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最後的決戰崖山之戰中,雙方主將張世傑與張弘範是兩兄弟?

宋元最後的決戰崖山之戰中,雙方主將張世傑與張弘範是兩兄弟?

一、金國漢人張世傑成長為南宋主將

南宋末年,蒙古大軍南下,橫掃南宋,湧現出了一批可歌可泣的人物。

一說到南宋滅亡,人們總會想到文天祥和他的《正氣歌》,然而,文天祥更多的是以精神的層面存在,在實際行動上卻一點都不出色,但卻成了世代流芳的英雄。

筆者認為,南宋末年,有一個人物更不應該忘記,傾盡一生為南宋最後的血脈浴血奮戰,卻最終孤柱難支,英勇殉國,可謂蕩氣迴腸。

這個人就是張世傑。

張世傑,是金境內的范陽人(今河北涿州人),與滅宋的漢將張弘範同宗同族,是張弘範的族兄。

最早的時候他就在張弘範父親張柔手下為將,跟隨張柔征戰,後來因事觸犯法律,便憤然逃到南宋境內,當時烽火連天,金與南宋到後來的蒙古與南宋,硝煙四起,戰事不斷。

對於張世傑這個金國漢人,無地位無財富,只有一身武藝,因此當了南宋的兵,由於屢立戰功,逐漸得到重視,成為南宋將領。

宋元最後的決戰崖山之戰中,雙方主將張世傑與張弘範是兩兄弟?

二、勤王抗元

回眸張世傑所處的時代,南宋大廈將傾,面臨滅亡的邊緣,後來最悲壯的崖山海戰,宋元間最後一場戰鬥,也成了張世傑與同宗兄弟張弘範的較量,上演了一幕絕唱。

時光回溯到公元1275年,元軍(蒙古兵馬)大舉南下滅宋,沿長江順流直下,風捲殘雲一般,連破南宋的兵馬,很快兵鋒直指南宋京城臨安。

此時的臨安,幾乎已經無兵可守,而皇帝是五歲的兒皇帝趙顯。輔政的謝太后發出詔書,讓各地起兵“勤王”,保衛京城,但是人心惶惶,各地文武官員都看到南宋的末日,各個心懷鬼胎,準備投降大元王朝,根本就不理會什麼詔書、什麼勤王。

當時張世傑已經是南宋郢州將領,決然率部來保護臨安,於是集結戰船萬餘艘抵達鎮江前線,誓與南下的元軍大戰。

張世傑命令手下十船為一隊,非有號令,不準隨便行動。

這時統領元軍的就是他的族弟張弘範與蒙古大將阿術。

張弘範利用元軍船大,發動火攻,由於有張世傑將令,宋軍不能隨意前進與後退,被打了個猝不及防。經過戰鬥,被元軍擊敗,損失慘重,許多士卒溺水而亡,張世傑不得不暫時後撤。

隨後元將進逼臨安,此時前來勤王的兵馬尚有幾萬,包括贛州知州、千古留芳的文天祥。

宋元最後的決戰崖山之戰中,雙方主將張世傑與張弘範是兩兄弟?

張世傑與文天祥認為要鼓舞士氣,與元軍決一死戰,便會有轉機,然而朝中一群軟骨頭,以左相留夢炎、右相陳宜中為首的堅決反對,他們內心早有投降的打算,極為珍惜自己的小命。

到了十一月份,形勢更加不利,元軍攻破獨松關,留夢炎聞訊棄官而逃,陳宜中請示謝太后,派人去向元軍求降,但元軍主帥伯顏果斷拒絕。

到了公元1276年,元軍勢如破竹,相繼又拿下南宋十餘個州縣,謝太后接二連三派出使者議降,伯顏就是不許,讓南宋政府危在旦夕。

張世傑請求謝太后與小皇帝乘船入海避難,由他率軍背城一戰,大權在握的陳宜中根本不採納張世傑的建議,私下裡偷偷派親信,把宋朝的傳國玉璽和以小皇帝趙顯名義寫的降書呈給元軍統帥伯顏。

伯顏看了後,讓陳宜中親自到元軍這裡商量投降之事,這個陳宜中害怕去了被砍了頭,便也趁著天黑逃跑了。

張世傑看到這些人一心投降,憤然統領兵馬南下,尋找元軍戰鬥。

經過委屈求全,伯顏接受了投降,元軍浩浩蕩蕩向臨安進發。

宋元最後的決戰崖山之戰中,雙方主將張世傑與張弘範是兩兄弟?

