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朱元璋打天下的34人,朱元璋殺掉30個,還剩下的4人是誰?

司馬長史


先來說一下這個問題,陪朱元璋打天下的是24人,不是34人,而且他沒有主動殺掉功臣,都是因為一系列的事件受到牽連而死,也不是隻有四個人逃生,很多都是得以善終的。



暫且從朱元璋加入紅巾軍開始說起吧,朱元璋放下衣缽,隨湯和一起加入郭子興的紅巾軍,因其有勇有謀所以備受郭子興賞識,還把養女馬氏嫁給朱元璋,就是之後的馬皇后。朱元璋當時屢立戰功,但是領導之間不和,不去擴大地盤,反而整日勾心鬥角,這就讓朱元璋起了離開的想法,他在徵得郭子興的同意之後,帶領徐達,湯和,吳良,吳禎,花雲,陳德,顧時,費聚,耿再成,耿炳文,唐勝宗,陸仲享,華雲龍,郭興,郭英24位貼身兄弟南下定遠討伐,之後又收了李善長,馮氏兄弟等,他們都是讀書人,通兵法,所以十分得到朱元璋的信賴,也開始對有學問的讀書人特別器重,禮賢下士。

稱帝之後,朱元璋在奉天殿大肆表彰文臣武將的開國功臣,並大封功臣,文臣位公,武將位侯,但是之後的胡惟庸案和藍玉案兩次黨獄的爆發,致使很多有功之臣都被殺了。其中蒙冤受死的有,誠意伯劉基,韓國公李善長,永昌侯藍玉等,其他的人均受牽連,宋濂當時已經71歲了幸得馬皇后求情才得以流放保住性命,不過第二年也病逝了。徐達的死應該也是因為病,他背上起了一個癤子,後嚴重不治而死,他死時也已經54歲了。說到底,還是因為朱元璋為了加強皇權,唯恐公侯掌握兵權威脅統治,於是就大興文字獄實行鐵腕政治,對功臣武將採取兔死狗烹的辦法鞏固皇權。


秦桑之


在公元1354年的一天,朱元璋和紅巾軍的頭目郭子興和平分手,朱元璋在郭子興身邊並不愉快,在一開始,郭子興很欣賞朱元璋,也極力拉攏他,並且把自己的義女嫁給朱元璋。但時間長了,朱元璋的本領展現出來,這些才能讓朱元璋在義軍中聲名鵲起,反而讓郭子興有些不爽。

絕非池中之物的朱元璋,決定和郭子興分道揚鑣。這次分手,是和平友善的分手,郭子興很高興,也象徵性的挽留了一下。更讓郭子興高興的是,朱元璋在離開時,沒有帶走大隊人馬,只帶了二十四個心腹,這讓郭子興大為放心。

這二十四個人,也是明朝的開國功臣班底。像後世比較熟知的徐達、湯和就是這個班底,到了明朝建立後,這群人也順理成章的成為明朝初期最大的政治集團。

這二十四個人,有必要盤點一下,並且說明一下他們的結局。魏國公徐達(善終),信國公湯和(善終),江國公吳良(善終),海國公吳楨(善終),花雲(太平之戰被陳友諒俘獲,不屈殉國,年三十九歲,追封東丘郡侯),杞國公陳德(善終),滕國公顧時(善終),平涼侯費聚(胡惟庸案受牽連,被殺),泗國公耿再成(死於叛軍之手),耿君用(和張士誠交手,戰死宜興),唐勝宗(胡惟庸案受牽連,被殺),陸仲亨(胡惟庸案受牽連,被殺),華雲龍(善終),鄭遇春(胡惟庸案受牽連,被殺),周銓(戰死於蕪湖),陝國公郭興(善終),郭英(善終),胡海(善終),張龍(善終),陳桓(藍玉案受牽連,被殺),謝成(藍玉案受牽連,被殺),李新材(善終),張赫(善終),周德興(被兒子周驥牽連,被殺)。

最初朱元璋打天下只有24人,其中,善終的13人,被殺的7人,為國捐軀的4人,並非問題中所說的,朱元璋殺了三十個,只剩下四個人。

我再次回到原來的問題,覺得提問問題的人可能表達的有些不清楚,提問題的人應該想問的是,朱元璋殺功臣,導致明王朝功臣凋零。

朱元璋殺功臣,的確是存在的,而且屠殺數量之多,手段之殘忍,創下了歷史紀錄。但這些屠殺的背景,都是重要的案件引起的,因此,我需要從洪武年間的重要案子說起。

第一案,胡惟庸案

淮西二十四將中,被朱元璋殺害的七人中,有四個人都是受到胡惟庸案子的牽連,可見,胡惟庸案件的牽扯之廣,影響之大。發生在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件,其根源是淮西集團實力越來越強大,幾乎到了可以隻手遮天的地步,而這個淮西集團的首要人物,就是李善長。

這個人雖然不是最初跟隨朱元璋的人,卻是朱元璋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人,在後來的論功行賞中,李善長功勞被列為第一,這和劉邦對待蕭何極為相似,可見李善長的能力和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

