外敌入侵接踵而至,明朝于是灭亡。

总之,秦汉唐是武人治国的扩张性的帝国,宋之后转为文人政治趋向内敛,文化能够蓬勃发展,但对整个中华民族绝不是个好事儿,弊大于利。

就如三体里的一句话: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

中国古代的文人政治,不仅失去了兽性,连人性也一起失去了。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理工男读历史


这个问题问的蛮有趣的,之所以唐朝以后少数民族政权越来越难打,原因有两个:

1.少数民族建立了政体更加先进的国家政权

2.汉人帝国的政治转型

首先必须要说的是,宋明两朝面对的敌人,和汉唐两朝面对的敌人,根本不是一个等级的。前代的匈奴也好、突厥也罢,在本质上属于大部落联盟的游牧帝国,虽然他们控制有庞大的资源,但是在管理上任然是落后的部落联盟,即所有的小部落要听从大部落的指挥,总的来说,这种政体并不牢靠,一旦碰上大的冲击,随时都有可能分裂,比如汉之南北匈奴、唐之东西突厥。

再看宋和明就是另一种情况了,辽帝国、金帝国、蒙古帝国、清帝国,随便一个拿出来那都是有着强大的中央集权的游牧者建立的农耕帝国性质的帝国。高度的中央集权,为他们的军队提供了强大的装备保证,同时可以充分的调配和利用资源,还有较为先进的生产力做后勤保证,且不说这些区域广泛的帝国有多么强劲,就是先前在东北称王称霸的高句丽帝国,也是在隋朝的三次大军征讨下先走向衰落,然后历经唐朝三代皇帝才拿下的地方帝国。

然后就是汉帝国的转型。不难看出汉也好、唐也罢,都是中央权力高度集中的军阀帝国。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汉唐时期把握大权的权贵们基本上都是军人世家出身,包括皇室成员,这种门阀政治的特点是为了保证家族的强大,他们会尽肯能的集中全国的资源于自身,然后保证强有力的军事力量,所以汉唐帝国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军阀实力过于强大,已经可以和中央分庭抗礼。虽然军队战斗力强大,但是很难保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而且连年的战争,也会加重百姓的负担;为了内部相对稳定,政府还会管控思想。所以那些天天吹嘘汉唐帝国的人,如果真是以百姓的身份活在那个年代,怕是没什么翻身的机会。

相对于而言,宋代属于一个人文帝国,但是它还处在一个对新社会的摸索阶段,所以漏洞自然是很多的。为了维系国家的稳定,宋代开启了文人治国的道路,帝国的一切都是由文人把控,因为这些读书人会比军阀们更加清楚如何让一个国家变得富强。但是因为还在摸索,所以对于及其容易破坏国家稳定的军事成分,宋政府采用了高压政策,可以说把武人压制的地位空前的低。也正是如此,宋帝国在太宗中期开始对外战争就经常占不到便宜了。日后的宋辽战争、宋夏战争、宋金战争、宋蒙战争,宋军一直处于被动状态。

明代而宋代不同,他是中国唯一一个彻彻底底出身于社会底层的人建立的大帝国,这是世界史上也没有的事。因为明初制承汉唐,所以明王朝早期是拥有大量武家子弟的。但是在宣德皇帝开始,大明愈发的依仗文人治国,这就使社会出现了一定的矛盾。好在一个土木堡之变,基本上葬送了大部分的门阀世家,这样政治的天平便倾倒向了文人。但是与宋帝国不同,明朝的皇帝独裁力度是非常强大的,即使是文人,也不能保证就可以完全制衡皇帝(因为文人们没有决策权),故而明帝国本质上是个独裁国家,而不是人文帝国。因为吸取了宋代的教训,明代有着完善的募兵制度,以文统武的体制也非常靠谱,总兵打仗、文官指挥调度,大家都是要在军队里摸打滚爬一段时间才可以胜任的。但是明朝坑就坑在没钱上,事实上明代历史上有几次边军的实力是非常强劲的,但是维系的时间都不长,原因就是老欠军饷,导致军队没有战斗意志。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如果宋代的政治、文化开放长度和财富配上明代的募兵制,那中华帝国会在工业革命之前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然而这一切也就只能现在想想了。

