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呐喊一生的鲁迅到路遥和史铁生的创作态度和作品,你联想到作家应有怎样的创作态度?

醉卧西湖18


对许多热爱文学的人来说,"文学"不仅是自己内心的神圣殿堂,甚至会升华为一种信仰般的存在,成为指引人生前行的光芒;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已是如此,对于躬身于文学创作事业的作家来说,更是用一种认真严肃、近乎于献身精神的态度来进行着自己的创作,对于题目中提及的三位作家,无论是鲁迅先生,还是史铁生和路遥,他们都是文学殿堂中熠熠生辉的存在,阅读他们的作品,想来那无数动人的字字句句无一不跳跃着作家本人的血泪,我想,他们是在用一种无限崇敬与严肃的态度来面对自己的创作,更是以一种"死而后已"的精神笔耕不辍。

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先生是中国二十世纪的一座"精神高山",他的一生在中国风雨交加的二十世纪是如此重要,从文到人,先生皆为后人留下不朽的丰碑。

时值五四运动百年之际,不禁让人想起新文化运动中,鲁迅先生以一篇《狂人日记》,以一名愤怒的"狂人"发出向封建礼教的第一声呐喊,揭示出"仁义道德"背后的"吃人"本质:"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然而,正是这第一声呐喊,却同时将中国新文学推向巅峰:《狂人日记》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小说",全然没有一般"处女作"的稚嫩青涩,不仅立意深刻,而且彰显着成熟的现代小说创作技巧:首先是"格式的特别",以一名精神病患的日记的形式组织全文,这是中国传统小说从来没有过的"日记体小说模式";其次是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小说从第一人称视角进行叙事,将主人公丰富的内心独白和多疑惊恐的心理向读者呈现出来,一种"真实的荒诞感"油然而生。

汉学家顾彬对鲁迅的作品高度评价,他在访谈中说:"鲁迅的作品,多一个词少一个词可以吗?根本不行!"我想,鲁迅先生作品里这种讲究的语言,除了来自鲁迅先生本人的天赋之才和厚积薄发的文学修养此外,也与他本人对文艺、对文艺生存的时代的一种认真负责。1936年是先生去世的一年,那一年趟于病榻上的先生拖着病躯,用生命最后的能量翻译了俄国作家果戈里的《死魂灵》。他在译本的"小引"中写:《死魂灵》"仿佛写着自己的周围",可见翻译的初衷,除了对小说艺术上的追随,更是因为这部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与当时的中国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相似,令先生欲通过翻译让读者读到,来达到对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可见,先生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从青年时的"弃医从文",到新文化运动中的呐喊,他心血所倾注之处,化为一篇篇振聋发聩的文章,唤醒沉睡的古老中国,也代表着中国现代文学的最高艺术水平。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不禁想起先生勉励青年的话:"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拳拳之心,可见一斑。

史铁生:文学上的自我救赎之路

史铁生曾自嘲地说,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说这话的他可能已经度过了那个最痛苦的阶段了,但是他在《我与地坛》里,曾用非常扎心的语言回忆了二十岁那年厄运突降时的残酷,"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那对于正处于人生最激情、最昂扬的岁月他来说,曾是毁灭性的打击,他后来的散文《我二十一岁那年》里写,那时他心中想的是"要么好,要么死,"短促的文字却仿佛有千钧重量。

但是他后来的人生却走向了第三条路:背负着残疾的身体,在文学的世界中开疆拓土,带给读者无尽的心灵沉思。虽然他自嘲"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但史铁生的文学造诣有目共睹,他在生命的废墟之上建立起自己的文学大厦,在文学史上留下最为动人的一笔。


史铁生在文学中为自己的病痛之躯找到一条救赎之路,这是对他精神世界的挽留,只有精神不垮,人才有活下去的勇气。他的文字在苦难之上的无尽沉思,正如学者评价时说:"读他的作品,常能感觉到他心中有一团火一样热烈、光明的东西在燃烧,随时会迸发;一面却承受着病重的肉身,不分昼夜地遭受病痛的折磨。而这两者在他身上奇迹般地共存着。"