三、撫立小皇帝

謝太后良心發現,趁元軍未到,封宋氏骨肉趙昰為益王、判福州、福建安撫大使;趙昺為廣王,判泉州兼南外宗正,命人保護二王逃出臨安,保全趙氏血脈。

趙昰一行機敏地躲過元軍的層層圍堵,到達溫州,大臣陸秀夫尋到躲在民間的陳宜中,張世傑聞訊,也率手下從定海趕來會合。

溫州有一個江心寺,當年南宗高宗趙構南逃時曾經在這裡停留,當年趙構坐過的御座還在。

眾人觀之落淚,共同擁戴益王趙昰為天下兵馬都元帥,廣王趙昺為副元帥,這讓亡國的宋朝遺民看到希望,逐漸聚集了一些愛國人士。

都元帥府成立後,經協商眾人保護著兩個小王子到達福州,擁趙昰為皇,也就是宋端宗,改元景炎,冊封楊淑妃為太后,垂簾聽政,而卑鄙無恥的陳宜中搖身一變又成了左丞相兼樞密使,大權獨握,都督各路兵馬。張世傑被任命為樞密副使,陸秀夫為籤書樞密院事,流亡小政府正經建立。

都說人心難測,面對嚴峻的形勢,大家沒有同心協力振興宋室,而是彼爭權窩裡鬥。

楊淑妃的弟弟楊亮節憑藉妹妹垂簾聽政而專權,趙氏宗親秀王趙與檡多次勸諫,引起楊亮節忌恨,便把趙與檡派往浙東,削弱了向心力;小人陳宜中看不上正直的陸秀夫,也想把陸秀夫整出去。

宋元最後的決戰崖山之戰中,雙方主將張世傑與張弘範是兩兄弟?

張世傑仗義直言,對陳宜中說:“現在正是危機時刻,你還黨同伐異!”

這陳宜中害怕手中統兵的張世傑,只好作罷。

雖然南宋投降了,但還是有一些州縣依舊沒有降元,福建、兩廣也都在流亡小政權的控制範圍。

公元1276年11月,元軍逼近福州,此時小王朝已經積累了一點實力,擁有正規部隊十七萬,民兵三十萬,淮軍萬餘,可以說比元軍更多,完全可以組織有效的戰鬥,一較高低,但陳宜中早就嚇破了膽,只想逃命。

隨著元軍攻破建寧府等地,陳宜中、張世傑保護著楊太妃、小皇帝等人登船開逃。

誰料一行人半路與元軍水師相遇,可由於大霧朦朦,又近傍晚,元軍竟然沒有發現逃跑的宋軍船隊,可謂逃過一劫。

離開了福州,小政權徹底失去了根據地,只能在船上四下奔波,輾轉泉州、潮州、惠州等地。

公元1278年春天,無恥的陳宜中又假借四處聯絡而拋棄小皇帝而去。

小皇帝端宗連日奔波,途中又遭受颶風驚嚇,到達雷州,竟一病不起死了,年僅十一歲。

宋元最後的決戰崖山之戰中,雙方主將張世傑與張弘範是兩兄弟?

​(崖山之戰示意圖)

四、最後的悲壯

在陸秀夫倡議下又擁立七歲的趙昺為帝,改元祥興,楊太后依舊垂簾聽政。

元軍不會放過這個小政權,很快兵發雷州,一舉攻破,張世傑率軍幾次想奪回雷州都沒有成功,也損失了許多兵卒,戰鬥力銳減,只好保護著小皇帝到達崖山。

崖山位於今廣東省新會市南,因與西面的湯瓶山對峙若門,又稱崖門。入口寬僅裡許,內裡寬闊,是天然港口,實是舟船屯結的險地。

一分為二地講,張世傑雖然忠心英勇,卻有勇無謀,缺少軍事才幹,不能認清形勢,一味覺得這崖山易守難攻,“可乘潮而戰,又可順潮而出”,恰恰這一特點,被元軍利用,導致大敗亡國。

應該說張世傑是一個有氣節的人,但志大才疏,缺乏戰略眼光與軍事韜略,又顧慮太多。就當時的情況而言,南宋軍隊被蒙古軍打怕了,當張世傑到達崖山時,尚有各類軍隊二十萬左右,而尾隨而來的元軍僅有幾萬之眾,僅就兵力對比,張世傑手下明顯佔有優勢。

另外張世傑所統率的主力精於水戰,艦船也優於元軍,而元軍不善水戰,如果有效地組織迎敵,控制崖山入海口,機動靈活應對,極有可能改變時局。令人可惜的是張世傑做出了錯誤的選擇,把上千艘戰船用鐵索相連,四面圍成樓櫓柵欄,背山面海,結成一個“死”的水上方陣,把小皇帝的御船拱衛在中央,抱著一個死守被動的態度,完全把自己暴露在敵人面前,任人宰割。

宋元最後的決戰崖山之戰中,雙方主將張世傑與張弘範是兩兄弟?

