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從哪裡下功夫?“名人”居然練歪了!

太極從哪裡下功夫?“名人”居然練歪了!

太極拳想練得好,起腳要輕,輕如貓行;落腳要實,砸地有聲。太極拳論指出:“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就更能說明練太極拳要從腳下求功夫。

第一、腳落地要生根

出腳要輕起輕落,這跟腳下生根並不矛盾。外在表現是出腳輕,邁步如貓行,但後腳跟輕落地後,要動用意念,意想內勁扎地,引內氣下沉腳下,確保身體穩固,並能利用地面反作用力,又增強了自己的內勁。但要注意,腳下生根的前提,還是要有身體放鬆做保障的。身體越松,感覺越沉,生根越深,內勁越大。

太極從哪裡下功夫?“名人”居然練歪了!

這樣,練拳架穩,有利於心態坦然,內氣下沉,適合養生。同時,身穩凝神,也有利於防身,確保自身中定,來破壞對方重心,佔據有利機勢。出腳時腳步要穩固,落腳要踩實,要一步一個腳印,防止腳虛不實,如踩滾動的土疙瘩。

拳諺曰:“邁步如犁耕地,落地如樹生根。”只有腳踩實,低盤穩固,才有腳下生根、身體平衡、上肢輕靈、腰胯靈活,從而做到開胯圓襠,腿弓固勁,形成全身整勁。

太極從哪裡下功夫?“名人”居然練歪了!

二、行拳落腳要準確

每個動作的出腳,都應該按照能抓住內勁並身感舒服的要求去做,提腳高度要適度,要把腳落到應落的長度和寬度的位置。提腳原則是“進步宜低,退步劃地”。出腳腳掌貼近地面而後腳跟先著地,退步腳掌著地。這樣身穩,有利於行拳,有利於實戰。兩腳步幅長度也要適度,距離太短,拳架不展,內氣不易下沉;距離太長,低盤不穩,託不住上體,打拳心不靜。

太極從哪裡下功夫?“名人”居然練歪了!

建議步長為三腳半。兩腳間要保持一定的橫向寬度,寬窄以圓襠身穩為原則。落腳的腳尖朝向也很關鍵。腳尖的方向和發勁的方向要保持一致。這個問題看似小事,但事關功力發揮和養生的大問題。如果腳尖和發勁方向不一致,那麼很難抓住腳上的勁,身上的功力就不能充分發揮。對於養生來說,更要注意;否則,易扭傷膝蓋。這也正是練太極拳傷膝的原因之一。

看人練拳,方向不一致的大有人在,有些"名人”也如此,發勁時鞋都擰歪了,誤導性很大。練太極拳為的是舒服,那就怎麼舒服怎麼練,沒必要跟包裝出的名人亦步亦趨。否則,難受的是自己。

第三、兩腳要虛實對拉

練太極拳兩腳虛實要分明,一腳用勁要實,重心腳一側內胯打開,而另一腳要虛,用輕微攬勁,與重心腳對拉,穩固拳架。這正如電線杆子,重心腳如果是電線杆子,那麼虛腳就是穩固電線杆子的拉線。我們練拳時兩腳用勁不能均等,重心要偏沉一側,如陳式太極拳的"攬扎衣"動作,腳虛實,老架一般三七開,沉穩大方;而新架一般四六開,動作要比老架要小,為的是動作靈活。兩腳虛實轉換,內勁要走下弧線,實現內勁從一腳向另一腳的轉移。

太極從哪裡下功夫?“名人”居然練歪了!

有時腳的動作要與上肢手臂動作密切配合,形成對拉勁,上下相隨,平衡身體。如做"金雞獨立”動作時,腳下扎勁要與手掌上託勁形成對拉。這如同樹根往下扎,樹枝往上長是一樣。兩腳內勁的虛實變化,也體現在實戰防身的靈活上。

總之,要明確練太極拳所需的內勁從腳求,先有腳勁下扎借地力,後有身勁充足達末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