可见,苦难一方面折磨着他的肉体,但另一方面,却也在成就者他的艺术,这种独特的人生经历使得他的文学创作展现出强烈的个人风格,他的写作指向内心,指向如何面对人生难以避免的苦难的思考,比如《我与地坛》中他对"生与死"的思考:"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 这时他所在意的,不再是"小我"的苦难,而是上升至更加广阔与普世性的追问中,在追问中给出一个睿智的回答。

总之,史铁生的写作严肃又亲切,人们从中可以读到相似的迷蒙和追问,也能得到非常抚慰人心的力量。如果说,文学拯救了史铁生,那么他的写作也能通过文字给更多人以力量。史铁生的创作可以用"杜鹃啼血"来形容,那是把自己的苦难凝结成温润的珍珠,仅仅从他的人生经历来看,已是足够动人了。

路遥:逐日的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

路遥如同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颗流星,短暂但却及其璀璨:他在42岁那年英年早逝,留下了《人生》、《平凡的世界》这样重量级的作品,影响了一代人;尤其是获得矛盾文学奖的《平凡的世界》,时间跨度从1975年初到1985年初,以史诗般手法展现了一个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拿着它品读,不仅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更能感受到作者在其中倾注的心血。

路遥写作《平凡的世界》可以说是透支体力在写作,长河般的小说规模带给他沉重的"负担",在开始写作前,他用五六年的时间来搜集资料,为了还原真实的时代特征,他把小说有关年份的各种资料仔细整理阅读,全面浏览;为了体验生活,还和矿井工人一起生活;写作时又是在写第三卷时,他其实就在一边对抗疾病,一边写作,以一种"燃烧"自己的态度来进行着自己的文学创作,才最终留下这样一本重量级的小说。

体验生活的路遥

这样一本体量巨大的小说,路遥是怎么写的呢?

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他回顾《平凡的世界》的写作经过时写到:"无法形容的艰难。笔下出现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细节,不仅要在这个具体的地方是适当的,还要考虑它在第一部是否适当;更远一点,在全书中是否适当;有时候眼下的痛快会给以后的工作带来无穷灾难,但又不能缩手缩脚。大胆前进,小心前进,在编织的每一天细线挽结每一个环扣的时候,都要看见整个那张大网。"

可见,对于创作,路遥是绝对的认真,一丝不苟,每一个细节都要求如此严格,在这样一本史诗般的小说中,能始终这样坚持下去,其中的辛苦和毅力是难以想象的!

路遥本人曾说过,"文学创作从幼稚趋向于成熟,没有什么便利的捷径可走。因此我首先看重的不是艺术本身那些所谓技巧,而是用自我教育的方式强调自身对这种劳动持正确的态度。这不是'闹着玩',而应该抱有庄严献身精神,下苦功夫。"这种"庄严献身精神,下苦功夫"用北师大赵勇老师的话来说,那是一种"真诚的、庄严的、近乎笨拙的、'把笔磨秃了写'的写作姿态和写作精神"。

贾平凹在缅怀路遥时说:"他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抓大概是对路遥一生的文学追求最简练也最准确的评价了吧。

综上所述,呐喊一生的鲁迅、在轮椅上书写人生的史铁生、倒在逐日之路上的路遥,他们都是为后世留下无比灿烂的精神财富的作家,他们的文学创作中,不惜以燃烧自己来成就伟大的艺术作品,这样的态度值得作家群体和每一个普通读者向他们学习。


一往文学


鲁迅,路遥、史铁生他们的创作态度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推崇,得到人们的赞许,无不是他们遵循着唯一的创作方法,那就是现实主义是他们的唯一创作源泉,他们离不开现实,他们更离不开社会,与人打交道,与人的思维在作正义的拼搏,他们终身的意志就是仰善除恶,遵循人道,按人的德性来规范自己行为意识,彪炳正义,人文致理。

鲁迅的小说,路遥、史铁生的作品无不浸透着这样的理念,人学就是人学,人与社会,社会与人,人在社会中交织而行,必须揭露社会,解剖社会,其目的就是为了人从心里上抛弃腐朽的东西,张扬美好的生活。鲁迅笔下的人物,闰土的境遇,孔乙己的窘态,祥林嫂的凄惨。路遥的《人生》,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无不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离不开社会。也是以社会为创作源泉,努力创作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社会的矛盾,揭露社会的丑恶,就是更好的张扬与规范人们崇尚善良的意识。他们始终在现实主义的创作基础上为人们的生存提供思想上的精神力量,这样的创作心态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也是正常社会所必须的作家使命。