李善長因為這樣的功績,權力達到頂峰,他推薦了胡惟庸,淮西集團,成為朝堂之上第一大政治集團。

但有一個人,卻不喜歡李善長,這個人也是鼎鼎大名,人稱諸葛亮轉世的劉伯溫。劉伯溫和李善長有矛盾,更主要的是,他不是淮西集團的人。

這個人在民間的名氣,遠高於李善長,他很聰明,而且很會看人,他的眼光極為狠辣。因為這樣的聰明人,而且還不是李善長自己人。這引起李善長的不滿,劉基受到淮西集團的排擠,告老還鄉,後來,因為吃了胡惟庸送的藥,就死了。

除掉劉基之後,安插在朱元璋身邊的最後一顆釘子被拔掉,從此,朱元璋身邊,全是淮西集團的人。這時候的淮西集團,完全可以和皇權分庭抗禮。

走到這一步,李善長其實是很滿意的,這已經位極人臣,可他的手下胡惟庸不滿意,他們開始向著一些不可觸及的地方探尋,終於觸動了朱元璋的底線。

早在洪武八年的時候,朱元璋已經對淮西集團產生反感,但因為朱元璋是一個很戀舊的人,所以,一直保持克制。直到洪武十三年,胡惟庸被舉報謀反,徹底激怒朱元璋,他的怒火如同火山爆發一樣,於是,胡惟庸案爆發。

這一案,胡惟庸和他的黨羽被處死,但這還沒有結束這個案子,直到洪武二十三年,再次爆發,這次牽扯更廣,而且更為血腥,李善長全家七十餘口被殺,被牽扯的功臣足有幾十家。

這是朱元璋第一次屠殺功臣。

第二案,藍玉案

這個案子,和胡惟庸案子極為相似,而這些相似點,都在於,他們都觸及到了朱元璋的底線,也觸及到了明朝的最高權力。這是任何一個皇帝都不能容忍的,於是,藍玉案爆發了。

藍玉是一個非常厲害的角色,在捕魚兒之戰,藍玉率領十五萬明軍,北上四千餘里,直搗北元的大本營,黃金家族全軍覆沒,蒙古人北俘虜七萬餘人,這場戰役,可以說是蒙古版的靖康之恥。藍玉也因為這場驚天動地的大戰,揚名史冊,成了大明王朝一顆冉冉升起的將星。

要說藍玉謀反,我感覺,有些牽強,因為藍玉沒有謀反理由。他已經權傾朝野,而且,朱元璋對他極為信任。更主要的是,他是太子朱標的死黨,而朱標是大明王朝的法定繼承人。他只要低調一點,等到朱標當了皇帝,如何不能榮華富貴?可偏偏,他太高傲。

朱元璋是個好父親,因此,他愛屋及烏,對藍玉也相當寬容。天真的藍玉並不知道,朱元璋的寬容,只是因為他背後是朱標,而想當然的以為,他很厲害,朱元璋離不開他。在1392年,朱標死了,悲痛萬分的朱元璋,沒有想到傳位其他兒子,而是想到了傳位他的孫子,朱允炆。

這個決定,引起了連鎖反應,首先是朱標的死黨瞬間失去依靠,而朱允文,又沒有靠山,更主要的是,沒有人敢跪舔朱允炆,畢竟,這種時候,還是靜觀其變的好。

這個時候,藍玉缺乏政治觸覺的短板終於顯露出來,他依然很高傲,但他只高傲了不到一年,就被人舉報,是謀反大罪。藍玉或許只是驕傲,卻並不一定是謀反,但朱元璋卻認為,藍玉必須死,而且,很多人必須死。

於是,比胡惟庸案更血腥的藍玉案爆發,受到牽連而死的人,超過1.5萬,這次案件之後,整個功臣團體,武將團體,幾乎全軍覆沒。

其實,洪武年間有四大案,另外兩個是空印案和郭恆案,但這兩個案子,屬於整頓吏治的案子,並不是涉及到權力巔峰的案子,而胡惟庸案和藍玉案,卻真真實實的影響到了整個政治格局,大量開國功臣都在這兩個案件中凋零。而這根本原因,只是因為,皇權不容動搖。


小小嬴政


八八是非多,扒扒就一車,今天繼續開扒朱元璋。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極富爭議,有人認為他是一個勤政愛民的賢君,因為他特別注重民生,體恤百姓,嚴懲貪官汙吏。可是他也有讓人們厭惡的一面,他為了能將自己的江山更好的萬代相傳,殘忍殺害曾經陪他一起打江山的功臣們,手段極其殘忍。

他是個疑心極重的人,題目中也說了,那些曾經陪朱元璋打天下的34個好兄弟,在朱元璋當上皇帝后,在短短几年的時間裡就被朱元璋殺掉30個,最後只剩下了4個人。

真實歷史沒那麼誇張,他殺功臣是真,但殺的大多都是居功自傲、橫行鄉里、頂風而上、降低道德標準的不開眼的哥們。另外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鄧愈等人是因病亡故的。

