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通衢大道鋪就津南發展與幸福之路

時光飛逝,從1949年到2019年,津南伴隨著共和國波瀾壯闊的發展史,已經走過了整整70個春秋! 70年在歷史長河中不過一瞬間,然而對於津南卻凝聚了太多的過往與回憶,光榮與夢想......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通衢大道鋪就津南發展與幸福之路

千古百業興,先行在交通。70年對於津南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創業光榮史,更是一部可圈可點的道路發展史。“想當初津南區,從市裡到葛沽(經過鹹水沽)只有一趟道叫海大道,到天津衛辦事兒、串親訪友,就得走這條海大道,這是津南區唯一的一條大道,解放以後國家有修建了津歧路。”鹹水沽居民說。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通衢大道鋪就津南發展與幸福之路

建區之初,全區境內僅有這兩條連接外部的簡易公路,此後又修建的葛萬路、二道閘公路,質量也比較落後。鄉村公路僅有三條總長2.6千米的瀝青油路面,其他均是地勢低窪,坎坷不平,雨天泥濘不堪的馬車路。從1982年開始,是津南交通事業的起步階段,面對百廢待興的交通運輸狀況,勤勞奮進的津南人民在津南大地上披荊斬棘,修路架橋。一時間,漢港公路、津港公路、津沽公路、二八公路等市區級公路相繼亮相或明顯改善,公路總裡等級標準和質量明顯提高。進入2000年,我區公路建設取得超常規進展,高速公路建設方興未艾,津晉高速、丹拉高速相繼建成運營,使我區高速公路實現了零的突破。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通衢大道鋪就津南發展與幸福之路

2008年,津港高速路剪綵通車,津南環線、津沽副線、天嘉湖路、盛唐路、東沽路等一條條區級公路相繼建成通車,使我區區級公路達到15條,總里程82.27千米。隨著時代的變遷,小轎車走進了尋常百姓家,到2017年,我市私人轎車保有量達到170.36萬輛,昔日津南人引以為豪的大路,已經不能與時代同拍。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發展的成果就是為了惠及人民群眾。津南區委區政府提出了15分鐘交通圈新概念,我區充分利用連接市中心城區和濱海新區的地緣優勢,不斷完善區域內四橫六縱交通路網規劃,將路網格局定位為唐津高速、津汕高速、津港快速和漢港快速四條縱線,津晉高速、天津大道快速兩條橫線,六條大道把津南和中心城區緊緊相連,多條支線與其相連,輻射東西南北各個區域。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通衢大道鋪就津南發展與幸福之路

家住雙橋河鎮的高磊在市區工作,每天往返於津南和市內,對於道路的變化他頗有感觸。“之前走津沽路,津沽路之前道路也不好走,而且之前全都是大車,而且車也多,去市區得大概需要半小時,現在天津大道也通了,有十分鐘就可以到了。”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通衢大道鋪就津南發展與幸福之路

道路里程在增長,路面等級上臺階,配套設施更現代。如果把一條條道路比喻成飛舞的綵綢,那一座座橋樑就是牽著綵綢伸開的雙臂,月牙河橋、洪泥河橋、二道橋、彩虹橋、馬廠減河橋、天嘉湖立交橋等幾十座橋樑凌空飛架,路與橋相得益彰,縱橫交錯,內通外暢,共同撐起了津南城市道路交通的骨架,為津南鋪就了經濟發展群眾出行的黃金跑道。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通衢大道鋪就津南發展與幸福之路

現在的津南之路,真是四通八達。回顧這些年,特別是對津南的現今的變化,我們感到一種由衷的一種驚歎。春風浩蕩滿目新,而今我區積極搶抓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著力抓好“一屏一展一帶一谷一稻”等重點工作落地落實,一條條高速、國道、區級公路,構築起現代化的立體交通網絡,宛如條條綵帶鋪展延伸,連通內外,為津南蹄疾步穩地沿著綠色高質量發展之路前進,社會經濟繁榮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