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楊的紅樓筆記
清朝三百年,無昏君,無奸臣!
清朝時我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它被推翻,標誌著我國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歷史就此結束。而縱觀清朝三百年曆史,歷經12帝,讓人十分奇怪,他們之間卻沒有出現一個昏君,這是因為什麼呢?
我們首先來看看什麼樣的皇帝算是昏君?
有荒淫無道,殘暴嗜殺,草菅人命的,比如秦二世、隋煬帝;還有不問國家政事,沉迷於玩樂,使國家衰敗的?比如宋欽宗,天啟皇帝等等。
綜合人們對各朝皇帝的評價,我們發現一般昏君應該有以下幾個標準:
第1點,肯定是殘暴,視人命如草芥。
第2點,窮兵黷武,喜歡發動戰爭,不讓人民有安寧的生活。
第3點,重用奸佞小人,卻迫害忠良之士。
第4點,沉迷於玩樂,荒廢朝政,是國家衰敗。
而如果按照以上4點,來評判一個皇帝是否為昏君的話,那麼清朝的12帝都算不上昏君。即使是被人們說最昏庸的咸豐帝也只是貪戀女色,但是人家在政事上卻是勤勤勉勉,“從此君王不早朝”的事,他也沒敢做。
家教好肯定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因為一個人的性格和各種習慣是從小開始培養的。
我們先來看一下清朝皇子小時候的生活。就以末代皇帝溥儀為例,根據資料顯示,清朝皇子開始讀書的年紀是6歲,注意是讀書而不是開始學習。6歲就開始讀書,而我們6歲在幹嘛呢?在玩,在和家長鬧,學習也只是學拼音,而他們卻學的四書五經,十分的深奧。
按照時間計算,他們每天學習的時間就要有12個小時,而且他們基本上沒有玩樂的時間,按照資料,他們一年只有五天的假期可以玩樂。即端午,中秋,元旦以及皇帝的生日和自己的生日。
所以清朝皇帝勤政的好習慣是從小開始培養的,他們從小就被嚴格的要求著去學習,去奮鬥,去努力。
除此之外,制度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清朝採取的選拔太子的制度是擇優錄取制,而不是嫡長子繼承製。
所謂的嫡長子繼承製,就是誰是皇后的長子,就以他為皇帝,不管這個長子是平庸還是昏庸還是優秀。所以這樣硬性的選拔標準,導致皇帝繼承人的質量,無法得到保證。比如西晉惠帝司馬衷,明明是一個傻子,但憑藉著出身,他還是當了皇帝,結果大權旁落賈南風,八王之亂隨風起,五胡亂華百年哀!
而清朝選拔太子的制度,無疑可以保證選取出來的皇帝是比較優秀的那一位!而且雨露均霑,擇優錄取的公平選拔制度,促使各個皇子非常努力的去學習,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進而有實力去爭奪這個太子的地位。
這種選拔制度使得清朝每個太子都比較的優秀,是皇子中的佼佼者。
一個優秀的人當了皇帝,那麼他還可能是一個庸君嗎?肯定是不可能的!這就是為什麼清朝12帝中沒有,一個人是昏君。
綜合上面我們可以看到清朝之所以12位皇帝都沒有一個昏君,是因為他們從小培養皇子的制度非常的良好,使皇子們從小就有著良好的習慣與品德。而且他們選拔太子的制度也非常的完善,使每一位太子都是優秀的人才。
白話歷史君
中國歷史上出現過許多奇葩的帝王,以擅長書法聞名宋徽宗“趙佶”,他創立的瘦金體,被廣大的書法家所模仿,還有以做木匠活文明的明熹宗“朱由校”。
除了這些,還有三十年不上早朝的萬曆皇帝。還有一個白痴皇帝“司馬衷”,在餓殍遍野的時候,說沒有糧食吃為什麼不吃肉。
