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格勒戰役德軍損失不過三十幾萬人,為什麼會成為二戰轉折點

我們首先得討論斯大林格勒戰役的範圍界定。


斯大林格勒戰役德軍損失不過三十幾萬人,為什麼會成為二戰轉折點


雖然激烈的巷戰廣為人知,但9月到11月間,第六集團軍和第62集團軍集之間的較量遠不足以概括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全貌。


斯大林格勒戰役德軍損失不過三十幾萬人,為什麼會成為二戰轉折點


一般界定的斯大林格勒,是指的從42年6月德軍在南線發動夏季攻勢(藍色方案)到43年2月保盧斯投降,德國B集團軍群從哈爾科夫到斯大林格勒的整個覆滅之旅,格蘭茨關於本戰役的鉅著就是按照這個界定進行敘述的。


斯大林格勒戰役德軍損失不過三十幾萬人,為什麼會成為二戰轉折點


在縱橫兩千裡、時長八個月的戰役過程中,雙方一共付出了接近三百萬人的傷亡。結果是B集團軍群幾乎全軍覆沒,蘇軍把戰線基本推回42年6月的態勢。東線德軍四個集團軍群直接被扒了一個去,四分之一的戰力直接不存在了,確實傷筋動骨。


斯大林格勒戰役德軍損失不過三十幾萬人,為什麼會成為二戰轉折點


斯大林格勒能贏,在42年的蘇軍這裡,確實是奇蹟。

第一,蘇軍在斯大林格勒之後,下一次全殲德國一個集團軍是在44年夏季攻勢,中間的胡貝口袋切爾卡瑟口袋都未能全功。可見,蘇軍並不是依賴戰術方面的進步完成的這一勝利———至少蘇軍的陣地防禦能擋住德國的裝甲矛頭是在43年秋天庫爾斯克會戰的時候才發生的,甚至在斯大林格勒包圍圈形成的時候,蘇軍統帥部也以為只包住了9萬人。


斯大林格勒戰役德軍損失不過三十幾萬人,為什麼會成為二戰轉折點


第二、按照格蘭茨的數字,在發動天王星行動扭轉局勢之前,蘇軍在沃羅涅日和斯大林格勒方向傷亡高達120萬(70萬不可恢復,50萬傷病員),同期德軍六集和四裝集損失13萬人,軸心國在南線一共損失25萬人左右。這個比例在那個時代並不算誇張,因為42年一年差不多蘇德雙方就是4:1的死亡交換比(不包含被俘),是蘇德戰爭裡最高的一年———戰前那支紅軍差不多41年就打沒了,42年這支幾乎是剛重建的蘇軍作戰效率極其低下。


斯大林格勒戰役德軍損失不過三十幾萬人,為什麼會成為二戰轉折點


但在天王星行動圍住德國一個半集團軍(六集加半個四裝集)之後直到戰役結束的時間裡,在斯大林格勒方向上,蘇軍以48萬人的傷亡(戰死15萬)給軸心國軍隊造成了接近80萬人的巨大損失(斯大林格勒方向的50多萬軸心國軍隊基本全沒了,再加上冬季風暴的十幾萬傷亡)。


斯大林格勒戰役德軍損失不過三十幾萬人,為什麼會成為二戰轉折點


也就是說,蘇軍在幾乎大潰敗的前提下,利用出色的戰機把握(德軍伸展過度的側翼),拼命的預備隊支援(在B集團軍群旁邊堆了100萬人而對方渾然不覺),以及斯大林格勒守軍驚人的防禦戰果(死死拖住六集和希特勒本人的注意力),最後差不多全殲了軸心國一個戰略方向的作戰力量。


斯大林格勒戰役德軍損失不過三十幾萬人,為什麼會成為二戰轉折點


這是斯大林格勒戰役戰略勝利的特殊性。而對於戰爭的意義,應該結合當時整個戰場形勢來看。

首先,巴巴羅薩計劃的一擊幹掉蘇聯已經在莫斯科城下破產了。那麼,德軍必須尋找新的解決蘇聯的辦法,而且此時德美互相已經宣戰,德軍想步步蠶食,從容解決蘇聯是沒有條件的。


斯大林格勒戰役德軍損失不過三十幾萬人,為什麼會成為二戰轉折點


德軍在擊退41年冬天蘇軍的大反攻之後,決定42年繼續進行戰略進攻,這次的方向是南線(蘇聯以為德軍42年又要打中線的莫斯科,對德軍的突破方向毫無覺察)。


斯大林格勒戰役德軍損失不過三十幾萬人,為什麼會成為二戰轉折點


在6月開始的軍事行動裡,德國南線的兩個集團軍群從哈爾科夫一路打到高加索,A集團軍群主攻高加索,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側翼空檔,B集團軍群負責給A集團軍群提供掩護———但B集團軍群的精力全放在自己東面的斯大林格勒,自己的左右側翼只好交給僕從軍去防守。


斯大林格勒戰役德軍損失不過三十幾萬人,為什麼會成為二戰轉折點


另一個重點是,斯大林在42年6月德軍進攻伊始,就對蘇軍提出了大量的反突擊要求,而以當時蘇軍的實力和技術水平,這是根本做不到的。但統帥部命令下,蘇軍前線部隊除了前去赴死也毫無辦法,接近120萬的傷亡只殺傷了十幾萬德國人,效率低到可怕。