最后总结一下,对手变得更强了,自己在转型or漏洞太多,所以看起来很难对付少民政权了。


火器工坊


唐朝之后的少数民族越来越强 《剑桥中国史》是这样描绘的:

1、8世纪50到60年代,唐朝还在中亚的恒罗斯城和阿拉伯的大食军队作战;但在755年暗示之后后的763年后,唐朝采取了防守策略,再也没有远征军去征服任何一个邻国;甚至在9世纪50年代唐朝有能力时,唐朝也没有收复丧失的西北各州;

2、822年,唐朝和吐蕃形成了平等的结盟关系。之后,唐朝不再过于参与周围的国际关系:西方的回鹘人、吐蕃人、南诏人和阿拉伯人相互作战,形成了西方的国际关系;东方的新罗、渤海、日本采纳唐朝文化,形成了东方的国际关系。但唐朝对此是丝毫不参与。

3、840年左右,和唐朝陷入藩镇割据时期一样,北方发生了剧变:先是吐蕃王国因为内乱而崩溃;然后是回鹘汗国土崩瓦解,回鹘人放弃他们的都城哈剌巴剌哈孙,从漠北迁到了吐鲁番、哈密和河西走廊;

4、880年之后,经历了黄巢之乱的唐朝名存实亡;但唐朝不是唯一一个遭遇不幸的国家;

5、968到1068年,日本效仿唐朝治理的律令制时代结束,摄关确立并进入全盛时间,成为日本幕府时代的基础;

6、统一朝鲜半岛的新罗国分裂,重回三国时代:892年,农民出身的甄萱建立后百济;901年新罗王族后裔弓裔建立泰封国,后泰封国武将王建夺权建立王氏高丽王国;保留三分之一土地的新罗国。

7、东北的渤海国走向衰落;

8、西南的南诏国分崩离析。

小结:

在755年之前,隋唐两个王朝建立了庞大的疆域,尤其是李治时期一举击败高句丽和西突厥,让唐朝疆域达到中原王朝的最高峰。同时也将中原王朝正确的边境推广到历史上没有没有达到过的地区。

盛唐庞大的治理疆域,就意味着疆域内的胡人可以自由进入汉人土地,但汉人因为观念和土地资源问题并不去胡人的地区。这就让盛唐区域内的不同民族和文化进行交流和融合。这也是盛唐所提倡和允许的交流和融合。

这就给了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吸取中原文化优势的机会。

755年的安史之乱,就是少数民族学习中原文化优势的第一次应用。

但唐朝的开放政策,并非只祸害自己,周边的邻国一样逃不过:755年安史之乱后,唐朝进入分崩的藩镇割据时期,840年左右吐蕃王国和回鹘汗国相继进入分崩时期;9世纪末期,学习唐朝的日本、新罗相继进入分崩时期;渤海国虽然不分崩但衰落了。

中国北方进入了学习唐朝文化的少数民族时代:从921年李存勖灭后梁到979北汉灭亡,沙沱族开启了他们统治中原的58年历史;从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到1125年,契丹人开始了209年统治北方的历史。

至于之后的女真、党项、蒙古等,都是因为唐朝文化极速扩散所造成的二级效果。

仔细看下一下的唐朝疆域变动图


唐朝之后少数民族变强最根本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盛唐开放政策效果。

这个效果有四个层次:

第一层:导致强国分崩离析。唐朝、吐蕃、回鹘、日本、新罗、南诏等先后分崩离析;

第二层:由近而远的文化冲击波。主动学习唐朝的有:日本、新罗、渤海三国,吐蕃和南诏多少都被影响;

