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儿童时代看连环画吗?小人书也能长文化知识吗?

周勇华2


诚邀


很好的一个问题,先回答问题,再说明原因。我儿童时代看过连环画和小人书。看连环画和小人书能增加文化知识。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我简单的说一下原因。

第一个问题,我小时候看过很多的连环画和小人书,这是生于80年代农村孩子共同的记忆吧,获取知识的途经少之又少。不像现在的孩子们有这么多丰富的获取知识的渠道。现在的书籍、影音视听资源是如此的丰富而且蓬勃发展。我小时候,连环画和小人书是唯一喜欢的读本,我记得我们一个县城里就只有一家书店,每次父亲从书店里买回来新的连环画,有一种如获至宝的感觉,爱不释手,寒暑假经常捧着连环画看,一读就是一整个上午,因为那个时候觉得连环画就是最好的书籍,有精美的插图,图片下面是两三行简洁精炼的句子,用来说明插图的内容,真可以说是图文并茂的好书了。

第二个问题,从连环画中能获取文化知识吗?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这里我就用两部连环画来说一下,首先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改编的连环画,这是我看过的印象非常深刻 的一部连环画了,看了一遍又一遍,第一遍看的时候知道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刘姥姥、凤姐(王熙凤)等好多人的名字;等隔一段时间再看的时候,就会又记住几个人的名字,贾母、王夫人、秦可卿、贾政、薛蟠、贾珍、贾敬、尤二姐、尤三姐;再后来看,不光记住了金陵十二钗的名字、还记住了一些丫鬟的名字,如晴雯、袭人、平儿、鸳鸯等,这时候光是对连环画里面的人物和故事情节感兴趣;等再后来看的时候,就基本能厘清贾史王薛几个家族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朦胧地知道了黛玉葬花等故事的意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几个人之间的爱情故事了,甚至对几个大家族由盛转衰的故事梗概也能说出个所以然来。那一首唱尽世事的《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草一堆草没了......”就是在连环画中背会的。直到后来有了电视机,观看连续剧《红楼梦》,在电视剧演出的同时,我就能边看边说出基本的故事情节,就因为这个还受到了家长的赞扬,可以说《红楼梦》的连环画确实带给了我很多的知识,也充实了我的童年生活。顺便补充一下,我小时候看的1987年出版的《红楼梦》连环画,以其制作精良而著称。光是顾问委员会就云集了一大批的红学研究者和文坛巨匠,如朱家潽、启功、吴世昌、周汝昌、吴祖光、杨乃济等。

童年时代看连环画的经历确实能增加文化知识,如果一部不能说清楚的话,我再举一个例子,那也是由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改编的连环画。可能是男孩子的原因,对武打类型的连环画情有独钟吧,连环画版的《水浒传》是我看过次数最多的一部了,也是最喜欢、印象最深刻的一部。每看一遍就能记住一个英雄人物的故事,第一遍看的时候记住了武松,景阳冈打虎、鸳鸯楼、快活林这些故事,很让人过瘾;第二遍看的时候知道了林冲风雪夜上梁山的前因后果;再看的时候知道了鲁智深的故事、野猪林的故事、杨志卖刀的故事;反复地看,知道了更多的故事:清风寨、闹江州、智取生辰纲、闹华山、三山聚义、曾头市晁盖中箭、梁山泊英雄排座次的故事;再往后看,知道了连环画里的故事发生在北宋年间,知道了大名府、浔阳江、石碣村、祝家庄、高唐州、江州这些连环画中特定的地名和人物之间的关系,知道了整部连环画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也对《水浒传》的来龙去脉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以至于后来97版的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热映的时候,我还可以大致的当一个小小家庭解说员,把故事情节说给一起观看电视剧的家人。等到后来能静下心来看长篇小说《水浒传》的时候,小时候看连环画所积累的文化知识又反过来对小说的阅读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帮助,现在记起来,都觉得是一件无比快乐的事情。我编辑这篇文章的同时,回想小时候看连环画的童年趣事,不觉会心一笑。的的确确,我感觉我小时候看连环画的经历确实能增长一个人的知识,哪怕是一点点的文化知识,都是弥足珍贵的。


一缕英雄


  一提小时候,感觉很快乐!