假如一定要找出四位安逸終老的例子,應該是以下四位。

第一位是信國公湯和,他是朱元璋的老鄉,也是朱元璋進入軍隊的介紹人。湯和與朱元璋是從小到大的玩伴,參加起義軍也早於朱元璋。朱元璋加入起義軍時,湯和已經是一位小頭領,但湯和對他依舊十分尊重,軍官哈著小兵,對朱元璋言聽計從,甘願接受朱元璋的指示,成為軍營一景。

如何沒有湯和的這種幫襯,可以想見,朱元璋上位當領導不會那麼快。

朱元璋在義軍隊伍火速躥紅,而且職位混得比湯和還高,湯和一點也不吃驚,不但不嫉妒,而且一如既往地擁戴朱元璋。

朱元璋打下江山以後,開始對大臣們進行封賞,論戰功和資歷湯和都可以封更高的官職。但他只被封了侯爵,但湯和對此卻毫無怨言,他欣然笑納,隨遇而安。

他還不參與任何政治派別的鬥爭,採取中庸之道。

湯和跟朱元璋從小一起長大,朝夕相處,所以他對於朱元璋的為人和性格最知根底,後來他乾脆就沒等朱元璋開口,溜溜地就把兵權交出來,說自己已經年邁,想要回家養老享清福。

湯和說到做到,回鄉以後就是養老去了,沒人聽到他議論過朝政,低調到像一粒微塵。因此,朱元璋對他就沒有了疑心,對他徹底放下心來。

正是因為湯和的大智若愚,他逃出朱元璋的清算,安享晚年,死後還受到了追封。

第二位是武定侯郭英,他從朱元璋起兵開始就成為朱元璋的衛士。他一生身經百戰,傷痕遍體,為人小心謹慎,智勇雙全,忠心耿耿。

郭英在侍奉朱元璋的過程中也是誠惶誠恐,從來都沒有犯過錯,又因他是寧妃的弟弟,所以朱元璋對他也是比較信任,但郭英並未因此而覺得自己有多厲害,放鬆對自我的要求,反而為人處世更加謙虛。

朱元璋也曾評價他是個忠誠樸實的人,自然對他就沒有殺戮之心。

第三位是西平侯沐英,朱元璋的養子。

沐英出身貧苦,自幼顛沛流離,八歲就被朱元璋收為義子。十二歲的沐英跟隨朱元璋攻伐征戰,開始軍旅生涯,朱元璋夫婦待他如自己的孩子一樣,不僅教他讀書識字,還教他如何帶兵打仗。

沐英聰明敏悟,處事果斷,解決問題很有一套策略,沒有任何疏忽遺漏,馬皇后多次稱讚他的才能,深得朱元璋器重。

明朝建立後,他就跟隨傅友德、藍玉平定雲南,之後一直留守雲南。守護大明朝的西南半壁江山,由於遠離政治中心,所以朱元璋也沒有對他有疑心。

他知道皇太子朱標死後,哭的十分傷心,兩年後也因生病去世。

第四位是長興侯耿炳文。

耿炳文承襲父職,一生可謂是身經百戰,戰功顯赫。後來,耿炳文就駐守長興十年之久,多次以寡敵眾,經歷大小戰爭十餘次,卻從來沒有丟失過長興,足以看出他是一位防守型戰將,朱元璋當然也瞭解他這一點。


進攻型的藍玉等人可以殺,最後留下防守型的耿炳文,不排除是為了替他的後世子孫守住江山,說白了,還是朱元璋覺得人家有利用價值。

看了半天我們會發現,他們哥幾個有一個共同特徵,那就是性格上不居功自傲,生活上嚴於律己,政治上不結黨營私,業務上能力未必突出。漫說是朱元璋,換成任何領導,都喜歡這樣的下屬。


歷來現實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乞丐皇帝,也是和尚皇帝。他從社會的最底層成功逆襲,一躍成為君臨天下的皇帝。這與當時的社會大環境有密切的關係,時勢造英雄,但也和他強大的能力是分不開的。

朱元璋最大的能力就是知人善用,有足夠的政治魅力,能夠把人才吸引到他的帳下。正是靠著這一班文臣武將才讓他擊敗了陳友諒和張士誠,並最終消滅了元朝。

雖然朱元璋把自己神化成了天的兒子,但他明白自己不過是個凡人,終究會死的。朱元璋擔心自己死後,自己的兒子和孫子鎮不住這幫功臣,甚至還有可能被這些人奪權。

於是朱元璋決定向這些功臣動手,太子朱標比較仁慈,他非常不理解,朱元璋就把帶刺的木棍扔給他,讓他拿在手中去使用,體會自己的一番苦心。朱元璋的意思很明顯,他就是在替自己的子孫後代撥刺。

在演義小說中,是朱元璋火燒慶功樓把這些人一網打盡。在實際的歷史上卻沒這麼簡單,殺人必須有法律依據。那就必須把這些人牽涉到案子裡去,明初的幾個大案,如胡惟庸謀反案、藍玉案、空印案、郭恆案等。這些案件辦下來,被殺的官員達到數十萬,開國功臣幾乎無一倖免。