被动学习唐朝的有:契丹、奚(建立大契丹国),女真(金朝)、蒙古(元朝)。从契丹,到女真,到蒙古,这是一个由近而远的文化冲击波。

第三层:直接进入中原进行统治。五代时期的沙陀各国,和短暂的契丹辽朝。

第四层:模糊的中央和边境。在唐朝以前,所谓的中央,就是指中原;所谓的变强,就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但在盛唐广阔的区域内,原本的边境成为了内地,而中央的概念,从原本的中原地方,扩大为整个汉人居住区域。

辽、金、蒙古都将传统中原王朝的边界极力扩大了。

二是胡人的武力决定论盛行,汉人礼仪秩序崩溃。

在755年安史之乱后,儒家的仁义秩序思想失去了市场,军事实力决定着政治状态——只有军事实力强,才有生存可能——这就是唐朝割据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得出的唯一结论。

到了北宋之后,,南方的中原王朝开始致力于修复崩溃了的儒家理论,于是以文制武、理学开始盛行,尤其是在辽朝和北宋和平协议的签署而建立起两国百年的和平之后。

胡人的武力决定论开始在辽宋两国衰落。这就给了女真崛起的机会,于是辽朝和北宋灭亡了——因为军事实力决定政治状态的定论永远是真理。

强大的女真人,在和南宋签署和平协议后,也跟随者前辈契丹人的脚步,抛弃胡人的武力决定论而投入了汉人的仁义秩序论。结果蒙古人接过了胡人的武力决定论,灭了女真和南宋。

章怀太子墓中壁画,胡服、汉服者并立

综述

唐朝以开放、平等政策,将疆域扩大到历史最高峰,建立了开放、融合、平定的强唐。但唐朝的开放和融合,虽然给了不同民族有了晋升的机会,但没有对他们开始帝国最高权力巅峰的渠道:

即唐朝朝廷的丞相位置

安禄山就是一心想要做唐朝丞相而不得不以杀杨国忠为代价起兵。

安禄山功劳再大,唐玄宗也只是给他兼任多几个节度使,却不肯让安禄山进入朝廷中枢位置,成为大唐丞相。

这就是被盛唐所吸引的胡人在唐朝任职所面临的天花板。为了突破这个天花板,安禄山发动了安史之乱,却不小心撞到了唐朝这栋楼。

唐朝这种开放中下层但拒绝开放高层的做法,是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根本原因:你不开门,只有自己想办法翻墙了。

唐朝是因为半开放而奔溃,至于吐蕃、回鹘、朝鲜、日本、南诏等是否因为唐朝的半开放政策而崩溃,就需要一一分析。

坚持军事决定论的胡人,碰到了唐朝的天花板,于是就撞碎了它。

虽然是半开放,但这种开放的盛唐之梦,让沙陀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都撞开了大门,进来瞧一瞧。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唐朝之后的少数民族,应该就是宋朝时的契丹、女真、党项、蒙古以及明朝时东北的女真,敌人越来越难打,只可能是两个方面的原因:敌人变强了,或者自己变弱了。

游牧民族变强了

强汉盛唐,他们反击匈奴和剿灭突厥的历史至今为人津津乐道,但我们需要明白几件事情。

首先,汉武帝时,匈奴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使用的武器基本还是以铜器为主,箭头有的甚至还是用骨头磨成的,根本射不穿汉军骑兵所穿的锁子甲,汉军在武器装备层面领先一个档次,后来组建了强大的骑兵军团后,匈奴骑兵面对汉军已经没有任何优势,只能被动挨打。

唐太宗灭突厥时,突厥内部已经分裂,东突厥并不是北方草原的唯一王者,实力已经大大下降,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最后李靖配合东突厥内部反叛势力,里应外合剿灭东突厥。