像這樣的皇帝統治一個國家,國家豈能長治久安,在中國古代的人真的是很悲哀,如果統治者是一個勤勉的皇帝,人民就會過上好日子,如果皇帝非常昏庸,則百姓生活變得不負重堪。
在中國歷史,鮮有幾個朝代沒有昏君的存在,而清朝就是這其中的一個。
在清朝歷史上總共出現過12個皇帝,真正算的是千古一帝的,中國只有兩人可擁有此稱為,其中愛新覺羅玄燁就是其中一位。
努爾哈赤皇太極
作為清朝的開國皇帝,屬於一個非常能幹的皇帝。在大清國開疆拓土方面立下了汗馬功勞,在軍事才能上,它具有極高的天賦。
只可惜他的命運不好,過了沒有幾天好日子,就拋棄了這個美好的江山。
愛新覺羅福林
對於福林,歷史上對他的描繪不是很多。
他繼位後作出的功績,被他的兒子玄燁掩蓋。
對於他的死一隻是一個迷,有的人認為他出家當和尚,有的人認為他暴病而亡。
愛新覺羅玄燁
康熙帝,是在中國歷史上很為作為的一個皇帝。八歲登基,在位61年,期間所做的政績也是斐然,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的千古一帝。
在開疆拓土方面,康熙在這方面也有濃厚的一筆。
在清朝時期,新疆、蒙古、西藏是從行政意義上屬於中國真正的領土。
平定三藩、收復臺灣、消滅準噶爾、收復雅克薩,這都是康熙帝對中國作出的貢獻。康熙帝所統治的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版圖最大的時代,面積達1400萬平方千米。
在康熙時代,也是中國人口迅速上漲的時期,大約在康熙末期中國的人口達到2億人。
愛新覺羅·胤禛
作為康熙的兒子,其影響力完全被康熙蓋過。
在功績上,雍正所做的貢獻也是不可小覷的。
主要功績是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推行改土歸流、火耗歸公等改革,設立軍機處等。
愛新覺羅弘曆
乾隆的功績不如他爺爺,但是比他爸爸強一點。
我們所說的康乾時代,主要是康熙和乾隆。乾隆的主要功績是平頂大小和卓木,維護各民族的統一和編纂《四庫全書》。
康熙還為他的兒子獻上了一份大禮,那就是和珅。
愛新覺羅·顒琰
至於嘉慶就沒有什麼好談的了,守著他爸爸給他獻上的一份重禮,也沒有將國家發展起來。
而清朝在嘉慶手中統治,變得越來越差、越來越落後。
其餘的皇帝都是平庸的。
愛新覺羅·載湉
光緒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可悲的皇帝。
生活在列強時代的光緒,空有一番整頓吏治、富國強民的想法,在梁啟超、康有為激進主義下,使得變法失敗。
如果當時光緒要是不動心思除掉“老佛爺”的話,估計光緒可能有一番作為,可惜光緒信錯了人。他看錯了袁世凱,以至於袁世凱告密,被老佛爺囚禁。
光緒皇帝還是挺帥的
用文章記錄歷史的縮影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都是清粉胡說八道而已。
自己看看滿清最後幾個皇帝,如果這還不算昏君,什麼是昏君?
道光皇帝狗屁不通,自己沒實力還敢主動招惹列強,第一次鴉片戰爭慘敗。
咸豐皇帝就更失敗,國家在他的時代內憂外患,英法聯軍殺入北京城,一把火把圓明園都燒了。
區區太平天國一群神棍,帶著幾千廣西農民,竟然突然幾十萬清軍圍追堵截,在中國腹地橫行十多年。
新疆、甘肅、寧夏、陝西、雲南等等幾乎半個中國都差點丟了。
再看同治,政績全無,逛窯子逛的一身性病送了命。
光緒雖有野心,無手腕,沒有權力卻試圖變法,最終搞得維新百日就失敗。
同時,試圖通過甲午戰爭撈到實權,結果慘敗,連臺灣都丟了。
最後的溥儀,更是不堪入目,乾脆做了大漢奸。
至於所謂康乾盛世主要也是靠吹。
乾隆時期被吹為大盛世,實際上呢?