當張弘範率元軍水師趕到,看到張世傑此舉,立刻控制了崖山之南的入海口,又從南北兩個方向封鎖了宋軍突圍的道路,令宋軍陷入絕境。

元將阿術、張弘範果斷採取了火攻,縱火燒船,張世傑命人在戰船外塗上溼泥,緩解了一時困境,但終無法改變戰場上的形勢。

當一個暴風雨大作的早晨,張弘範組織元軍發起毀滅性的總攻,各部元軍各有節制,善於水戰的元將李恆指揮水師利用早晨退潮,海水南返的之時,迅速搶渡,渡過平時戰艦無法渡過的淺水地代,從北面發起攻擊,並且取得效果,擊潰北面的宋軍。

與此同時,張弘範統軍從南面向宋軍給予猛烈的打擊,南北受敵,宋軍一下就潰敗了,戰至黃昏,宋軍眾多船隻被毀,軍卒死傷慘重,徹底亂了陣角。

此刻張世傑才意識到戰船用大索連接,無法有效行動,急令砍斷繩索,率十餘船保護著楊太后奮勇突圍。

當張世傑率船殺出重圍,卻發現小皇帝的御船過於龐大,被橫七豎八的船阻於中間無法行動。

張世傑火速派出小船去接小皇帝,由於海面上風雨交加,難辯敵我,在小皇帝身邊的陸秀夫深怕這來接小皇帝的人船是元軍趁亂假冒的,斷然拒絕了。

張世傑聞知,長嘆不止,只好載著楊太后殺出崖門,突圍而走。

宋元最後的決戰崖山之戰中,雙方主將張世傑與張弘範是兩兄弟?

(崖山之戰地形圖)

五、崖山餘波

陸秀夫看到大勢已去,元軍四面八方湧來,他不想讓小皇帝及家眷被俘受辱,先把自己的妻子兒女趕下大海,然後對小皇帝趙昺說:“事已至此,天亡趙宋,陛下當為國捐軀,想當年德佑皇帝受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便給小皇帝穿上龍袍,把傳國玉璽掛於胸前,然後背起趙昺,縱身跳入大海。眾多的官員,婦女與將士紛紛隨之跳海,上演了一幕悲涼。

當戰鬥結束,海面上到處漂浮著屍體,慘不忍睹。

被俘的文天祥此時也在元軍崖山營中,親眼目暏了這悲壯慘烈的一切,哽咽地寫下“羯來南海上,人死亂如麻。腥浪拍心碎,飆風吹鬢華。”

張世傑保護著楊太后衝出重圍,聽到小皇帝死訊,楊太后痛心不止,揮淚如雨,投水自盡。

張世傑帶著突圍而出的殘軍,逃亡海上,準備招集舊部,尋找趙氏後裔,重整山河,但在平章山一帶突遭強烈的暴風雨。

宋元最後的決戰崖山之戰中,雙方主將張世傑與張弘範是兩兄弟?

張世傑仰天長嘆:“天絕趙氏江山,我張世傑已經傾盡全力了,一君亡又立一君,如今又已亡矣。今遭風雨,天意如此!”說話間,船被大風掀翻,沉入大海。

據說陸秀夫投海數日後,他的屍體浮出海面,被老百姓收葬。

據說元軍在打掃戰場時,發現一具穿黃衣的幼兒屍體,身上帶有金璽,上書“詔書之寶”四個字。

史載張弘範在崖山之陽,勒石紀功,此事被後人傳為“宋張弘範滅宋於此”其實題的是“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

而歷史的真實,張弘範生於金王朝統治的地區,一天也沒有當過宋臣民,雖然是漢人,但各為其主,無論宋王朝、金王朝還是元王朝,都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一部分。

據說張世傑的屍體被衝到黃楊山畔一帶被當地人收殮,至今存有張世傑墓。

回眸歷史,張世傑,一個不能忘記的人。

宋元最後的決戰崖山之戰中,雙方主將張世傑與張弘範是兩兄弟?

​(崖山炮臺遺址)

【作者簡介】陳二虎,筆名紅葉,蒙古族中的契丹人。翁牛特旗作家協會副秘書長。

推薦: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