但這些人是不可能都殺光的,原因很簡單,有些是被拔了牙齒的老虎,沒有能力反抗了。另外還有一些將領,必須用來給後世皇帝用。至少有四個開國功臣是沒有被殺的,下邊來一一介紹。

第一個就是朱元璋的鐵桿老鄉湯和。從小他們兩個人在一起長大,也是知跟知底的小夥伴。朱元璋能夠參加起義軍,靠的就是湯和的推薦。也可以說湯和是朱元璋的恩人和領路人,否則朱元璋可能還在要飯。

自從湯和把朱元璋帶到軍中後,就自動把朱元璋當成老大,從來對他都是恭恭敬敬,就連他職務比朱元璋高的時候也是如此。這個態度讓朱元璋感覺非常舒服,那些整天大大咧咧和朱元璋稱兄道弟的人只能是自尋死路。


湯和的能力還不在於此,他太瞭解朱元璋的性格了。朱元璋是那種只可以共患難不可以同富貴的人,在湯和被封為信國公後,他就辭官還鄉去了。用老子的話說就是與其不爭,故天莫能與之爭。也可以說他是一個大智若愚的人,明白只有不爭才能保命。

但是朱元璋還是不想放過他,在他病情加重時接見了他。湯和見到朱元璋時,身體已經不能站立,也不能講話了。但他明白朱元璋是想殺他,他就不停的向朱元璋磕頭,眼淚順著眼角流了下來。朱元璋一時心軟,就放過了他。在唐河時候,朱元璋還追封他為東甌王。



第二個得到善終的人是朱元璋的養子沐英。沐英自幼父母雙亡,不得不外出逃荒。在濠州城,他遇到了正在招兵買馬的老鄉朱元璋。因為當時只有8歲,就被朱元璋收為義子。

沐英因為是窮苦人家出身,從小顛沛流離。他就把朱元璋夫婦看成了親生父母,把朱標當成了自己的親兄弟一樣照顧。他勤奮好學,年紀稍長,就跟著朱元璋東征西殺。

沐英在朱元璋的一群乾兒子裡是能力最全面也最有孝心的一個,並且從來不居功自傲。這一點深得朱元璋的讚許,最終在進軍雲南後,沐英和他的部下就留在了這片土地,知名的沐王府就是他建立的。

當沐英聽到馬皇后去世的消息時,心中悲痛不已,吐血昏厥。但後來沐英聽到太子朱標去世時,心中更是難過,最後鬱鬱而終。



第三個是郭英。郭英也可以算是朱元璋的老鄉,長期擔任朱元璋的保鏢,能夠擔當衛士這個角色,肯定是朱元璋最信任的人,也必定是功夫了得的人。

在朱元璋一生征戰中,最驚險的莫過於鄱陽湖大戰。在鄱陽湖大戰最危機的關頭,郭英身受重傷,死戰不退,為朱元璋最後戰敗陳友諒贏得了時間。



郭英的性格和湯荷非常相似,為人忠誠樸實,忠誠謹慎。為人處事從來都是小心翼翼的,當那些開國功臣們到處購買房產田產時,而且什麼也沒有做。當朱元璋問起他時,他回答道:我一個窮小子能夠混到今天這個地步滿足了。

當然朱元璋對他還是不放心的,最後還是找了一個理由,罷了他的官。但郭英一生忠誠於朱元璋,在朱棣造反稱帝的那一年,郭英死在了家中,也可以說是鬱鬱而終。



最後一個就是老將耿炳文。耿炳文也是朱元璋的老鄉安徽鳳陽人,他的父親是朱元璋的部下管軍總管耿君用。在與張士誠大戰時,父親戰時,他就承襲了父親的職務。

耿炳文的能力整體上稍顯平庸,但也並非一無是處。他貴在知道自己的短處,於是就把溫祥卿當成自己的軍師。當張士誠的大軍殺向長安州時,他用7000人馬抵擋10萬大軍的進攻一個月,一戰成名。


後來,耿炳文跟隨常遇春一路征戰,一個人擅長進攻,一個人擅長防守,一個人雙劍合璧,天下無敵。常遇春死後他又跟隨徐達西征,在此立下大功。

在朱元璋殺死很多開國功臣時,他也明白,必須留一些人為自己的兒子孫子所用,尤其像耿炳文這樣擅長防守的人。在燕王朱棣起兵造反的時候,他曾經率兵抵抗。

朱棣稱帝后,耿炳文不是非常配合。永樂元年,朱棣找了一個藉口找耿炳文的麻煩,老將不甘受辱,就自殺身亡。


新知傳習閣


朱元璋大怒:誰把我黑的這麼慘!