公元1793年,也就是乾隆五十八年夏天,英國派出的第一個訪華使團到達中國。英國人對這個神秘的國度充滿好奇。
他們相信,中國就像《馬可?波羅遊記》中所寫的那樣,黃金遍地,人人都身穿綾羅綢緞。
然而,一登上中國的土地,他們馬上發現了觸目驚心的貧困。清王朝僱用了許多老百姓來到英使團的船上,為英國人端茶倒水,掃地做飯。
英國人注意到這些人“都如此消瘦”。
在普通中國人中間,人們很難找到類似英國公民的啤酒大肚或英國農夫喜氣洋洋的臉。這些普通中國人 “每次接到我們的殘羹剩飯,都要千恩萬謝。對我們用過的茶葉,他們總是貪婪地爭搶,然後煮水泡著喝”。
18世紀工業革命前期,英國漢普郡農場的一個普通僱工,一日三餐的食譜如下:早餐是牛奶、麵包和前一天剩下的鹹豬肉;午飯是麵包、奶酪、少量的啤酒和醃豬肉;晚飯是麵包和奶酪。星期天,甚至可以吃上鮮豬肉。
工業革命後,英國人的生活更是蒸蒸日上。1808年英國普通農民家庭的消費清單上還要加上兩三加侖脫脂牛奶,1磅奶酪,17品脫淡啤酒,黃油和糖各半磅,還有1英兩茶。
乾隆年間的中國人吃的是什麼呢?
幾千年來,中國農民的主要食物是粗糧和青菜,肉蛋奶都少得可憐。
通常情況下,在春荒之際,人們都要採摘野菜才能度日。乾隆時代,民眾吃糠咽菜的記載比比皆是。
據《十八世紀的中國與世界·農業卷》介紹,普通英國農戶一年消費後,可剩餘11鎊,約合33~44兩白銀。
而一箇中等中國農戶一年全部收入不過32兩,而年支出為35兩,也就是說,辛苦一年,還要負債3兩,才能過活,根本沒有生產剩餘。
所以一旦遇到饑荒,普通人家會立刻破產,賣兒賣女十分普遍。
薩沙
滿清諸帝不是說沒有昏君,而是基本沒有明君,努爾哈赤就不必說了,典型未開化野人,攻打寧遠城中炮死翹翹,除了擅長帶兵野戰,搶掠人口及屠城之外沒什麼特點。皇太極秉承其父特點,唯一優點是擅長拉攏漢奸,加上狗屎運逆天,遇到李自成滅了明朝,吳三桂開關投敵,滿清撿了個大便宜。順治只顧兒女私情,中道夭折不值一提。康熙是滿清唯一值得吹噓的,但就是這位所謂明君,遷界禁海,遏制工商業,同時禁錮思想,在自己愛好西洋科學的情況下,嚴格限制火器發展,鼓吹弓馬騎射,兩萬多清軍打數百俄軍散兵遊勇的雅克薩居然打了一兩年,最後鼓吹大勝的尼布楚條約丟掉大片西伯利亞領土包括尼布楚在內。雍正大興文字獄,堪稱焚書坑儒,毀滅中華文明。乾隆只懂下江南玩女人,攻打大小和卓,打緬甸勞民傷財,耗盡了滿清國力,還自吹十全老人,實則廢物一個。嘉慶毫無政績不值一提。道光在敵情不清,強弱未明的情況下,毫無外交手段和長遠視野,貿然開啟虎門銷煙,一旦開戰,面對區區數千英國遠征軍,本可以傾國之力圍剿,又沒有死戰決心,輕易屈服,割讓香港島,開啟了喪權辱國先河。咸豐年年跑承德避暑山莊逃難,面對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棄國民於不顧,自管逃命,導致中國進一步淪喪。同治實屬白痴,嫖娼花柳病而死,堪稱恥辱。光緒志大才疏,天真可笑,毫無實權的一個廢帝妄圖奪取慈禧權利施行變法,百日而亡,貽笑千古。至於最後那個宣統帝溥儀,實屬漢奸中的極品,簡直不足掛齒。
所以,滿清不是沒有昏君,而是除了暴君和漢奸之外,基本只剩昏君了
濛濛吹溼漢衣冠
清朝確實沒有真正無道的昏君,我們以鴉片戰爭為分界線來看,前期的皇帝沒什麼問題,後期由於國家日漸衰落,又面對了西方列強的侵略,打不過就割地賠款,簽定了許多賣國條約,所以對他們的指責和詬病最多,那難道就能因此說是皇帝的昏庸造成的嗎?