杨柳青青春之声


鲁迅其实并没有呐喊一声,在《祝福》之中已经能明显感受到鲁迅的彷徨了。他因何而彷徨呢?因为面对中国的现实,面对祥林嫂的问题,他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此时的鲁迅,已经从一个摇旗呐喊的斗士变成了一个更加孤独的思索者。从早期的《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到《狂人日记》,鲁迅逐渐意识到了自己不是那种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而到了《祝福》,鲁迅开始认识到中国的现状绝不是仅仅通过呐喊就能改变的。


《祝福》中祥林嫂遇到的终极问题仅仅是由生存困境造成的吗?表面上看是,但其实不全是。祥林嫂的精神困境因何产生的?除了现世的困境之外,还有对来世的惶恐。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作家,鲁迅将向外的呐喊转向了向内的质疑。这造成了一个什么结果呢?使得文中主人公或即作者本身感受到了一种无力:这时我已知道自己完全是一个愚人,什么踌躇什么计划,都挡不住三句问。

再到后期,鲁迅的思想其实更体现出了一种绝望的心理,不仅是在小说中,而且蔓延到了杂文里面。比如鲁迅晚年写过自己骗小孩,从救救小孩到骗小孩,这种对比展现得是鲁迅思想前后重大的差异。每个作家,一生的思想及价值观不可能一成不变,而鲁迅的变化尤其明显。鲁迅的变化,主要是在不同阶段对社会现实有了不同的理解,最后种种变化使得他怀疑文学的价值与意义。


这是作家该有的态度,怀疑世界,怀疑自身,甚至怀疑文学本身。要坚持的只是这种怀疑精神,而非某种信条学说或是创作观。


文学之新


鲁迅之后还有旗手吗?

鲁迅向封建道德开战,向洋奴哲学开炮,向陈规陋习开刀,用心血唤醒麻痹不仁的人们,战斗在新文化的第一线,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古往今来,愤世疾俗者有之。厌俗弃世者有之,以身殉道者有之,而独擎反封建大旗,与顽固派,落后陈腐的思想观念,奴隶思想的唯鲁迅当之!

新时代需要鲁迅,新时代呼唤鲁迅,需要鲁迅一样的战士,站在时代的潮流,成为新文化的旗手!期待!


狼烟一九三一


鲁迅、路遥和史铁生,都是熏陶感化亿万人思想情操、令人无法在脑海中忘却的伟大的人民作家。我由此联想到作家,应有的创作态度是:

1.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这是首要的、应当非常鲜明的总态度。

    2. 小说创作的题材应以“三农”为重点,描写农村和城市之间所发生的人和事,“既带着‘农村味’又带着‘城市味’”。因为我们是农业国,农民占多数,即使城镇化,农民还是占多数。如果能熏陶感化这个多数,那作家是非常伟大的。为了选择这样的题材,作家应当深入农村生活、体验农村生活,沉下来认识“三农”。只有这样,才能选好题材、写好作品。为了鼓励作家写出好作品,我认为国家和政府除了给以精神鼓励外,应拿出一笔钱,用于奖励这样的好作家、好作品。

3.作家之间对上述文艺作品的好坏得失可以作出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思想分析和艺术分析,以利于提高文艺创作者本身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和文艺作品的思想水平、艺术水平。同时,对有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的文艺思想和创作,进行必要的有分析、有说服力的批评,总结文艺实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促进上述那样的文艺不断推向繁荣和发展。


微道助您创造终生价值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事而作",作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作家,不能沦为政治工具,一定要反映现实剖析现实,不媚俗不粉饰太平具有独立个性,要与大众共呼吸反映民间疾苦,对民族的命运具有忧患的意识,在时代浪潮袭来之时不作墙头草不苟且偷生,宁可有尊严地死去绝不放弃自己的立场。作家的作品一定要讴歌人性真善美,鞭鞑假丑恶。

作家在揭露社会一定要挖掘出人性的光辉,能流传的作品一定具有普遍的价值观。作家应当进λ角色之中为其忧而忧为其乐而乐或作家作λ旁观者不带主观彩色。主人翁一颦一笑一忧一乐都看到眼里只随着角色跟进不评论不打扰。这样冷峻的作品才有感染力。


润物细无声的爱


不过很抱歉,没读过史铁生的书,无法评论史作家的创作态度。就说说鲁迅到路遥吧!