其次,无论是匈奴还是突厥,都只是相对原始的部落联盟,匈奴的部落联盟叫单于,突厥的部落联盟叫可汗,这种松散的部落联盟效率低下,极其不稳定,很难与中原王朝持久抗衡。

反观宋朝时期的北方敌人,生产水平完全不落后,西夏的兵器甚至比宋朝打造的还要锋利;契丹和蒙古,先后成为北方草原上独一无二的霸主;更重要的是,契丹、党项、女真和蒙元的统治者耶律阿保机、李元昊、完颜阿骨打和忽必烈都是直接建国称帝,叫皇帝而不是可汗,人家早就摆脱了原始的部落阶段,已经步入了帝国时代,因此辽金西夏和蒙元都是强大的帝国,而不是松散的部落联盟,宋辽、宋金、宋夏和宋蒙之间的战争都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对抗,而不是像此前汉唐那样的国家和部落之间的对抗。

在建立国家后,辽、金、西夏和蒙元,都或多或少占据着农业产区,与中原王朝一样发展农业生产,因此不会出现像匈奴突厥那样的遇到草原灾害天气、牛羊病死、食物短缺无法生存的情况,以国家的形式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学习中原先进技术,这是这些少数民族政权能持久和宋明对抗的重要原因。

宋朝明朝变弱了

先不说宋朝重文轻武的事,宋朝和明朝有一个共同的弱点就是缺少骑兵,完颜兀术率五千骑兵就能纵横江南无人能阻,皇太极率骑兵绕过辽东防线从蒙古直插北京,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关宁铁骑只能派出九千人驰援北京,为什么数万骑兵只能回来九千?因为长途奔袭需要一人配多马,一人一马只能把马累死。当年卫青霍去病十万骑兵远征匈奴,一名骑兵至少配三匹战马,等于三十万匹战马随军出征,这才有可能追击匈奴到狼居胥山,显然明朝没有这么多战马,就算关宁铁骑回来9000人,也有4000人路上掉了队,第一时间赶到北京城的其实只有5000精锐骑兵,可见明朝在军事上的被动程度。

当年的宋朝也是如此,精锐骑兵只有岳家军的背嵬军,而背嵬军的战马也是缴获的伪齐的,所以在北宋刚灭亡,岳飞尚且年幼时,金军区区数千人就敢深入南下搜捕赵构,而宋军的步兵根本无法跟上金军骑兵的速度,只能像韩世忠那样守株待兔,想要主动追击替赵构解围难上加难。

宋明在骑兵层面的被动,主要是因为没有控制河西走廊,没有祁连山等西域马场的控制权,汉唐骑兵之所以强大,就是因为汉唐都对西域具有绝对的控制权,而宋朝明朝显然没有做到这些,缺少马场,也就缺少战马。

最后再说一下宋朝的重文轻武,其实赵匡胤当时决定削减武将权力也是无奈之举,五代十国发生了太多武将篡位的事情,连他自己都是武将篡位得的江山,因此限制武将权力,防止藩镇割据的再度发生是必须要做的。实际上,北宋军队战斗力差也不全是因为重文轻武,北宋军队在初期还是很能打的,之所以经常有败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宋太宗的指挥失误。

其次,宋辽澶渊之盟后百年未战,北宋在灾荒年间大量征兆难民入伍,用军费养活灾民防止发生暴乱,军队逐渐发展成一个福利机构,严重缺乏军事训练,战斗力低下。到了宋徽宗年间,军队甚至发展成高俅的“私营企业”,士兵成为高俅做生意挣钱的员工,最后宋军士兵都没有力气拉弓,连马都不会骑了,这样的军队遇上如狼似虎的女真人,除了任人宰割,还有别的选择马?

在宋神宗年间,王安石已经察觉到了这种危机,因此推出了保甲法、将兵法等很多强兵措施,意在加强军事训练,提高军队作战能力,可惜遭到司马光等保守派的完全否决,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某种程度上也预示着北宋王朝末日的开端,虽是一片盛世,但没有国防的徽钦时代,完全无法抵抗野蛮的女真人。


用户3278175866


在我国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很厉害,但是对于中原政权来说,并不是威胁很大,无论是两汉时期的匈奴,还是三国时期的乌桓,鲜卑,还是五胡乱华时期的五胡,对于中原政权的打击有限,为何唐朝之后,北方甚至西部的少数民族越来越厉害了,越来越难打了呢?