首先,陪朕打天下的是24個人,不是34個人,人稱“淮西二十四將”

朕當年在發小湯和的介紹下,加入濠州郭子興的部隊,還娶了郭子興的義女馬氏做老婆。朕原本一心為郭子興效力,無奈老郭氣量狹窄,和其他人爭權奪利,朕見他沒有遠大志向,乾脆把700多名將士都留下,自己帶了24個人出去單幹,開始了自主創業的生涯。

《明史紀事本末》明確記載了這24人名單:

時彭、趙御下無道,太祖乃以七百人屬他將, 而獨與徐達、湯和、吳良、吳禎、花雲、陳德、顧時、費聚、耿再成、耿炳文、唐勝宗、陸仲亨、華雲龍、鄭遇春、郭興、郭英、胡海、張龍、陳桓、謝成、李新材、張赫、周銓、周德興等二十四人,南略定遠。——《明史紀事本末》

這24個人大多是淮西人,都是朕的老鄉,他們對朕忠心耿耿,我們艱苦創業,終於建立大明,他們都是朕的開國功臣。

其次,朕雖然殺了不少功臣,但這24將中只有7名被朕所殺。

朕給你們數一下,看看24人的最終結局。

1,善終11人

徐達(54歲病逝,別相信吃蒸鵝的故事,鬼才信)、湯和(70歲年老病逝)、吳良(58歲病逝)、吳楨(吳良之弟,病逝)、陳德(病逝)、顧時(45歲病逝)、郭興(54歲病逝)、胡海(不叫胡大海,又名胡海洋)、張龍(年老病逝)、張赫(66歲病逝)、華雲龍(42歲病逝)。

2,戰死2人

花雲(戰死)、耿再成(戰死),他們都是好樣的,朕懷念他們!

3,被朕殺死7人

費聚(坐胡惟庸案被殺)、唐勝宗(坐胡惟庸案被殺)、陸仲亨(坐胡惟庸案被殺)、鄭遇春(不是常遇春,坐胡惟庸案被殺)、周德興(受兒子牽連被誅)、陳桓(坐藍玉案被殺)、謝成(坐藍玉案被殺)。

這些人可都是胡惟庸或藍玉一黨,死的不冤!

4,卒年不詳2人

周銓、李新材,沒有證明是朕殺的,不能亂扣帽子吧?!

5,死的比朕還晚2人

耿炳文、郭英,他們夠忠心,朕也夠意思,他們的死無論如何也不能讓朕背鍋吧?!


各位看官,證據在上,求求你們不要再黑朕了!誰造謠說朕殺死30個功臣?!還有那些說朕動不動一言不合,就殺大臣、殺和尚、殺宮女、殺老農、殺百姓的人,請你們停止對朕的誹謗!不然朕晚上找你們,把你們帶走!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題目本身存在爭議,筆者所瞭解的是最初陪朱元璋打天下只有24人。在這些開國功臣裡,被他殺掉的只有7人,有4人為國捐軀,而善終的達到13人。能夠善終的人比例還是比較高的。

善終者:徐達、湯和、吳良、吳楨、陳德、顧時、華雲龍、郭興、郭英、胡海、李新材、張赫,耿炳文。

若是要找出四個安享晚年的,一定是這四位了:湯和、耿炳文、郭英、沐英。同為開國功臣,憑什麼就他們能夠安度晚年呢?

湯和:湯和可以說是一個大智若愚的人,一生戰績顯赫,卻能夠欣然接受朱元璋的封爵。這就是他的高明之處,他不爭不搶隨遇而安。待到年事已高他請求就告老還鄉,交出兵權。

告老還鄉以後再也沒有參加任何政治上有關的事情,安享晚年。對聖上的地位而言,沒有任何的威脅。對於這樣的人,朱元璋自然沒有必要趕盡殺絕,在他死後還給予封賞。

耿炳文:耿炳文與湯和一般,在軍事上身經百戰,戰功顯赫。這樣一個戰功顯赫的人,卻把所有的功勞都歸功於朱元璋身上,自己為人非常低調。會拍馬屁,哪一個聖上不喜歡這樣的人?(朱棣時期被迫自殺)


再者耿炳文在軍事上的才能確實可圈可點。朱元璋還需要他,想把他留著為明朝繼續效力。

郭英:郭英平時對待朱元璋就非常的小心翼翼,生怕哪裡惹得龍顏不悅。朱元璋在平時相處能夠感受到這一點,覺得郭英掀不起什麼大風大浪,因此也就對他放鬆警惕了。

其次郭英也是寧妃的弟弟,沾了姐姐的榮幸,也得到了不少恩寵。而他也沒有侍寵而嬌,為人還是十分的低調。一來二去,朱元璋也就放鬆了對他的警惕。

沐英:沐英是朱元璋的養子,是和他一起從苦日子熬過來的,有著相似的經歷,和他的親生兒子並無二樣。甚至比親生兒子還多一種親切感。

沐英也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他處理事務面面俱到,幾乎沒有什麼錯漏的時候,因此他也多次得到馬皇后的讚賞。這馬皇后可是朱元璋的枕邊人,讓朱元璋就更加的器重沐英了。

後來沐英被朱元璋指派坐定雲南,在小說《鹿鼎記》當中,沐王府說的就是沐英的府邸。也就是說到了清朝的時候,沐英也都還一直為明朝守著江山。



這一番分析下來,讀者應該也發現了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對皇位沒有威脅,等到什麼時候進退。歷朝歷代,開國功臣都是君王最後忌憚的人。