  那会儿,妈妈是位旅社服务员,铁饭碗噢!旅社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旅社,很纯粹,1毛钱、两毛钱就能住一晚。她们社里有几户长住旅客,有锅有灶,房间布置的跟职工宿舍一样。时间长了,关系如同邻居。有一对中年夫妇(当时,应该算是老年人了),记不太清为啥长年住店,好像是政府报销呢——家里有成堆的小人书。于是就在旅社前的大广场摆书摊,1分钱、2分钱一看,也能借,交押金,一天5分。我是“关系户”属白看型的。不过,也不认字儿,看图猜意思。有手绘工笔的小人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猪八戒吃西瓜》、《哪吒闹海》、《三毛流浪记》、《熊猫百货商店》、《三个和尚》等;也有电影故事小人书:《地雷战》、《地道战》、《平原游击队》、《艳阳天》、《海霞》、《小螺号》、《草原英雄小姐妹》、《孔雀飞来阿佤山》、《姊妹易嫁》、《瞧这一家子》、《五女拜寿》、《珍珠塔》、《卷席筒》、《甜蜜的事业》、《保密局的枪声》、《闪闪的红星》、《白毛女》等。其实吧,大部分我是看过电影又来看小人书的,意思能猜个七七八八。那会儿的书,内容极为健康,所以大人不用担心学坏。

  感觉尘封的记忆一下子打开了。有本小人书叫《艳阳天》,是讲高级社的故事,虽然都是农民,多余的粮食都没有,个个精神饱满、眼神犀利、正义凛然。查了一下73年的电影改编的小人书。那个年代的人啊,活得都是精神。还有本戏曲电影改编的小人书《追鱼》,当时特羡慕鲤鱼精的打扮,珍珠披肩、长裙、头花、耳环,看了天天在家披着枕巾扮仙子。还有《三毛流浪记》,三根头发的小男孩,在旧上海流浪的故事。不提想不起,一提小时候看的小人书还真不少呢。也许当时只觉得看了个热闹,现在细想当真是丰富了我的大脑,让我慢慢爱上故事,爱上文字。小时候就爱记日记,一直延续到现在。初中看书就爱作笔记,写感想。现在有了小孩爱记录她的成长。出去旅游总爱写游记。看见喜欢的话题就停不下来。大部头的书没读过几本,但也并不觉得自己文思贫乏,现在看来跟看过的小人书有很大的关系,虽然暂时被工作、家务、育儿等生活索事压在了脑海深入,一旦有个引子它们便源源不断的流淌出来。正应了那句话:书没有白读的。


2019至永久


我儿童时代最喜欢看小人书,而且拥有近千本,小人书是我儿时的最爱,可以说是我的启蒙老师和良师益友,增长了我们的文化知识。



小人书图文并茂,小时不认字的我,通过画页也能"读懂"连环画大体所说的内容,分得清"好人"与"坏蛋"。给我印象深刻的是《迷惑人的鱼塘》这本小人书,讲的是看护生产队养鱼塘的好少年发现塘内鱼苗越来越少,经过一系列的观察,最终发现并抓住向塘内投放黑鱼的坏分子,当年我也挺迷惑,养鱼塘养鱼塘难到黑鱼就不是鱼吗?当时心中还有为"坏分子"抱冤屈鸣不平之想。这个谜团一直到多年之后才破解。一次暑假中,我陪母亲回在乡下的娘家,吃晌午饭中,在吃红烧乌鱼这道菜时,舅舅对我母亲说,这条乌鱼害的我好惨,在我养鱼塘内吃了不少鱼苗,昨天晚上才被我逮到……



说者无意,听者动心。听了舅舅一席话我才恍然大悟,原来黑鱼我们家乡称"乌鱼",而乌鱼生性凶猛,好吃同类也。


老伙计610322


记忆努力拼凑,关于连环画,我还是有所接触,在我的童年还是有这方面的回忆,我认为只要是内容健康,引导小孩正确价值观的书籍,不管是连环画还是小人书,都是比较好的,能给人有所启发,形成内心的英雄主义精神。