我們來看看四份宣戰書
道光二十一年,道光皇帝對英宣戰。
咸豐七年,咸豐皇帝對英法宣戰。
光緒二十年,光緒皇帝對日宣戰。
光緒二十六年,慈禧太后對十一國宣戰。
這些能用昏庸來解釋嗎?難道任西方列強為所欲為,才是好皇帝嗎?
我們看看道光皇帝接手的大清江山,早己是個腐朽不堪的爛推子了,那麼去怪嘉慶帝行嗎?,嘉慶帝接手之時,面對乾隆末年危機四伏的政局,打出了“鹹與維新”的旗子,整飾內政,整肅綱紀,殊殺和坤,囚禁其死黨,不可謂不奮發有為,可整個朝政早己積習難改了,到道光朝,道光也想重振雄風,甚至從自身作起,衣非三日不易,宮中用款,歲不過二十萬,食物價高,雖喜不索,可又有什麼用呢?
我們都知道林則徐禁菸英雄,可如果沒有道光的支持?談何虎門銷煙?在1838年28位督撫大員討論禁菸時,有20位反對,道光是力排眾議,堅決主張禁菸的,大英帝國僅憑28艘軍艦,15000人的軍隊,就迫使清王朝簽下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可以說道光皇帝比任何一個人都難受,絕不可能還有第二個。
從《南京條約》到《馬關條約》再到後來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從道光到咸豐到光緒,也無不為之努力,從支持洋務運動,“師夷長技以制夷”,到“戊戌變法”,再到實行“君主立憲”制,也採取了一切可能發奮圖強的辦法,所以說清朝後期的皇帝不能說是昏君,要怪就怪清朝整個體制己適應不了時代了。
最後一個宣統帝,3歲即位,6歲退位,根本談不到昏庸不昏庸,掌權47年的慈禧太后也算是國君吧,但她可不是任人欺負的女人,在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攻佔北京時,她就力主咸豐留在北京抵抗,要不是她生了個兒子,早就被咸豐殺掉了,她還敢向諸國宣戰,如果是沒勇氣的人敢做嗎?,總之,清朝的國君總體素質還是不錯了,沒有像明朝的“嘉靖”和“萬曆”那樣,多年不上朝,他們倒黴就倒黴在農業文明遇上了工業文明。
謝謝閱讀
雪上長留馬行處
首先,問題就是錯的,清朝有無道昏君。
如下:
1,咸豐帝,外敵入侵首都被破,驚懼而死,不算無道昏君麼???
2,慈禧太后,執政半個世紀,專權賣國誤國,從英法到日俄再到八國,喪權辱國割地賠款,用軍費辦大壽,不算無道昏君麼???如果秦檜算漢奸,籤無數議和合約的慈禧不算漢奸麼?
3,同治帝,沒有任何政治作為,甚至在親政前花柳病死,不算無道昏君麼???
4,宣統帝,大清滅亡不關它事,但是甘願淪為偽滿洲國皇帝,不算無道昏君麼???不算漢奸麼???
另外,順治皇帝殘暴不仁屠戮江南百姓,嘉定三屠,揚州十日等。康庸乾雖然是盛世,但是文字獄越來越頻繁,限制文化發展。
太陽王子001
為什麼清朝沒有無道昏君?