譬如,漢代的劉邦先後斬殺了韓信、彭越、英布,均被冠以謀反之罪。建朝之初,開國功臣都被他各種藉口斬殺,最後只剩下同姓的諸侯王。

胡惟庸案:而筆者今天所分析的是明朝的朱元璋。 朱元璋誅殺功臣的能力絲毫不弱於劉邦,甚至更甚。朱元璋殺功臣可是創下記錄的,這些還需從幾件驚天的案件說起。

這其中不得不說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而說起胡惟庸就不得不說起淮西集團的領袖人物李善長。

朱元璋大封功臣時表示李善長並無汗馬功勞,只是多年供給軍糧,苦勞很大,故而封大國。當時還有一起和他一起被封的人有徐達,常遇春的兒子常茂,李文忠,鄧玉,馮勝。

但是李善長位居首位,詔書中更是將他比作蕭何,可見他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但是李善長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他非常喜歡嫉妒別人。


以至於後來的李飲冰、楊希聖,他們只是稍微的冒犯了他的權威。就被他稟告給皇上。從而罷免了這兩個人。後來李善長權力膨脹到了極點。

他與中丞劉伯溫,在一次爭論法令的過程中,意見不合,到最後竟然直接謾罵劉伯溫。劉伯溫顧及到李善長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越發感到不安,告老還鄉,可還是沒有逃過一劫。

最終被胡惟庸派人給毒死。在封建社會,胡惟庸這樣的人一般是活不久的。他行事習慣先斬後奏,擅自做主,風聲傳到了皇帝耳朵裡,又怎麼會留他?

而朱元璋本來他的權力慾望就極強,這讓朱元璋感到了危機。1380年,胡惟庸被人告發勾結日本,企圖謀反。朱元璋終於有了藉口讓胡惟庸領了盒飯,還乘機株連懲治,以絕後患。

這件事並沒有因為胡惟庸之死而結束,還有同黨。其實讀者也都知道這是朱元璋內心猜忌,想要殺人的而找出的藉口。

這一次的搜捕更加可怕,最後就連朱元璋自己最敬重的人,也就是包括李善長,共處決了2萬多人,數據十分觸目驚心。


藍玉案:還有一案便是藍玉案件,當事人藍玉驕橫跋扈。皇帝都是多疑的,而朱元璋又是草根皇帝,他更加不容許人們對他的權威有半點威脅。可是藍玉功高蓋主還不自知,偏偏仗著功勞向皇帝叫板,後果會怎樣可想而知。

他還在軍中擅自罷免和提拔軍官,獨斷專行,這絕對是對皇權的挑戰。藍玉正是一路囂張,一路鋪好自己通向死亡的道路,然而此時的他不以為然。

藍玉入朝上奏,朱元璋控制慾極強,有意不採納他的意見,他更加不高興。終於在1393年,朱元璋的第二次屠殺,有人告發藍玉謀反,隨即被逮捕入獄,在獄中藍玉承認準備謀反。

於是藍玉也領了盒飯,遭到滅族。野史上說藍玉死相很慘,遭到扒皮,聽來不寒而慄。當時被滅族的有一萬五千人,這兩場屠殺讓這些開國功臣們幾乎死傷殆盡,都是他當初起兵時稱兄道弟的患難兄弟。

可以共患難,難得同富貴。本以為贏得了天下,就能安居樂業,不料更大的謀殺案卻悄然降臨。其實朱元璋每天都在屠殺,不單單這兩場。

比如太子的老師宋濂因他的孫子牽涉到胡惟庸案件當中被處死,大將傅友德父子同時被處死,朱亮祖父子被鞭打致死等。

作為明朝的開國皇帝,我們無法否認朱元璋的功勞。但是它一定在某種程度上,給歷史帶來了無盡的傷痛。


史之策


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把天下從蒙古人手中奪了回來,建立了不世之功。說起朱元璋殺人可是出了名的,他想殺的人基本上活不下來,可是有這樣一個和尚卻是個例外。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去寺廟,當他來到佛像跟前的時候問主持他用不用跪下。

老和尚連忙說不用,朱元璋又說不跪下不好吧,機智的老和尚趕緊說:現在的佛不用拜以前的佛,現在的佛當然說的是朱元璋,被老和尚稱讚成當世的佛朱元璋非常滿意。於是他決定不再下跪,老和尚也就逃過了一劫。

被朱元璋殺的最慘的當然是那些開國功臣們了,跟著他打天下的三十多個功臣,最後被他殺的只剩下四個了。這四個人又是誰,能被朱元璋給放過了,接下來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他們。

第一個人是湯和。他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跟朱元璋是老鄉,還是一條街上的朋友,從小一起長大。朱元璋在指揮眾人作戰的時候,其他人都覺得朱元璋跟自己是同輩,不願意聽他的指揮,只有湯和很服從他的命令,雖然湯和比他大三歲。

在作戰時湯和英勇異常,即使中箭了還要把箭拔出來接著拼殺。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湯和被加官進爵,成了開國功臣。慢慢的朱元璋不願意這些功臣們繼續帶兵了,想要奪走他們的兵權,聰明的湯和早就看透了這一切,他主動去找皇帝說自己不願意在帶兵了,想要回老家安養天年,朱元璋答應了他還給他在家鄉建造了府邸,湯和就活到了七十多歲才去世,算是結局很好了。