‖游牧民族实力强劲,已成心腹大患


唐代以前中原王朝的势力范围最东过不了辽东,东北蛮族又多生活在深山老林里面,与中原王朝的交往比较少。唐中期以后,在东北设置了黑水都督府,室韦都督府等羁縻机构,东北民族得以直接接触到中原文化。

其中一个比较接杰出的代表就是靺鞨与契丹,前者建立了渤海国,有海东盛国之美名,至于后者,由于五代乱世十分动乱,许多汉人人才纷纷通过幽州等地前往东北地区避难,契丹的耶律阿保机收纳汉人人才,利用汉人工匠在塞外修筑了中国游牧民族历史上的第一座城池——上京临潢府,汉人人才中最有名的一个叫韩延徽,他确立了契丹的各类典章制度,推动契丹走向封建化。 五代时期以中原之兵力,以幽云之地利,足以抗拒东北的军事压力,然而石敬瑭为当皇帝把中原的门户幽云十六州拱手送给了契丹,从此中原再无关隘可据。


‖中原政权实力孱弱,已经不及游牧民族

唐朝之前的外族象匈奴等,是以掠夺人口财富为主,从战略的大角度来说,他们并没有大战略目的。因此他们的作战,是类似于“打草谷”,就是分散兵力,派出若干支小部队,从东到西上千公里分别进攻,但都不深入,彼此间也没有配合。即使他们强盛的时候,他们击败了汉朝的边军,也是掠夺一下就撤回去,从来没有继续深入到中原河南甚至黄河以南。

契丹人兴起之后,北方民族开始有了大战略目的,特别是金、蒙古的军队,他们常常是集中大军,一点突破,然后长驱直入中原王朝的核心地带,以破坏中原王朝的实力为目的进行烧杀破坏。象金兵,一突破边境,即使北方还有太原这样的重镇没有攻克,大军仍然长驱直入杀到汴京,后来完颜宗弼(兀术)南下追击宋高宗赵构的时候,甚至一直追击到渡过长江,把宋高宗逼到从浙江坐船出海。

‖农耕文明的反击只能保持对峙局面


作为农耕文明,要守整个线,而北方民族进攻是集中兵力选择一个点,不管是哪个点被突破,都会长驱直入核心地带,逼迫你签订城下之盟,即使中原王朝总体的兵力占优势,但在被突破和被长驱直入的路线上,通常都反而是处于局部的劣势。

当然,北方民族这种战法也不是没有办法对付,中原王朝一旦猜到他们的进攻路线,或者让他们在某个重要城池前无法突破,双方军队来进行决战,那很多情况下,中原王朝是会取得胜利的,这就是后来南宋能够跟金、蒙古对峙的原因。



总而言之:自唐之后,北方少数民族越来越难打,根源在于:游牧民族的封建化进程逐步深入和农耕民族实力大不如前导致的,双方攻守形势转变,导致了这一结果。


源稚生


这绝对是一个伪命题!貌似唐朝以前对外战争跟玩一样!动动手就能把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灭亡掉似的!然后这个神奇的能力在唐以后就没有了!唐朝干了什么?竟然以后大招被被取消了!封印了?



实际上对外战争一直是一个非常耗费国力的事情,这种事情不管是在唐之前,还是在唐朝以后都是如此,根本不存在唐以后对少数民族战争难打了!



西周为什么迁都呢?被犬戎打的国都不保!刘邦至文景时代,为什么一直与匈奴和亲,那是因为刘邦率领的几十万刚刚打胜项羽的士气很高汉军被匈奴几乎全歼!西晋以后的五胡乱华政权那个不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汉武帝那么雄心壮志的皇帝,不照样末年继续和匈奴和亲?好打吗?一点都不好打!