雖然說,在晚清時期,清朝的統治者的確比較無能。但那是因為慈禧把控了朝政,所以皇帝即使有能力卻也無法發揮。總的說起來,清朝統治的這幾百年來,從來就沒有出現過無道的昏君。這也算是比較奇特的一點,那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情況?主要是這3個原因。
第1個原因,清朝皇帝,有能者居之。清朝的帝王並不是遵循著立長子,立嫡子的制度確定皇帝,而是有才能的人上位。就拿最受大家喜歡的康雍乾三位帝王來說,他們都不是長子,也都不是嫡子。他們能登上皇位,憑藉的就是自身的實力。所以說,坐上皇位的人基本上都是有能力的人,這樣一來當然就沒有什麼昏庸的帝王出現。畢竟挑選的時候,挑選的皇帝就是不昏庸的人。
第2個原因,朝堂權力制衡皇權。說實話,清朝每一位帝王在掌權的時候,都要先從別人的手上奪權。其實這就能看成是他們的一種試煉,權利這樣誘人的東西,其他人拿到之後當然不會拱手相讓。但皇帝若想要收回這些權利,就會想方設法,讓別人將這個權力讓出來。這就是一種鬥智鬥勇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君王能夠成長很多,能夠學習很多權謀之術。當他拿下權力掌管朝政之時,他就已經被磨礪成一位出色的帝王,已經是一位能夠把控國家的一國之君。這樣的人,當然也是能力出眾,有著獨特手段,有治理天下,制衡朝廷方法的一位優秀的帝王。而即使有的帝王拿不回掌控權,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也能學習很多,也不會走偏路,不會成為一名昏庸的帝王。
第3個原因,時勢造英雄。這個人能否成為一名精明的帝王?其實和當時的社會也有一定的關係,若是社會處於上升期,有著極大的發展前景,那麼帝王也會因此而受益,會有著更高的成就,成為無數人眼中的精明能幹的帝王。反過來,若是社會處於下滑趨勢,那麼不管帝王多麼精明,在百姓眼中,他都只能算是平庸的人。在清朝時期,社會有過前進發展的時候,但是也有過落後之時。因此大家對於清朝的帝王褒貶不一,但是總的來說,不管社會處於什麼時期,這些帝王都有做過一些實事。因此在大家眼中,他們有的可能平庸,卻一定不昏庸。
紫禁公子
清朝的皇帝,從總體上來看,無道昏君真的沒有;但作為君王,清朝的許多皇帝表現平庸,這就是清朝君王的罪過。
平庸不是罪過,但罪在君王之位上。普通人不在社會的關鍵位置上,普普通通過日子也就行了。但身在帝王之位就不行,帝王的平庸就會讓一個國家乃至民族陷入萬劫不復之地。
清朝的前幾位君主都是比較有能力的,如努爾哈赤創建金國,對抗明朝;皇太極進一步鞏固滿族統治,對明朝的戰爭也多有成果;福林繼位,成為滿清入關的第一位皇帝,大力推行仁政,鞏固了大清關內的局勢,基本上撫平了清朝廣大疆域的動亂;康熙至乾隆,是清朝鼎盛時期,各個君王在政務上都是很有才幹的。
清朝自嘉慶帝開始,逐漸走上下坡路。雖然清朝在嘉慶時期開始衰落,但嘉慶依然是一位比較有作為的君主,為政舉措:廣開言路,要求大臣直言進諫,革除自乾隆朝以來的粉飾太平、對待民災民難知情不報的陋習,提倡崇儉戒奢;面對英國等殖民勢力,保持高度警戒,拒絕英國願意幫助清政府鎮壓農民起義、割讓土地等請求;下令嚴禁鴉片。嘉慶不是一位昏君,但他改革的決心與力度卻不足,沒有從根本上革除清政府的弊政,只是做了有限的整治,最終嘉慶一朝、清開始沒落。