一;童年的连环画

以前在农村,书本相对比较少,除了读书报名的时候发的那几本书之外,基本上就没有什么课外书。领到书之后唯恐把书面弄坏,还用纸特意的把书的封面包起来。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哥哥去街上赶集,他要去卖书的地方买字典,我跟着去看了很多书,很多也看不懂,选了几本葫芦兄弟和一本宝莲灯的插画书,硬要哥哥帮买下来。

书买回来之后,还不敢给家里面的父母知道,生怕他们说我乱花钱,买这种乱七八糟的书。于是我把书藏起来偷偷的看,之前没有接触过这种书籍,这种连环画书本在看的时候很容易理解。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沉醉在这两个神话故事的情节里面,这几本书我深刻的记得,最起码看了五遍。

后面我有这几本书的消息,被村里面很多同年人知道,也借去看,这也是我小学接触课外读书为数不多的一次,对我来说还是蛮有回忆的。

二、我接触的小人书

接触这种小人书是到初中的时候了,那时候我们没有手机,没有网络,男孩子们经常翻围墙出去打桌球和电子游戏。现在想起来,那时候也比较搞笑,一群小屁孩拉帮结派的,不好好读书,组建什么帮派,什么飞鹰帮,青龙帮什么鬼的,这些所谓的帮派基本上也没有成什么气候,有一定的动静的时候,“帮主”就被学校搞掉了。

我们女孩子相对比较安稳一些,很少去参与他们男孩子的“江湖”,学校里面有个读书馆,可以借书来读,我经常去借一些书来看看,其中也接触过小人书,读了一些,很多都不记得了,现在记忆比较深刻的还能叫得出来几本。有杨门女将、东郭先生、排弹英雄等等。

这几本书我觉得,内容还是蛮好的,在里面还是学习到一些知识,和主人公的一些精神。只要不影响正常的学习,我觉得接触一些这种书籍,还是蛮有好处了,可以开扩自己的视野。



三、现在小孩的现象

现在,尤其是农村的小孩,父母大多数外出务工,爷爷奶奶又不怎么管,很多小孩基本上不看什么书,到处乱跑。抱着个手机蹲在村里面有网络的地方玩游戏,很少有人安心下来看一会儿书的。

现在农村的小孩,很小的时候,就透过电视,手机看奥特曼之类的动画片。于是乎造成在他们幼小的内心世界里,奥特曼似乎可以搞定一切,游戏和这些国外的动画片,占据了他们的整个童年。

因此我比较害怕自己的小孩也这样,平时管教的时候相对比较严格,经常要求他们看一些书。

我们国家的一些比如三字经,弟子规等等之类的书籍,可能内容比较枯燥,基本上小孩都不怎么读和看,确实也是一种悲哀。

游戏和一些动画片,正在吞噬着我们农村小孩的童年。



四、农村少年如此,如何文化自信

华夏五千年,先人留下给我们很多的经典,不管连环画也好,小人书也罢。只要内容健康,积极向上,去阅读,最起码会对小孩有着正面的引导。

现在农村的很多小孩,读到初中了还有很多字都不会写。这个现象确实令人着急,若我们农村的小孩一味的,沉迷于游戏。不去继承和学习我们中华的文化,有朝一日我们走出去如何跟人家说,我是炎黄子孙,难道说奥特曼么?还是跟人家说,我在游戏里面的等级很高。

这里只是发表一下我个人的观点,很多家长和小孩还是蛮可以的。我们中国正在快速的走向国际舞台的中心,中华文化正在被世界认可。我们应该多学习我们自己的东西,做到真正的文化自信。