第二個人是沐英。他也是窮苦人家的孩子,年少時由於戰亂父母雙亡,被路過的朱元璋發現並收留,當時的朱元璋和他的大老婆沒有孩子,就把他手下當了乾兒子,對他就像親生的一樣,他十二歲就跟著乾爹四處打仗,十八歲就已經是能帶兵的將軍了,為朱元璋建立明朝立下了大功,明朝建立後他被派到雲南鎮守邊關。

後來馬皇后去世,他非常悲傷,以至於吐血了,又加上太子朱標去世,再一次打擊了他,由於悲傷而死,朱元璋知道了很感動就把他接回來安葬了。

第三個人是郭英。郭英是跟著自己的哥哥參加了朱元璋的義軍,一直跟著朱元璋給他當保鏢,在攻打陳友諒的時候,朱元璋被陳友諒包圍就在即將被殺的時候,郭英趕來救了他,自己也身受重傷,最後大敗陳友諒。

漸漸的他也開始帶兵打仗成了將軍,明朝建立後自己的姐姐又嫁給了朱元璋,就更加有地位了。但是他很聰明,知道皇帝不喜居功自傲的人,所以他就為人低調,讓朱元璋很放心。

第四個人是耿炳文。他是繼承了他父親的官職,他以擅長防禦出名。他最有名的一戰就是抵擋張士誠,在他駐守期間,張士誠多次來攻打都沒有成功,反而還損兵折將,他爹也在這一仗中丟了命。為朱元璋打敗張士誠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深受朱元璋的喜愛,明朝建立後他也被封了大官成為開國功臣。被封了大官之後的耿炳文沒有驕傲,對朱元璋非常忠心,得到了朱元璋的信任。

總結這四個人沒有被殺的原因基本相同,第一當然是他們的功勞了,第二點才是保命的重要原因,他們知道收斂,知道皇帝最討厭的就是功臣自大,所以他們儘可能的讓自己不那麼顯眼,低調的活著。


無筆史官


34人,殺掉30個,還剩下4個是誰?

題主這34人,應該是指朱元璋論功行賞的6公爵,28侯爵

6公爵: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茂(常遇春的兒子)、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魏國公鄧愈

28侯爵:湯和、唐勝宗、陸仲亨、周德興、華雲、顧時、耿炳文、陳德、王志、鄭遇春、費聚、吳良、吳楨、趙庸、廖永忠、俞通源、華高、楊璟、康茂才、朱亮祖、傅友德、胡美、韓政、黃彬、曹良臣、梅思祖、郭子興

韓國公李善長,在七十七歲時,因為胡惟庸案被朱元璋事後問責,除了兩個孫子,全家七十多人,被一併處死

魏國公徐達,他的死處在爭議,《明史》記載病死,《翦勝野聞》記載是徐達病重,朱元璋賜給徐達蒸鵝,徐達不得不吃,吃完就死了。就算野史說的是真的,個人認為,也不算朱元璋殺的,畢竟那時候的醫學,還沒有達到特定食物的高度