隋唐两朝更是如此,突厥的隐患直至武后甚至玄宗时期才解决,隋炀帝百万重兵出征高句丽惨败而归,而唐太宗也好不到哪里去!



唐以后的就不举例子了!一样的不好打,但也不见得没法打,现在就聊一下为什么有唐以后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不好打,这个谬论形成的原因!



原因一,历史只能通过文献记载和史书中才能了解到,越是久远的历史,传下来的史料就越少,而且被篡改的可能性也会增大,对唐朝以前了解的少造成以前无敌的这种错的认识!



原因二,历朝历代都是下一个朝代书写上个朝代的历史,宋朝被文人墨客各种黑到家了,后世文人跟着黑!清朝黑明朝、民国黑清朝!造成的结果就是我们看到的都是记录他们多么不堪,而他们创业起家却很少有人愿意研究!只能说历史还是那个历史,不过文人越来越矫情和没落了。


泾水书生


为什么唐朝之后的少数民族越来越难打了?

1、汉人政权文人势力的崛起导致武将集团的衰落,自然而然的军队整体战斗力下降。

2、少数民族融合汉族,融合吸收汉人的势力。

先让我们分析一下,唐朝之后少数民族难打主要的原因是什么?什么时候开始发生这样的事情的?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

总体来说游牧民族在军事实力上碾压中原的事情,是从五代十国开始的。中原大乱,儿皇帝石敬瑭为了自己称帝竟然把燕云之地割让给契丹人。

1、首先在地势上,燕云那是中国的北大门啊。过了那里之后在南下一马平川,本来守城是我们的强项到最后变成了野战。

2、其次是燕云之地是养马的地方,中原失去骑兵之后根本打不了反击战。有人统计过宋朝对外战争的胜率高达70%,但是如果宋军败了的话那就是一场屠杀,如果敌人败了人家骑上马就跑了。

3、本来游牧民族只是单纯的游牧民族,但是占领燕云之地后融合汉人。先进的技术、生产方式都成为装备军队的利器,就算是庞大的汉族人口都成为人家的兵源。

辽国、金、蒙元都是如此,最后指挥灭宋战役的是一个北地的汉人,这也是一种悲哀和讽刺。

至于明朝那是纯粹的自己把自己玩死的,清军确实厉害这个没的说但是明确确实被自己的精英阶层玩死的。

大家有兴趣可以关注我,了解一下更多的历史知识哦。


我当作者那几年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简单说来,唐朝以后的少数民族之所以越来越难打,主要是因为两点:

一是少数民族进行了制度和技术的全面革新;

二是中原王朝进行了自我阉割式的制度创新。

为什么这么说呢?静夜史认为:

1、制度革新,后来居上

唐朝灭亡后,中原地区再次陷入四分五裂的状态,此时的北方,契丹则建立了统一而强大的游牧民族政权。

这是自西晋灭亡后,中原地区再次出现的大分裂。

此时的中原各军阀,为了取得优势,纷纷放弃自己的底线,尤其是石敬塘,936年,石敬塘将燕云十六州地区割让给契丹,从此中原地区屏障尽失。

而对于契丹而言,燕云十六州则成为其封建化改革的平台,契丹根据自身的特点,创造了“二元制”的帝国,从此辽国成为带有鲜明封建特色的游牧民族帝国。

辽国之后的金国、西夏、蒙古和满清,也基本沿袭了这样的套路。

有着游牧民族的强悍战斗力,又有中原王朝制度的强大组织能力,这样的政权,绝对是中原王朝的强劲对手!和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汉化不同,辽金蒙古的汉化只是学习中原文明,并没有完全放弃自己的民族特色。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金国,在金世宗完颜雍时期,金国才开始了全盘汉化的过程,在此之前,特别是海陵王迁都燕京之前,金国实施的,也是二元制的政体。

其后的蒙古,则是对汉文化浅尝辄止,更多地保留了自己的特色。而到了明末,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吸取了辽金夏蒙的不足,在汉化上做到了张弛有度,所以享国时间最长!