道光帝一朝,是中國開始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道光一朝,道光帝也是有一些改革措施的 :整頓漕運,革除了漕運的一些弊政,懲治了一些利用漕運貪贓枉法的官員;修改鹽法,打破販鹽的壟斷經營,杜絕了官員利用鹽政獲利的途徑;改變自乾隆時期的封礦政策,允許廣大人民開礦,合理利用資源;嚴厲禁菸,任用林則徐,有了“虎門銷煙”的壯舉。但在政治局勢上,道光帝面對列強,態度搖擺不定,最終簽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為政上因循守舊,沒有很好的整頓吏治:許多官員面對回部起義、太平天國起義等問題,開始都是隱情不報;道光的重臣曹振鏞等官員奉行“多磕頭,少說話”的為官哲學,使得道光一朝滿朝皆是謊話、吉祥話的臣子。
咸豐皇帝,是清朝中比較有能力的一位君王,政治才能遠在嘉慶、道光之上,屬於中上游。繼位之初,就開始嚴厲懲治貪腐,革除朝政,任用曾國藩等優秀的漢臣、以肅順為首的改革派,鎮壓天平天國,與列強外交,企圖力挽狂瀾,重振清朝雄威。在咸豐一朝,湧現了諸如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等優秀人才。咸豐雖有才能,有雄心,但這個時候的清朝,早已經是千瘡百孔:遇上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太平天國,趕上了新時代崛起的英法等列強。最終咸豐帝簽署了眾多不平等條約,見證了圓明園的消失。在臨終之前,也要臨死一搏,振我大清國威:開始興辦洋務運動;但也留下了清朝的墳墓,讓慈禧獲得清朝的實際統治權。
同治朝,出現了清朝後期難得政治穩定繁榮的一面。此時,國內的太平天國等起義活動均被鎮壓,外國列強也沒有大規模蹂躪中國,於是同治帝短暫的一生登上歷史舞臺。雖然人生短暫,但同治帝一朝做了許多改革政治舉措:拋棄以前的閉關鎖國觀念,開始興辦洋務,培養大量洋務人才,派遣留學生、睜眼看世界等等。這些先進的舉措,多少延長了清王朝的壽命,但可惜這位帝王英年早逝,19歲即死去。
光緒帝,雖然一生未曾掌握實權,但從他支持康有為的維新變法看來,依然是一位有能力的君王,只不過前朝命運弄人:從開始到結局,慈禧一直掌權,光緒帝個人也難以發揮自己的政治才能,不過傀儡皇帝罷了。
宣統繼位到最後垮臺一直都是小孩子,也不能說他無道。之後雖有復位,但和光緒帝也差不多,都是傀儡皇帝。
縱觀清朝所有皇帝,在政治才能上,都是及格線以上。一些才能優越的君王,往往給王朝帶來興盛;一些才能一般的人,就會給王朝帶來衰敗乃至滅亡。
歲七夸父
昏君,古代對無道的君主的貶稱,一般而言,他們昏聵不明、荒淫無道,對國家和民眾犯下了許多罪行(百度百科)。比如,夏桀、商紂、漢靈帝、北齊武成帝高湛、宋徽宗等等。
如果按照上述的解釋,清朝的君主確實還不夠昏君,正如郭德綱的一句話:全靠同行襯托。清朝基本吸取了前朝的經驗教訓,無外戚(慈禧都沒敢用)、無權宦(李蓮英和前輩們比差遠了)、無藩鎮、多數時候無權臣(最後才出個袁世凱亡了大清),而且君權高度集中,多數時間都是實行了有效統治,他們相當重視皇子們的教育,入關後的歷代君主都有比較好的文化素養。
但僅此,能說明他們無昏君嗎?我看不然。
我們現在其實就對所謂“康雍乾盛世”頗有微詞,認為他們固守著所謂天朝上國的榮譽感,閉關鎖國(其實也有廣州十三行,但效果一般),對外不夠開放,對內實行文字獄,搞《四庫全書》更是毀了很多經典,但整體來看,康雍乾還算不錯,對比他們的後代更是出色很多,呵呵。