乡村哑妹


我小时候,和其它的小伙伴一样,除了听刘兰芳老师播讲的历史评书《岳飞传》和《杨家将》以外,还有一个非常喜欢的兴趣和爱👄好,那就是看连环画,在我们这里叫小书,看连环画有几个好处和收获,一是可以增长一些知识,特别是历史和近现代史,如《东周列国志》《隋唐演义》《封神演义》《三国演义》《李自成》《卢象升抗清》等都非常精彩,后来我喜欢研究历史也是这时候打的基础二是可以认识很多字,为自己学习语文打下了基础,遇到了不认识的字就问同学和老师,再就是用字典去查,很有兴趣,认识的字自然也是越来越多。第三就是可以加深与同学们之间的感情,因为那时候不像现在的孩子们,我们没有多少零花🌸钱,也就没有钱去买连环画,只能靠同学们之间借阅,再不就是去小人书滩,按照每本1-2分的价格,现场阅读。

尽管这样,我觉得我看过的连环画,还是蛮多的,如《渔岛怒潮》《虎口拔牙》《一箭双雕》《鱼🐟钩阵》《那拉氏》《陈坤书血溅常州》《李秀成大战杭州》《杠棒的故事》《秀水河子歼灭战》《杜门山海战》《海军陆战队》《运河支队》《连心锁》《智取威虎山》《两个小八路》《林海雪原》《攻克济南》《奥蕾一兰》《杜鹃山》《小号手》《松树战》《永不消逝的电波》《火红的金达莱》《孤胆英雄岩龙》《铁道游击队》《闪闪的红星》等,实在是太多了,看连环画是我小时候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回忆起童年,自然就想起了连环画~~~谢谢











玉兰与蝴蝶


我儿童时代,看连环画、小人书,觉得趣味性强,而且通俗易懂,对于一些历史典故以及抗战知识都是从连环画或者小人书中得到的,可以说他们是我的早期老师,对于我的人生价值观都有其影响。

所以,我认为连环画、小人书并不是低幼的东西,而是能够增长知识的,毕竟儿童时代的理解力也就那么点儿,谁都不是天才,简单的连环画、小人书不仅愉悦了自己的身心,而且丰富了自己的知识。

我是紫塞赤玉,一块北方大地上的石头,于不经意间碰触笔墨,写下自己的答案,如果你正好喜欢,请不妨点个赞,加个关注。谢谢!


紫塞赤玉


当然,看小人书是那个时候我最最喜欢的。津津有味,废寝忘食呢!可以学得很多知识。那个时候,人物绘画多以历史人物以及英雄人物的故事居多,图文并茂,影响着那一代孩童的观念,思想!大家习读并传诵着,时而聚在一起品评着。感知着“好人与坏人”大不同,为‘好人’的命运而牵肠挂肚。同时鄙视与憎恶着可恶的‘坏蛋’,看到书中坏人的卑劣行径,甚至攥紧拳头,想一拳打死他...

那是我儿时的记忆,至今记忆犹新,是我快乐童年的必不可少的伴陪。于今,这样的刊物多以大福版面的彩色图挂,替代了我们那个时代的简单的图文绘画小人书儿了!但我每每拾到这样的小人书儿,依然会爱不释手的来翻看,品味着那儿时的记忆...


清轻漫梦


我儿童时候,那时候没有连环画,我只看过小人书,在学龄前,最幸福的就是听故事,看小人书,这些东西会对人的一生影响很大,所以我一直,在想,我们中国为什么不把,学龄前这段时间,规划好,利用好,实际学龄前的儿童,最好不要提前学文化课程,应该多听讲故事,看小人书,看连环画,但是故事的内容和小人书连环画,一定要健康文明,和真实,不能投其所好,因为学龄前的儿童,还没有足够的思维和思想,正确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些会影响到人的一生,我说这些,绝不是危言耸听,社会如果把人的文明文化和教育,认真提高和抓好落实好,这比发展核武器更重要。


孟继铁


我个人觉得看小人书也能丰富文化知识,四大名著和《岳飞传》《杨家将》《封神演义》等,我都看的是小人书,我文盲嘛!只能看点图文并茂的小人书,看其它的还真提不起兴趣。


嗨嗨希


不能增长知识,国家就不出版(连环画)小人书。解放初期,国家为了提高全民素质,小人书是最好的捷径,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并且邀请当时名画家绘画……。直到八十年代后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