鲁迅的杂文及其小说就像对当时的社会现状擂响的战鼓,鲁迅以文学作为武器,向那个乱世发起挑战!鲁迅文章的格局很大气,就算是他写的小说中的细节也是高度概括人性的劣根性及其那个时代的特性,当然是以彻底的批判态度去概括及其总结的,这是他的责任心!以鲁迅精炼准确的文风写来,每一个所要表达的思想都如此深刻!

其实鲁迅到路遥陈忠实他们之间还应该有赵树理,柳青,孙犁,刘白羽他们,否则是断代的!不过既然问题没提到他们,这里就不提他们了!

那就说路遥吧,路遥的代表作是《平凡的世界》及其《人生》,这两部小说确实挺好,至少是入实地记录和描写了大包干以来农村的精神物质两方面面貌的改变,对大包干及其改革开放的肯定!

其实事实真是这样,因为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了!普通老百姓对这样的改变深有体会,甚至感恩戴德!

平凡的世界中少安代表的农民,少平代表的工人,田富军代表的政府机关,少平妹妹代表的知识分子——所有国人的精神面貌真的发生了改变,这太显而易见了!

可是文学不能因为这种变化就止步!作家的责任心不止是单纯的歌功颂德!

我们读作品,遇上批判的,读者便说,中国一路走来多不容易,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崇洋媚外的洋奴总要挑三拣四——殊不知,这其实正是作家的责任心!


草轩客


鲁迅生处光明的前夜的社会环境,先生身兼了旗手与击鼓者身份。因怒而发声,是文化人担当。所以,鲁迅在中国文坛的地位高山仰指。不可多得。

路遥先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则是变革的时期。真实的生活写照,成就了路遥在中国社会的标志性的身份。其社会意义略高于文学价值。也就是说,路遥先生对把握社会意识动态方面,很准时,很到位。

史铁生先生以其哲理尤强的散文闻名于世。作为一个身体健康受到极大的影响的作家,以超凡的感悟能力,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诠释,成为一类作家的样板。

综上所述,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一般来说,要遵守循贴近现实生活、把握时代脉搏、以其真实的感受投入到作品的创作当中去。至于文风特色和作品的传播度,则是作家自己依靠天赋和勤奋努力来实现的一


信君创意


这三位作家,在中国的文坛都享有自己的独特位置。虽然所处的时代个人的境遇有所不同,但都展现出了关注中国现实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和反思。从功用的角度来说,无疑他们的努力,增强了民众认识自己认识社会的信心,从而推动了社会整体的进步。从文学的角度来说,他们的文字和思想,散发出来的魅力历久弥新,似乎读过的每一代人都能从中找到符合自己内心寻求的东西。文以载道,不过于此了!虽不能长生于天地,却将道理文章留传千载,死亦无憾!

由此可见,身为一名作家,不管对现实怎样不满,他的初衷,永远是将自己置于真实的世界,接受苦难感受痛苦迎接新生。批判也好,怜悯也罢,绝望中的挣扎,都是一步步走向自己人生的唯一目的,为国为民!

当然,人文的关怀,永远不可能替代社会体制完善所给予民众的实惠,但也没有任何一种形式可以取代人文所带来的心灵慰藉,至少在我可见的未来不会。所以,我相信作家的使命不会改变,责任也会越来大。也希望中国文坛能多出几个像鲁迅、路遥、史铁生这样的作家。


DDyq123


在任何一个人社会里,有作家,有小偷,有行政官员,有小商小贩,还有许多别的人。书写作为一种表达方式,除了“作家”,更多用在公文、教科书。至于当前,更已经成为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内容,写头条,看头条,发微信,读微信,都是书写表达。作家怎样的态度,其实与随便一个写头条的小姑娘小男孩一样,写的时候是这样的态度就是怎样的态度了。有否兴趣由每个人自己选择,是否从中发现出什么来,也一样,各取所需。只有在不正常的人社会里,或者说还远远理解不了人类现有智慧状态的人,才有什么人应该怎样怎样的说法。一个人如何,怎么样,与他人平等交换、协商就是了,其他的,要么是诈骗,要么是无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