鄭國公常茂,這貨就是傳說的命好,常遇春死的太早,讓他得了好處,沒什麼能力,後來被朱元璋罷黜,讓他弟弟做了鄭國公,罷黜後四年去世,估計是被自己傻死的

曹國公李文忠,1384年,46歲時病逝

宋國公馮勝,這貨功高震主,不知收斂,好幾次因為小事違背朱元璋心意,1395年,被朱元璋賜死

魏國公鄧愈,1377年,40歲時病逝

其他的不一一列舉了

這34個人,去世,最多的原因就是1380年胡惟庸案發,以及1390年追責

唐勝宗、陸仲亨、顧時、鄭遇春、費聚、朱亮祖、趙庸、黃彬,這八個人是胡惟庸案牽扯到的,分別在案發時以及追責時被賜死

胡美、傅友德,兩位是隨便找理由弄死的

周德興、廖永忠、耿炳文,三位都是自己作死,僭越禮制死的

其他的大都是病死或壽終正寢

有意思的,34個都是武將,卻只有曹良臣一個戰死

所以並不存在殺掉30個,加徐達16個,這也不少了

當然,後期的朱元璋猜疑心比較嚴重,除了英年早逝的,其他人也都戰戰兢兢,除了湯和活到1395年,其他的都在1390年之前去世了








飛哥講歷史


陪朱元璋打天下的有多少人?被他殺掉的功臣有多少個?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論功行賞,封了六個人公爵,他們分別是:韓國公李善長(坐胡惟庸案),魏國公徐達(病逝),鄭國公常茂(常遇春之子)(病逝),曹國公李文忠(病逝),宋國公馮勝(賜死),衛國公鄧愈(病逝)!除了這六位封公的功臣外,還封賞了其他功勞比較大的二十八人為侯爵,以湯和為首,分別是:中山侯湯和(病逝),延安侯唐勝宗(坐胡惟庸案),吉安侯陸仲亨(坐胡惟庸案),江夏侯周德興(受子株連被殺),淮安侯華雲龍(1374,死於征途),濟寧侯顧時(病逝),長興侯耿炳文(永樂時自殺),臨江侯陳德(病逝),鞏昌侯郭興(病逝),六安侯王志(病逝),滎陽侯鄭遇春(坐胡惟庸案),平涼侯費聚(坐胡惟庸案),江陰侯吳良(病逝),靖海侯吳楨(病逝),南雄侯趙席 ,德慶侯廖永忠(第一個被殺的功臣),安南侯愈通源(病逝),廣德侯華高(病逝),營陽侯楊璟(病逝),蘄春侯康鐸(康茂才之子,病逝),永嘉侯朱亮祖(被鞭殺),潁川侯傅友德(賜死),豫章侯胡美(賜死),東平侯韓政(病逝),宜春侯黃彬(坐胡惟庸案),宣寧侯曹良臣(1372年,戰死),汝南侯梅思祖(1382年,死於征途),河南侯陸聚(坐胡惟庸案)。

還有兩個封了伯爵,就是大名鼎鼎的劉伯溫和汪廣洋!

六公二十八侯裡被殺的統計了一下,是13個人,老朱殺開國功臣不假,但並沒有傳言的那麼厲害,而且被殺的功臣裡面,有幾個是違法亂紀按律當斬的。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慵案發,當時牽連被殺的人有3萬多人,洪武二十三年,在胡案過去十年後,又將李善長,陸仲亨,唐勝宗,葉升牽連進胡案殺死!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藍玉以謀逆罪被殺,連坐被誅殺者達到1萬5千人!



對於朱元璋大開殺戒,有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就是他為繼位者掃清障礙,永保大明江山。其實早在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頒佈《洪武青花執壺鐵榜文》,就對一些功臣的違法亂紀的行為提出嚴歷指責。胡惟慵被殺後,朱元璋製作《臣戒錄》,認為自已對這些大臣,平時待他們不薄,但是時間長了,他們就開始恃恩而驕,犯法作亂。朱元璋對這些功臣又提出警告,警告大臣不要逾越禮制,如果對天子不忠,將受到嚴懲!對於功臣來講,他們有一個最為普遍的心理,就是他們認為江山是他們幫忙打下來的,當然要有政治特權,而功臣集團卻是讓歷朝君主最不放心的,為了防止被人再拿槍桿子推翻,當政的君主就要消除那些潛在的危險!



不可否認的是,朱元璋與漢武帝一樣,也是越老越有疑心病,越老越殘暴,權力是可以異化乃至腐蝕人性的,隨著他在權力頂峰上度過那麼漫長的時間,他的思想難免要受到很深的異化!


摯潷畫畫紅塵


對於疑心這麼重的朱元璋,他更怕他們攻高蓋主,手握兵權謀反,也是為了給他後代鋪平倒入,所以他對這些功臣沒有心慈手軟,殺的只剩4個,良心發現才沒有殺剩下4個?怕天下人說?當然不可能,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四個人逃過了呢?

信國公湯和

首先他與朱元璋的關係不一般,兩人可以說是穿一條褲子長大的,他們曾一起放過牛,連朱元璋會造反也是他拉的,兩人多次一起出生入死。

雖然他立下赫赫戰功,但是他卻一如既往的尊敬朱元璋,而且他十分擅長觀察人的心理,深知朱元璋的野心與猜忌。所以明朝建立之後,他就主動交出兵權,也正是他的識時務,才使得他躲過這場浩劫,安享晚年。

沐英

沐英與湯和一樣,與朱元璋的關係也不一般,沐英可以說是朱元璋的第一個孩子,在他八歲時被朱元璋收為義子,從此開始跟著朱元璋南征北戰,為朱元璋立下汗馬功勞,更是朱元璋得力助手,雖然不是親生的,但是也是自己帶大的,朱元璋還是十分信任沐英的,在加上後期沐英被派去鎮守邊疆,所以沐英也逃過此劫。

郭英

郭英是朱元璋的貼身保鏢,危難之中曾多次救朱元璋,相當於朱元璋的救命恩人,朱元璋能不信任他嗎?而郭英本人也十分懂得處理與朱元璋的關係,他的所作所為都十分得皇上的喜愛,一次朱元璋問他:“人家現在都置辦家產豪宅了,你怎麼無動於衷?”,他回答說:“臣本身是一介平民,依靠您的恩寵,能有今天的富貴已經很滿足,豈能再生奢侈之心。”

耿炳文

這個人的能力與別人不一樣,他的看家本領是防守,他守的長興十年如一日,不曾被攻破過。人家都說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朱元璋需要這樣的人家,而且耿炳文這個人雖然屢立戰功,卻從不居功自傲,令朱元璋大為滿意,覺得他忠直謙卑,他謹遵為臣之道,從而獲得了朱元璋的信任。

所以朱元璋不殺他們是因為相信他們,相信他們不會造反,不會對後代有影響,也是因為他們自己有眼力勁,懂得凡事低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