斯大林格勒戰役德軍損失不過三十幾萬人,為什麼會成為二戰轉折點


這個情況終於在德軍打到斯大林格勒城下的時候得到了解決。前線的方面軍司令葉廖緬科注意到了德軍側翼的虛弱,提出小規模的反攻計劃(突擊兵力也就幾個軍,再往上他也管不了),而朱可夫獨具慧眼,說服斯大林放棄這種集團軍級的進攻,將統帥部預備隊集結準備兩個月後,以兩個方面軍的兵力進行總反擊,突破僕從國軍隊的側翼防線,直接把整個B集團軍群包圓兒了,這就是“天王星”行動。

我們從圖上可以看到,當時蘇軍計劃遠不至此。既然可以突破僕從國軍隊組成的側翼,從而包圍B集團軍群,那麼為什麼不可以突破B集團軍群這個A集團軍群的側翼,把德軍在南線的兵力一鍋兒端呢?(土星行動)


斯大林格勒戰役德軍損失不過三十幾萬人,為什麼會成為二戰轉折點


當然我們都知道歷史的發展,在曼施坦因和克萊斯特兩位元帥的指揮下,A集團軍群撤回了進攻發起點,蘇軍也沒能突破42年6月德軍進攻發起前的戰線,雙方各自收回武器一邊舔舐傷口一邊摩拳擦掌,準備下一次大戰。

以上的敘述,基本算是斯大林格勒戰役對戰爭過程的影響。但還有一個問題等待我們去解決,那就是:為什麼軸心國損失了這接近百萬人,就會造成這麼巨大的影響呢?為什麼蘇聯損失百萬兵力就不會呢?

其實這個也算是比較有定論的一個問題,簡單說,就是德國的戰爭動員能力遠低於蘇聯。


斯大林格勒戰役德軍損失不過三十幾萬人,為什麼會成為二戰轉折點


首先是後方的生產。蘇聯因為大量工業區遭到侵佔,便只好一邊大規模向東搬遷一邊全力壓榨整個國家的戰爭潛力。而另一邊,德國人直到吃了斯大林格勒的大敗仗以後,43年斯佩爾上臺監管全國生產,才算正式轉入總動員體制。即便如此,43年軍火和軍用物資產量也只佔德國工業的三成不到,與之相對的是,德國人的消費指數甚至在44年還有41年的九成,軍工行業平均工時每週只有50小時(對比一下,蘇聯每天14小時)。甚至到了44年德國也只有那一小堆軍官團密謀反對希特勒,納粹政權就穩定性而言不動如山,也有這一部分的原因。

然後是人力方面。蘇聯打斯大林格勒之前,已被德國佔去了最富饒的歐洲部分接近一半,大概四成的人口(八千萬)也淪於敵手。但整個蘇聯的制度說白了就是為總體戰爭而生(蘇聯計劃經濟體制靈感來源之一就是一戰德國的總體戰體制),斯大林自上臺起就拼命備戰的十餘年奮鬥終於得到了結果———蘇聯受過軍事訓練的平民有一千四百萬人,在41年損失了接近五百萬的部隊之後,蘇聯在42年的東線還能保持六百萬兵力的規模!我們之前提到了,蘇聯僅為天王星大反攻便拉出了一百萬預備隊和配套的裝備,恐怖至極。最後,戰爭中蘇聯原有的1.8億人動員了五千萬,峰值有1100萬。另一邊的德國,八千萬人裡動員了一千八百萬人,峰值達到950萬。而在雙方針鋒相對的蘇德戰場上,基本也保持著蘇聯對德國500—600萬:300—400萬的兵力對比。德國有僕從軍助陣,也有西線北非等牽制;蘇聯要防備日本和土耳其,也有英美援助。


斯大林格勒戰役德軍損失不過三十幾萬人,為什麼會成為二戰轉折點


綜上所述,德國人在斯大林格勒的損失的確會對戰爭造成巨大的影響。

但還有一個問題:斯大林格勒是轉折點嗎?


斯大林格勒戰役德軍損失不過三十幾萬人,為什麼會成為二戰轉折點


因為整個戰爭是連貫的,互相影響的,很難在連續的歷史中找到那個表示整個潮流轉向的點。而如果我們喜歡用大戰役來概括戰爭,實際上是對整個戰爭的連貫性有損害的———與其把斯大林格勒單拉出來作為一個點著重描述,不如老老實實看看蘇德雙方在南線長達三年的生死搏殺:國境線的交鋒與西南方面軍的撤退,基輔大包圍圈和之後的冬季反攻,克里米亞的淪陷和哈爾科夫的重挫,42年夏秋蘇軍在整個南翼的潰敗,42年冬天史詩級別的戰略反攻,43年春天再次在哈爾科夫的折戟,43年夏秋在庫爾斯克的堅實防禦,冬春兩季突破第聶伯河的血腥死鬥,44年夏六次打擊打出烏克蘭收復國境線———雙方在南線血戰三年,從羅馬尼亞到高加索,毫無疑問的血肉磨坊,我們提到的斯大林格勒,也只不過是南翼雙方血腥拉鋸戰中翻起的一座大浪花而已。轉不轉折點的,見仁見智吧,只希望後人能掂量掂量死在戰爭裡這成百上千萬條人命的分量。

大家怎麼認為呢?歡迎大家關注,留言,發表自己的意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