正是在制度上完成了革新,使得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在制度上没有了代差,甚至还有优势,所以中原王朝难以招架!

2、技术转让,鸟枪换炮

说起制度的输出,和唐朝有很大的关系,唐朝一度征服了包括漠北在内的辽阔疆域,这使得唐朝的先进制度得以源源不断地向被征服地输出。不仅如此,哪些曾经臣服于大唐的政权,也得到了唐朝的福泽,最典型的就是吐蕃。通过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等几次和亲,为吐蕃带来了很多先进的技术,包括粮食种子,这些帮助吐蕃成为更加强大的政权,当然,对唐朝的威胁也更大!

到唐朝后期,曾经臣服于大唐的少数民族政权要么灭亡,要么自立山头,成为一个又一个的割据势力。

大唐除了进行制度的输出之外,在技术上也进行了大量的转让。要知道,要开疆拓土就要打仗,打仗就有胜有败,败了就有可能损失人才,比如工匠,怛罗斯之战失败后,唐朝的造纸术就是被俘虏的工匠带到阿拉伯的!

而对于少数民族,特别是漠北的民族,骑兵是横扫天下的根本,所以马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今天的考古结果来看,最早的马镫出现于汉朝时期的中原,在南北朝时期趋于完善,而在唐朝对外战争中,马镫的使用更加普遍。

在不断的战争中,马镫伴随着战争的进行输入北方,帮助游牧民族造就更加强大的骑兵!

除了马镫,火药也是著名的大杀器。最早关于火药应用于军事的记载是904年杨行密攻打南昌城时用火箭烧毁龙沙门,史称“豫章飞火”(当时的南昌叫豫章)。

而后,火药开始随着少数民族的不断南下成为游牧民族的重要火力来源。

13世纪初,蒙古大军大举西征,当时的蒙古军队中大量装备火铳等火炮类武器。随之黑火药技术传入阿拉伯,被称为“中国雪”!

正是由于技术上的巨大进步,少数民族同样和中原王朝没有武器代差,加上他们有强大的骑兵等,战斗力自然凶悍!

3、自我阉割,自毁长城

和少数民族大跨步的进步不同的是,中原王朝不仅没有进行相应的升级改造,而且进行了自我阉割式的社会改良。

有感于武将当国的混乱,960年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决定将这股风气扼杀在自己这里,具体就是进行了“以文制武”的改革。

在收回武将权力的同时,赵匡胤大力推行分权,导致兵不识将,将不知兵。

不仅如此,赵匡胤还改革科举,扩大科举的录取人数,导致文官势力空前庞大,北宋中期以后甚至可以影响皇权。在文官制度的笼罩下,北宋军事主官居然是文官来担任,宦官来监军,至于武将,基本就是个干活打杂的角色。

这样的设定是把武将割据造反的根子给断了,但是却也斩断了中原王朝的血性!从此北宋的战斗力越来越感人,除了对阵西夏的西军,北宋的整体军力简直就是战五渣的存在。

而可怕的是,这种以文制武和分权的思想,被朱元璋拿来就用,这导致明朝后期战斗力更加感人。

文人误国,在宋明两朝绝对不是一句玩笑话!
在这样的环境下,不仅宋明两朝难以崛起,而且对领土观念大淡薄超乎想象。面对大理,赵匡胤一个“宋挥玉斧”就彻底告别了云南。从明宣宗开始,明朝大量放弃边疆土地,包括奴儿干都司、交趾承宣布政使司等。