清朝從嘉慶開始走下坡路了,這時候西方已經開始第一次工業革命了(大約在乾隆中後期),嘉慶皇帝整體來看,不算昏君,但非常的平庸。雖是一位勤政圖治的守成君主。他親政後採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對於改變乾隆後期的種種弊政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他沒有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扭轉清代中衰之勢。他在位期間,土地高度集中於大官僚、大地主手中,農民大量破產,流亡,政治腐敗,社會矛盾日益加深,川、楚白蓮教和魯、豫天理教等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紛紛爆發。清王朝由興盛轉向衰落。
道光皇帝呢?中華帝國基本就是他開始真正的沒落了,道光處於歷史轉折的關鍵時刻,“守其常而不知其變”是對他最好的總結。對於禁菸,也是莫衷一是,首鼠兩端。最後導致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署。他雖然朝綱獨斷,事必躬親,以儉德著稱。但內政事物,如吏治,河工,漕運,禁菸等均無起色。勤政圖治而鮮有作為。如果嘉慶是平庸的話,那他就是無能,在如此重要的歷史時期,無能就是昏庸。
再看咸豐,我認為他是有清一代,完完全全配得上昏君的人。在位期間,太平天國席捲半個中國、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竟然跑到熱河避暑,本人也是荒淫無比,最後病死熱河,再看他留下的政治遺產,弄出個顧命八大臣,又怕大臣弄權,給了兩個娘們印章用來制衡權利,殊不知給國家留下了巨大的危機。
同治呢?剛剛成年就逛窯子病死的主兒,要是命長點估計比他爹還差。
光緒多少有些生不逢時吧,有雄心,沒膽魄,沒閱歷,有點憤青的意思,但還沒啥能力。成天想著維新,看看維新那些措施吧,失敗是有道理的。如果放在太平時代,估計是個守成君主吧。
宣統剛記事兒大清就亡了,他沒法負責任,但跑到東北當傀儡皇帝,就不對了,毫無民族氣節。
最後不得不提“氣數”這個詞,王朝興盛的時候,那是一順百順,王朝沒落的時候,是一損俱損。康熙的皇子眾多,且出色的更是比比皆是,我認為過早的耗盡了王朝的氣數,乾隆雖然也是子嗣多,但優秀的很少,最後矬子裡拔大個,選個顒琰。其後便是一輩不如一輩了,氣數已盡。
最後開個腦洞,如果道光選了奕訢,歷史走向又當如何呢?
黑水布衣
怎麼會沒有昏君?不其實是有的只是多種原因讓清朝的昏君總表現的不是那麼“無道”。
一、清朝獨特的繼承製度,降低了出現昏君的可能。中原王朝實行的是嫡長子繼承製。長子嫡子天生有繼承的優勢。很多皇帝從出生就註定了要做皇帝。在教育方面,常常只針對儲君進行精英教育。在清朝則不然,針對所有皇子進行精英教育。繼承者充滿了不確定性。尤其是康熙之後,繼承人只在最後一刻進行公佈。新皇帝總是立賢而非立長。
二、清朝特殊的歷史環境。清朝作為古代、近代的交接點。存在太多的特異點。在穩定時期只要皇帝不是作死,至少可以混一個守成之君。後期衰敗了,整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移到了整個中華民族與外國侵略者的抗爭,只要你堅持抵抗就不會成為昏君。再加上最後幾任皇帝還出現了慈禧太后這個最佳“擋箭牌”。
三、宣統皇帝主動退位,建立民國。前朝的史書都是由新朝撰寫的。新朝為了保證本朝的推翻前朝的法理性,總是選擇有尺度的抹黑前朝。但是,清朝之後的民國。已經不是封建王朝,而是建立在社會契約論之上的民主國家,不需要通過抹黑前朝來增強自己的法統。所以清朝的皇帝都保持一定的“整潔”。
所以清朝不是沒有昏君,只是歷史的種種作用的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