没有领土就意味着没有战略纵深,意味着在游牧民族的冲击下生存力更弱,所以宋明两朝最后全部被游牧民族彻底消灭!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唐朝之后少数民族越来越强大,归根结底就是中原王朝衰落了,唐朝在中后期,一直动荡不安,自开元盛世后,唐朝已没有可能重新恢复元气 ,安禄山叛乱直接给唐朝造成了毁灭性打击,致使一些少数民族乘机南下,占有地盘也滋长了当地民族割据势力的壮大。在后期,唐朝这权利空悬连自己家里事都管不了,哪还管得了边疆上的事,尤其是藩镇势力的壮大,这个罪魁祸首还得怨唐玄宗,唐玄宗虽然承继了贞观之治和永微之治,可他又是唐朝衰落的肇事者和助长藩镇的罪魁祸首。


原因是这样的,唐玄宗由于宠爱杨贵妃,开元励精图治变成了天宝之治,渐渐不理朝政,宠信奸逆,沉浸于声色犬马中,这也导致最后安禄山为什么会出现,说明他已将唐朝内部已经摸透清了,就这唐玄宗和杨贵妃与其一起跳舞,沉浸于歌舞升平中,还时不时把李白都给请出来谱曲。为了宠得杨贵妃一丝笑,唐玄宗还把她最喜欢吃的荔枝从千里之外运来,可见他后期昏庸到何种程度。安禄山一叛乱,这个令唐玄宗没有想到,干儿子居然是大唐的千古罪人。


所以从这时开始,少数民族已经显露出极强的战斗力,胡人安禄山摧枯拉朽横扫大半个中原,本来沉迷于开疆拓土的唐玄宗却没料到败到自己人手上。为了应敌,唐帝国不得不把边疆驻军往回调平叛,瞬间唐朝缩水,庞大的疆域一下萎缩到中原一隅。刚被阿拉伯帝国打败的唐军从中亚退回新疆,由于内地急需兵力,安西都护府不得不空悬,这也导致吐蕃乘虚而入,占领了新疆和河西走廊一带,直接切断了大唐通往西域之路,吐蕃在西域一国独大,这也是唐番长久以来摩擦的结果。唐玄宗逃亡蜀地,他的儿子肃宗利用藩镇郭子仪,李光弼平定了安禄山,唐朝统治者从此改变了观念,藩镇救国确实是长远之计,所以不断助长,致使唐中央成为摆设,内部又有宦官把权,皇帝又成了傀儡。


由于唐朝本身的衰落,各地藩镇割据越来越明显,疆域内少数民族也跟着起哄,纷纷走出唐朝势力圈,走上仿唐的政策道路,尤其是东北那一块,出现了渤海国,他后来被东北各个民族政权所效仿,摒弃原始的部落阶级制,而用中原体制,这也是后来少数民族越来越难打原因。第二个模仿最成功的就当属契丹,契丹改为大辽帝国,他采取二元政治,主要还是以汉制为基础,而中原王朝经历唐末混乱后,已无法崛起,走出这个圈,原因是长期分裂已导致王朝丧失凝聚力,慢慢偏重于文治 ,丧失了战斗力。

中原王朝经历五代十国就是宋朝,宋朝虽然也有励精图治,收复失地,可面对北方强大的大辽根本就束手无策,反而被大辽欺负 ,差点亡国。后来一个个跟着学大辽,北方少数民族已认识到自己肩负历史重任的必要性,那就是建立像中原一样的王朝和大宋争天下,他们已不再是过去匈奴突厥用原始办法干了。辽朝一完,接着就是金朝,女真人甚至将自己比作中原人,而把宋朝丢到一边,原因是他们拥有中原,已撇清了民族概念,金朝过后就是蒙古,蒙古也跟着效仿,学起来中原一套,到忽必烈手中更是不遗余力,他把统一中原的大任落到自己手上,建立了适合中原的制度,建国大元帝国和南宋对峙,宋朝终于挨不起了,只有乖乖投降。所以北方少数民族由于制度越来越优化 ,他们知道怎样去打一场持久的胜利仗,于是不得不效仿,只有这样做,他才能被认可,面对中原王朝实力衰落,他们的空子就有很多地方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